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与万物同行--三位自然科学家的考察记(精)/好奇心书系
内容
作者简介
李元胜,1963年生,诗人、生态摄影师。198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电机专业,1985年开始媒体人生涯,2015年起专事写作。现为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曾获人民文学奖、十月文学奖。诗集《无限事》获鲁迅文学奖。诗集《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广受读者喜爱。
目录
无与伦比的世界
植物猎人
寻龙记
精彩页
无与伦比的世界——昆虫学家张巍巍和他的发现

2011年6月,上午,米林县派镇,天气良好。蓝天的边缘浮着几朵心不在焉的云。一辆中型面包车像一只甲壳虫,在雅鲁藏布江边努力地向前行进。这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入口,里面,是一个在全球生物圈广受关注的神奇世界。
完全没有人意识到这个看似普通的上午,竟然埋伏着巨大危险。
全副武装的张巍巍和伙伴们就坐在这辆车上,各种最适应野外动物抓拍的摄影器材,包括外形像章鱼的DIY微距摄影闪光装备,都在饥渴地等待着施展特技。这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生物多样性影像调查开始的第一天。大家都兴奋着,尽管都参加过无数次野外考察,但这毕竟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啊——全球公认的罕见的物种富集区域,这个峡谷落差惊人,因而包含着从雪峰到低河谷热带雨林的物种,仅以昆虫举例,浩瀚无边的青藏高原已知的昆虫种类,竟有80%能从这个峡谷里找到。而很多物种,只有标本,没有它们还在继续生存的影像证据。
车停下,考察队员们从车上钻了出来。他们仰着脸往上看,这一带高耸入云的悬崖上,密布着奇怪的“城堡”。这正是让他们震惊并停车的原因。
那是著名的黑大蜜蜂的王国。黑大蜜蜂,蜜蜂科蜜蜂属,是体型最大的蜜蜂,通常生活在雪山下险峻的江崖地带,当地人称为岩蜂。蜂群个性暴躁好斗,非常危险。它们有着巨大的椭圆形的蜂巢,浅黄色。如果被阳光晒到,单个的巢圆圆的,有如朝阳般美丽。岩蜂的蜂蜜美味营养,是当地山民的重要经济收入。但是去悬崖取蜜,也是非常危险的事,下面是深陷到沟谷里的江,上面往往是斧劈般的绝壁。山民取蜜的场景,曾被摄影师拍成照片在网上传播,世人于是知道,他们吃到的岩蜂蜜,竟是这样冒着生命危险取来的。
一般单个的,或者几个挨着的岩蜂巢较常见,而像这样连成一片,重重叠叠的壮观“城堡”就非常罕见了。队员们决定靠近点探访拍摄,记录这难得的奇观。
沿着小路上坡,大家找到一个平台,这儿离岩蜂城堡比较近。一片安静,只有快门声音。张巍巍一边拍,一边寻找着更好的角度,他深入平台后面的洼地里,幸福地高举相机,按动着快门。为了避免惊动岩蜂群,大家没敢喧哗,一切进行得相当顺利。
可能就是因为太顺利了。事件出现了变化,那是经历了一阵安静而激烈的拍摄后,大家有所放松,有位摄影师未加思索地点了一支烟,那微弱的烟圈被风扯破,又扯高,晃晃悠悠掷向上空的岩蜂城堡。
完全没有想到,这微弱的烟火味,让整个岩蜂城堡拉响了烽火警报。敏感的岩蜂已被激怒,有几只像钉子一样疯狂地冲下来。紧接着,越来越多的黑色的岩蜂,像瀑布一样飞泻而下。
完全没有思想准备的考察队员狂奔而逃,每个人的身后都跟着一大团岩蜂!还好大家都有经验,如果按照电视或网上传授的方法,抱着头蹲在地上,那真的就死定了。他们做得最正确的是,同时扔下全部器材——被他们视如身体一部分的器材。有些蜂就直奔器材去了,一只镜头盖都吸引了上百只岩蜂。徒手能让他们跑得更快,不是吗?
深入小坡里面洼地的张巍巍,成了殿后队员,自然也成为岩蜂们发泄怒火的最佳对象。就像有黑布直接围了过来,他跑的时候,几乎看不清楚路。
到了相对安全地带,张巍巍的头已被一动不动的岩蜂尸体密密包裹住了,还有两个队员也受伤不轻。躲过蜂群铺天盖地追杀的他们,缩头勾腰上了车,女司机一轰油门就走。他们扔下的总价值数十万元的器材,都被黑大蜜蜂军团缴械,横七竖八地静静留在了那个土坡上。
他们赶到附近的一个村里,大伙赶紧帮伤重的三个人小心地拔出毒刺,这是可以减轻中毒程度的。张巍巍的头是重灾区,大家拔完后,他自己慢慢摸索着拔出两个耳朵后面的刺。仅这两个部位,他就拔出来54根。据他自己估计,全身被刺中300根以上,而且集中在头部。这个数据,让大家出现了一小会儿恐怖的安静。大家都不敢往下说了,此地,离最近的医院上百公里。
蜂毒,主要成分为多肽类物质,进入人体后,能直接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大量的蜂毒甚至可能造成人和动物失去呼吸功能而死亡。而它刺入皮肤的瞬间,能让该部位肿胀并迅速升高体温。岩蜂,其毒性应该高于国内常见的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蜜蜂,还好,略低于胡蜂。胡蜂袭击致人死亡是时常发生的。对于体质敏感人群,可能少量蜂毒也会威胁到生命。
在承受蜂群攻击之后,张巍巍除了皮肤烧灼感之外,还没有其他严重的身体反应,他表现出了惊人的耐受能力。他们甚至在犹豫要不要远赴百公里外的医院。
但是,约三小时后,进入体内的蜂毒开始产生作用,张巍巍和另外两位队员几乎同时发烧、呕吐、浑身无力。他们当天下午入住医院治疗。另外的队员则在做好全身保护后去取回器材,谢天谢地的是,在取回器材之前,天气一直晴朗没有下雨。器材都完好无损,滚落一地的镜头盖,也被仔细地收回。
P1-10
导语
本书作者李元胜从博物学家的视角,以精彩的自然故事为线索,融汇国内三位知名博物学家的自然考察经历,以观察记的方式通过三个篇章来呈现,即“无与伦比的世界”(昆虫学家张巍巍考察记)、“植物猎人”(植物学家刘正宇考察记)、“寻龙记”(恐龙学家邢立达考察记),串连起动植物及远古生物极为丰富有趣的知识点,内容图文并茂,既展现了中国当代自然科学家的博大情怀和专业精神,又是一系列生动的博物课,帮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故事阅读中了解到丰富的自然奥秘,感受与万物同行。同时,通过科学探索、科学发现过程的生动事迹展示,让人们感受在不同领域每一位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肩负的重要职责,弘扬科学探索奉献精神的向上向善。
内容推荐
本书三个科学考察记包括:
“无与伦比的世界”:即昆虫学家张巍巍考察记。详细叙述昆虫学家张巍巍孜孜不倦追寻自己梦想的故事,在寻找缺翅虫的过程中,历经万难,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植物猎人”:即植物学家刘正宇考察记。详细叙述植物分类学家刘正宇在日常的工作中积极积累经验,并在相关人员的帮助下寻找到珍稀物种——崖柏,以及寻找到青蒿素含量极高的黄花蒿的故事。
“寻龙记”:即恐龙学家邢立达考察记。详细记述生物学家邢立达在寻找恐龙化石的过程中历经艰苦与波折,以期实现自己的追求。在优美的行文中,透露出对这些生物学家所表现出的专业精神的赞许,也让阅读本书的人学习这些学者为攀科学高峰,不计付出的奉献精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与万物同行--三位自然科学家的考察记(精)/好奇心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元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8914383
开本 16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14
出版时间 2019-04-01
首版时间 2019-04-01
印刷时间 201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608
CIP核字 2018295759
中图分类号 Q-49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7
175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