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中国书院的历史与传承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为邓洪波与赵子龙合著的图书,前半部分为书院简史部分,后半部分主要写书院以及国学在当代的传承与发扬。前半部分以时间为主线,分别阐述了书院的起源与初期形态、书院教育功能的彰显、书院制度的确立、书院的推广与官学化、书院的繁荣与辉煌、书院的普及与流变、改革与改制等等。 后半部分着眼于继承与传承,从当代国学以及书院的现状着手,阐述了新时代下我们背负着使命,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文化、做好当代的书院。 目录 第一部分 历史篇 第一章 唐五代:书院的起源与初期形态 一、书院的起源 二、初期书院的时空分布与特点 三、初期书院的功能形态 四、初期书院的教学功能 五、初期书院的建设特点 第二章 北宋:书院教育功能的彰显 一、北宋书院发展概况 二、书院替代官学的角色 三、书院教育功能的强化 四、天下四大书院 五、官学三兴与书院的流变 第三章 南宋:书院制度的确立 一、南宋书院发展概况 二、理学家与南宋书院的兴起 三、书院理学一体化 四、书院制度的确立 五、教育与学术基地:南宋四大书院 第四章 元代:书院的推广与官学化 一、元代书院发展概况 二、宋遗民兴学与元代的书院政策 三、书院的推广与官学化 四、西湖书院:国家重要的出版中心 五、元代书院空间的拓展 第五章 明代:书院的繁荣与辉煌 一、明代书院发展概况 二、新的一体化:书院与学术的共同辉煌 三、走向民众:书院的平民化 四、兴盛中的新动向 五、禁毁笼罩下的明季书院 第六章 清代:书院的普及与流变 一、清代书院发展概况 二、清代书院发展的四个阶段 三、省会书院:遍布全国的教育学术中心 四、清代书院与学术的共鸣 五、西学东渐:教会书院 第七章 书院制度的移植海外 一、走向“东国”:朝鲜的书院 二、走向东洋:日本的书院 三、走向西洋与南洋 第八章 晚清:书院的改革与改制 一、传统书院的改革 二、新型书院的创立 三、书院的改制 历代书院统计表 第二部分 传承篇 第一章 书院的当代形态 一、新时代下的当代书院 二、新时代的文化 三、书院的当代价值 四、传统书院的现代意义 五、传统书院的教学管理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第二章 书院的回归与复兴 一、书院——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书院复兴的关键途径 三、当代书院国学教育兴起 四、书院复兴的现状与分析 第三章 中国书院的现状与问题 一、当代书院的国学教育活动现状 二、当代书院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对当代书院国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对于当代书院国学教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五、承担起培养传统文化教师的重任 第四章 当代书院的经营与实践 一、书院与当代大学经营的相互借鉴 二、松下政经塾的经验借鉴 三、国学走向世界 第五章 以传统文化建筑当代愿景 一、当代书院国学教育的文化价值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三、传统文化,从孩子做起 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五、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六、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 结语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书院的历史与传承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邓洪波//赵子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1018945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12 |
出版时间 | 2018-12-01 |
首版时间 | 2018-12-01 |
印刷时间 | 2018-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548 |
CIP核字 | 2018285155 |
中图分类号 | G649.299 |
丛书名 | |
印张 | 1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71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