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内向者优势
内容
内容推荐
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喜欢避开聚光灯,沉浸于自己的一方角落。比起发言,他们更喜欢倾听;身处人群,他们倍感孤独;渴望交际,同时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恢复精力……这就是并不为人们所理解的内向者。为了帮助他们掌握多种策略、提高自信,在外向者主导的世界如鱼得水、实现幸福,本书应运而生。
本书首先帮助内向者全面认识自身的内倾型性格,确定自己在内向-外向连续体上的位置;其次提供改善内向者与其伴侣、孩子、同事、朋友关系的方法和贴士,帮助内向者正确地面对自己和向外界表达自己的需要,从而更好地融入外部世界;最后说明如何有效而充分地运用内向性格的特殊优势,发现新方法补充内向者的能量储备,创造一个顺应内向性格的舒适的生活状态。
本书让内向者和爱他们的外向者们了解到如何顺应性情,而不是与它针锋相对,从而享受美好的生活。阅读本书,有利于读者纠正“内向者有缺陷”的谬见,领悟内向者的卓越潜能——独到的洞察力、精辟的分析力、深刻的理解力、持久的专注力,等等。
作者简介
马蒂·奥尔森·兰妮,心理学博士( Marti Olsen Laney Psy.D.)
兰妮博士是一位研究者,教育家,作家和精神治疗医师。她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内向个性研究权威之一,曾在美国和加拿大举办过多次演讲与专题讨论会,录制过二百多个电台和电视节目。她的首本书《内向者优势》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被翻译成15种语言。她和她的外向丈夫育有两个女儿,还有四个孙子孙女。他们住在俄勒冈的波特兰。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离了水的鱼
第一章 何为内向者?你是内向者吗?
内向者和外向者的主要区别
卡尔·G.荣格关于内向和外向的初始理论
你是内向者吗?
第二章 为什么内向者是一种视觉幻象?
术语区分:害羞、精神分裂和敏感
对于内向者的几个误解
为什么内向者让外向者不自在?
内向者常受到指责和中伤
测量你的性情温度
第三章 新出现的大脑图谱:我们生来就内向吗?
气质的多样性
D4DR基因对性格的影响
追寻大脑的支流
追寻神经递质的足迹
将阀门开大或关小
整体图景
大脑的两个半球
第二部分 航行于外向者的海洋
第四章 亲密关系就是随音乐起舞
从舞蹈到约会
三种个性组合夫妻及其共处艺术
夫妇共舞
第五章 教育子女:他们做好准备了吗?
你的孩子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
理解你的“内向孩子”
理解你的“外向孩子”
不同性格的两代人如何相处?
孩子的天赋和才能
第六章 社交活动:你是聚会“杀手”,还是聚会“疯子”?
简洁机敏的对答VS实质性的谈话
聚会前的思考和准备
七个灵活的社交策略
离开聚会:太好了
过节总是老一套?
电话恐惧症
第七章 工作:朝九晚五的危险
为什么总是外向者受到表扬?
内向者如何发挥影响力?
良性沟通可以激发团队的创造力
消除压力的措施
内向型老板如何与员工沟通
第三部分 营造“刚刚好”的生活
第八章 个人步调、优先顺序和个人界限
个人步调
优先顺序
个人界限
第九章 培育你的天性
培育你的自然禀赋
呼吸的重要性
创造空间
鼻子都知道
感受音乐的瞬间
倾听身体的述说
精神成长
第十章 外向一些:把你的光芒照进世界
我们对于舒适区的错觉
获得自信
打破常规
逍遥人间
表现出外向的七个策略
最后的告别
给内向者的生活寄语
主要参考文献和推荐读物
序言
在成长过程中,我时常对自己感到疑惑。我的内心充
满了令人困惑的矛盾,感觉自己就像鸭群中最奇怪的那只
小鸭子。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我的成绩特别差,老师觉得
我应该留级复读。然而到了三年级,我又成了班里的尖子
生。有的时候我非常健谈,能做出明智又果断的评论。老
实说,如果是一个熟知的话题,我能说到地老天荒。然而
有时候,我想要在课堂上发言,我举起手——内心激动万
分,因为这也许能拉高占总成绩25%的课堂参与分——但
当我被点名发言的时候,想说的话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心中的提词器上漆黑一片!那时的我简直想爬到课桌底下。
之后,我说话犹豫混乱、不清不楚,这与我平时相差甚远
。老师环视教室,寻找下一个答题人,我千方百计地避免
与他四目相接。我真的无法相信自己,我不知道自己会做
出什么反应。
更令我困惑的是,当我确实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时
,人们往往会说我思路清晰、语言简练。而有时,同学们
又觉得我像个智力有问题的人。其实我并不觉得自己特别
傻,但也没觉得自己的思路特别清晰。
大脑的运作方式让我困惑不已。我弄不明白,为什么
自己能在事件发生之后想出那么多评论。当我对之前发生
的某件事给出自己的意见时,老师和同学们会有些生气,
质问我为什么不早点开口。他们似乎觉得,我是有意不把
想法和感受告诉他们。但我却觉得,自己的想法就像丢失
的航空行李,总是迟一步才到达目的地。
随着不断长大,我越发觉得自己是一个怪人——沉默
无言,心思深沉,不引人注意……事情往往是这样——我
开了口,却没有人回应。但有人说出同样的话时,别人就
会给出反馈。这让我觉得,我的说话方式一定有什么问题
。有的时候,人们在听到我发言,或者读到我写的文字时
,会显出震惊的表情。这种事发生了太多次,我已经非常
熟悉这种表情了。这种表情好像是在说:“写出这话的居
然是你?”对此,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因为一方面我喜欢人
们给我的反馈,另一方面也难以承受人们的注视。
我对社交也感到迷茫。我喜欢和人们相处,人们似乎
也喜欢我的参与,但我总是对出门这件事充满恐惧。我会
反反复复斟酌是否应该参加聚会或公开活动。结论是,我
是一个社交胆小鬼。有时我觉得尴尬不舒服,有时又觉得
情况没那么糟糕。即使在活动上很高兴,我也总是瞅着出
口的门,脑子里幻想自己身穿睡衣在床上蜷成一团……
另一个使我痛苦和沮丧的根源是精力不足。我通常很
短时间就会觉得疲倦。和家人、朋友比起来,我显得十分
虚弱。在我感到累的时候,走路慢,吃饭慢,讲话也慢…
…这时,我的语句会充满令人痛苦不堪的停顿。另一方面
,如果休息得好,我会连珠炮似的与人聊天,并且在不同
的想法间跳跃,以至于谈话对象觉得像被电击了一般。老
实说,有些人以为我精力旺盛得不得了。相信我,我以前
不是,现在也不是。
即便步调如此缓漫,我仍然一路跋涉,直到完成了人
生的大半目标。我花了许多年才发现,自己身上那些令人
不解的矛盾,事实上都有道理可循一我是一个普通的内向
者。明白了这一点,我真是如释重负!P1-3
导语
本书让内向者和爱他们的外向者们了解到如何顺应自己的性情而不是与它针锋相对,从而享受美好的生活。
自我认知:阅读本书,有利于读者纠正“内向者存在问题”的谬见,放弃这一错误的执念,领悟内向者的卓越潜能——独到的洞察力、精辟的分析力、深刻的理解力、持久的专注力,等等。
科学解读:本书首先帮助内向者全面认识自身的内倾型性格,确定自己在内向—外向的连续体上的位置。
亲密关系:包括约会策略、不同性格和相同性格的夫妻应该如何相处。
教育子女:帮助父母引导内向孩子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向外界表达自己的需要,更好地融入外部世界。不同性格的两代人该如何相处。
社交活动:如何参加聚会、如何拒绝别人的邀请、海葵策略、假装策略等。
职场沟通:内向员工如何与同事沟通、如何提高职场的影响力、如何消除压力、如何通过良性沟通来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内向老板如何与员工交流。
书评(媒体评论)
迷人、实用、深刻……本书针对内向者如何有效
地指引生活方向给出了崭新的洞见。
——[美]菲利普·津巴多 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
斯坦福大学教授
本书充满了令人感到恍然大悟的时刻!数以百万
计的内向者从兰妮博士的书中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被
误解,学会了欣赏自己,并在一个由外向者主导的世
界里过上了恰到好处的生活。
——[美]保罗·D.泰戈尔 人格类型研究专家
在一个充斥着大喊着的运动员、尖叫的摇滚明星
、煽动情绪的新闻报道的世界里,这本书打破了只有
大声张扬、炫耀卖弄才能出人头地的神话。清晰的、
循序渐进的建议将帮助内向者认识和利用自己的独特
优势。
——[美]伯纳多·J.卡杜奇博士 羞愧研究所主
精彩页
内向者和外向者的主要区别
汲取能量的方式是内向者和外向者之间最为明显的区别。除此之外还有两项关键不同:对刺激的反应和获取知识经验的方式。外向者适合多种多样的刺激,而多种多样对内向者就是刺激过头了。相似地,在获取知识和经验时,外向者偏向于广博,而内向者喜欢专精。
汲取能量的方式不同
再聊聊能量吧!如前所述,内向者和外向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汲取能量的方式。外向者被外在世界所驱动。多数外向者喜欢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喜欢参与需要和他人协作的活动,喜欢围绕着他人和外事外物来做事。然而,与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不同,他们并不一定比内向者更加开朗,或者更加充满活力,只不过他们生活的重心是在自身之外。
外向者挥洒着自己的能量,以至于他们常常难于放慢生活节奏。只要到外面做点事情,他们就能轻松恢复精力,尤其是在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中。无法和人们或者外在世界产生联系的时候,外向者可能会感到孤独,或者产生精疲力竭的感觉。他们是那种在聚会结束之后依然兴致盎然,想要知道后面还有什么安排的人。通常,放松休息才是他们的难事。
内向者的动力来自内在的想法、印象和感情。与我们对内向者的刻板印象相反,他们并不一定是安静或者疏离人群的人,只不过生活重心在于内心。他们需要一个安静的、适合自省的地方,让他们将事物参透,让自己充满能量。他们会如释重负地说:“天哪!许久未见,能和比尔说说话的确挺好,但我真高兴聚会已经结束了!”
对于内向者来说,汲取能量并不简单,尤其是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储存能量,而能量的耗用又比外向者更快。内向者需要精打细算做某件事花费多少能量,他们又需要保留多少能量,从而做出明智的生活计划。
举个例子,我的来访者桑德拉(一位在家工作的女销售员)有时需要去洛杉矶,在买家之间来回奔波。在这样繁忙的一天之前,她往往会安排一天时间做安静的案头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她会早早上床,起床后美美地吃上一顿早餐,然后上路。实地销售当天,她会时不时给自己计划休息时间,让自己独处,以便恢复精神。她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的能量需求做好规划,避免能量耗尽的。
外界刺激一一是敌是友?
内向者和外向者的第二个不同是感受外界信息刺激的方式。外向者喜欢多种多样的经历,而内向者喜欢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体验。
对于内心活动旺盛的内向者,任何外界信息都会迅速提高精神活动的剧烈程度。这有点像被人挠痒痒——只要一眨眼的时间,你就从舒服走向“过头”和难受。
内向者往往在自己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尝试限制外界信息进入的方式,以此调节过量的外界刺激。我的来访者凯瑟琳想在后院建一个花园。她是一名教师,这份工作占据了她大多数的注意力和能量。作为园艺新手,她坐下来细读《业余园艺基础》。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她的脑中渐渐有了计划的雏形。她还需要学习阴生植物、土壤酸碱度、覆盖护根、灌溉、病虫防治、日照等相关知识。她能预见到在烈日暴晒下挑选植物的复杂程度和这些工作所需要的能量——选择实在太多了。她又想到准备土壤、种植植物、除草除虫、驱赶蜗牛、日复一日浇水所要花的时间。最初的快乐逐渐消失了。需要去学着做的事情数不胜数,她开始觉得事情太多了。她的头脑飞速转动,这让她觉得难以承受。于是,她决定限制花园的面积,不使用整个后院,而只用其中的一小片土地。
没有压力地专注于一两个领域时,内向者会享受事物内部的复杂细节。可一旦手头上的任务太多,他们就很容易觉得难以承受。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会讨论如何处理过度刺激所带来的紧张感。
对于内向者来说,仅仅是身处人群中就能让他们受到过度刺激。人群、教室……任可吵闹嘈杂的环境都会让他们精疲力竭。他们也许很喜欢和人相处,但是在与某个人交谈过后,他们就想退出去休息一会儿,让自己透透气。这就是我在前面提到的“大脑像被封住一样”的经历的来源。受到过度刺激时,内向者的大脑甚至会直接关闭——“别再给我信息了,谢谢”——然后就黑屏了。
外向者也需要休息,不过是出于不同的原因。
如果是去图书馆,他们只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保持学习状态(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他们动不动就要在书架之间来回走动,去自动售货机买点零食,或者和图书管理员聊聊天。他们喜欢“有事做”、有活力的环境。外向者越是觉得内心缺少刺激,就越迫不及待地渴望自己充满能量。不过,休息能够增加外向者所受到的刺激,却会减少内向者所受到的刺激。举个例子,当内向者学习的时候,他们接收的信息多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像是凯瑟琳在计划搞花园时那样。
海有多深,天有多宽?
外向者和内向者的第三个区别是广度和深度。一般来说,外向者更喜欢广度——多种多样的朋友和经验,对所有事情都了解一点点,是个博学家。他们消化来自外部世界的经验时,这些经验并不会在内心展开。他们很快便会转向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内向者优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马蒂·奥尔森·兰妮
译者 译者:隋雨亭//许常红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547979
开本 32开
页数 3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8
出版时间 2019-09-01
首版时间 2019-09-01
印刷时间 2019-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454
CIP核字 2019067613
中图分类号 B848.6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10
145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