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忏悔净心/慈悲祛病
内容
编辑推荐

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菜根谭》说,“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宇”;弘一大师说,“一个人一生若能做到无一事可瞒人,行住坐卧自然心安理得,可得大自在”。修正自己、改正错误是重铸人格的过程,是和谐人生的基础。

本书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以人性说生活,让我们坦诚客观地面对自己的过去,让我们无所束缚地面对未来。全书将告诉你忏悔不只是身体的礼拜,而是内心的自省;忏悔不只是一时的告白,而是一生的除垢!

内容推荐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身体的病痛从何而来?心中的不满如何疏导?精神的愤懑如何化解?健康和谐的人生如何养成?现代人生活在追逐与压力之中,忽略着损害身心健康的病源,却盲目地进补、片面地自我安慰,殊不知身心的调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调和,又如何能够创造和谐的人生?

《慈悲祛病》,从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误区入手,从饮食、呼吸、生活规范、情绪调节、心灵净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为为主线,以现代养生、日常保健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为内容,全面介绍健康生活的诸多要素,内容浅显,简单易行,人人可学。

忏悔是人格情操的自省,是内心精神的洗涤,是生命境界的升华。现代人都有忏悔的意识,但又经常将它混同于悔过,殊不知它不是认错和后悔,而是勇于承担、去恶行善。我们真正懂得忏悔的真谛吗?我们真正理解忏悔的严肃庄重吗?本书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以人性说生活,让我们坦诚客观地面对自己的过去,让我们无所束缚地面对未来。

目录

第一章 佛教要求做“正人”

 第一节 健康的生命来自端正的内心

 第二节 时刻内省,才能提高生命质量

 第三节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

 第四节 清凉之心,并不易得

 第五节 去除三毒,平等慈悲

第二章 忏悔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要求

 第一节 忏悔的观念从何而来?

 第二节 中国忏悔方法是怎么形成的?

 第三节 忏悔观念的发扬:自我引导善行

第三章 我们应该如何忏悔

 第一节 我们都需要忏悔

 第二节 我们该向谁忏悔

 第三节 忏悔要先洗刷内心

 第四节 忏悔的种类

 第五节 忏悔的方法

 第六节 忏悔的仪轨

第四章 在佛教忏悔中领悟生活真谛

 第一节 人生的三个陷阱

 第二节 贪欲:人格就是心中不能打开的锁

 第三节 嗔心:抱怨是心灵的黑夜

 第四节 痴愚:我们真的会忏悔吗?

 第五节 行动:不要乞求别人的雨伞

 第六节 慈悲:宽恕的力量

第五章 反省内心提升生命境界

 第一节 心中一念,测定心灵的深度

 第二节 只有从不欺骗自己的人才会成功

 第三节 赢家责备自己,输家诿过于人

 第四节 改变世界前,先除掉自己的瑕疵

 第五节 给自己清零

 第六节 重要的是把学费交给谁

试读章节

《论语》中有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每天能做自我反省的人,错误一定会减少,错误少了,内心安适,更无惧外界的指责,烦恼自然会少,快乐就会增多。

“吾日三省吾身”的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就被视为“君子”。《论语》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有一次,一个叫司马牛的人向孔子请教“君子之道”。

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问:“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乎?”

孔子反问:“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这段故事说,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君子”的表现,要做到“不忧不惧”。司马牛又追问,难道这样就是君子了?如果这样,岂不是每个人都是君子?

孔子的回答耐人寻味,他说,时常内省,时常清净自己的内心,这样的人连内疚都没有,哪里有什么忧虑恐惧?

实际上,孔子已经告诉了司马牛什么是君子,那就是做到时刻的内省,去除内心中的污垢,升华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身心清净。

“君子”之说,是中国儒家传统道德的理念,内心不忧不惧、天君泰然、大安稳、大自在、对过去所迷恋的东西不屑一顾的人,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及满足。

但是,能做到这些的人太少太少了。

就好比人人都知醉人的醇酒会乱性,美丽的罂粟花有毒,但那些迷失自我的人,偏偏醉心于那些不合理的取得与占有,甘心做物欲的奴隶。玩物丧志的结果,必然是被私我之欲所淹没。这在佛教中被称为下堕。

为了避免下堕,仅仅“吾日三省吾身”还不够,因为我们即使天天自省,但不知道应该“省”什么,还是没有用处的,就好比有人天天嚷着“我要改正错误”,却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或者不知道犯的错误从何而来,所以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

《圆觉经》告诫我们:“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意思是说,常常生起希望断除业障之心,先断除憎心、爱心、嫉妒和谄曲。这才是“吾日三省吾身”的主要内容。

憎是讨厌,爱是喜欢,是正反两个方面。憎是由嗔心而来,是一种仇恨的心理,表现为讨厌这个人、讨厌那个人,埋怨这件事、埋怨那件事,经常抱怨、怨天尤人。在生活中,一个人做错了事,刚开始时会脸红一下,过几秒钟,红就退了,想了一想,我还是没有错,错的是他,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才促使我这样,甚至归咎于社会。这是推托之辞,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把错误推给人家,把责任推开,或是排斥一切,这种心理就是憎。

而憎的反面是爱,爱不只是男女之间的爱欲,还包括了广义的贪爱。在佛教文化中的“爱”,就是执著、占有,假如把自私的贪爱反转过来,变成牺牲自我、爱护别人,这就是慈悲。

嫉妒的心理属于嗔,包括很多种:你的学问比他好,他会嫉妒;你的事业比他好,他会嫉妒;你长得比他美,他会嫉妒;另外,我们平时所说的嫉妒,都是针对嫉妒的对象比自己好的情况,而在佛教文化中,面对比自己差的一方,也能产生嫉妒,比如对方的确处处不如自己,但却进步很大,这种见不得别人好的心理,也是嫉妒。因为求之不得、贪之不足,所以产生嗔恨,产生了心结,但又因为智慧不明了,这种心结解又不开,就会影响生活。

这种解不开的心结,在佛学中称为“结使”,共有88个。修行就是要去除这些“结使”,把这些结一个一个解开来。

此外,还有的人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很好,对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就不予理睬。其实,这是嫉妒心理的另一种表现,这种心理的根源,就是起了“分别心”,凡事都要有所差别,不能平等对待。

至于谄曲,世俗来理解,就是圆滑,讲话拐弯抹角,内心打主意、想计谋。谄是谄媚,在外表上讨你喜欢,曲就是弯曲,掩饰作假。这种心理在社会生活中非常常见,如果从佛教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它是贪嗔痴多种业障的合集所表现出来的,而且其本身就是违犯戒律的,比如口蜜腹剑容易犯妄语(两舌)戒,而刻意讨好他人,又容易犯绮语的戒条。

所以佛说:“直心是道场。”但有人会说:“我要骂他就当面骂他。”这样做就是直心吗?当然不是,这是嗔心。P082-087

序言

慈心一念 健康之本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更是博大精深。在佛教医学的认识中,病有两种:一种是身病,“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一种是心病,“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佛教的观念中,人人都是有“病”的,因为人人都是有欲望的,不会控制欲望,就形成了心病,心病更是身病的引子,情绪恶劣、心理失衡、心态偏激等等,会作用于生理,造成内分泌失调、人体系统运转不畅,严重的会造成行为失当或引发精神类疾病。

古人早就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就说:“莫将身病为心病,可是无关却有关。”在佛教文化中,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不但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呼吸,还涉及到我们的道德自我修养、情绪调节,更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在现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健康科学的本质。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不仅要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而现代的医学模式,就包括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这三个模块。

如果我们将现代卫生科学与佛教医学理念相对比,就可以发现,佛教在几干年前就提出了这个命题,它强调身心两方面的发展,佛教提出的“根”,就是现代医学讲的生理,它提出的“尘”,就是现代医学讲的环境,它提出的“识”,就是现代医学讲的“心理”,佛教提出它们的协调才是健康,更提出它们不仅是共存的,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身病好医,心病难治,如何获得健康呢?佛教认为,这需要慈悲心。《无量寿经》中说:一人有一善,心定体安;人有十善,气力强壮;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人有一恶,心劳体烦;人有十恶,血气虚赢;人有二十恶,身多疾病。”这段话的意思很浅近,告诉我们,如果具善心、行善行,那么,身体会强壮无病,如果行恶,则很容易得病。据说,佛陀在涅槃之前,也曾告诉弟子阿难,人生的关键原则是三点: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行慈”与“善”基本上是同样的概念,那就是慈悲心。佛教认为,慈悲心是健康的基础,养生首先要养心,养心首先要具备“正念”,也就是对正确的理念、正确的思维、正确的生活方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放任自己的生活,养生无从谈起。

然而,现代人生活在追逐与压力之中,忽略着造成身心健康的病源,却盲目地进补、片面地自我安慰,殊不知身心调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调和,又如何能够创造和谐的人生?

本套丛书,就是从现代人在生理、心理两方面的认识误区入手,从饮食、呼吸、生活规范、情绪调节、心灵净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为为主线,以现代养生、日常保健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为内容,全面介绍健康生活的诸多要素,内容浅显,道理明晰,简单易行,融会贯通了佛教养生与现代生活保健的综合性知识。

慈悲祛病,便是用佛教的智慧指引健康生活。

当然,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佛教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其中掺杂了很多不容易理解或被现代科学否定的观念,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现代化的科学解释,以使它们符合科学精神,贴近现代生活,让读者更方便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科学的养生观念和养生习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忏悔净心/慈悲祛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27302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1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5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