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黑弄堂/王安忆短篇小说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短篇小说在王安忆的写作里,特别地突出了文体的挑战,它使文体变成显学。由于先天上的与它有隔阂,就更可客观对待。它并不是她写作的主要部分。有时候,它似乎是作为反证存在,反证出什么不是短篇,而什么是中篇和长篇。由于对文体的自觉性,难免会有匠气,那是伤小说之身的。可不管怎么样,也是一个字本个字定下的手工活,到底流露的是真性情;集起来这么一堆,也是一堆真岁月。

《黑弄堂》收录了王安忆从2001年到2007年这几年里所有的短篇小说,值得细细阅读,也值得久久珍藏。

内容推荐

《黑弄堂》收录了王安忆从2001年到2007年这几年里所有的短篇小说,值得细细阅读,也值得久久珍藏。《长恨歌》可谓是王安忆泼洒文字的极致,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而与她的长篇有着显著不同的短篇小说也有另番味道,每个小说每个字都自然地舒缓地滋生出来,没有强求,安静从容,是真性情的流露。

目录

后窗

化妆间

公共浴室

救命车

厨房

弄堂里的白马

红光

浮雕

积木

古城的餐桌

菜根谭

黑弄堂

爱套娃一样爱你

释梦

林窟

恋人絮语

闪灵

游戏棒

阳光下的魅影

流萤

试读章节

我时常会回到狭弄里,对着那扇山墙上的后窗。在我的左边,是我们那排房屋的后墙。那种水泥拉毛的墙面,不像楼体的正面,水泥的颗粒比较细腻光滑。也可能只是因为背阴受潮的缘故,墙面的涂料剥落了,使它看上去有一种裸露的效果。它有三层高,顶上有晒台,于是,屋脊、晒台围栏、壁炉烟囱——壁炉早已经废弃了,烟囱兀自立着,在天空上划下一道凸凹有致的边际线。我右边是一座院墙,墙那边是某个机关单位的大院。墙高大约抵二楼的位置,墙头上长着杂草,毛茸茸的一行。墙面剥落,颜色灰暗,这使它看起来比实际的高度更高。两面挟持下,顶上只有一线天。我的前面,略上方一些,就是那扇后窗。

我努力要看清周遭环境,以便了解这后窗显得如此荒凉的原因。说它后窗,其实是在侧面,开在一面山墙上。这一面山墙面积相当大,挡住了狭弄前方的视野,可以想见这一幢房子的楼体。石头的基座上面垒起红砖,铺展开一道大屏障,上方,二层的位置上,就是那扇窗。照理说,它是应当有些情致的,木头的窗框,嵌在红砖墙上,砖缝里生出几茎草,窗下还有一片空地。它似乎是一个后院,可是,倏然间,它敞开了,于是,原先的幽闭的静谧,在光天化日之下,消散殆尽。有一样东西可证明它先前的隐秘,就是那一段残壁。方才说的,机关的院墙,在狭弄口的位置,断开一条横切面,由此中止了狭弄的延伸。很显然,原先是有一道墙从这里开端,将狭弄和后窗所在的楼房隔开,一贯往之弄口。后来,为了某种原因,这道墙拆除了,却没有拆除干净,残留的砖块从水泥壳子里戳出来,形成嶙峋的断面。有些空间是不能开启的,一旦开启,便气韵尽失,瞬息抛荒。

现在,它成了这弄底的一个死角。那片空地,不知为什么没有像弄堂内其他的地面一样铺上水泥,而是裸着泥土,却又没有草木,因为高低不平,下过雨后积着水洼。山墙上的砖面有一点皲裂,窗框的木头已经半朽,再加上那条残壁衬托,那扇后窗竟有些狞厉起来。我经常回到这里,我指的是思绪,回来这里,站在后窗下面,大约二十米远的地方,看着它。或者不如说是,它看着我,将它瞳仁里的黑暗全投注于我,我不由心怀忧惧。

方才说了,从这面山墙看,就能看出楼体的壮观,它是由数十个门洞一列排开组成。石头的基座至少一米半高,砖砌雕花的门面,巍然立于台阶,每一层的层高都在三米以上。房间交互相错,既要考虑采光,又要考虑达往通衢,因此结构相当复杂,犹如迷宫。它们混沌一团,只有我去过的地方,兀自亮着。真的,我进去过!就像鼹鼠走在昏暗的地底。还像蜒蚰,所经过的地方都留下银色的黏液,在暗中发亮,那就是我去过的地方。没有多少,这里一点,那里一点,根本抵不住四下里汹涌的沉暗。有时候它们完全沉没了,有时候却陡然地一亮。记忆这东西,真是又脆弱又顽固,而且颇具弹性,当遇到阻力,就会改变形状。它如此之柔韧,在时间的夹道里挤身而过。我还能嗅到灰尘的气味,藏在地板夹层里,肥得流油,人踩在地板上,便从缝里一蓬一蓬溢出来,就好像是房子的体液。你一伸手,都能握一把,蛛网似的,又呈粉末状,滑溜,又黏腻,而且,温乎乎的。

我对它心生畏惧。跨过地面上残留的墙基,这是我们弄堂与他们弄堂暖昧的分界,走过去,天色不由就暗了,那是这庞然大物投下的阴影。相对底下的弄堂,楼体显得过于壮大了。石头台阶的阶级很高,对于小孩子的腿脚,用得上“爬”这个字。爬上台阶,迎面扑来一片森凉,我简直望不见天花板,天花板被楼梯切割成一个巨大的立体几何形。门厅的一侧是房间,门扇如此之高,上方的天窗将日光曲折地投射过来,并没有因此而明亮一些,反而造成一种昏晦的气氛,灰尘在微明中翻卷。相隔一条走廊的另一侧,是楼梯。这道楼梯直上二层,可想有多么远和高,够人爬一气的。梯级的木板早已让鞋磨褪了漆,裸露出白木的颜色,灰尘像油灰泥住缝,又变成一种铜青。此时,还能借到门厅外面的光,照着我们,就像甲壳虫悬在斜壁上,一点一点往上攀。攀到顶,转上走廊,和底层一样,一侧是房间,一侧是楼梯。走廊顶头有一扇窗,所以,这里尚有光线可言。可是,再上楼梯,陡然黑暗下来。通向三层的楼梯上方,平铺了楼板,接近三楼时,伸手可触碰顶上的楼板,在最末五六级梯阶的位置,留了出口,供人上下。这就有些像工事,也体现了这幢楼的防御意识。三楼简直就是个黑匣子,伸手不见五指,四周是一些紧闭的门。这房子里,四处潜伏着黑暗,猝不及防便身陷其中,所以我说我们像鼹鼠。就在这黑匣子中间,竖一架木梯子,没有扶手,只能匍匐在上面,这样,我们就变成了蜥蜴。黑暗中,爬上陡立的木梯,是对手脚笨拙的我的考验。当我爬到中段,上不能,下亦不能的时候,我几乎要啜泣起来。没有人帮我,甚至,有些时候,还有人故意摇晃我身下的梯子。我为什么要越过这么多障碍去到那里?为了开小组。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小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课余时间里,相邻居住的同学集聚一处做作业。于是,我走进了这幢可怖的大房子。作为一个学生,学校的所有规矩都神圣不可违抗。我终于爬上了梯子,出乎意料的是,梯子上方格外明亮。

P3-6

序言

自序:论长道短

短篇小说在我并不是十分适合的体裁,所以当数点排列,发现竟有一百多篇的积累,就感到意外了,不禁要认真检讨写作短篇的经过和得失。漫漫回想,写作短篇小说大约可划分如此一些阶段——一第一个阶段,其实是我写作的起步阶段。和很多写作者一样,短篇小说,尤其写儿童的短篇小说,往往是用来做练习,因内容浅近,篇幅轻巧而比较容易掌握。我第一篇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发表于一九七九年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的《少年文艺》,六千字数。在第一次写小说的人来说,这已经是个了不得的工程,根本顾不上结构、布局,单是要编圆一个故事,就很费周折了。那种三百字一页的格子稿纸,十张三千字,二十张六千字,厚厚的一叠,颇有些份量,相当的成就感了。在写了几篇六千字以内的儿童小说以后,我尝试写作的第一篇所谓成人小说,《雨,沙沙沙》,也是六千字。此时,在六千字内,似乎调停自如:开局,展现,高潮,收蓬,多少有些套路,只是不自知罢了。事实上,这对于我已是个极限,超出这规模,恐怕就不怎么好收拾了。我说《雨,沙沙沙》是成人小说,从文学的角度,小说也许不能分“儿童”与“成人”,但在具体到个人的写作处境中,这个区别还是有意味的。儿童小说中的教育目的不可否认,特别是当我在《儿童时代》杂志社做编辑,去小学校调查、采写、收集意见、组织活动,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尽管小说只是业余的写作,但不可避免地,现实的学校生活提供了针对性的主题,这些主题的范围有限,同时和我的个人经验也有一定的距离,从严格意义上说,在我,儿童小说还不能完全算作小说创作,它们更接近于习作。所以,我自己常常是将《雨,沙沙沙》作为我的处女作,虽然它并没有彰显的成绩,而获得全国性奖项的《谁是未来的中队长》,我则是将其归入前写作阶段。也就是说,我的短篇小说第一阶段,是从《雨,沙沙沙》开始,这也是我整个文学生涯的开端。

对六千字篇幅的突破是不自觉中做出。但要细究,还是有原因的。连续发表小说助长了信心,许多积压着的体验和情感顿时找到了出路,一并涌向小说的叙述。说来也奇怪,在那二十几岁的年龄,远没摸到人生的深浅,可却是经验最丰饶的时期,其实是泥沙俱下,而现在,去芜存精。回过头去看那时的小说,难免汗颜,要留到现在写,决不可能写成那个样子。然而,话说回来,现在也许就不会去写它了。那时候的粗糙,鲁莽,自有一股予活力,饱满极了,漫天漫地,伸手一握,就是一捧土,栽出了青苗,杂芜是杂芜,可是生机盎然。就这样,《雨,沙沙沙》之后不久,一口气写下《苦果》,超出了二万字。这一个短篇,更像是中篇,这时候,直到后来真的开始写中篇的时候,对短篇和中篇的结构,也还没到自觉的认识,多是以字数为区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并不以为体例本身有意味。没有自觉也好,那就是自由,完全不受拘束。心中又激荡着情感,有无限要表达的欲望,一篇没结束,下一篇已经催逼上来。在我写作够一本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便生出写中篇小说的野心。与其说是中篇的结构吸引我,不如说是篇幅。对于六千字起家的我,标准中篇的五万字是一具庞然大物,而我生性是贪大贪多,就是这种贪欲让我有了耐心。当你面对一个从未对付过的庞大字数时,首先需要的是耐心。在我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时,这耐心就更长一级。在这表面的吸引之下,是不是还潜伏着一种需求,就是寻找更适合我本性的形式·这形式不止在于体量上的大小,更是在于结构,一个要比短篇小说粗笨结实的结构,因我天生缺乏那种灵巧的专属短篇小说的特质。这有待于漫长的时间和实践,渐渐地去发现。其时,我继续由着性子,写一阵子短篇,写一个中篇,写一阵子短篇,再写一个中篇,却也形成节奏,反映出某种规律,就是在短篇写作中积蓄起能量,在中篇里释放,然后,开始写第一部长篇。在这样貌似自然的交替之中,逐渐产生一种下意识的选择,将比较小的材料交给短篇小说处理,规模大的则留给中篇,以至于长篇。像《战士回家》,《老康回来》,《打一电影名字》等等,多是这些所谓“小”的材料。似乎出于暗中的偏袒,我越来越倾斜中篇,某些小材料,我无意间扩张了作中篇,于是,能够给短篇嚼食的,日趋零碎,并且越来越少,终至没有。《鸠鹊一战》是我挂笔短篇之前的最后一篇,说实在,它还是可以发展成一个中篇,是因为其中的人物是续中篇小说《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延伸过来,旁开一个故事,人物都有前史,因而也有限制,不便强求,到好就收了。自此,打住,是一九八六年初。还有零星几篇,《阿芳的灯》,《洗澡》,都是因邀稿殷切,不得已才写出,就像是短篇小说的余韵似的,再过一两年,一篇也没有了。这就是我所划分的第一阶段吧。

之后的十年,也就是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六年,十年里,我只写中篇和长篇。应当说,中长篇的体例是比较适合我的,我自忖长处是耐力,能够在较长时间里控制节奏,匀速前进。想到前面是漫长的篇幅需要去填满,会生出一种富足的心情,很兴奋。相反,短小的,如短篇小说那样的体量,从开头就可看见结束,倒急躁起来,按捺不住性子。短篇小说需要的是一蹴而就的弹跳力,我却没有,我是有些类似工匠,而且不是巧匠,属砌长城那种粗工。一块一块砌砖,越庞大的体量越让我进入竞技状态。这十年的末尾三年,我可说是连续写作两部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和《长恨歌》,其间写了中篇《伤心太平洋》,其后则是《我爱比尔》《姊妹们》。事情已经到了不节制的程度,可谓耗资糜费,真有掏空抽干的感觉,于是,刹那间止住。接下来的一整年没写作小说,只作些整理讲稿的文字工作,就像歇地一样,等待能量再次聚集。将息一年,一九九七年,复又开始小说写作,第一篇是短篇小说《蚌埠》。

其时,心情格外安静和从容,没有一丝强求,每一个字都是自然地舒缓地滋生出来。看起来,短篇小说总是作写作之始,抱小心谨慎的态度,但这一次和上一次又有所不同。上一次的谨慎多少是举足无措,这一次则有意为之,自觉地节制。从题目看,“蚌埠”应是篇大文章,可事实上,我只写了一万字的篇幅,我将这城市当人,为之画一幅像。第二篇短篇小说是《天仙配》,说了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要是放手铺陈开来,可作中篇,但我并没有旁生枝节,而是单纯地叙述完毕,不过,是个长短篇,一万五千字。短篇小说的写作,就此又拉开帷幕,带着一点探寻的表情。我对短篇小说有了敬意,也有了兴味,但不等于说我就对它有办法了,我还是自觉得不及。尤其是看刘庆邦,苏童,迟子建的短篇小说,是什么样的神来之笔啊!更知道自己的不相宜,也就因此,更甚于对它好奇,当然我只能后天努力。我发现短篇小说的题材并不止是“短小”,虽然我在“短小”处摸索了很久,比如《聚沙成塔》,《小东西》,《千人一面》,那都是些边角之类的材料,多少是余兴之作,并非我的本意。直到《喜宴》,《开会》,《招工》一批,我方才隐约摸索到路数,我想,短篇小说的材质应是轻盈,这一回,我是真受到它的吸引,但“轻盈”恰是我匮缺的,先天匮缺的,补也补不上来。我的笨重不时要漏出馅来,比如《酒徒》,直奔二万字,而我坚持这是一个短篇小说,我不是说它“轻盈”,而是这故事的材质有一种“枯瘦”,我不能注水。“枯瘦”能不能算短篇小说的特质之一呢?不知道,只知道“枯瘦”也不是我的特质,我是撞上什么算什么。不管发生了什么,自此,我没有中断短篇小说写作。在这连贯的写作中,事情并不是没有变化的,所以,我还是想再辟一个阶段。

第三阶段,我以为是从《发廊情话》和《姊妹行》开始的。此阶段,我正视了我在短篇小说上的缺陷,但不是以回避的方式,而是和解,尝试着与短篇小说建立一种两相得宜的关系。这两篇小说我都没有放弃讲述完整的故事,《发廊情话》,我做的是藏匿。将故事限制在固定空间和固定的视角里进行讲述,某部分情节便不得不隐身于未知中,留下揣测的余地。也因此,它更具备诠释的条件,于是,吸引了用功的人们的热情。我私心里却更喜欢《姊妹行》一些,我虽然决定它是短篇小说,但却没有约束自己天性上的拙劲,就是从头道来,所以显现出枝节蔓生的自由自在,篇幅也突破了两万字。迟子建也喜欢《姊妹行》,她说,最后,分田找到水,两人说走就走,看到这一节,她吓一跳,激动起来。这话正说到我心坎上,这个听来的故事搁了有十来年,终于让我决定写成小说,就是因为想像她们俩将婴儿一扔,拔脚就跑的情景,这一情景将两人的面貌描摹出来了。这是不是灵感?不知道,但它大约就属于那种“轻盈”,也大约就是这一笔,让我将故事规定于短篇小说。写作的人,就是这么心有灵犀。《姊妹行》也常常引人发问,为什么不写成中篇小说,我想,它可以写成中篇,但我恰巧将它写成了短篇,一个篇幅较长的短篇。此时,我对篇幅已不那么在意,区别短篇和中篇的,我以为更关键的,是材质。当然,有时候事情确实不那么好分辨,《临淮关》也是骑线,我当它短篇小说写,可是许多选刊将它作中篇选读。我也犹疑着它算不算一个标准的短篇小说,要知道,无论关于写作说出多少道理,临到下笔,多是不自觉,由具体形势所趋。但一些较为明显的错处是清楚的,比如《红光》,其实是一个中篇的结构,因为刻意要写成短篇,难免写得太节约,看起来就枯索了。在此亦可看出一个转向,以往是将小撑大,如今是将大收小,就像手生的匠人做活,会糟蹋材料。上乘的手艺人,从料就看得出是个什么活。爱斯基摩人说的,做活,不过是将多余的部分去掉,难的是不晓得哪是多余,哪是必需的存在。

在这一阶段里,除去自觉认识短篇小说的形式,还有一种行文上收敛的趋势。《长恨歌》可说是我泼洒文字的极致,第一句派生出第‘二句,第二句派生出第三句,句子的繁殖力特别强,无意中是怀有一股子鲁勇,看什么时候撞南墙。这种行文与我贪婪的天性也是有关系的,其实是滥觞了。任性到头自会返回来,归至平静,加法做完了开始做减法。我写作向来两稿,一遍草稿,一遍誊抄,过去,誊抄时一定会膨胀出来,此时却相反,誊抄时总是在删节。于是,能写短篇的不写成中篇,能在中篇里完成的决不扩张成长篇。这还称不上“锻炼”,而是出于,人生和写作都到了这样一种时期,能辨别什么是赘言了,“锻炼”当是指将要言也压紧密度。可小说说到底就是赘言,太过精确就不成其为小说,成经言了,但这又是必须走过的路程。从这意义上说,我们所写下的每一篇小说都是习作,都是实验,试着能走多远,走多远就要折回头,折回头又再走多远。回顾每一阶段,都有如此周期,先是不及,后是过之,只有中间一段是恰当的——在第一阶段中,是《人人之间》,《阿跷传略》,《老康回来》;第二阶段中的《喜宴》,《开会》,《招工》;第三阶段还没结束,我以为恰到好处是《黑弄堂》,可隐约觉得将到失足的边缘,已有“锻炼”的危险,稍一偏差,便伤之纤巧了。

短篇小说在我的写作里,特别地突出了文体的挑战,它使文体变成显学。由于先天上我与它有隔阂,就更可客观对待。它并不是我写作的主要部分,有时候,它似乎是作为反证存在,反证出什么不是短篇,而什么是中篇和长篇。由于对文体的自觉性,难免会有匠气,那是伤小说之身的。可不管怎么样,也是一个字一个字写下的手工活,到底流露的是真性情;集起来这么一堆,也是一堆真岁月。这就又离开了文本的话题,是流过我三十年写作的一条河。

2008年9月21日 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黑弄堂/王安忆短篇小说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安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58904
开本 32开
页数 3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9
出版时间 2015-12-01
首版时间 2015-12-01
印刷时间 201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2015223371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0.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3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