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国家宝藏(青少年版)
内容
内容推荐
吕逸涛、于蕾主编的《国家宝藏(青少年版)》是央视重磅综艺《国家宝藏》独家授权同名书籍。该节目播出后,网络评分高达9.9,8亿人次观看,17亿话题讨论。
本书延续《国家宝藏》轻松、有趣的风格,用13个历史时期对来自九大博物馆的27件文物进行划分,同时加入中国经典古诗文,并邀请知名插画师手绘文物,一起为青少年读者厘清一条延续5000年的中华精神脉络。
本书打破了青少年和文物的距离感,用轻松的方式科普文物知识。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华先民在绘画、律法、礼乐、书法、手工艺、建筑和军事上的智慧,看到了人类如何制作青铜器、陶瓷和玉器,如何用文字和图腾传递想法,如何用砖画、壁画、石画、帛画表达态度,如何崇尚以琴、剑、笛为象征的君子文化,如何信奉自然和鬼神之力……
文物之所以为文物,在于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和信仰。通过讲述文物的创造、挖掘和守护,本书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助力培养青少年的鉴赏能力和历史眼光。
目录
第一单元 新石器时代
第一课 贾湖骨笛——华夏初音
中华第一笛
9000年前的贾湖人堪称“全才”
中原上古神器重见天日
口述:一种相隔千年的缘分
课外阅读:为何贾湖先民如此偏爱鹤?
第二课 玉琮——玉魂国魄
玉琮王——良渚玉器巅峰之作
5000年前的礼器和权贵之物
良渚——水中的美丽小洲
口述:“80后”“90后”考古人再续良渚传奇
课外阅读:《周礼·春官·大宗伯》(节选)
第二单元 商朝
第三课 妇好鹗尊——华夏英姿
一尊来自商代的猫头鹰酒器
“女神”妇好——中华第一女将
水下1.3米摸出来的文物
口述:让妇好现世的神秘人
课外阅读:智慧的化身?奸诈邪恶之物?
第四课 皿方錾——上古血脉
方罍之王
出生就是“贵族”
落叶终归根
口述:漂洋过海,完基回归
口述:三个关键词讲述国宝回归之路
课外阅读:皿方罍为何如此重要?
第三单元 西周
第五课 大克鼎——华夏正礼
守护华夏正礼的国之重器
从烹饪之器到传国重器
研究西周制度的珍贵史料
口述:克保永久,世代家传
课外阅读:“海内三宝”
第四单元 春秋时期
第六课 曾侯乙编钟——华夏正音
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
江汉诸姬尽灭于楚,唯曾独存
差点被炸毁的古墓
口述:编钟可以很吵,可以很美,同时也可以很酷
课外阅读:《吕氏春秋·卷六·音律》
第七课 越王勾践剑——中国剑魂
君子剑文化的重要载体
卧薪尝胆铸春秋
春秋霸主最后的遗珍
口述:用最新的科技唤醒沉睡千年的国宝
课外阅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
第八课 云纹铜禁——强国智造
全世界最早的失蜡法铸件
强势法令,禁戒饮酒
源自本土的千年工艺
口述:2500年前的失蟮法竟能用于航空制造?
课外阅读:中国第一篇禁酒令
第五单元 战国时期
第九课 杜虎符——安国之信
分则天下太平,合则风起云涌
执虎符,赴君命
原来虎符是这样被发现的
口述:虎符在今天还有用吗?
课外阅读:《信陵君窃符救赵》
第十课 商鞅方升——强国之器
从混乱迈向标准,大一统的法度标志
秦国崛起的秘密
由来已久的计量历史
口述:延续两千余年的强国之路
课外阅读:《商鞅》
第十一课 石鼓——中华文脉
来自先秦的10块神石
夺美《诗经》
书既同文:小篆演进历史的活化石
逢战乱则消匿,遇盛世则现身
口述:一家五代守故宫
课外阅读:《石鼓歌》
第十二课 云梦睡虎地秦简——律法初心
千年竹简,见证华夏统一
一个基层官吏的千年见证
年代最早、条目最全、内容最丰富的成文法典
口述: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
课外阅读:《古风(其三)》
第六单元 汉朝
第十三课 辛追墓T形帛画——瑰丽梦想
西汉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巅峰之作
永生之梦光华再现
口述:再现古人对生与死的理解
课外阅读:西汉丧葬制度的完整图景
第七单元 十六国
第十四课 铜鎏金木芯马镫——丝路传奇
中国贡献给世界的第五大发明
马镫是从中国走向世界的
中国最早有实物可考的双马镫
口述:以梦为马,不负华夏
课外阅读:《木兰诗》
第八单元 南北朝
第十五课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英雄本色
穿越时空抢占“C”位的先贤砖画
魏晋时期的“男子偶像天团”
隐藏在地下的名士
口述:“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砖画密码
课外阅读:《与山巨源绝交书》
第九单元 唐朝
第十六课 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仪仗图》——盛世威仪
盛唐气象的最真实记录
英年早逝的懿德太子
口述:修复丹青的“千年时光”
口述:唐韵的博大深邃
课外阅读:《郊庙歌辞-享懿德太子庙乐章》
第十七课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丝路芬芳
盛唐古丝路遗存
大唐盛世的模样
何家村遗宝
口述:梦回千年见盛唐
课外阅读:《长恨歌》
第十八课 《万岁通天帖》——笔墨乾坤
谁说摹本不珍贵
一代女皇留给后世的珍宝
在战火中留存下来
口述:让国宝不再沉浮
课外阅读:《兰亭集序》
第十九课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中国制造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瓷诗文化”——赋诗,让瓷器活起来
沉船的秘密:“绚丽之窑”
口述:小瓷器,大荣耀
课外阅读:长沙窑:文化的使者,从造型到纹饰皆是上品
第二十课 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高山流水
音色绝佳的稀世唐琴
鬼斧神工雷威造
尘封60年终奏响
口述:千年古琴再遇知音
课外阅读:杨宗稷在“彩凤鸣岐”琴上的题文
第十单元 宋朝
第二十一课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绿水
导语
《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在2017年第四季度重磅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博探索节目,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资源,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让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在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
吕逸涛、于蕾主编的《国家宝藏(青少年版)》主要以《国家宝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精简复杂的文字和故事,主要以小科普、小历史的方式为青少年讲述文物故事,意在让青少年对历史文物和中国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书评(媒体评论)
通过《国家宝藏》这一图书载体,我们能够再
度静静地品味和欣赏这些文物,也能够完整地捕捉
历史,从而完善自己对文物、文化的认知。相信在
读过这本书之后,再走进博物馆时,看到的文物将
是另一番面貌。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
每件国宝都是有故事、有生命的,都是可以与
之静静交流的。看见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贝,听到
它们的前世今生的故事时,会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
远流长。
——张国立,《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
《国家宝藏》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央视“活
跃”了起来,让我们既能够审视一个民族的底色,
又能够把握当下的脉搏,我们有理由和信心去承担
更多的文化之责。
——朱彤,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副总编辑、
《国家宝藏》总策划
精彩页
9000年前的贾湖人堪称“全才”
在贾湖遗址的挖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陶、石、骨等各种质地的遗物5000余件,以及大量的稻壳和炭化稻粒、炭化果核、中华鳖、扬子鳄、龟、鲤鱼等各种水生物,鹿、猪、狗等动物骨骼。
在贾湖两处墓葬人的遗骸腹部土壤样品中,考古人员检测到了蚕丝蛋白的残留物。根据遗址中发现的编织工具和骨针综合分析,贾湖居民可能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编织和缝纫技艺,并有意识地使用蚕丝纤维制作丝绸。这将中国丝绸的考古学证据提前了4000年,证实了中国是首个发现蚕丝和利用蚕丝的国家。
9000年前的贾湖人已经掌握了原始的酿酒技术。通过对陶器壁上的沉积物进行化验分析,考古人员发现附着物内有酒石酸的成分,主要原料可能是稻米、蜂蜜、山楂和野生葡萄。伊朗曾经发现7400多年前世界上“最早的酒”,贾湖酒的发现改写了这一纪录,成为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与酒相关的实物资料。
贾湖人盛行巫术崇拜。在他们的一些随葬品中,有装饰品、葬龟、叉形骨器的成组随葬品,表明贾湖原始先民已有了原始崇拜的意识。遗址内还出现了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甲骨契刻符号,被认为是“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卜辞4000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的古埃及纸莎草文字”。
农业耕作、陶器制作、结网捕鱼、畜牧养殖、纺织缝纫、乐器制作、符号刻画、阴阳观念……扑朔迷离的远古神话,在贾湖一一成了事实。
中原上古神器重见天日
1961年,舞阳县文化馆干部朱帜下放到贾湖村劳动,他在薯窖和土井断壁上,首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陶片、人骨和红烧土等遗物。
1980年,河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周到在舞阳调查,确认贾湖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
自1983年起,国家和省、市、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多次调查和复查,30多年发掘8次,40多支截取(鹤类禽鸟)尺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重现人间。
1986年5月,考古专家张居中和他的同事在清理M78号墓时,忽然发现,墓主人股骨旁,放置着两支基本完整的骨器,形状很像今天的笛子,管身上还有7个大小一致、排列均匀的接音孔。
1987年5月14日在M282号墓再次发现两支骨笛,其中M282:20的测音和试奏确定了骨笛作为乐器有大致音程关系等相关音响数据。
贾湖骨器制作水平高超,箭头、骨镖制作精细,骨笛的制作更反映出贾湖人具备了高超的计算水平。作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乐器,贾湖骨笛不但保存完好,跨越8800多年后,仍然可以吹奏民歌《小白菜》。在贾湖遗址出土的全部骨笛中,编号M282:20的这支骨笛的骨质最精美、制作最精湛、工艺水平最高、音质最优美。
贾湖骨笛的拥有者并非一般人,他们可能是有特殊身份、地位和权力的人,比如聚落的巫师、酋长、祭司等。在数百座贾湖墓葬中,有骨笛的墓葬仅占一小部分,但规模都很大,陪葬品都很丰富,同时发现有龟甲、叉形器等巫术性质的器具存在,墓主人均为壮年男性。贾湖骨笛曾断为三截,但墓主人并未舍弃,而是在两处折断的笛壁上,钻了14个小孔,用细线精心缀合后继续使用。可见它即使不是墓主人的祖先所传,也是墓主人生前的骨笛精品。
在原始聚落中,骨笛必然不是单纯的乐器,它或是召唤狩猎的响器,可以用乐音来与神人沟通,述说整个氏族的心声和诉求。大量史料表明,音乐在原始社会中与宗教、祭祀等的活动紧密相关。音乐的音阶音调进化源于远古人类对未知自然认知的深入、情感的多重表达,以及与万物神灵的交流方式。
多年来,考古界、音乐界都对贾湖骨笛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但专家仍提出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谜团:贾湖骨笛的音孔直径仅为0.1~0.3厘米,但细致而圆整,贾湖人钻孔的工具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其中一支骨笛留下的三处计算开孔的痕迹,使我们对贾湖骨笛制作的复杂过程充满好奇。究竟先民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计算音孔位置的?8000多年前的贾湖人,在没有任何调音工具的情况下,居然能制作出任何音程都不超过5个音分差的骨笛,其中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究。
P7-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国家宝藏(青少年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吕逸涛//于蕾
译者
编者 吕逸涛//于蕾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93330
开本 32开
页数 3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3
出版时间 2018-10-01
首版时间 2018-10-01
印刷时间 201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22
CIP核字 2018182149
中图分类号 K87-49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7: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