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厦门(民国趣读)
内容
目录
第一辑 闾巷屐痕·探秘海上花园的遗风古韵
瑞今法师:闽南名刹南普陀寺
邱承忠:造型别致的八卦楼
刘聚星:胡里山炮台沧桑
卢志明:海渡传奇天一楼
范寿春:鼓浪洞天,别有风情
洪卜仁:香火旺盛的白鹿洞寺
郑高菽、郑轰轰:灌口名刹凤山祖庙
龚小莞:厦门最早的马路——开元路
叶时荣:厦门最早的公园——中山公园
蔡佳伍: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铁路
常家祜:厦门最长的马路——厦禾路
第二辑 名人故居·此楼可待成追忆
龚洁:马约翰与鼓浪屿的不解之缘
卢志明、李文轩:“茶叶大王”的宝镜楼
谢明俊:黄世金故居,中西合璧
李斯蕻、卢志明:林在华的“珠光剑气楼”
陈娜:陈文确、陈六使与文确楼
龚洁:林文庆的山顶别墅
谢明俊:石壁街上的最美庭院——王人骥故居
林庆明、蔡培育:菲律宾船王的钟宅古厝
洪文章:陈延香的“宜宜楼”
陈娜:林祖密与林公馆
龚洁:李清泉的榕谷别墅
孙以灌:乐善好施的孙有泰及其别墅
陈娜:陈水成、陈占梅与松竹园
洪文章:陈仲赫功成身退
颜立水:彭友圃故居,有闽南“红砖厝”之风
谢明俊:卢嘉锡与宁远楼
陈娜:运筹在帷幄——陈文总与故居
第三辑 文教生活·中西合璧的独特文化
洪永宏:陈嘉庚筹办厦门大学
陈碧笙:“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
洪永宏:烽火中苦读的厦大学子
叶时荣:同文书院,实行美式教育
余少文:厦门图书馆的建立
王小林:鲁迅在厦门
陈永安:海疆学术资料馆
叶春培、陈永谟:厦门通俗教育社
黄雅川、余丽卿:我国最早的一所幼儿园
李鹏梅:多次更名的《厦门日报》
李鹏梅:《民钟报》的三起三落
杨恩溥:厦门《儿童日报》始末
杨恩溥:《抗日新闻报》,以抗日救亡为宗旨
彭一万:《浔江渔火》走出国门
丘承忠:拼音文字运动的先驱——卢戆章
第四辑 风云际会·烽火岁月中的赤子之情
丘廑兢:同文书院的学潮
丘廑兢:厦门光复的经过
林庆余:昙花一现的厦门学生军
赵家欣: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
张圣才:抗日救国会掀起反日怒潮
江菱菱:抗战中的厦门妇女
吴辉煌:救亡的歌声响彻厦门
宋俏梅:僧人救护队
赵家欣:厦门的陷落
任仲泉:日军投降,举市欢庆
游全章:英雄船工的壮举
第五辑 顾客盈门·鼓浪屿上的老字号和生意经
郑原梦、吴世荣:保险业不“保险”
马达:历史悠久的“怀德居”老药铺
¨ 郭会洋:驰名中外的“三堂”药酒
赖英:“元合”厨刀,轻快锋利
徐民柏:名扬一时的“惠济堂”
王志寿、民娟:“留春阁”参茸店
蒲翰玉:“馥香堂”蚊香,遍及海内外
陈永健:百年药铺“亨泰堂”
陈志中:“绍兴酒”与“三馀”酒店
吴正理:“黄金香”肉制品店
黄万宝:“瓜子大王”丁福记
庄载之:钟表店,专营进口货
林萍:专业鞋店,生意兴隆
徐振华:厦门早期的纸业与通美账簿纸
张水存:厦门茶店,尤擅包装茶
梵音:古董店的生财之道
第六辑 地道闽南菜·让人念念不忘的清爽鲜嫩
古文:家喻户晓的“叶氏麻糍”
庄迎晖:蚝仔煎,选料有讲究
常家祜:妙香路上的风味小吃
洪树勋:油而不腻的同安封肉
迎水:寸枣,更胜“萨其马”
亚冬:庆兰馅饼,色香味俱佳
迎水:鲜香糊滑的“面线糊”
周育辉:周宝珍卤味,口感细腻
苏隼:黄则和花生汤,清甜爽口
亚东:“圆美”辣椒酱,供不应求
洪得强:马巷贡糖,老年人的最爱
颜立水:“不踏花归亦自香”的马蹄酥
方达明:最古怪的吃食——“土笋冻”
岩立:饲牛囝不能吃茯苓糕
方水暖:久负盛名的文昌鱼
岩立:源自洪侍郎的番薯
迎水:外酥里嫩的“满煎糕”
林天传、林勤石:“货郎担”带来的美食
荷缘:马巷咸光饼,遵古法而制
迎水:油炸五香条,引出洞中仙
黄家伟:别树一帜的广东、潮汕餐馆
第七辑 逛庙会观演出·闽南风俗趣味多
洪树勋:除夕围炉夜话
陈永宽:正月初三“烧心愁”
陈金城:元宵古俗
石奕龙:端午节,龙舟竞渡
洪树勋:中秋节及博月饼
洪树勋:“吃冬”建祖屋
于迅:旧式婚娶礼节多
李志勇:民间美容术——挽脸
陈清平:陈嘉庚先生与集美民俗
范寿春:“送顺风”与“脱草鞋”
陈永宽:“套宋江”,庆佳节
袁和平:粗犷豪放的“拍胸舞”
李增为:“竖高灯”民俗的由来
洪树勋:马巷忠义庙的庙会
陈海龙:“蜈蚣阁”表演,独具一格
第八辑 忙里偷闲·鹭岛人的消遣时光
李扬:钢琴来到鼓浪屿
陈振群:“闲间仔”,来不来
杨康:盛极一时的布袋木偶戏
洪卜仁:厦门人热衷于赛马运动
陈令督:大广弦说唱,自娱自乐
袁和平:富有乡土气息的歌仔戏
陈荣芳:碧月阁及马巷南音
石文年:泡茶有讲究
n 黄伯远:饮茶,重于吃饭
徐克勋:书店林立
宋俏梅:厦语影片风行一时
洪卜仁:
精彩页
刘聚星:胡里山炮台沧桑
昔日的军事禁区——胡里山炮台,今日成了旅游风景区。清光绪十七年(1891),闽浙总督卞宝第奏请在胡里山设炮台,因他卒于任,由继任闽浙总督谭仲麟续办,奏准清廷援照福州长门电光山炮台置炮成案,亦向德国克虏伯炮厂定购二十八生后膛钢炮二尊,建台及装炮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完成。
克虏伯二十八生钢炮,随配炮座零件、钢铁弹、螺丝拉火、棕色药饼、起重设备等,计付款1264650马克,折合库平纹银280800两,每尊炮重42000公斤,炮身长度12米,有效射程16400米。
胡里山炮台是清末厦门要塞主炮台,原有屿仔尾、龙角尾、曾厝域、武口、鸟空园、白石头、胡里山、磐石等八座炮台。龙角尾、武口、鸟空园三处炮台,皆系砖石砌成,所装又系英国老炮,不能及远破坚,所以皆废置不用,仅存屿仔尾、白石头、胡里山、磐石四座炮台。胡里山主台,除了两尊二十八生巨炮,左右各配有十五生副炮一尊,另有小口径两轮车炮十二门,作近距离及陆上防御用。
1923年4月,孙中山先生派广州大元帅参谋长李烈钧乘永丰军舰(后改名中山舰)来厦门,会晤驻军司令臧致平,商讨闽粤军务,并视察胡里山炮台,检阅炮兵作战演习。李对胡里山装备之强及炮兵训练之精熟极为赞许,誉为全国第一。
胡里山炮台的大炮,据我所知,在20年代曾发射三次,其威力之大,足使人丧胆。第一次是1923年,当时北洋政府总统黎元洪任命臧致平为漳厦护军使。臧宣布对孙传芳(北洋政府任命的福建督理)独立,并和浙江卢永祥联络,企图驱逐孙传芳离闽。北洋政府海军总司令杜锡圭命令练习舰队司令杨树庄率海容、应瑞两艘巡洋舰和陆战队前来攻打厦门。7月30日上午,胡里山炮台发炮迎击,震动全市,一炮几乎击中海容号舰尾,两舰慑于炮台火力,快速开往鼓浪屿后停泊,借公共租界为屏障。两天后(8月1日)乘微雾之夜,悄悄离开厦门海域。
第二次是1924年4月,臧致平撤兵离厦,与杨化昭合兵,欲取道漳、龙、汀入赣,胡里山炮台发炮轰击对岸王献臣军队,掩护臧致平部队乘帆船顺利渡海。
第三次是1928年5月,奉系军阀的渤海舰队司令温树德率海圻、海琛、肇和三巡洋舰南下,想攻取厦门,以扩张奉系南方势力,因慑于胡里山大炮的威力,不敢贸然进港,停泊在金门海面。5月12日深夜,海圻、肇和两舰突然驶近港口,胡里山炮台立即发炮阻击,磐石和白石头炮台亦随之发炮,双方炮战约一小时,两舰不敢前进。第二天,这支舰队就掉头北上了。
胡里山炮台现仅存一尊二十八生巨炮,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为新辟的旅游风景区增添了极难得的景色,据悉,它是世界上仅存的最大的后膛炮。
《胡里山炮台沧桑》卢志明:海渡传奇天一楼
天一楼又名“庆让堂”,落成于1921年,外貌巍峨挺拔,气势不凡,精雕的花岗岩基座,红砖的墙体,堆塑的西洋花式窗楹,加之以半圆形探出式的门庭及阳台,整幢天一楼仍展现出了一种精致的布局、结构、色彩和雕琢之美。
天一楼外形虽是西式洋楼,但其建筑构思却含蕴了深邃的中国哲理。天一楼有门楼、中庭、后楼三进及一列边楼,实有房间60间,合一甲子之数,若将阳台、角亭、边台全部计算,则有72间之数,楼体及内部装饰,博采西洋花式及中国吉祥图案,突出体现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思想,尤其独具匠心的是,楼下大厅的水泥天花板,竟是用中国的九宫图像浇铸而成,真是一处西式外体蕴含东方哲理美轮美奂的经典之作。
厦门自1843年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后,同安石浔的吴姓族人纷纷来厦门的码头打工。这年,同安石浔村因荒年,庄稼无收,年方十三四岁的吴文渥、吴文褪兄弟,跟着族人来到厦门的码头谋生,几年之后,兄弟俩购置了一条小舢板,专为来往于厦门、鼓浪屿的客人摆渡。某天有位洋人雇了这对小兄弟的船,从厦门到鼓浪屿,洋人匆匆上岸之后忘记将一包行李带走,行李内有财物和许多证件。憨直的兄弟俩,不再渡客,把船泊在岸边专等失主来寻,直待到傍晚时分,仍未见到失主前来,这时小兄弟突然发现,相邻码头上的人群里有个人像是洋人渡客,在那儿转悠,小兄弟把船拴住,上岸寻那洋人。原来那洋人匆忙上岸回到住处后发现失了行李,返回码头寻找,但由于路径不熟,竟找到相邻的码头去了。那洋人重要财物失而复得自然高兴,但他更有感于这两位中国青年的诚实,原来这位洋人是英国亚细亚煤油公司中国商务代表,他正在筹设厦门分公司。洋人建议兄弟俩学习经商,答应让他俩进公司工作。
过了不久,厦门亚细亚(地址在今鹭江道邮电大楼隔壁)开业,经营批发汽油、蜡烛、火柴等民生用品,兄弟俩成了厦门亚细亚的职员,后来一直升至经理,这些商品在当时的厦门不仅畅销,而且利润可观,后来洋人又将渣华轮船公司交由兄弟俩代理,几年之后兄弟俩就发了家,因此决定在思明西路建造住宅。据说兄弟俩经营的物品都隐有“火”,因此取“天一生水”,水能制火、水能生财之意,将楼名定为“天一楼”。此中还有一段佳话:吴
导语
亲历老城风物,回忆市井街巷;寻觅舌尖文化,感受历史沧桑。
去趟民国,打开尘封的记忆。穿越时空,细数那些晕染了民国印记的老城风光。
韩淑芳主编的《老厦门(民国趣读)》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全面展示了民国老厦门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美味珍馐、文化百态、烽火岁月、娱乐休闲、名人轶事……
内容推荐
韩淑芳主编的《老厦门(民国趣读)》讲述了海上花园的遗风古韵、中西合壁的独特文化、烽火岁月中的赤子之情、鼓浪屿上的老字号和生意经、地道闽南菜、鹭岛人的消遣时光、逸闻铁事、文人笔下的海天情缘……片段小文生动有趣地展示了老厦门曾经辉煌的市井文化,鲜活地再现了老厦门及老厦门人的生活。
唯有了解老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才能真正领会这座城市的精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厦门(民国趣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淑芳
译者
编者 韩淑芳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505802
开本 16开
页数 28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0
出版时间 2019-01-01
首版时间 2019-01-01
印刷时间 2019-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54
CIP核字 2018226699
中图分类号 I266.1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2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4: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