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禅定养心/慈悲祛病
内容
编辑推荐

禅是放下,在入静中打开养生宝藏;定是看破,在静虑中摒除精神负累。禅是生活的态度,它洒脱豁达,不受烦恼羁绊;定是生命的升华,它和谐万物,孕育人生智慧。禅通过锻炼身心来洞察心灵的本来面目,使我们成为心灵的主人!

本书从身体健康与修心养性两个层面,为读者开启了一扇养生大门,教你在以静养身,在呼吸间调顺身心;以禅定心,在禅意中恬适生活!

内容推荐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身体的病痛从何而来?心中的不满如何疏导7精神的愤懑如何化解7健康和谐的人生如何养成?现代人生活在追逐与压力之中,忽略着损害身心健康的病源,却盲目地进补、片面地自我安慰,殊不知身心的调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调和,又如何能够创造和谐的人生?

《慈悲祛病》,从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误区入手,从饮食、呼吸、生活规范、情绪调节、心灵净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为为主线,以现代养生、日常保健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为内容,全面介绍健康生活的诸多要素,内容浅显,简单易行,人人可学。

禅是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生活观念甚至养生理念的独特思想,它既包含静坐调息的身体养生方法,也具有净心澄虑、解脱压力的养心原则,更是一种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本书从身体健康与修心养性两个层面,为读者开启了一扇养生大门,它既能调和身心,又将引领我们进入恬淡乐观的生命境界。

目录

第一章 佛教与养生

 第一节 佛教生活中的养生原则

 第二节 佛教养心内法:音乐

 第三节 佛教健身外法:武术

 第四节 内外兼修的养生生活:禅茶

第二章 身心双修的养生方法:禅定

 第一节 从瑜伽到禅定

 第二节 禅宗的起源

 第三节 禅定的含义

 第四节 禅定的阶段和层次

 第五节 禅定对养生的功效

 第六节 佛教禅定与西方心理学

第三章 禅定的修习方法

 第一节 修习禅定的精神准备

 第二节 修习禅定的身体准备

 第三节 修习禅定的物质准备

 第四节 坐禅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 坐禅的调息

 第一节 养生呼吸的科学方法

 第二节 坐禅倡导的呼吸法则

 第三节 静坐调息的祛病法:六字诀疗法

 第四节 心念与呼吸的结合:“十二息”治病法

第五章 坐禅的调心

 第一节 坐禅的杂念

 第二节 修习禅定止观

 第三节 常用禅定方法

第六章 在生活中参禅

 第一节 立行坐卧均可学禅

 第二节 随顺生活,修养禅心

 第三节 禅就在当下

 第四节 放下你的分别心

 第五节 日日是好日

试读章节

很多人将静坐当作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实际上从佛教的角度看,对身体的养生功效,只是静坐的副产品,而达到禅定状态、调整心念、促进精神上的健康,才是真正的目的。

那么,坐禅又要调整什么心念呢?我们日常的心念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传说宋朝时,有一次佛印禅师要在金山江天寺开坛讲经,听众把道场挤得满满的。这时佛印的好朋友苏东坡居士也光临听经,佛印就对他说道:“此间无学士坐处!”

苏东坡也是一个学佛参禅多年的人,听了以后回道:“何不暂借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座?”

“学士,你既要老僧四大之身为座,老僧有个问题,你若回答得出,即将身子给你坐,你若回答不出,请将玉带解下来留在此间,永镇山门。”

“好的!你请问吧。”

“佛法讲四大本空,五蕴无我,请问学士以什么为座?”

满腹经纶的大学士苏东坡,给佛印禅师这么一问,问得哑口无言,只得留下身上的玉带。据说直到今日,金山江天寺还收藏着苏东坡的玉带。

这则故事当然是个传说,不过却饱含禅意。苏东坡想参加好朋友佛印的讲座,不过,佛印说“此间无学士坐处”,告诉他这里是讲佛法,在佛法面前都是小学生,没有什么学士。苏东坡说以“四大之身为座”,实际上是说佛法无处不在;而佛印对答,说这身子也是“空”的,佛法从来不停留在某一处,境界自然比苏东坡高了很多。

两人的对答,实际上暗含机锋,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坐禅的道理。很多人在坐禅的时候注重身体和心理的感受,殊不知这些感受都是“四大之身”的范畴,都是世间感知,它们都是“杂念”,并不是禅定的真相。

坐禅时的心境,就是要放下一切,不起杂念。

人类的精神世界,就好像一个舞台,各种想法就像一个个演员,时来时走,不一定什么时候就出现在舞台上,一刻都不会停止。对现代人来说,想要不起杂念是很难做到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把心思集中,越是集中在一点上,其他的杂念就越会被淡化。

在《起信论》中说,“若心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进一步解释,刚开始修学止法,因暂时未能将心安住,于是很多人压捺、抑制它,勉强令杂念止住,而且杂念越强,压制它的心念越急迫、越用力,这样下来,“往往众息丛生,癫狂者有之,心病者有之”。

所以,刚开始修习禅定的人不能太心急,不能过于执著。

初学静坐的人,往往会产生一种谬误,他们常说:“没学静坐的时候,杂念反而很少,一旦坐下,杂念反而更多了。”这实在是个误会。我们的杂念本来是很多的,没练习静坐的人,自己通常感觉不到,练习静坐后,才开始有所察觉。

有一则故事说,从前有一位老太太住在庙旁,经常听法师说静坐是如何的好,但一直都忙得没有时间去学习。一天,她来到寺中跟法师讲,想和其他人一起静坐,体验一下静坐是否真能给人带来智慧。可她坐下才五分钟,就慌忙起身离开寺院。

后来那位法师问她:“我好不容易跟方丈讲,允许你和其他人一起静坐,你怎么不珍惜,而只坐了五分钟就起身一走了之呢?”那位老太太讲:“你有所不知,静坐的确很好,虽然我只坐了五分钟,但连二十年前有人欠我的一笔豆腐账都想起来了,所以忙着去要豆腐账去了。”

这则故事虽然有趣,却很说明问题,人在静的时候,杂念会很清晰,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控制,这才能达到“定”的状态。所谓“定”,实际上没有那么复杂,它就是心住一境、活在当下,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同一时间内专心致志做一件事,这就是定。其实老太太静了五分钟就想起二十年前的事儿,这正是“有所得”的表现,只不过,她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急切,更没有意识到豆腐账本身就是杂念,还以为这是静坐带给她的好处,所以急匆匆去要账了,这自然很难达到坐禅的境界。P120-123

序言

慈心一念 健康之本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更是博大精深。在佛教医学的认识中,病有两种:一种是身病,“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一种是心病,“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佛教的观念中,人人都是有“病”的,因为人人都是有欲望的,不会控制欲望,就形成了心病,心病更是身病的引子,情绪恶劣、心理失衡、心态偏激等等,会作用于生理,造成内分泌失调、人体系统运转不畅,严重的会造成行为失当或引发精神类疾病。

古人早就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就说:“莫将身病为心病,可是无关却有关。”在佛教文化中,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不但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呼吸,还涉及到我们的道德自我修养、情绪调节,更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在现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健康科学的本质。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不仅要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而现代的医学模式,就包括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这三个模块。

如果我们将现代卫生科学与佛教医学理念相对比,就可以发现,佛教在几干年前就提出了这个命题,它强调身心两方面的发展,佛教提出的“根”,就是现代医学讲的生理,它提出的“尘”,就是现代医学讲的环境,它提出的“识”,就是现代医学讲的“心理”,佛教提出它们的协调才是健康,更提出它们不仅是共存的,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身病好医,心病难治,如何获得健康呢?佛教认为,这需要慈悲心。《无量寿经》中说:一人有一善,心定体安;人有十善,气力强壮;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人有一恶,心劳体烦;人有十恶,血气虚赢;人有二十恶,身多疾病。”这段话的意思很浅近,告诉我们,如果具善心、行善行,那么,身体会强壮无病,如果行恶,则很容易得病。据说,佛陀在涅槃之前,也曾告诉弟子阿难,人生的关键原则是三点: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行慈”与“善”基本上是同样的概念,那就是慈悲心。佛教认为,慈悲心是健康的基础,养生首先要养心,养心首先要具备“正念”,也就是对正确的理念、正确的思维、正确的生活方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放任自己的生活,养生无从谈起。

然而,现代人生活在追逐与压力之中,忽略着造成身心健康的病源,却盲目地进补、片面地自我安慰,殊不知身心调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调和,又如何能够创造和谐的人生?

本套丛书,就是从现代人在生理、心理两方面的认识误区入手,从饮食、呼吸、生活规范、情绪调节、心灵净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为为主线,以现代养生、日常保健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为内容,全面介绍健康生活的诸多要素,内容浅显,道理明晰,简单易行,融会贯通了佛教养生与现代生活保健的综合性知识。

慈悲祛病,便是用佛教的智慧指引健康生活。

当然,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佛教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其中掺杂了很多不容易理解或被现代科学否定的观念,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现代化的科学解释,以使它们符合科学精神,贴近现代生活,让读者更方便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科学的养生观念和养生习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禅定养心/慈悲祛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冬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27357
开本 16开
页数 1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161.1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5
167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5: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