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持戒修身/慈悲祛病
内容
编辑推荐

抵制诱惑是一种生活能力,做到这一点的人会拥有和谐的生活秩序!

自我控制是一种生命美德,适度地约束自己的言行是成功者的信条!

慈悲祛病,便是用佛教的智慧指引健康生活。

《慈悲祛病》从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误区入手,从饮食、呼吸、生活规范、情绪调节、心灵净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为为主线,以现代养生、日常保健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为内容,全面介绍健康生活的诸多要素,内容浅显,简单易行,人人可学。

内容推荐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博大精深,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它们,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和呼吸,涉及到我们的道德修养,涉及到我们的情绪调节,也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身体的病痛从何而来?心中的不满如何疏导?精神的愤懑如何化解?健康和谐的人生如何养成?现代人生活在追逐与压力之中,忽略着损害身心健康的病源,却盲目地进补、片面地自我安慰,殊不知身心的调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调和,又如何能够创造和谐的人生?

《慈悲祛病》从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健康误区入手,从饮食、呼吸、生活规范、情绪调节、心灵净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为为主线,以现代养生、日常保健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为内容,全面介绍健康生活的诸多要素,内容浅显,简单易行,人人可学。

《犹太教法典》说,“谁是强者?懂得限制自己的人”,老子说,“胜己者强”,孔子说,“不逾矩”,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地域,几乎所有先哲前贤都为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总结出人生的金律:学会自律。戒律就是生活纪律和行为规范,它来源于人类的道德要求、礼仪礼法,也实践于社会生活,通过戒律,我们不但可以学习到和谐生活的准则,更可以领悟佛陀指示给我们的修身之路。

目录

第一章 成律是健康人生的保护伞

 第一节 戒律是一种生活态度

 第二节 戒律戒什么

 第三节 戒律从哪里来

 第四节 犯了戒律怎么办

 第五节 戒律思想的传播

第二章 佛教戒律的现代启示

 第一节 入门的规范:三皈戒

 第二节 根本的准则:五戒

 第三节 世俗的仪式:八关斋戒

 第四节 中国古代的传戒

 第五节 最重要的不是“记住”

 第六节 生活第一戒:管好自己的嘴

 第七节 安定自己的心

第三章 自我控制是人生的第一智慧

 第一节 有约束的自由

 第二节 生存的智慧:自我控制

 第三节 抑制人性的弱点

 第四节 锻炼我们的意志力

第四章 创造规范的生活秩序

 第一节 人生的第一课:学会懂得如何自制

 第二节 混乱的生活来自混乱的大脑

 第三节 控制情绪学会专注

 第四节 习惯是生活的骨干

 第五节 成功人生的要素

试读章节

《大涅槃经》里说:“有二健儿:一不作恶,二作已悔”,意思是说,有两种人能有所成就:第一种是能如法如律地去修行、生活;第二种是犯错之后能改正。第一种人就是持戒的表率,第二种人就是忏悔的表率。

每个人都有缺点,持戒而犯戒也难免,佛陀认为忏悔了自己的过失,依然是“健儿”。在《四十二章经》中就说:“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经文中将“改过”与“病”相提并论,大意是说,如有人犯着很多种过失,但是自己不忏悔,也不赶快灭除自己的为恶之心,那么,犯过一多,众罪集于一身,就好比百川江河流人大海,罪越犯越多,而积累罪过的大海就越来越深广,那么,这个人就很难自拔了。倘使有人犯着过失,而他能意识到自己是不对的,并且能赶快改正自己的过失,努力做好人,这样,他的过失会渐渐消减,终至于无罪,就好像有热病的人,服了一方发汗剂,汗蒸腾,则热从表散,人也就渐渐痊愈了。

忏悔的作用在于毫不容情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检束,在于自觉心的警惕和自尊心的洗沥,从此之后再不复犯;只要能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往事已过,不复追究,心地便会从罪恶感中得到解救,恢复平静,这就是忏悔的功能。

佛教中的“忏悔”不是世俗生活中的“认错”,也不是“后悔”,而是对生命和人生进行深入的剖析,做到自净其心、不复再犯。一个不忏悔的人是无法在性灵上有所提升的,不忏悔意味着性灵的停滞和继续染污,意味着以前的过错没有消除,而新的过错又将源源不断地产生。

忏悔不仅要“忏其前衔”,以前所造的过错要忏除,也要“悔其后过”,让以后的过错不再产生,一般人只知“忏其前衔”,而不知“悔其后过”,以致前罪还没消灭,“后过”又产生了。

那么,如何能避免“后过”呢?

还是持戒。

所以,从狭义的概念上来理解,犯了戒律,不要紧,这是难免的,不过,我们要忏悔,忏悔不是认错和后悔,而是自我反省,反省的目的是不再犯错,反省的方法是更好地持戒。因此,可以说,持戒和忏悔是互相作用、互为表里的,它们针对的都是“贪嗔痴”,我们理解了持戒是为了什么,就知道忏悔的行为应该做什么,我们理解了忏悔是为了什么,就能自觉地遵守纪律和规范。

然而,大多数人只知道“拜忏”,进而只知道“拜”不知道“忏”,这就好像我们天天自省,但不知道应该“省”什么,终究还是没有用处的。

《圆觉经》告诫我们:“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意思是说,常常生起希望断除业障之心,先断除憎心、爱心、嫉妒和谄曲。这才是“自省”的主要内容。只有去除切断憎爱、嫉妒、谄曲这些心理,把内心洗刷干净,才是忏悔,并不是跑到佛堂哭一场就算忏悔了。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忏悔呢?

从程度上看,忏悔可分为以下几种。

最基本的程度,就是自己犯过失,而其他的人不知道,并没有对其他的人形成什么不愉快的影响,即没有妨碍人、没有让人家受伤害。但是,这毕竟是犯了错,至少对于自己的内心和良知来说,是一种过失,是有影响的,那就要忏悔。这种忏悔,叫做责心忏,意思是责备自己。所谓责备,并不是骂自己,不是悔恨自己,而是检讨自己,检讨自己不应该犯的错误,发愿从此以后不再犯错,这是忏悔的第一种。

第二种是对人忏悔。对自己所伤害的人,或者是自己觉得让他人痛苦,或者自己知道对他人造成了伤害,不管对方有没有发现,这时候要自己请罪。对人如此,甚至对动物,也是同样要忏悔。现代人有一种环保的理念,有时候我们无意中污染了环境,或是浪费了资源,心中有所不安,虽然我们忏悔的对象不是具体的人,但很多高素质的人都意识到这是犯错,并且时时注意环保,这其实也是一种忏悔,是值得提倡的美德。

第三种,就是犯了众怒,或者是让一组人、一个团体受到伤害、受到损失,不论是在精神或者物质方面,都要当面忏悔,这就是当众忏悔。

从形式上看,忏悔有“总相忏悔”、“别相忏悔”、“无相忏悔”等分别。

比如,有人造了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恶业,当此人忏悔之时,只是说:“我从今以后,不再造恶业了”,这叫“总相忏悔”。如果此人能进一步地清楚而诚心发愿并改进——我不再杀生、不再偷盗、不再邪淫、不再妄语、不再饮酒……恳切地发愿忏悔,就叫“别相忏悔”。或者,我们再以“不再杀生”为例,如果只是忏悔发愿“从今以后不再杀生”,这叫“总相忏悔”,如果能真正做到从今以后不再杀牛、不再杀羊……这就叫做“别相忏悔”。

“无相忏悔”,不注重忏悔的形式和仪式,不执著任何外相,只强调个人的明心净性,所以叫“无相忏悔”。

关于忏悔的分类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还有理忏、事忏之别,简单地说,理忏就是“罪由心起将心忏”,从罪业的根源进行忏悔,让它无立足之地,佛教认为“罪业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意思是说,罪业就像霜露一样,我们当然可以用手去擦、用布去抹,但是,能够根除罪业的办法,什么也比不过太阳,阳光一出,所有的霜露都被消除,而且一点痕迹不留。至于事忏,比较侧重利用形式进行心灵的解剖,强调在诵经、持咒、礼拜等过程中注意心性的引导。

在理忏、事忏之外,其实历史上还有一种“律忏”,这是唐代高僧道宣大师主张的分类方法,不过,它主要针对出家人而言,在此我们就不过多介绍了。

还有人把忏悔分为通忏和别忏。通忏指按照《普贤行愿品》中的忏悔章句通读一遍,认为这样能够忏得全面、彻底、圆满;而别忏是说每天时刻注意观察自己的心行,有了错误及时改,比较强调直接针对自己、正视自己的过程。P21-27

序言

慈心一念 健康之本

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它渗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习惯。其中,佛教对人体医学、生活保健的认识更是博大精深。在佛教医学的认识中,病有两种:一种是身病,“种种内外诸病名为身病”;一种是心病,“种种欲愿等名为心病”。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佛教的观念中,人人都是有“病”的,因为人人都是有欲望的,不会控制欲望,就形成了心病,心病更是身病的引子,情绪恶劣、心理失衡、心态偏激等等,会作用于生理,造成内分泌失调、人体系统运转不畅,严重的会造成行为失当或引发精神类疾病。

古人早就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就说:“莫将身病为心病,可是无关却有关。”在佛教文化中,对身心调和与健康生活的具体要求比比皆是,不但涉及到我们日常的饮食、呼吸,还涉及到我们的道德自我修养、情绪调节,更涉及到我们精神生活的达观和纯净。

在现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健康科学的本质。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是:不仅要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而且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而现代的医学模式,就包括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这三个模块。

如果我们将现代卫生科学与佛教医学理念相对比,就可以发现,佛教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这个命题,它强调身心两方面的发展,佛教提出的“根”,就是现代医学讲的生理,它提出的“尘”,就是现代医学讲的环境,它提出的“识”,就是现代医学讲的“心理”,佛教提出它们的协调才是健康,更提出它们不仅是共存的,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身病好医,心病难治,如何获得健康呢?佛教认为,这需要慈悲心。《无量寿经》中说:“人有一善,心定体安;人有十善,气力强壮;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人有一恶,心劳体烦;人有十恶,血气虚赢;人有二十恶,身多疾病。”这段话的意思很浅近,告诉我们,如果具善心、行善行,那么,身体会强壮无病,如果行恶,则很容易得病。据说,佛陀在涅槃之前,也曾告诉弟子阿难,人生的关键原则是三点: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行慈”与“善”基本上是同样的概念,那就是慈悲心。佛教认为,慈悲心是健康的基础,养生首先要养心,养心首先要具备“正念”,也就是对正确的理念、正确的思维、正确的生活方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如果不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放任自己的生活,养生无从谈起。

然而,现代人生活在追逐与压力之中,忽略着造成身心健康的病源,却盲目地进补、片面地自我安慰,殊不知身心调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身体与精神的双重调和,又如何能够创造和谐的人生?

本套丛书,就是从现代人在生理、心理两方面的认识误区人手,从饮食、呼吸、生活规范、情绪调节、心灵净化等多方面角度,以日常生活行为为主线,以现代养生、日常保健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为内容,全面介绍健康生活的诸多要素,内容浅显,道理明晰,简单易行,融会贯通了佛教养生与现代生活保健的综合性知识。

慈悲祛病,便是用佛教的智慧指引健康生活。

当然,佛教典籍浩如烟海,佛教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其中掺杂了很多不容易理解或被现代科学否定的观念,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了现代化的科学解释,以使它们符合科学精神,贴近现代生活,让读者更方便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形成科学的养生观念和养生习惯。

书评(媒体评论)

能自制的思想才是自由的思想。有时,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暂时尽力约束自己。

——美国陆军五星上将 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

任何时候,当你前面有一个巨大的诱惑,如果你觉得自己停不下来,就千万别去追那个东西,否则最后栽跟头的一定就是你。

——新东方总裁 俞敏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持戒修身/慈悲祛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瑞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727326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0-03-01
首版时间 2010-03-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35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