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饮食保身/慈悲祛病
内容
编辑推荐

《佛遗教经》中说,“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佛陀教诲我们要将饮食当作维持人体生存的“药”,不能贪求口腹之欲,要做到饮食有方、饮食有节。

饮食有方、合理调节,才能吃得健康,科学的饮食是身体健康与精神愉悦的保障。本书详尽介绍了佛教文化中对于日常饮食的认识,在饮食质量、饮食卫生、饮食习惯和饮食禁忌等多层面,结合现代营养学、养生学的科学方法,提出了全方位的健康方案。

内容推荐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身体的病痛从何而来?心中的不满如何疏导?精神的愤懑如何化解7健康和谐的人生如何养成?现代人生活在追逐与压力之中,忽略着损害身心健康的病源,却盲目地进补、片面地自我安慰,殊不知身心的调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调和,又如何能够创造和谐的人生?

《慈悲祛病》,从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误区入手,从饮食、呼吸、生活规范、情绪调节、心灵净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为为主线,以现代养生、日常保健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为内容,全面介绍健康生活的诸多要素,内容浅显,简单易行,人人可学。

《饮食保身》,详尽介绍了佛教文化中对于日常饮食的认识,在饮食质量、饮食卫生、饮食习惯和饮食禁忌等多层面,结合现代营养学、养生学的科学方法,提出了全方位的健康方案。

目录

第一章 佛教的饮食文化

 第一节 中国的饮食文化与佛教

 第二节 佛教基本的饮食观念

 第三节 佛教饮食的习惯和礼仪

 第四节 饮食不当会引发疾病

第二章 佛教的饮食禁忌

 第一节 中国佛教的禁忌

 第二节 佛教饮食中的酒戒

 第三节 佛教饮食中的荤戒

 第四节 八关斋戒

 第五节 过午不食

第三章 利于养生的饮食:素食

 第一节 中国的素食养生文化

 第二节 中国素食的流派

 第三节 素食的原料及烹饪

 第四节 现代的素食养生

第四章 佛教的素食

 第一节 佛教的素食特色

 第二节 佛教素食的代表作:腊八粥

 第三节 佛教寺院的素食文化

 第四节 佛教的饮食疗法

第五章 佛教的饮品:茶

 第一节 中国茶的历史

 第二节 佛门茶缘

 第三节 佛门茶道

 第四节 禅茶的养生价值

 第五节 神奇的万病之药

 第六节 佛教养生茶四季配方

 第七节 佛家禅茶功法

附录一 著名的寺院素菜

附录二 人体所需营养获取列表

试读章节

佛教主张饮食调和

佛门弟子每天中午在念诵供养咒时,都会唱言:“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所谓“三德六味”即是“清净、柔软、如法”三德,“淡、咸、辛、酸、甘、苦”六种味道。这段话告诉我们,作为供佛和僧人的饮食,一定要六味俱足,否则便是对佛和僧有失恭敬。

出家人食素,要不要吃得六味调和、香甜可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人主张出家人的生活应尽量可口一些,以保证健康;也有的人主张,出家人应当远离美味佳肴,以食粗饮淡度日,以防贪心生起。其实,从佛教诸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出,佛陀是赞同弟子食六味调和之食的,只不过是反对佛弟子一味地贪求美味而已。

对于“六味”,淡味为诸味之体,其他五味对内脏都有增损。隋代著名的天台四祖智颛大师在其(《小止观》中精辟地论述了五味和五脏关系,他指出:“食五味增损五脏:酸味增肝而损脾,苦味增心而损肺,辛味增肺而损肝,咸味增肾而损心,甜味增脾而损肾。若知与五脏有妨,以禁其损而瞰其增。”它不仅指出了五味与五脏的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且还指出食量过度的害处。所以,历来的医家都主张“瞰其增而禁其损,五味稍薄”。明代的儿科医家万金在《养生四要》卷一中说:“五味稍薄,则能养人,令人神爽;稍厚,随其脏腑,各有所伤。”

佛教不是让我们放弃美味、专注苦行的宗教。早在佛陀初出家修道之时,他曾误认为修道即是修苦行,他“前后就外道问道一年,以无所得故,入伽闍山苦行林中,端坐思维,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如是六年,极苦行巳,形体赢弱,有若枯木。”六年苦行,佛陀不仅形容枯槁,甚至几乎为此丧命。在经过六年苦行之后,佛陀才终于“晤知苦行非菩提因,亦非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于是接受牧女乳糜供养,随之精力充沛,气血充足,从此安心修道,终证无上菩提。

由此可见,佛陀通过亲身经历说明减饮食、食恶食于修道无益。真正的修道是由心而悟,而不是通过食粗劣饮食才能达到目的。有吃有喝,吃饱肚子,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不但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食“上妙饮食”。

如何为“上妙饮食”呢?《盂兰盆经》说:“具饭百味五果……尽世甘美,以著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百味五果”、“尽世甘美”,应该是佛门用以形容世间上最好吃的饭菜、水果等食品,“百味五果”的“百味”又是形容食品品种繁多,具足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

不非时食

不非时食是佛制基本戒条。每天的拂晓时分到日影正中,这个时段,称为食时,允许僧侣们进食,所进之食,就叫时食,这是合法的。从每天的日影过中,直到第二天拂晓时分,这个时段中不允许僧侣们进食,如果进食,便叫非时食。若出家人非时而食,名为破斋。

对于身体健康的出家人,佛制皆应持不非时食戒,但对于那些体弱多病的人,无法做到日中一食、必须少食多餐者,允许为其开方便。这被称为药食,意即能治疗脏腑内科病。但当身体康健之后,则不应再午后进食。虽允许午后进食,但不应多食,不应美食,不贪求适意之食。

适时进食是佛教调和饮食的基本观念之一,是非常符合人体生物科学原理的。饮食有时,能让身体机能在循环上有所依循,不至于打乱生命节奏。根据中医《子午流注》记载,早晨时阳气旺盛的时间,适合进食食物,有利于消化和吸收。过了中午人体阳气下降,阴气上升,吃了食物会使人阴气加重。中午之后吃的过多,会使胃和大小肠内堆积垃圾,所以过午少食甚至不食,是清肠的最好方法;因小肠和心互为表里,肠清则心清,吃饭过饱或过了中午还吃饭,会使得经脉不通,身疲困乏。P13-16

序言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更是博大精深。在佛教医学的认识中,病有两种:一种是身病,“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一种是心病,“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佛教的观念中,人人都是有“病”的,因为人人都是有欲望的,不会控制欲望,就形成了心病,心病更是身病的引子,情绪恶劣、心理失衡、心态偏激等等,会作用于生理,造成内分泌失调、人体系统运转不畅,严重的会造成行为失当或引发精神类疾病。

古人早就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就说:“莫将身病为心病,可是无关却有关。”在佛教文化中,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不但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呼吸,还涉及到我们的道德自我修养、情绪调节,更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在现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健康科学的本质。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不仅要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而现代的医学模式,就包括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这三个模块。

如果我们将现代卫生科学与佛教医学理念相对比,就可以发现,佛教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这个命题,它强调身心两方面的发展,佛教提出的“根”,就是现代医学讲的生理,它提出的“尘”,就是现代医学讲的环境,它提出的“识”,就是现代医学讲的“心理”,佛教提出它们的协调才是健康,更提出它们不仅是共存的,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身病好医,心病难治,如何获得健康呢?佛教认为,这需要慈悲心。《无量寿经》中说:“人有一善,心定体安;人有十善,气力强壮;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人有一恶,心劳体烦;人有十恶,血气虚赢;人有二十恶,身多疾病。”这段话的意思很浅近,告诉我们,如果具善心、行善行,那么,身体会强壮无病,如果行恶,则很容易得病。据说,佛陀在涅槃之前,也曾告诉弟子阿难,人生的关键原则是三点: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行慈”与“善”基本上是同样的概念,那就是慈悲心。佛教认为,慈悲心是健康的基础,养生首先要养心,养心首先要具备“正念”,也就是对正确的理念、正确的思维、正确的生活方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放任自己的生活,养生无从谈起。

然而,现代人生活在追逐与压力之中,忽略着造成身心健康的病源,却盲目地进补、片面地自我安慰,殊不知身心调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调和,又如何能够创造和谐的人生?

本套丛书,就是从现代人在生理、心理两方面的认识误区人手,从饮食、呼吸、生活规范、情绪调节、心灵净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为为主线,以现代养生、日常保健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为内容,全面介绍健康生活的诸多要素,内容浅显,道理明晰,简单易行,融会贯通了佛教养生与现代生活保健的综合性知识。

慈悲祛病,便是用佛教的智慧指引健康生活。

当然,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佛教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其中掺杂了很多不容易理解或被现代科学否定的观念,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现代化的科学解释,以使它们符合科学精神,贴近现代生活,让读者更方便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科学的养生观念和养生习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饮食保身/慈悲祛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伍晓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27319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9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5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