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孟子解读/国学解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经典需要读,关键是怎样读。《国学解读丛书》这套书的出版,就是要给那些渴望读书的朋友提供一个基本的阅读书目,借助于专家们的“解读”指导,开启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大门,接续起民族文化的血脉,给自己的文化生命带来充盈丰富的体验。该套书主要选择了包含中国文化元典在内的人文经典。为了起到对阅读者的“导读”作用,方便读者阅读理解,除了包含同类书籍具有的导读、注释、经典原意等栏目之外,出版策划者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些特别的栏目。比如:当代阐释、国学故事、文化常识等。

本书为该套系列丛书之《孟子》解读本。

内容推荐

在孟子看来,人生目标的追求有两条可遵循的途径:能够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践行大道,那就去奋斗[达]的人生;如果天下浑浊没有实行大道的机会,那就追求[穷]的人生。然而无论人生[穷]与[达],都是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的,这便是内心人格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目录

总序 让文化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

序言 以仁施天下,以德正人生

梁惠王上——为天下奔走的“亚圣”

梁惠王下——与民同乐以王天下

公孙丑上——追求精神的至圣境界

公孙丑下——大丈夫胸怀

滕文公上——人皆可为尧舜

滕文公下——铁骨铮铮大丈夫

离娄上——时常审视自己的内心

离娄下——人生的智者

万章上——大道不言

万章下——与圣贤为友

告子上——人性本善

告子下——时刻准备接受磨炼

尽心上——不要让人生有遗憾

尽心下——大道不行

试读章节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②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③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

①社稷:社在古代指土地神,稷在古代指谷神。

②丘民:丘,众的意思。丘民,指天下百姓。

③牺牲:祭祀时用的纯色的牲口,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牺牲”的含义。

【经典原意】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就能够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的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及国家的安定,那就改立诸侯。祭祀时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当代阐释】

得民心者得天下

记得电视剧《雍正王朝》的主题曲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那些能获得民心的人才能得到天下,这应该是对千百年来皇帝统治制度的最好描述了。孟子说得更大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一个国家里,老百姓最重要,因为老百姓既是这个政权的被统治者,又是从根本上赋予这个政权权力与地位的主体;其次是社稷,最后才是君主的重要。

唐太宗与群臣论国政,常引用的一句话就是“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把天下百姓比作水,把国家皇帝比作船,船是因为水的承载才得以存在而顺利前行的,没有了水或者水中波浪大,国家君主这条船要么废置要么被推翻。这个比喻最明晰地说明了政权与百姓的关系,也使唐太宗意识到这条船时刻的危险和水里潜藏的无穷能量。所以唐太宗时期尽量实行仁政,以致“贞观之治”。

唐初,面对盗贼犯罪的猖獗,唐中央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以魏征为首认为盗贼犯罪猖獗是因为老百姓基本生活不能保证,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铤而走险,因而主张朝廷应首先检讨,减轻赋税,与民休息,以德治国;一派以封得彝为代表主张严刑峻法重惩罪犯,对百姓加强控制,以武力治国,并由此成为了唐初著名的魏征和封得彝之间关于治国之道的大辩论。最后,唐太宗听取了魏征的意见,以民为本,与民休息,坚持以德治国,并使之成为整个唐代治国的基本方针。

应该说,以民为本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才得到了最充分的阐发。《人权宣言》、《社会契约论》等一些著作使得人民作为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力量的观点逐渐发扬传播开来,并伴随着民主、科学、公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近代世界的思想主流。

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老百姓才意识到自己应该是国家的主人,这一认识的实现经过了漫长时间的奋斗与探索。如今的社会,我们更应该秉承以人为本的宗旨,为百姓谋福利,为万世谋太平!

【原文】

孟子谓高子日:“山径之蹊①,间介然②用之而成路;为间③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释】

①蹊(xi奚):刚开始走的山路、小路。

②问介然:意志专一不分神,经常。

③为间:有时间,很短的时间。

【经典原意】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只有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就能成为路;只要有一段时间不走,茅草就会堵塞住它。现在,茅草已经把你的心堵塞了。”

【当代阐释】

路是要经常走的

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要经常走的,只有不停地践履,才不至于让荒草淹没道路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同样的,人生之路,道德之路,也是需要经常践履、时刻守护的,一旦停止,茅草就会堵塞我们的心,让我们迷惑我们的人生将往何处去。

爱,是要经常践履并细心擦拭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保有一颗爱的善心,去呵护关爱每一个人。一旦我们将它遗弃,它将变成一块荒芜的土地,满是荒草,没有一点儿温暖的气息。杀人如麻的人是没有爱的,并不是他们原本就没有,而是由于他们经常不去践履,已经把仅存的一点儿爱也抛失了,最后变得冷酷无情,人见人怕。

记得电影《七剑》中孙红雷扮演的那个屠杀团的将军风火连城看着自己身披铠甲冷血无情的士兵们,不无感慨地说,“想当初,他们也是天真无邪的儿童,而现在竟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然后,他意味百般地狂笑,那笑声里浸透着痛苦、悔恨,而又无可奈何的迷茫。孙红雷是演艺圈里少有的几个有男人味的演员之一,他总能把男人的狂野与豪放演到精妙处,就像在这里面演的那个杀手一样。正像他感慨的,没有人不是怀着天真纯洁步人这个世界的,但现实的情况让他们远离原来认定的道路,长久的隔离,已让他们对那条路生疏、模糊、以至于忘记了。他们不知道在那条路上该怎样迈步,便索性不走了,消极地安于现状,他们的愤怒、抱怨和悔恨的心灵只有在一次次狂热的杀戮中才能得到片刻的安慰,那是他们仅能得到的一点儿安慰了。

孔子说:“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因为,仁是很不容易抓住的,稍一松弛,仁就会跑走;必须得时刻守护仁,践履仁,即使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能稍离仁的领地。我们守护自己的品德、自己的情操,以及自己获得的知识、技能,都应该这样,时时守护,时时践履。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所追求的东西抛弃,我们的追求才会有现实的结果。

就像练武功、练舞蹈、练唱歌,只有天天坚持着练,才会有不断的进步。偶尔隔几天不练,就会感觉生疏,甚至水平大不如从前,自己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并有所提高。佛教的修行也必须是持久而虔诚的,面对着青灯佛卷,自己必须在成佛的道路上不停地践履、摸索,一旦有稍微的杂念,片刻的稍离,就不是虔诚的佛弟子,甚至千年的道行都有可能毁于一旦。

孟子说,山坡上的小路只有一点点宽,经常去走,它便成了一条路,只要有一段时间不去走,它就会被茅草堵塞。而人生的追求之路也很窄,如果我们不经常去走,我们的人生也会像茅草充塞一样荒芜。

【国学故事】

武王伐纣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兴建各种琼楼瑶台,整日“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和妲己以及贵族们宴饮酒池,并设置了“炮烙”酷刑,把反对他的人绑在烧得通红的铜柱上活活烙死。叔父比干规劝他,他竟凶狠地挖出了比干的心。纣王加重赋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在首领周文王的领导下逐渐强大起来,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继承父亲遗志,重用姜尚等人,国力更加强盛,积极准备伐商。当时商朝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周武王便联合各个部落,进军到距离商都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举行了誓师大会,列数纣王罪状,最后在商纣临时组织起来的军队的倒戈帮助下,攻入商都,将商纣王擒杀。

……

P208-211

序言

让文化经典开启生命的智慧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知识总量差不多十年就增加一倍,而阅读调查显示青少年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上网的时间越来越多。方便快捷的搜索引擎,更是帮助求知者打开了知识之门,有什么不明白的似乎Google一下就解决了。如此背景下,人们很自然地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要读的书实在太多了,我首先要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时代发展到今天阅读那些语言难懂、内容古典的著作,还有必要吗?

其实,这里似乎存在一个认知的误区,认为时代变了古典的著作就已经完全过时了,但事实并非如此。经典著作是人类知识的结晶,是人类智慧的源泉,蕴藏着人类几千年来灿烂的文明。特别是那些文化元典著作,更是深蕴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命脉,是一个民族存续的文化基因。只要民族血脉延续着,这些著作就不会过时。虽然岁月流逝了几千年,当代人的生活也和古人有着极大的不同,但对生命价值的探讨是亘古未变的,古人的智慧完全可以借用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经典里看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学问,更是古人的永恒智慧和生命精神。

冯友兰曾经这样评价经典阅读:“阅读就是发现可能存在的世界,而这是人所能享受到的最为持久的乐趣。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这个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称谓的‘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读经典一部,胜杂书万卷”。阅读古代文化经典,就好比是站在文化巨人的肩上,直探人性本源的东西,与伟大的民族心灵实现最真切的交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命智慧,就像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浸润着人的心灵,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胸襟和眼界,修炼了意志和品格。

经典需要读,关键是怎样读。我们之所以策划出版这套《国学解读丛书》,就是要给那些渴望读书的朋友提供一个基本的阅读书目,借助于专家们的“解读”指导,开启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大门,接续起民族文化的血脉,给自己的文化生命带来充盈丰富的体验。名之为“国学”但并不是包含了国学所有的门类,主要选择了包含中国文化元典在内的人文经典。为了起到对阅读者的“导读”作用,方便读者阅读理解,除了包含同类书籍具有的导读、注释、经典原意等栏目之外,出版策划者有针对性地增加了一些特别的栏目。比如:

当代阐释:在经典原意的基础上,从当代人的视域出发,将文化元典的阐释与当代阐释水平相契合,不做纯粹封闭式的自说自话式独语。惟有体现出“经典”的“当代性”,才是找到了重读经典的当下语境以实现其当代价值。这种阐释体现出了多元理解和当代精神,对青少年有励志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多元思想。

国学故事、文化常识:“国学故事”与“文化常识”两部分内容,紧紧围绕着经典相关原文内容,或穿插讲述相关具体历史故事,或提炼一定的文化常识进行解释,对读者理解经典内容很有帮助和启发。

所有这些内容都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具体的帮助,也体现了我们这套“解读丛书”的个性生命。文化经典依然鲜活地存在于当代人的文化生存中,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和价值追求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找到这个文化的契合点,打破时空界限,在众多作者富有创造的导读、评析、阐释中,古为今用,以今释古,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当代价值,凸显这套丛书的意义所在。

阅读经典才能把深厚的文化沉淀在个体的心灵中,活化在日常生活中,内化在我们的生命中,从而熔炼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文化气质,实现文化生命的自觉,建设自己安身立命的心灵家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孟子解读/国学解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有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1085061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8
出版时间 2009-07-01
首版时间 2009-07-01
印刷时间 200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5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30
16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