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五位作者历时15年完成,全书三卷约九十万字,本册为第一卷,主要记述胡耀邦同志从1915年到1976年的革命生涯,着重描写了他从青少年时代到投身革命,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光辉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团中央工作和到地方工作的经历。
图书 | 胡耀邦传(第1卷1915-1976)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由五位作者历时15年完成,全书三卷约九十万字,本册为第一卷,主要记述胡耀邦同志从1915年到1976年的革命生涯,着重描写了他从青少年时代到投身革命,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光辉历史,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团中央工作和到地方工作的经历。 目录 第一章 山乡少年 (1) 一 农耕之家 (1) 二 勤勉好学的九伢子 (5) 三 迎着星火走去 (9) 四 踏上革命征程 (15) 第二章 苏区的磨砺 (23) 一 活跃的“红小鬼” (23) 二 蒙冤“AB团” (27) 三 渐露头角 (33) 四 告别红都 (37) 第三章 不怕远征难 (40) 一 带病行军 (40) 二 险过封锁线 (43) 三 遵义负伤 (47) 四 生死跋涉 (52) 五 踏上黄土地 (60) 第四章 陕北十年 (63) 一 走入毛泽东的视野 (63) 二 重返青年工作岗位 (69) 三 抗大磨炼 (72) 四 向毛泽东约稿 (78) 五 统战与斗争 (81) 六 年轻的总政组织部部长 (86) 七 七大的洗礼 (91) 第五章 戎马生涯 (上) (97) 一 踏入华北 (97) 二 纵队政委,初战集宁 (101) 三 千里驰骋,三战三捷 (105) 四 坚守保北 (108) 五 会战清风店 (112) 六 激战石家庄 (115) 七 庄疃大胜 (119) 八 “牵着笨牛的鼻子跑” (123) 第六章 戎马生涯 (下) (127) 一 来到太原前线 (127) 二 造成强大的心理攻势 (135) 三 策动黄樵松起义 (140) 四 愿跟彭总学打仗 (144) 五 “为华北人民的解放立了大功” (150) 六 转战大西北 (160) 第七章 主政川北 (168) 一 从马上到马下 (168) 二 初临南充 (173) 三 “让人民有批评的自由” (178) 四 肝胆相照 (184) 五 造就一大批干部 (190) 六 剿匪、“镇反”严格掌握政策 (194) 七 “土改发展正常,甚慰” (201) 八 “三反”、“五反”在于改造社会,移风易俗 (206) 九 “恢复和发展生产永远是第一位的” (211) 十 切实关心群众生活 (218) 十一 尊重知识分子,发展文教事业 (221) 十二 奉调进京 (228) 第八章 青年工作战线上 (上) (231) 一 小伙子上台 (231) 二 独立开展活动,投入经济建设 (239) 三 “宣传教育工作是团的工作的灵魂” (250) 四 “扫除窒息群众创造性的作风” (258) 五 “勇于独创,办出特色” (262) 六 “把少年儿童带领得勇敢活泼些” (270) 七 有声有色的外事活动 (276) 第九章 青年工作战线上 (下) (282) 一 八大之后 (282) 二 保护团干部 (292) 三 “跃进”中的蹒跚 (296) 四 “穷年忧黎元” (305) 五 严格自警自律 (313) 第十章 下放湘潭 (317) 一 请缨赴湘潭 (317) 二 少小离家老大回 (326) 三 四个“大抓” (333) 四 立足在“帮” (336) 五 “杭州会议”之后 (340) 六 胼手胝足下乡忙 (348) 七 不能忘情青少年 (354) 第十一章 主陕纠“左” (358) 一 陕情堪忧 (358) 二 走马到职报陕情 (362) 三 纠偏带来转机 (368) 四 安康布政 (374) 五 “四条”闯祸 (382) 第十二章 “文革”磨难 (388) 一 飞来横祸 (388) 二 改组之后 (397) 三 “牛棚”囚禁 (403) 四 发配黄湖 (409) 五 幽居的日子 (419) 第十三章 整顿科学院 (423) 一 再试身手 (423) 二 起草《汇报提纲》 (430) 三 苦心经营 (435) 四 又被打倒 (441) 试读章节 一 农耕之家 1915年(民国四年)11月20日(农历乙卯年十月十四日),胡耀邦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中和乡一个贫苦的农耕之家。 浏阳地处湖南东部,毗邻江西。由于是在湘水支流浏水之北,故名浏阳。三国时属吴地,开始设县,隋时并入长沙县,唐时复置浏阳县,元中叶升为州,明洪武时复为县。浏水全长230公里,发源于县东大围山,初为二溪,合流西南行,过县西名渭水,至县南名浏水,因县名而称浏阳河。复西行人长沙境,向西北汇人湘江,因此长沙城东门,亦名浏阳门。浏阳河逶迤舒缓,沿岸物产丰富,尤以夏布、花炮著称,近世更因一曲“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而为妇孺皆知。 古往今来,湖南三湘大地上,曾有多少往哲先贤、仁人志士,怀着忧国忧民的深情,发出激扬天地正气的呼声,做出报效国家、民族的壮举,甚至以身赴死。从三闾大夫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歌,到明清之际王夫之“宽以养民”的呐喊,千百年来,民本精神和慷慨捐躯的传统绵绵相承,历久不衰。同样在古朴的小城浏阳,这种传统也在孕育滋长,特别是近现代以来,更是志士辈出。戊戌变法中,“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谭嗣同,以及他的好友、发愤“树大节,倡大难,行大改革”的唐才常,最后都挺身就义,他们就是浏阳人的杰出代表。这里民风质朴,民气刚烈,20世纪初叶,革命风云激荡,浏阳虽然地处偏远,然而也已经感受到民主革命的气氛。民主革命以来,这里更是铁血壮烈,澎湃有声,涌现了众多的政治家、军事家。 胡耀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和地域环境中出生、成长的。 他的家乡中和乡苍坊村在浏阳南乡约四十公里处。从县城往东南,冈峦起伏,地势渐行渐高;经大瑶,过南川河,渐次走进群山环抱之中。这里属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余脉,已经没有过于险峻的峰嶂,在条条山冲中,已有大大小小的村落出现。苍坊村,就坐落在这样一条山冲里。小小的山村依仙傍水,红土壤山上生长着低矮的松杉和油茶,蜿蜒的溪流跳跃着穿过石滩远去,起伏不平的山间小径傍着块块稻田。十多户人家的泥瓦房、土砖房散落地依山而建,掩映在周围的竹木树丛之间。 苍坊村东面一座小山叫笔架山,西面一座小山岭同它相对,叫做西岭。胡耀邦的祖居,就在这西岭山脚下。屋后是树木葱郁的山冈,屋前是一条叫做敏溪的溪流,清澈见底,长流不断。这是一座陈旧简朴的场屋,坐北朝南,泥土墙,茅草顶,据说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中间正屋,相传是供奉祖先的地方,“祥钟淮海,秀毓苏湖”的门联十分醒目。两边的房屋由胡耀邦曾祖父弟兄两家分别居住,胡耀邦就出生在西屋东上房的卧室里。 胡耀邦的先人来到浏阳县中和乡西岭定居,已四百余年。据《胡氏族谱》记载:约在明万历年间,被尊为“始祖建十公”的胡允钦(字建十,1569-?)从江西高安县浯溏村,携带家眷来到这里,从此扎下根来,繁衍生息,到胡耀邦,已是胡允钦的第十二代子孙了。胡氏的后代,除胡耀邦这一支世代定居这里外,还有的迁到浏阳的文家市、岩前、山枣等乡,更有的远迁到了攸县。 从历史上的移民状况来考察,西岭胡氏应当算是客家人。顾名思义,所谓“客家”,即非本地土著。公元4世纪初叶,强大的北方少数民族频繁袭击西晋王朝,中原众多汉人特别是士大夫为躲避战乱,举族南迁,来到江南,其后唐末及南宋末年战乱之际,又有大批汉人渡江南下。他们带着宗谱、族谱,捧着祖先牌位,颠沛流离,寻求条件稍好的地方,开荒拓垦,安顿下来,“客而家焉”,因此被称为“客家”。这样的“客家”人,以落脚于粤东、粤北、福建、江西者为多。想当年,胡允钦也就是辗转流徙,又从江西来到西岭的。客家人由于艰辛备尝,有共同遭遇,身居异乡,需要互相扶助,所以他们崇尚团结,勤劳俭朴,有开创局面的奋斗精神,并且十分注重族人的文化教育。这些品格逐渐形成客家人的特征,世代相传。P1-3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胡耀邦传(第1卷1915-1976)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黎群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05287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4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0 |
出版时间 | 2005-11-01 |
首版时间 | 2005-11-01 |
印刷时间 | 2005-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8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
丛书名 | |
印张 | 2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70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