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谭鑫培到余叔岩/回望丛书
内容
目录
谈谈谭叫天
谈陈德林
漫谈杨小楼
评余叔岩
附录
精彩页
演员的六条件
前清光绪末叶以后,全国皮簧班中,唱老生的,差不多都是学谭的了,票界也是如此。这也不是偶然的,戏界出来这样一个人才,本来也不容易。戏界老辈常说,一个演员,须具有六个点:第一点,嗓音须好。第二点,会唱,有好嗓音,不会唱,等于驴叫,等于火车头高鸣;没有好嗓音,任凭唱多好,大家听不见,也是枉然。第三点,身材要好。第四点,动作要好。有好身材,动作不好,或简直不会动作,这叫做没有身段,直板板的,毫无可观;会动作,而身材不好,也难好看。比方旦脚身材短粗,是怎么着,也不会好看。第五点,面貌好。第六点,能表情。面貌好,不能表情,戏界名日死脸,当然是没意思,倘会表情,而面貌不好,那是越表情,台下越讨厌。
谭叫天对于这六个点,虽然不能说完全都好,却都够优等的分数;身材虽微觉瘦小一些,但因为他神气的充足,动作的优美,也很能补救得过来。再加上他真能用心,真肯用功,则他成一名脚,为人所效法,又岂能算是偶然呢?这话又说回来啦,不过他仍然得算是有些幸运,他的幸运是什么呢?就是生的晚了十几年,等到他将要成名的时候,前辈好的老生,都先后去世。从前好的老生本来很多,如张二奎、程长庚、余三胜这三位,是大家都知道的。此外三庆班有卢胜奎(外号卢台子)、刘桂庆、华雨亭,四喜班有王九龄、李四巴、王仙舟,春台班有张玉奎、张奎官等等,同时又有杨月楼(虽系武生而老生,也极好)、张子久、灯笼程、崇天云、周春奎等等,倘叫天与这些人同时,则彼便不见得能享大名,至少也要减少若干身价。与他同时的,可以说只剩下孙菊仙、龙长胜、汪桂芬、许荫棠诸人,而桂芬不恒演,孙、龙、许之艺术,也总不及叫天较为完备,于是他乃得独享大名。
然在光绪年间,尚有许多工商界的老掌柜的们多瞧不起他,说他唱的没有出息,这是因为他们听惯了张二奎、程长庚等一般人之宏亮且沉着的嗓音,忽听叫天之唱,确是显着轻浮,但彼时学界政界之规矩人多不听戏,而恒观剧者,多是工商界人,所以他们批评议论,他有相当的力量,但他们说这话,却有点高自位置之意,言外是我曾看过好的。以下谈一谈叫天的身世。
身世与苦练
叫天,学名鑫培,宫里吃钱粮的名字,日金福,号英秀,叫天乃袭乃父之外号也。其父名谭志道,与余三胜等一同由湖北到北京唱老旦,因声音不大好听,观众给他送了个外号,日叫天,并非美名。鑫培出名之后,人遂以小叫天呼之,后来几国人皆知,乃变成美称了。有许多票友也自命为叫天,不知其为贬辞矣。
叫天学徒的时候,已经露头角,因倒嗓之故,北京遂无班可搭,乃与何桂山、刘景然、李顺亭、李三(顺亭之兄)、钱宝丰几位往京东东陵马兰镇一带去演,所以有许多人说,他是乡下科班出身。这不能说完全靠不住,因为他的确是在乡间磨练过几年。初到乡间时,因嗓音欠佳,所以专演武生戏,老生一门,则归刘景然、李顺亭二人担任,演的很红。后因吊膀子的关系,干了众人之怒,非抓住叫天送县不可。叫天看势不好,幸有武功,藏于草室棚顶之上,幸免,乃于夜间逃回北京。
回京后,仍用功吊嗓,嗓音渐渐好转,然仍多演武生戏,例如《白水滩》一戏,便是拿手。当时除李春来之外,谁也演不过他。后来的武生,演这出戏,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能够赶上他的。杨小楼自有好处,但这出戏则不对味儿,毫无可观。叫天因嗓音渐次恢复,又兼演老生戏,后搭入三庆班,初尚多演武生,后渐渐归了老生行了。因搭三庆,所以他最初是完全学程长庚的。戏界老辈都说鑫培是学长庚的中年,汪桂芬是学长庚的老年,但鑫培绝顶聪明,又肯用功,极能吸收人的长处,这也是天才。他学长庚之外,也学卢胜奎,而卢胜奎,是善学余三胜的,则鑫培所唱,当然也有三胜的腔调气味在里头了。况鑫培因同乡汉调的关系,亦曾极力摩仿三胜,不但此也,如《南天门》一戏,则完全学崇天云,因崇亦曾搭三庆班,且腔调悠扬,做功细腻也。《空城计》学卢胜奎,而稍有变动。《珠帘寨》学余三胜,《定军山》学王九龄,兼学三胜,以上乃是成出的戏。至于他通体的艺术,则《昭关》一类,乃完全学长庚,但因自己音不对嗓功,所以不常演。二六板学卢胜奎,快板学冯瑞祥(以小名冯柱享名,搭过春台班,后人嵩祝成),飘洒学孙小六(上海名脚),反二簧几个高腔,完全学王九龄(《琼林宴》《问樵闹府》等身段,以至把鞋丢在头上也都是完全学九龄),甩发、甩须、耍翎子,学达子红(梆子腔名脚,姓梁,搭瑞盛和班),而又吸收了几个青衣的腔,聚若干人的长处,而又加以锤炼,方得自成一家。
以下再谈谈叫天演戏的经过。
两个得力助手
古人说过,人能借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就是极大的本领。叫天真能学人,也真肯学人,这也是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倘只学了来,不能加以变化,所谓食古不化,囫囵吞枣,那是任凭你知道的怎样博,会的怎样多,也不会有什么成就的。近来学人的往往有此弊病。
叫天能变化,固然是他的天才,但是专靠他一
导语
谭鑫培和余叔岩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京剧演员,均自成一家,分别是“谭派”和“余派”的代表人物。作者齐如山是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曾经和梅兰芳、余叔岩等人组成北平国剧学会,对余叔岩的生平和戏曲艺术都非常了解。在本书稿中,作者回忆、记述了谭鑫培和余叔岩的生平事迹,介绍了余派对谭派的艺术传承,肯定了谭、余二人之间的师生情谊以及他们对中国戏曲的重大贡献。
序言
谭鑫培(代序)
鑫培为咸丰间金奎科班学生,出科后,拜程长庚为师
,搭人三庆班,但终因倒嗓未复原,乃改演武生,又因不
为观众注意,乃与李顺亭、何桂山、李三(顺亭之兄)、刘
景然诸人,往京东东陵马兰镇一带乡间去演,老生一行,
由刘景然、李顺亭担任,谭则专演武生。同治末叶,方又
回京,仍在三庆班演武生戏,并担任武行头。武行头这个
名词,戏界人无不知,而此地的观众,则知者较少,兹无
妨附带着谈几句。
中国之戏班,在清初以前,没有武戏,所有交战之戏
,不过是略以见意,如对刀步战之打法是也,故无武行。
清乾隆以后,排出《彭公案》《施公案》等戏来,又吸收
了一部分武术,添了许多武术的打法,遂多了一种武行。
因为这种人员,不会唱只会打,且有时勾脸,有时不勾,
更有时兼扮女兵,没有生、旦、净、丑的分别,无行可归
,故特名日武行。戏班中约这种武行,不是每人都由戏班
中接洽,都是由一人包办,此人即名日武行头,戏班中无
论用多少武行人员,或某戏某脚应扮某人等等,戏班管事
人只与武行头接洽,由武行头再分派扮演。这种武行头,
须有两种长处,方能胜任,一是自己技术能压群众,二是
脑思清楚,调动有方,否则众人不服,谭之技术聪明,当
然能够做到。但这种人才,都是只有武功,不长于念唱之
辈,谭于光绪初年,嗓音已经大半恢复回来,当然不肯长
当武行头,于是改唱老生,便成了一代的宗师。他所以能
如此者,有两种极大的原因。一是他不但聪明,而且真能
用功,二是他的机会好。兹把这两种都简单着说几句。
一是他有了一种很甜亮的嗓音,而又能择善而从,凡
前辈脚色的长处,他差不多都能吸收,如《昭关》等悲壮
苍凉的腔,则完全学程长庚;二六原板的活泼腔,学的卢
胜奎;反二簧几个高腔,完全学的王九龄;快板的疙疸腔
,学的冯瑞祥;做功表情,多学崇天云;飘洒的地方,是
学的孙小六(上海脚);甩须、甩发、耍翎子,乃学的鞑子
红(梆子班名脚,搭瑞盛和班)。吸收了许多人的长处,又
自己加以锤炼融化,遂成为一代的名脚。而又能养精蓄锐
,不与前辈的名脚竞争,例如杨月楼在世,他不唱《探母
》,崇天云在世,他不演《南天门》,这种情形多的很,
不必尽举。他常议论,若想成为一个名脚,则必须有出人
头地的地方,若想出人头地,则不可与老辈名脚竞争,凡
他们唱红了的戏,你不可随便就演,倘你演出去,虽然卖
了很大的精神气力,可是观众看了之后,说道不及某人,
那你的声名,便吃了很大的亏,要想得好,最好是自己创
造。他这些话,当然都不错,且也真能做的到。他说不可
以与老脚竞争者,即是月楼在世,他不唱《探母》等等是
也。他说须自创者,如《当锏卖马》,原为店主东正戏,
经他一添改,便成秦琼的戏了。又如《搜孤救孤》,原是
公孙杵臼的正戏,在三庆时演此戏,因为卢胜奎是前辈,
永远卢去杵臼,谭去程婴,谭与卢商酌,他想添上两段唱
功,卢慨然允诺,谭遂添上,以后便演成程婴的正戏了。
如此者颇多,不必尽举,足见成一名脚,也不容易。
二是他机会好,当他嗓音恢复,刚露头角之际,名气
最大的几位老生,如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等,都相继
去世;到他将要大红的时期,所有的名老生,如王九龄、
崇天云、卢胜奎、华雨亭、刘贵庆、李四爸、张玉奎、杨
月楼、冯瑞祥等等又都相继去世。与他同时,能叫座的老
生,只有孙菊仙、龙长胜、许荫棠等数人。孙与许都是票
友出身,不但没有靠把戏,而身段亦差,只靠唱功,故仍
逊谭一筹;龙虽各戏都能,但气稍弱,与谭相抗,亦觉稍
逊。若汪桂芬,则又较晚,按年龄汪比谭小十四岁,而且
汪在长庚去世之后,方才唱红,彼时谭已享大名了,故谭
常说,大头还算晚生后辈。因为彼时人才缺乏,所以他出
名更较容易。
谭生于前清道光二十七年,卒于民国六年,号英秀,
清宫中的名字,则是金福,因他父亲谭志道唱老旦不甚好
,人呼为叫天,故管他叫小叫天,非美词也。光绪初年,
已经很红,但彼时尚演武生,如光绪六年出版的《都门纪
略》,所载各班脚色,三庆班则生为杨猴子、殷德瑞、卢
台子三人。净则为何九、初连奎二人。小叫天则为武生等
等。光绪十年之后,便以老生享名了,然仍不断带演武生
。余有专谈潭鑫培一文,曾登《中央日报》,兹不多赘了

(据《清代皮簧名角简述》)
内容推荐
本丛书是一套用“回望”性质汇集中国近现代历史名人的文集。各分册作者为传主亲属、朋友、后人等,多与传主共同生活过,所记事情均为亲身经历,这就与市面上众多名人传记有了鲜明的区分。传主后人及朋友多为各界知名人士,有第一手的珍贵图片,因此本丛书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加之图文并茂,也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为其中一册,讲述了余叔岩和谭鑫培的故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谭鑫培到余叔岩/回望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齐如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77953
开本 32开
页数 2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9-04-01
首版时间 2019-04-01
印刷时间 201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330
CIP核字 2018272652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9
147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3:3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