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准确把握现在,需要了解历史;想清晰认识自身,得先了解历史;想彻底看清未来,也得先了解历史。
和当下各种带有浓厚主观性色彩的私人解读历史不同,本书在拒绝说教,摒弃枯燥的同时,用图与文的完美结合,打造出了一套符合中国人历史观的色彩历史读物。
童超编著的《看得见的中国史(上)》汇集了三百多件读者只有走遍各大博物馆才能一睹真颜的精品文物图片,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铜爵、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徽宗画、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帝王像,法门寺地宫的金银器,中国历史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就若隐若现在这些传递着丰富信息的瑰宝之中。
世界从来不简单,历史何尝会模糊。看得见的历史,让你看见历史的真相,看懂历史的规律,看清楚历史传递给你的答案。
童超编著的《看得见的中国史(上)》是国内少有的历史普及读物,以高度浓缩、有血有肉的故事,以类似“电影情节”的手法为读者展开一幅中国历史的全景图,完整地展现了一个乐观向上、勤劳勇敢的民族在历史的大变动中创造历史的过程,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予以清晰展现,使读者可以一探我们伟大祖国何以创造历史奇迹的奥秘。另外,本书的制作有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的专家团队作为强大的后盾,还有各省博物馆和华盖作为图片资源提供商,使读者在阅读高品质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大量优质精彩图片带来的视觉盛宴。
炎帝和黄帝
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所谓“五帝”的说法有很多版本。《世本》《大戴礼》《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为五帝;《易?系辞下》以伏羲(太昊)、神农(炎帝)、黄帝、帝尧、帝舜为五帝……上古神话经过后世的加工,逐渐向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演化:一个方向是彻底神化,把原本半人半神的英雄人物描绘成无所不能的天神;另一个方向是尽量向自以为真实的历史靠拢,将野蛮时代的英雄们变为仁德兼备的楷模君主。然而无论是哪一个版本更接近真实的历史,炎帝和黄帝都是中华民族尊崇的先祖。
神话与史实
炎帝不仅是南方天帝,同时也是太阳神,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都是他的子孙。此外,他还生了几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名叫女娃。女娃某一次前往东海游玩,不幸被风浪卷走,葬身海底,灵魂化为一只小鸟,名叫精卫。为了报仇,精卫不辞辛劳地衔来西山的石子、树枝,想要填平东海——这就是“精卫填海”的故事。大诗人陶渊明曾经赞叹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东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在诗中和精卫并称的刑天,据说是一位英勇的战士,因为反抗天帝的统治而被砍下脑袋。但他丝毫不肯退缩,没有了头颅,就以双乳为眼,以肚脐为口,依旧手持盾牌(干)和斧子(戚),高呼酣战。
再拉回来说统治南方的天帝炎帝,炎帝曾一度遭到恶神蚩尤的进攻,节节败退,被迫向中央天帝黄帝求救。黄帝也写作“皇帝”,就是皇天上帝的意思,是最尊贵的天神。据说他长着四张面孔,可以同时看到四方万里以外。他居住在昆仑山上华丽的宫殿中,有各种相貌奇特的神灵或者神兽做他的护卫。在得到炎帝求援的信息后,黄帝就召集麾下各方神灵,前往讨伐蚩尤,双方在涿鹿展开了大战。
《太平御览》上说,蚩尤有兄弟81人,全都是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吃的是泥沙,善于打造兵器。《述异记》上说,蚩尤本人是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但这还不算可怕,可怕的是他统率了大批猛兽和魑魅魍魉等善于蛊惑人心的妖魔鬼怪。身为南方天帝的炎帝就是在这些鬼怪面前战败而逃的,而中央天帝黄帝一开始也因为轻敌,吃了一个大败仗。
蚩尤造了一场大雾,把黄帝的军队全都笼罩进去,三天三夜都找不到出来的道路。幸亏黄帝手下有个臣子名叫风后,足智多谋,他临时造了一辆指南车,不管朝什么方向前进,车上的小木人永远手指南方,这才把大军从迷雾中引领出来。这种传说中的指南车,后世有许多学者都复制或重新创造过,它和今天的指南针不同,并非利用磁力,而只靠齿轮传动,充分体现了华夏先民的伟大智慧。
黄帝领兵杀出浓雾以后,就唤来神兽应龙(有翼的神龙),兴起大风雨,赶跑了魑魅魍魉。可是蚩尤随即请来主管风雨的大神风伯和雨师,应龙小巫见大巫,黄帝又吃一个大败仗。黄帝没有办法,只得叫来他的女儿“魃”助战。魃是干旱之神,所过之处云收雨散,土地干裂,风伯、雨师不敌败走。
黄帝为了鼓舞士气,剥下一足怪兽“夔”的皮,并抽出隐居在雷泽中的雷神的骨头,做成巨大的战鼓和鼓槌。鼓声隆隆,士气振奋,黄帝大军漫山遍野地掩杀过去,蚩尤终于败下阵来,只得去请巨人夸父一族助战。危急时刻,天上突然降下一位名叫“玄女”的天神,传授给黄帝兵法,帮助他最终击败了蚩尤。战后,一种说法,黄帝立刻砍下了蚩尤的头,把沾染血迹的镣铐抛在原野上,就变成了一片枫林。另外一种说法,蚩尤败逃到冀州,又和黄帝打了一仗才被擒获,黄帝将其斩为两段,所以当地就被称作“解”(今山西解州附近),解就是分解的意思。
然而黄帝和蚩尤的战争,按照后世圣王化的神话体系来描述,却又是另外一种面貌。在这种神话中,黄帝被称为有熊氏或轩辕氏(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车辆),是统治黄河流域西部的圣王。炎帝是神农氏的后裔,被称为烈山氏(或许说明那是个刀耕火种的氏族),是统治黄河中下游的圣王。蚩尤是炎帝南方的氏族首领,曾一度臣服于炎帝(另一说他本身就是炎帝的侄子),但后来联络了更南方的九黎氏族,向年老体衰的炎帝发起猛烈进攻。
所谓“兽身人语”,或许说明蚩尤的士兵都身穿皮甲;“铜头铁额”,或许说明他们头戴金属头盔;所谓“食沙”,或许是指农业较为发达,都吃粟米。面对拥有如此精良的装备和后勤补给的蚩尤部族,还处于玉兵时代(“玉兵”指的是玉制的工具,有学者认为中国在石器时代到铜器时代之间曾有过一段玉兵时代)的炎帝氏族当然不是对手。《逸周书?尝麦篇》说:“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这是第一次涿鹿之战,结果炎帝大败,“九隅无遗”,连一寸土地都没有了,被迫逃到西方,向黄帝氏族求救。
P31-33
历史可以看见
1842年8月29日,南京江面的水波不改往日的涟漪,但却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苦涩徘徊在空气中,也荡漾在清朝官员耆英、伊里布的心头。在英国海军“韦尔斯利”级战舰“康华利”号的船舱内,刚刚进行了一场“盛大”的仪式,作为焦点的耆英、伊里布在一份名为《南京条约》的文件上签下了名字。原本这样的历史瞬间,后人们只能凭借主观性的文字和非凡的想象力进行还原,但一位名叫约翰·普拉特的英国人用画笔记录了这一时刻,他的这幅名为《南京条约签字仪式》的画作让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被永久地镌刻了下来。
某种程度上,这幅现藏于英国布朗大学图书馆的油画算得上一件珍贵的文物,而在本书中类似或者更加珍稀的文物比比皆是。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四羊方尊,让我们看见殷商贵族生活的奢侈与雍容;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北宋汝窑莲花温碗,让我们看见冠绝一时的制瓷技术和宋代商业的空前繁荣;美国波土顿艺术博物馆馆藏的《历代帝王图》,让我们看见十三位中国帝王的气度仪表和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肖似与传神……本书和西方人习惯以技术性的态度和手段去回味历史,用溯源和对比的手法去还原社会进程中所有细微的片断不同,和中国传统的历史典籍在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对帝王霸主、忠臣义士、孝子节妇进行理性的主观评也不相同,我们立足于“看见”,我们尽力地减少主观的评价,通过几百件珍贵的文物,将其背后所关联的农业、科学、手工、文化、税收制度、法律制度、官僚体制等方面的重大历史事件纳入到书中,把中国传统的历史故事向历史百科全书的性质转化。
尽管我们力求用白描的方式展现中国历史的真实,但谁也无法奢望一本历史图书可以道尽中国历史上的兴衰成败、人文风流和典章制度,毕竟煌煌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是书籍无法承受之重。我们只是希望本书可以让你“看到”北朝的石窟艺韵、南朝的舞榭风流、盛唐的国力恢宏、两宋的经济狂飙。除了让你在图文间可以梦回前朝外,我们还希望把厚重的史实变得简明,让历史中的智慧帮助你今天的生活。正如英国人把《资治通鉴》的书名翻译为“用以资助于行政的一面完全的镜子”,历史原本就是先贤们遗落的钥匙,可以带领我们开启一道道现实的困惑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