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五姐妹(精)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知名作家叶辛的最新长篇力作。主要内容是以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五个不同姓氏、不同性格、不同成长轨迹的“五姐妹”为中心人物,以她们在贵州桂村当知青过程中结成的姐妹关系及其延续为线索,叙述了基本和共和国同龄的五个姐妹将近70年来的成长和变化的故事。五个人的命运从侧面反映出来的就是新中国几十年来的历史剧变,她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不平凡的70年,她们人生故事的后景,正是中国和世界动天撼地剧烈变化的70年。
作者简介
叶辛,1949年10月出生于上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笔会副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曾担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和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山花》《海上文坛》等杂志主编。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孽债》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曾引起全国轰动,成为中国电视剧的杰出代表。
著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三年五载》《恐惧的飓风》《在醒来的土地上》《华都》《缠溪之恋》《过客亭》等。另有“叶辛代表作系列”三卷本、“当代名家精品”六卷本、“叶辛新世纪文萃”三卷本等。短篇小说《塌方》获国际青年优秀作品一等奖;由本人担任编剧的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孽债》《家教》均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
目录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序言
我出生于194g年的10月,今年七十岁了。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时候,我出版过一本散文集《
我和共和国》,这本书的名字,是选用了共和国成立三十
五周年时,我写下的一篇小文《我和共和国》。
由于我和新中国同龄,到了国庆逢五、逢十的年份,
总有报纸、杂志约写感悟性的文章;也由于我的职业是作
家,有一点所谓的名气,遇到这样的年份,总有电台、电
视台及近年来更为活跃的互联网等媒体,来采访并提出一
些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几乎是经常被问到的,那便是
:在我人生已经碰到的逢五逢十的国庆节中,哪一个国庆
节最为难忘?记忆最深刻?为什么?
我常常不假思索便回答,是1979年的国庆节。那一年
的10月,我在乡间完成了两部长篇小说《风凛冽》《蹉跎
岁月》的草稿,《风凛冽》是7月写完的,《蹉跎岁月》是
10月写完的。正是在10月里的最后一天,我领到调进贵州
省作家协会第一个月的工资:二十八元整。更主要的是,
1979年的10月,从偏远的乡村到省城里,整个社会酝酿着
一股变革的气氛,节日的喜气里弥漫着各界人士尤其是青
年人的希冀、憧憬和对明天美好的向往。
正是怀着这么一种心情,我把两本长篇小说送进两家
大型文学杂志编辑部。几乎是在同时,在贵阳,我读到了
1979年9月出版的《收获》杂志第五期,那上面刊出了我年
初交到编辑部去的长篇小说《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收到
杂志的时候,正临近国庆节,省作家协会的老同志、《山
花》编辑部的老少编辑,纷纷向我表示祝贺。那个年头,
一个正交三十岁的年轻人,在省外上海的大型刊物上,发
表了长篇小说,被认为是贵州文坛的一件大事。
一年以后的10月,当时属于四川省的重庆市文学刊物
《红岩》上,刊登了我的长篇小说《风凛冽》。《收获》
杂志上,又刊登了我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几乎是在
同时,中国青年出版社把我的这三部长篇小说,一部接一
部地以单行本的形式,推向社会。我不能忘记的是,《我
们这一代年轻人》,初版印了十五万册,定价是八角八分
;《风凛冽》的定价更便宜,是六角六分,印行了九万一
千册;而把我的名字带给广大读者并引起热议的《蹉跎岁
月》,印了三十三万七干册,定价为一元一角五分。
正因为是1979年10月离开了山乡,充满喜悦和憧憬的
同时,我用~双不无忧郁的眼睛,注视着山乡里的贫困:
粗粝的食物、破旧的衣裳、徘徊了十年的居高不下的黑市
粮价。心中暗忖:什么时候,会使得各族老乡的生活,也
变一变呢?
这思考里不仅有我的困惑、迷茫,也有着我对老乡生
活现状的同情和忧虑。
仅仅一年之后,1980年的秋冬时节,我重又来到插队
十年的山乡村寨上,苞谷价格跌下来了,场街上的猪肉吊
得吆喝着卖,老乡们的脸上挂满了欢欣的笑。我惊问,为
啥停滞不变的乡场,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呢?寨邻乡亲们纷纷
给我说,变了呀!变了呀!村寨上实行了责任制,粮食丰收
了,鸡鸭牛羊猪随便养了,不愁吃穿了,没人来戴“大帽
子”了。你多来玩玩,把寨子当成你农村里的家……我真
的去了,农民们摆出米酒、满桌的菜,和我连夜连夜地聊
,原来这变化的过程中涉及上上下下这么多的人和事,原
来这变化并不是像外面看上去那么简单。我敏感地意识到
这又是一本书,上亿的农民在这么一场巨大的变革中解决
温饱,开始摆脱贫困,多少人的命运在这么一场巨变中发
生着变化……于是我凭借十年的插队生涯,凭借对中国农
村变革的关注,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下三部长篇小说《基
石》《拔河》《新澜》。
小说出版后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当时还是杂志的《文
艺报》长篇评论的第一句便是:小说紧扣时代的脉搏,深
切地关怀人民的命运……
那时的书价还是便宜啊,1984年出版的《基石》定价
八角三分,1985年出版的《拔河》为一元八角五分,下半
年出版的《新澜》是一元九角五分。可能正因为便宜吧,
书的印数也是巨量的。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201 9年是新中国成立
七十周年,是为了庆贺这两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吧,《基
石》《拔河》《新澜》又一次再版了,收到样书的时候,
我翻阅着厚厚的冠名为《巨澜》的这部长篇小说三部曲,
留心了一下书价:九十二元。
而第二十次换了封面的《蹉跎岁月》,定到了七十八
元一本;《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四十九元;《风凛冽》三
十五元。
也许作家一辈子都在和书打交道吧,收到新版样书的
那一瞬间,总要在爱不释手地翻阅时留意一下书的价格。
书籍的出版、再版以及书价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文化繁荣。我们的祖国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正踏着
坚实的步子,一步一步往前走。
说来说去,都是在讲再版书。在我们迎接新中国成立
七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也有一部新的长篇小说《五姐妹》
即将出版。这本书写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大、老二到五
妹的家中五姐妹,而是五个同时代女性的命运。小说的尾
声写到了2019年。重点则是她们从青春年少、情窦初开到
五十岁的故事。每一位女性到了五十岁,已经有了丰富的
人生阅历。想想吧,从少女时代开始,五姐妹要经历一生
中所有的故事,要恋爱,要嫁给心仪的男子,要生儿育女
,要历经感情的波澜和坎坷,还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
她们的性格有差异,命运必然不一样……而她们所生活的
时代,正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里,她们人生故事
的后景,正是中国和世界动天撼地剧烈变化的七十年。
就让这本书,作为我一个作家为国庆的献礼。
导语
从情窦初开的17岁,五姐妹要经历一生中所有的故事,五个姐妹要同五个男子恋爱,五个姐妹要嫁给她们心仪的丈夫,她们要组成家庭,要经历感情的波澜和背叛,她们会养育子女和处理第二代的关系,她们的命运不一样,性格有差别,各自走过的人生也不一样。其实她们的人生,岂止是五个女子的人生,她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新中国的70年,她们人生故事的后景,正是中国和世界动天撼地剧烈变化的70年。
精彩页
这个世界正在发生变化。
当空姐用英语和华语再一次提醒大家:飞机正在下降,很快就将在上海虹桥机场着落的时候,孙秋凡透过舷窗,俯视着夜幕下一片星河般璀璨的灯光时,脑子里自然而然地浮起了这句话。
这变化太大了。
15年前,1988年,也是虹桥机场,也是在今晚的这个时候,她坐飞机离开上海去留学读博的那一瞬间,她同样怀着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透过舷窗眺望过上海西郊的江南大地,那时候,原野上只有疏疏落落的不多的灯光,飞机稍稍升高一些,就啥也看不见了。
而今天你看呀,那闪闪烁烁的灯光,比天上的星河还繁密地铺展在大地上,调皮地挑逗地眨着眼睛。在这闪耀辉煌的霓虹彩带间,高高低低、鳞次栉比的楼群,密如森林般地延伸到孙秋凡目力不及的远方。
长途旅行的疲倦感不知不觉消失了,孙秋凡情不自禁地瞪大了双眼,贪婪地凝视着夜上海的光华。
她无端地亢奋激动起来。
这是怎么回事?她都不能解释。
15年了,她没有想过回来,也不想回来。尤其是和丈夫、女儿三口之家定居在温哥华以后,她安然地享受着其乐融融的一份日子。这是她要的生活,有一份安定的图书馆研究部的职业,收入是稳定的;吕劲是大学里的教授,带着研究生。一个华人,能混得这个地位,堪称人杰楷模了。夫妇俩看着女儿吕梅一天天地长高长大,出落成一个开朗活泼、多才多艺的大姑娘。这是多么幸福安逸的事情。青春岁月里受过磨难的孙秋凡时常满足地慨叹:这一辈子总算熬出头了。命运对待她,还是眷顾的。和她的同时代人相比,特别是和同在桂村插队落户的其他四姐妹相比,她该是幸运儿吧!她比起她们来,要好得多、强得多了!
那么,她为啥回来了呢?
是的,可以说出口的理由有几条。原先属于父母的老房子归还了,上海“落政办”的政策,这套房子现在属于他们所有的子女。尤其是她孙秋凡,父母亲留下的遗嘱中,特地为她这个受过苦的女儿注了一笔,没有她的签字,房子不能轻易分割。哥哥、嫂子,姐姐、姐夫在电话中给她明确说了,现在上海的房子商品化了,房子就是钱!她无论如何得回来一次。
还有,什么征兆也没有,吕劲突发心梗,抢救得再及时,也赶不上他猝死的速度。他说走就那么走了,撒手人寰。况且,他死去的那种具体情形,她还说不出口。办完丧事,无论是初嫁人妇的女儿吕梅,还是身旁的华人朋友、“鬼佬”洋朋友,都劝她回故乡上海散散心,调整一下心态,恢复平静。上海的变化太大了,她该回来。
还有啥理由呢?
正在下降的飞机陡地颠摇了一下,以一股疾速沉落的势头猛地降下去好几十米。孙秋凡心中一惊,不由自主闭上了眼睛。
她的脑子里霹雳般炸响了一个凉雷。黑压压的一片树枝丫权朝她倾倒而来,狂风暴雨无情地把她裹挟在泥泞的山沟里。人事不省的她,在剧烈颠簸的马车车厢里任凭暴风骤雨击打着……
噩梦中的画面又一次在她眼前掠过。像她每次从夜深人静的惊梦中醒来时回顾一样。
是为这摆脱不了的梦境吗?
是为了寻求心灵的安宁吗?
还是……她想蒙伯妈了,那个布依大婶。
这是孙秋凡一时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绪了。
飞机在她“毕剥毕剥”的心跳声中落地了,沿着跑道滑行着。
孙秋凡张开了眼睛,虹桥机场周边的景物在她眼前一一掠过。
她回来了,回到上海的土地上来了,回到秋天夜色里的故乡来了。她不想把吕劲辞世的消息给曾经一起插队落户的姐妹们说,这终究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上海话说,是“触霉头”的事。多少年未见面,何必让人唏嘘感叹一番呢。况且,她们几个,多年未见面,模样一定大变样了吧!
对了,她还带回来一张五姐妹当年的合影呢!在这张神情拘谨的黑白照片上,她们一个个还都是风华正茂、情窦初开的少女哩。照片那时刚洗出来传阅时,所有看到照片的人都说,照片上的一个个姑娘,都是讨人喜欢的,虽然长相不一样,汤丽娜的脸上天生一种妩媚气息,让人忍不住要多扫她几眼;王小梅圆圆的脸上永远透着一股无忧无虑的欢乐神情,姐妹们习惯地说她“没心没肺”的,什么事儿都乐呵呵的;沙海红的眼神里有一股执着坚定的神情,让人觉得,她认定了的事儿,是非要做到底的,就是在黑白照片上,她的目光都给人一种凛凛然的感觉;冯璐则要比她们所有人都深沉得多,她的坐姿,她的沉凝的目光神情,都让所有的人不会忽略她的存在。当年无论是知青群体,还是桂村的老乡,都一致公认,这个姑娘,孙秋凡是最为娴静安宁的一个,她的身上永远透着一种小鸟依人的神情,让无论什么男人,男知青也好,村寨上的农家汉子和小伙也好,都愿意在她干活时帮她一把。是啊,桂村插队落户的五个上海姑娘,被人称过桂村五朵花,被男人们私底下议论过,娶到她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福气。一晃30多年过去了,风流的也好,内敛害羞的也好,拘谨的也好,她们五个都嫁了人,有了丈夫,有了唯独这一代人遇上的“独生子女”,无论你生下的是儿子,还是女儿,你只能有一个子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五姐妹(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1152930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9-05-01
首版时间 2019-05-01
印刷时间 201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738
CIP核字 2019087711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46
175
2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