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遇见(场所精神与全球在地) |
内容 | 内容推荐 从建筑、城市、场所精神展开场所复兴的探讨,以哲学人类学思考回应《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提出的有关议题。以场所精神遇见全球在地(Spirit Of Place Meets Glocal)的视角,探析人性、自由、创造、人类文明一体化等基本命题。为响应赫拉利的呼吁:“我们的当务之急,是重建人类的全球认同(人类的新故事)”,铺垫一块基石。由此揭示我们每一个人所蕴涵的生命辉光。 作者简介 徐伉,1970年生于上海,建筑与城市传播研究室主持人;曾任文化传播机构总编辑、高校客座副研究员(副教授)、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加拿大传播学会会员、国际中国规划学会会员;著作《融境问道》获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当苏州园林遇见北美城市》入选“2015中国好书榜年榜·艺术类TOP100”、“书香中国·上海周:八月好书大推荐”、“博学鸿儒传统建筑文化好书榜”(百道网)等多项图书榜单;其个人曾于加拿大和苏州获“光耀奖”、“文化艺术重点人才奖”。已出版著作:《融境问道》(独著)、《园疑》(合著)、《苏州男人》(合著)、《当苏州园林遇见北美城市》(合著)、《融境之光:基督教建筑与苏州场所精神》(独著);曾主编《景原学刊》逾十年。 目录 序 自序 导言 场所精神遇见全球在地 1.场所精神之概念 2.建筑与城市传播 3.全球在地的苏州 第一卷 融道 园林古建筑与场所苏州 玄妙观(探寻苏州气质) 艺圃(儒道兼济的精致) 狮子林(儒释商的超酷) 北寺塔、双塔与瑞光塔(佛家气质) 虎丘(历史地标:儒道释帝俗的杂糅) 第二卷 融光 基督教建筑与场所苏州 圣约翰堂 宫巷乐群堂 使徒堂 杨家桥天主堂 狮山基督堂 独墅湖基督堂 阳澄湖天主堂 相城基督堂 建筑人类学视线 哲学人类学视线 第三卷 融界 当代建筑与场所苏州 苏州庭园(巷弄场所的新地域主义) 圆融时代广场(城市综合体探察) 东方之门(当代地标:全球在地的建筑意象) 第四卷 场所精神 1.全球在地的文化复兴与更新 2.城市意象:历时性的场所 3.空间特性:共时性的场所 4.场所精神:雅量与融境 第五卷 场所复兴 1.全球在地的意象之融 2.苏州外向型经济格局与科技创新转型 3.消费主义全球化境遇中的抵制 4.人类文明一体化的基石 结语:飞扬旗帜 参考文献 1.参考书目 2.参考论文 3.主要参考网页及其他资料 后记 导语 作者对“场所”和“人与人的相遇”的研究方法非常具有创新性,可以为中国城市(以及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感知、规划和生活方式带来很多好处。 一个场所精神更像一个十字路口—它是由不同的经验构成的,根据年龄、社会地位、社区划分等,场所精神更像一首交响乐,而不是一首独奏曲。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遇见(场所精神与全球在地)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1223797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3 |
出版时间 | 2019-08-01 |
首版时间 | 2019-08-01 |
印刷时间 | 201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690 |
CIP核字 | 2019105008 |
中图分类号 | TU-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2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
宽 | |
高 |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