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西宁(5望族名人)
内容
作者简介
靳育德,青海湟中人,曾在省教育厅任职。从事教育杂志编辑工作二十余年,先后撰写人物通讯数十篇,分别被收入《中国教育群英谱》《师魂》《中国改革者风采》《春蚕的风格》《昆仑》等书中。参与了《青海百科大辞典》《青海教育史》《青海教育大事记》《青海花儿词典》《放飞心灵的地方》《河湟通览》《河湟记忆》《音海美文选》《印象大通》《彩虹印象》《魅力刚察》《灵秀湟源》《贵南印象》《古今西宁话城中》等书的文字撰写工作,主编了青海教育优秀论文集《萃英集》多篇文章获全国教育记者协会、青海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全省征文_等奖和省委宣传部等部门的奖励。著有河湟三部曲——《河湟随笔》《河湟杂记》《河湟拾遗》和《老西宁》《老西宁贰》等书。
目录
望族
无弋爰剑家族
麴氏家族
郭氏家族
南凉秃发氏家族
喃厮哕家族
祁土司家族
西祁土司
东祁土司
李土司家族
东李土司
西李土司
张氏家族
名人
其他
精彩页
赵充国
赵充国(前137一前52),字翁孙,祖籍陇西上邦(今甘肃天水西南),随父徙居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北)。赵充国善骑射,通兵法,历仕武帝、昭帝、宣帝三朝,通晓羌匈事务,沉勇有大略,是西汉著名军事家。他在汉初征战匈奴的战役中累建功勋,先后任中郎将、车骑将军长史、后将军。后与霍光谋立宣帝,因提出过“乌恒不可不备”的战略设想,以“全师保胜安边策”,迅速平羌而封营平侯。宣帝元康三年(前63),驻牧于河湟流域的先零、罕开等诸羌联盟,欲与匈奴联合进攻河陇,他自荐率兵出征河湟,使边陲重获安宁。
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赵充国受命率吏卒万人“来垦羌人故田”,今西宁到平安是当时屯田的中心,所以他是青海地区实行屯田的第一人。他抱病三上“屯田奏”,计划从临羌(今湟中通海)到浩门(今门源)垦田2000顷,为此,他留步兵10281人分在各地屯垦,除开沟渠,引水灌溉外,还伐木6万余株,兴建驿舍、桥梁,治理湟峡以西道路70处;置郡县及金城属国,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社会环境,措施得当,后因功画像于长安未央宫麒麟阁,以示表彰。
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赵充国病逝,终年86岁,谥壮侯。墓在甘肃清水县集翅山下,距县城8里,碑文为汉冯奉世撰,清乾隆时已毁。汉成帝时,为追念赵充国平羌的功劳,帝令文学家扬雄在他的图像旁题颂“营平守节,屡奏封章,料敌制胜,威谋靡亢”,对其一生的功绩做了总结。“缅想汉营平,千载称其贤”,他不但巩固了汉王朝在湟水流域的统治,而且也极大地促进了河湟谷地农业的发展。据杨应琚所著《据鞍录》载,他奉诏赴京时路过甘肃清水,本欲拜谒壮侯墓,因日落不能去,只得借宿两铭书院,“空庭老树,坐月甚凉”,诉说了自己惆怅的心情。
马援
马援(前14—49),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市东)人,少有大志,其兄马况曾说马援“汝大才,当晚成”。新莽末年,天下大乱,马援时任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天水成纪(今甘肃秦安)人隗嚣为当地豪强拥立割据,但他很敬重马援,曾聘马援为绥德将军,后马援却投奔光武帝刘秀。
当时因西羌逐渐入居内地,金城郡属县多被西羌占领,中郎将来歙上奏:“陇西侵残,非马援莫能定”,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夏,光武帝任命马援为陇西太守。马援受命后即率领步、骑兵3000人在临洮击溃先零羌,防守关塞的8000多羌人到马援军前投降。这时,还有数万羌人据守浩门隘,马援和扬武将军马成率军出击,乘其不备,攻进营寨,羌人受惊溃散。事后,朝廷中许多人认为金城破羌(今乐都老鸦城)以西地区“途远多寇”,主张放弃这一地区。马援上奏朝廷说:“破羌以西地区城多坚牢,便于固守;土地肥沃,灌溉渠道畅通,如果放弃,让羌人割据,就会给国家带来更大隐患。因此,决不能放弃湟中地区。”光武帝刘秀采纳了马援的建议,下诏书要武威太守送回客居武威的3000余口金城人回到原地居住,从而巩固了中央王朝对金城郡的管辖。此后,马援又奏请在河湟地区设置地方行政长官,使河湟地区直接隶属于王朝统治。马援在陇右前后共六年,期间他修缮城郭,建筑关隘,以加强边防;另一方面积极疏浚渠道,灌溉农田,劝耕放牧,使居住在河湟地区的羌汉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他又征服武都、参狼羌,使各部落万余人归附,陇右地区得以安宁。
马援后被征召入朝,曾任虎贲中郎将、伏波将军,以“马革裹尸还”的豪壮语言闻名史册。后在征讨武陵五溪蛮的战斗中,病死于军中。P54-57
导语
靳育德著的《老西宁(5望族名人)》里所选的名门望族和历史名人,上起春秋战国之际,下迄1949年前,前后历经2400年左右。他们中,无论是西宁籍的,还是外地籍的;无论是在西宁地区建功立业的,还是生前主要活动在外地的;无论他们身上还存在着怎样的瑕疵,但在西宁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跋涉的足迹,留下了让人追念的业绩。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功过是非,自有千秋评说。
序言
西宁作为河湟谷地的—部分,四峡围拱,三水
合流,“青光偏绕河湟地,碧色浑连日月山”,气
候温和,土地肥沃,史称“松篁夹岸,宛如荆楚”
,是青藏高原上难得的一块珠玑之地。历史上,无
数先贤志士为了开发和保卫这块疆土、造福后代,
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的在那烽火连天、干戈不息
的岁月里,为了捍卫边陲安定、维护版图统一,冒
锋镝、冲白刃,血洒疆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有的为了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殚精竭
虑,默默地奋斗终生;有的虽出身草莽,但身怀绝
技,艺惊四座,为河湟文明留下了灿烂的篇章。在
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灿若星辰,彪炳于陇右
史册;前仆后继,共谱了河湟华章。
这本书里所选的名门望族和历史名人,上起春
秋战国之际,下迄1949年前,前后历经2400年左右
。他们中,无论是西宁籍的,还是外地籍的;无论
是在西宁地区建功立业的,还是生前主要活动在外
地的;无论他们身上还存在着怎样的瑕疵,但在西
宁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都或多或少地留下了跋涉的
足迹,留下了让人追念的业绩。历史在发展,社会
在进步,我们不能以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功过
是非,自有千秋评说。
录入本书的人,大多是曾闻名全国的人物,虽
然他们有些人主要活动在内地,但生前也曾经到过
河湟地区,他们的历史功绩和社会影响,远远超出
“老西宁”的范围。正因为这些先贤志士在西宁地
区短暂的政治或军事活动,才使得河湟历史显得更
加丰富多彩、灿烂辉煌。基于这种想法,这里收录
了霍去病、隋炀帝、文成公主、邓愈、林则徐等著
名人物。
西宁作为边陲要地,历史上战乱频仍,由于特
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所以名人中尤其以武人
居多。这些人中,有著名的李靖、薛仁贵、哥舒翰
、年羹尧、左宗棠等;加之这里“民风尚武,率喜
战斗”,所以本地籍的也以武将居多,如高永年、
柴国柱、李英、祁秉忠、王承恩、高天喜、马进良
等。
西宁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历史上也是多种宗教
文化交汇之地,正如史籍所载,“自佛之来西域也
,河湟实为首被教化之地。”“村坞相属,多有塔
寺。”不少高僧大德千里迢迢,来此传经说法,他
们有的潜心学经,矢志不渝,终成贤哲,闻名全国
。为此,这里也选录了喇勤.贡巴饶赛、曲结·敦
珠仁钦、固图布·兰巴尼、宗喀巴、三罗喇嘛、松
巴.益西班觉、马万福、十三世达赖、十世班禅等
高僧大德和宗教名人。
古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千家之区,
岂无闻人?”一个地方的望族和名人的多少,一定
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厚薄和
社会知名度的高低。所以,各地修志时都单列有《
官师志》《人物志》或《名宦志》,以记载为当地
做出过贡献的官员和社会名流。但在过去重官阶、
崇门第的社会里,一些深受民众爱戴、身怀独门绝
技的民间名人是难登“官书”这“大雅之堂”的。
为此,这里也选录了袁忠魁、万世仓、苗玉龙、赵
成章、文桂贞等民间名人。
“湟中自古是边庭,当年此地苦战争”,史载
西宁是河西巨卫,山谷险阻,战乱频仍,风气亢然
,加之远离中原,“王命难及”,流寇盗贼横行,
所以文献寥略,残存无几。与文化积淀深厚、史料
汗牛充栋的内地相比,我省留存至今的史料真是屈
指可数,少得可怜,有些资料甚至还夹杂在其他省
的史料中。所以编写一本反映老西宁望族和名人的
书,不但资料难寻,而且选取的标准和尺度也很难
把握。历史上,有的人尽管为地方的安定和疆土的
统一做出过一定的贡献,但盖棺定论,仍存在着这
样或那样的非议,如段颎、阿里骨等,因而未收录

历史上,西宁作为丝绸南路上的东西交通重镇
,两度作为地方割据政权南凉和唃厮哕的都城,曾
显赫一时。只要官府修志,都会遴选地方出类拔萃
的人物,编入名宦人物志中;修建公署,都会选在
民众观瞻之地,创修先贤、名宦、忠孝、节义祠庙
,以彰显正气,鞭挞邪恶。正如《秦边纪略》中所
说“西宁之共支大厦者,非李、祁土司而谁也”。
所以选入本书中的,就有赵充国、邓训、史昭、杨
应琚和李、祁等土司中杰出的为人们所追思怀念的
将领及官员。
1949年8月,兰州战役后,解放军第一兵团奉命
进军青海,司令员王震亲率二军经循化、化隆一线
,直指西宁;一军军长贺炳炎、政委廖汉生率部由
甘肃永靖抢渡黄河,取道民和、乐都西进,9月5日
,西宁解放。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
宣告成立。作为历史重大转折时期青海解放和建政
的主要人物,书中也选人了王震、贺炳炎、廖汉生
、王尚荣、赵寿山、张仲良等解放军高级将领和人
民政府主要领导人。
西汉末,今西宁辖区内的临羌县(王莽曾改为
监羌县)曾隶属西海郡(治所在今海晏)管辖;东
汉建安中,设西平郡,统西都(今西宁)、临羌、
长宁、安夷四县;三国时,西平郡统六县,辖区扩
大到六县,破羌(治所在今乐都老鸦城)、白土(
治所在今民和古鄯)、浩门(治所在今甘肃永登河
桥驿)。南北朝时设鄯州,后因中原多故,吐谷浑
强盛,州治移乐都;宋改鄯州为西宁州后,直到元
初,将乐州、廓州并入西宁州,辖区相当于今青海
东部黄河以北地区。直到明清的西宁卫、西宁府,
西宁一直辖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清乾隆年间
又辖归德(今贵德)千户所,道光年间又增加循化
、巴燕戎格,辖地时大时小,几经变更。清王朝灭
亡后,民国二年(1913),废西宁府;青海建省后
,乐都(后析出民和)直隶省管辖,时互助尚未从
西宁析出,平安尚属湟中县。今西宁市除市区外,
还辖有大通、湟中、湟源三县,受地域限制,今选
《老西宁伍》望族和名人,除选录了全省有较大影
响者外,未收乐都、循化等地如吴栻、唐世懋、谢
善述、李生香和循化邓春兰家族等历史名人。
《老西宁伍》所收录的名人,按照“老”的选
取原则,入选者一般都是在1949年前就已知名的;
凡是1949年后出名者,一般未收录。
自西汉建西平亭以来,西宁已有2100多年历史
,岁月邈远,英才辈出,代不乏人,村落巷闾,口
耳相传,颇为桑梓增辉,但因史料残缺,搜集不易
,有的传之失真,几近神化。今斗胆编纂“望族名
人”篇,难免挂一漏万,实在惶恐至极!加之自己
学薄识浅,文中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谬误,在此
深望诸位方家和读者不吝批评指出,以免错误流传
,贻误来者。
内容推荐
靳育德著的《老西宁(5望族名人)》介绍:西宁作为河湟谷地的一部分,四峡围拱,三水合流。史称“松篁夹岸,宛如荆楚”,是青藏高原上难得的一块珠玑之地。历史上,无数先贤志士为了开发和保卫这块疆土、造福后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的在那烽火连天、干戈不息的岁月里,为了捍卫边陲安定、维护版图统一,冒锋镝、冲白刃,洒血疆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有的为了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殚精竭虑,默默地奋斗终生;有的虽出身草莽,但身怀绝技,艺惊四座,为河湟文明留下了灿烂的一页。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西宁(5望族名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靳育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青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5055961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8-07-01
首版时间 2018-07-01
印刷时间 201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98
CIP核字 2018153255
中图分类号 K820.744.1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青海
230
160
1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3: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