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美国表象 |
内容 | 作者简介 斯蒂芬·肖尔于1947年出生在纽约市,17岁时。他已是安迪·沃霍尔“工厂”的常客,23岁时,他成了首位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的在世摄影师。肖尔是摄影领域无可匹敌的先锋,他的作品在世界许多美术馆展出,并影响了许多代摄影师。1982年,他被任命为位于纽约哈德逊河畔安嫩代尔(Annandale-on-Hudson)的巴德学院(Bard College)的摄影系主任,目前他是该学院的苏珊·韦伯艺术名誉教授(Susan Weber Professor of the Arts)。 目录 《美国表象》无目录 导语 《美国表象》是美国摄影家史蒂芬·肖尔拍摄于1972~1973年间的系列照片,大多数都是没有发表过的。这些照片将纪实摄影带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肖尔的美国旅行日记,第一次展出于纽约的光线画廊时,令批评家感到了困惑。这些数以千百计的彩色画面,冲印于新泽西州的柯达工作室,与当时被主流媒体所认可的黑白艺术摄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样一种看上去似乎不合时宜的作品,却由此成为新的纪实摄影的标准,主要是展现快节奏的生活样式,过度消费的世界,是继沃克·埃文斯、罗伯特·弗兰克跨越美国体验之后,继续影响当今摄影的一种形式。 内容推荐 《美国表象》由斯蒂芬·肖尔于1972至1973年拍摄的一系列创新照片组成,其中大部分都未经发表。这个项目将纪实摄影推向了新高度。当它首次在纽约的光线画廊(Light Gallery)展出时,肖尔穿越美国旅行的这份视觉日记让评论家们摸不着头脑。他展示的几百张彩色照片,只是在新泽西州柯达冲印店里冲洗出来的,这与当时被接纳为艺术摄影的正规黑白照片截然不同。 尽管评论并不看好这一展览,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任摄影策展人的韦斯顿·内夫(Weston Naef)依然买下了所有展品。这220幅照片至今仍留在大都会博物馆。自此之后,《美国表象》成了对我们的快速生活及以消费为导向的世界进行记录的基准。这一作品延续了沃克·埃文斯和罗伯特·弗兰克穿越美国的体验。并持续影响着当今的摄影师。 这本书集结了该系列中迄今尚未发表的最多的照片,并首次按照它们的拍摄顺序来编排。《美国表象》追随着肖尔非凡的旅程,首先深入南方腹地,之后从弗拉格斯塔夫(Flagstaff)转入66号公路直到芝加哥,随后回到纽约。在他居住的城市继续这份视觉日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美国表象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美)斯蒂芬·肖尔 |
译者 | 译者:周仰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浙江摄影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5142390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9-03-01 |
首版时间 | 2019-03-01 |
印刷时间 | 2019-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886 |
CIP核字 | 2019009319 |
中图分类号 | J431(712) |
丛书名 | |
印张 | 15.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浙江 |
长 | 245 |
宽 | 213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