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针灸与气功/神州文化图典集成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为《神州文化图典集成》系列丛书之一。

针灸与气功都是以中华源远流长的经络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本书对针灸与气功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操练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使读者在了解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同时又获得了许多实用的医药与养生知识。

内容推荐

《神州文化图典集成》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饮食、服饰、民俗、宗教、建筑、艺术、中医药、科技、经济、官制等数十个领域,系统地介绍了各领域的内容与特色,以及这些文化在中华大地的起源、发展的历史。该丛书均由各学术领域颇具实力的学者亲笔撰稿,并由该领域的著名专家亲自审定,语言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极具权威性和可读性,是面向大众的中国文化普及读本,是一流学者专家撰写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万个为什么”。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上 篇

第一章 针灸的特点

第二章 针灸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针灸的起源

 第二节 针灸的发展

第三章 针灸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经络和针灸

 第二节 经络的主要内容

一、十二经脉

二、十二经别  

三、十二经筋

四、十二皮部

五、奇经八脉

 第三节 腧穴和针灸

一 、经穴

二、奇穴  

三、阿是穴

 第四节 定穴的方法

一、骨度分寸折量法

二、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三、简便取穴法

第四章 针灸的方法

 第一节 针灸的补泻

一、针刺的补泻

二、艾灸的补泻

三、针灸补泻的依据

 第二节 针灸的操作

一、针刺的操作

二、艾灸的操作

 第三节 针灸的宜忌

一、针刺的宜忌

二、艾灸的宜忌

 第四节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一、晕针

二、滞针

三、弯针

四、折针

第五章 针灸的治疗  

 第一节 针灸治疗的规律

一、辨症施治

二、治疗法则

三、针灸处方的规律

四、配穴的方法

五、十四经腧穴主治

 第二节 古代针灸治验

下 篇

第一章 气功的概念

 第一节 什么是气功

 第二节 气功的基本原理

一、对气的认识

二、“气”的产生

三、“气”的功能

四、气功基本原理的研究

五、气的运行和运动形式

六、气功治病原理的认识

 第三节 气功的实质

 第四节 气功的特点

一、气功受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

二、气功是强调依靠内因作用的整体疗法

三、气功主在调心、调息、调身

四、气功锻炼能诱发人体潜能

五、气功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方法

六、气功疗法是整体疗法

七、气功能产生“特异功能”

八、气功的特性

第二章 气功与传统医学

 第一节 气功与医学的关系

 第二节 气功与脏腑

一、整体观念

二、气功与中医学中的脏象学说

三、气功与五脏六腑

四、气功与心主血脉

五、气功与心藏神

六、气功与肺主气

七、脾主运化

八、肝主疏泄

九、肾藏精

十、六腑

十一、六腑以通为用

十二、脏腑相合

十三、元气

十四、宗气

十五、营气

十六、卫气

十七、谷气

十八、血

十九、津液

二十、气为血之帅

二十一、血为气之母

二十二、气能生津

二十三、气能行津

二十四、气能摄津

二十五、气随液脱

二十六、津血同源

二十七、气化

二十八、升降出入

二十九、气功与四海

三十、气功与七情

第三章 气功内容

 第一节 练功方法

一、入静

二、意念

 第二节 气功锻炼要领

一、乐观

二、顺应自然

三、动静结合

四、意气相依

五、阴阳相合

六、水火相济

七、练养相兼

八、循序渐进

九、法贵精专

十、混元自然

 第三节 动功

一、运转脏腑之气

二、天人合一气

三、气贯命门

四、展臂头顶合十

五、松颤全身

六、收势

第四节 静功

第五节 练功须知

第四章 气功与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二节 五行学说

第五章 气功防治疾病与纠偏

 第一节 气功防病

 第二节 气功治病问题

 第三节 对气功外气应有的认识

一、外气

二、发放外气

三、运气方向

四、气功外气发放的方式

五、发放外气的特点

六、气功外气补、泻、散手法

七、发放外气后应注意的问题

八、气功治病,有助于练功

 第四节 防偏与纠偏

一、偏差以防为主

二、常见偏差的处理

三、气功出偏与“三调”失控

试读章节

一位督邮病了,请华佗医治。华佗发现,原先为他治病的医生在扎针时,本应扎胃管部位的,却错扎进肝了。华佗就告诉他,因为针扎错了,伤了肝脏,不出五天就会死。后来,华佗的判断果然应验了。

李将军的妻子流产了,请华佗去治病。华佗说她的体内还有胎儿没出来。但是李将军却不信,因为他知道已流产了一个胎儿。过了百余日,将军的妻子病更加重了,又来请华佗。华佗说,病人怀的是双胎,流产时只产下一个胎儿,第二个胎儿因母亲失血过多没有产下,已枯死在母体内。华佗让她服用了催产的汤药,又给她扎了一针。最后,果然产下一具已枯干变黑的男胎来。

曹操长年患头风病。每次发作都会心乱目眩,痛苦异常。华佗在他发病时为他在膈腧穴扎针,只要一扎完针,曹操就像没生过病一样了。后来,曹操杀害了华佗,因而他的头风病也没能治愈。

一位病人患了双脚跛壁的病,根本无法行走。他的家人用轿子把他抬到华佗家求治。华佗一见他,就说:“你用针灸治疗已很久了,药也吃得够多了。不用再看脉了。”华佗让人解开他的衣服,用手在他的背上点了几十个穴位,它们之间有的间隔一寸,有的间隔五寸,横竖都有。然后,华佗告诉病人的家属:回家后在这些穴位上烧艾,每处各灸十壮。等艾灸的创伤平复时,病人就痊愈了。后来,这病人果真能自由行走了。他的背上留下了艾灸的痕迹,刚好在脊柱的两边一寸的位置上,从上到下,像两条笔直的“线”一样。看见这情景的人,没有不感到惊奇的。

华佗有一个叫樊阿的学生,他的针术有自己的特点:当时,许多医生认为背部、胸部是针刺的禁区,不宜扎针,即使要扎针,最多也只能扎进四分深。然而樊阿却不仅敢在这些部位扎针,而且还扎得狼深——背部穴位,进针深入到一二寸;胸部的穴位(像巨阙穴),进针时竟然深入到五六寸,结果疗效都很好。他敢于打破针灸的陈规,为后人研究深刺疗法开辟了新的途径。

甄权是唐代的一位名医。一次,鲁州刺史库狄嵌患了风痹病,双臂疼痛无力,无法拉弓。甄权把他带到射箭场,让他面对箭垛,手持弓箭摆好射箭的架势,然后在他的肩髑穴扎了一针。出针后,甄权说:“你可以射箭了。”果然,他一使劲,弦上的箭就像平时一样地飞向了箭垛。

深州刺史成君绰,忽然颈部肿了起来,项部像是个装了几升东西的大袋子,喉咙阻塞,呼吸困难,食物更是无法下咽。到第三天,为他看病的医生已束手无策了,只好来请甄权。甄权在病人的右手食指端扎了一针。才过了吃一顿饭的时间,病人的呼吸就通畅了。第二天,他就像正常时那样饮食了。

大理卿赵某患了风症,腰腿感到不灵便,下跪、行走都很困难。甄权给他在上布、环跳、阳陵泉等几个穴位扎针,才一扎完,他就能轻松自如地行动了。  

甄权的针灸治疗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很有影响,许多医书中都载有甄氏针灸的内容。

唐代杰出的医家孙思邈开拓了一代新医风。他积极倡导针药兼用、针灸并重。他说:“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他提出了针灸疗疾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则,著成了彩色的《明堂经图》,纠正了旧明堂图因年代久远而传写错误的地方,他发展了灸法的临床适应范围,为后世大医家朱丹溪所效法。

孙思邈还提出了四种取穴的同射法:为“以痛为俞”的穴位确定了“阿是穴”之名。这一切,都为推动唐代以至后代的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朝的狄仁杰不仅是一代名臣,他在医术方面也有研究,尤其擅长于针术。显庆年间,他路经华州入关。途中他发现前面有一群人在围观,就停马观看。原来,在路边竖着一个大木牌,牌上写着“能疗此儿,酬绢千匹”几个大字。他下马走近木牌,发现在木牌下躺着一个穿着很华丽的少年,大约有十四五岁。少年的鼻尖上有个拳头那么大的瘤子,鼻尖与瘤之间有块筷子粗细的皮连缀着。不小心碰着它,少年就觉得酸痛刺骨。这少年的双眼被瘤子缒得只露出眼白。看上去,他已命在旦夕了。狄仁杰十分同情他,就说:“我能救他。”少年的父母家属都跪下来给他叩头,还叫人赶快抬来一千匹上好绢帛,放在少年身边。狄仁杰让人把少年扶起坐稳,在他脑后用针刺进去一寸多深,问少年:“你觉得针气到鼻子那儿了吗?”少年点头表示已到了。狄仁杰就抽出针来,同时,少年鼻尖上的瘤也掉了下来,他的双眼也恢复了正常,看上去一点也不像害过大病的人。少年的父母家属,边哭泣边拜谢狄仁杰,恳切地送上绢帛为谢礼。狄仁杰却笑着说:“我是同情这个孩子,是为他的病而着急,并非靠出卖医技为生的人!”说完,跃身上马,头也不回地走了。

长孙皇后怀孕了。到分娩时难产,几天几夜都没生下来。唐太宗命令医博士李洞元进宫。李洞元诊过脉后奏报道:“胎儿的手抓住了皇后的心,所以生不下来。”太宗问他怎么办?李洞元说:“母子二人只能保全一个,请皇上裁夺!”太宗还没说话,皇后就说道:“留下孩子好继承大位!”太宗也同意了。李洞元隔腹扎了一针,立即就产下了一个男胎——后来继位称为唐高宗。而皇后却死了。以后每到天阴时,高宗的手中都会现出针痕来。

唐高宗有次生病,感到头重闷,双眼失明。就召张文仲、秦鸣鹤两位御医入宫治病。秦鸣鹤为他诊过脉后说:“皇上是风毒上攻而得的病。要针刺百会穴,让它微微出点血才能治好。”在屏风后的武则天一听大怒,她说:“这人该斩首!哪有在至尊无尚的皇上头上放血的道理!”唐高宗却说:“医生谈论治病的问题,是没有定罪的道理的。再说,我的头又闷又重,实在无法忍受,放放血也未必不好。我的主意已经定了。”就命令秦鸣鹤为他针刺。秦鸣鹤在他的百会穴和脑户穴上扎针,稍稍出了点血,唐高宗就说:“我能看见东西了,头也不重了。”

张文仲的针灸治疗术也有很高水平。他治疗因胎儿横位而出现的难产时,只是在产妇右脚的小趾尖处,用小麦大的艾柱去灸,只消灸两壮,胎位就会顺过来,胎儿很快就产下。治疗腰痛、腰重的病人,他就灸疗病人曲蹴穴的两文头处,每只腿都是同时灸两处,等艾柱快燃到皮肤、病人有痛感时,让两个人从两边一齐吹气,吹熄艾火。接连灸完三壮,再换另一腿灸。若是从午时开灸,到夜里人定时辰,病人的腹中会有雷鸣般的响声,病也就好了。

一次,唐王公主患喉痈,咽喉肿胀,水米不进。医生们都说要用针刀剖开痈,排尽脓液才会好。但是公主哭闹着不肯用针刀来治。喉咙更肿得厉害了。这时,有位走方郎中求见,他说:“我不用针刀,只要拿笔蘸点药抹在痈上,它马上会溃破。”公主听说不用针刀,就同意让他来治。医生拿起一枝毛笔沾上药末去涂痈,才涂第二次,痈就溃破了,流出了一碗多脓血。第二天,创口也恢复了。公主要他说出用的药物,他才说:“我是把针藏在笔心里,用它轻轻划破了痈,让它排出脓来。并没有用什么特别的药物。”

唐朝末年有位守河堤的士兵,在躲避战乱时,恰巧遇到孙思邈。他就从孙思邈那儿学到一些医术,后来成为一位很有名的医生,大家都尊称他为赵三翁。有位姓顿的大官的夫人,害了冷疾,人瘦得只剩一副骨架了。一天,她正在灼艾,赵三翁恰巧来访。问起她患病的原因,顿公如实地讲了夫人的病情,并说已经病了两年,总也医不好。赵三翁让他们停下来,不再要灸了。然后让人把屋顶的瓦掀掉几块,开了三个天窗。这时正是盛夏季节。当阳光直射入天窗时,赵三翁让病人仰卧在阳光下,自己把揉细的艾绒铺在她的腹部,用了约十几斤艾才铺满。阳光透过天窗直照着她。一个时辰后,病人觉得脐部灼热,快受不住了;又过了一会,她腹中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同时排气不止,从嘴和鼻中都冒出很浓郁的艾气来。这时赵三翁才让她起来。像这样接着灸了一个月,她的病就好了。又接着灸了三个月,病人不仅痊愈了还恢复了青春。赵三翁说,他用的方法叫“闩灸法”,也是孙思邈教给他的。

P66-69

序言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已经与世界逐渐融为一体,世界渴望了解中国,中国更需要把自己优秀的文化介绍给世界。上世纪90年代初由我主编的《神州文化集成》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影响不错。但由下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丛书的整体出版质量显得有些粗糙简单;所以近年在有关人士的大力倡导和协助下,我们决定再次出版这套丛书。这次出版无论从外观设计上还是内容编排上都作了较大改变,以彩色图义本和《神州文化图典集成》的形式重新出现,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十几年前有关人士提出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口号最近义再次在神州大地回响,甚至海外华人和华裔也同声赞扬和热诚响应,足证这个口号提到了人们的心坎上,是完全正确而且及时的。

根据过去的经验,所有正确的口号都必须落实到行动上,才算有效。因此,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中国文化书院的同仁们和东方影视集团总经理李生泉等同志,爱围不甘后人,也想尽上自己的绵薄,为这宏伟的盛举增砖添瓦,几经酝酿磋商,发起了这项《神州文化集成》大型丛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抱着这种想法和期望,我们开始了组稿活动。存较短的期间内,我们约请了一些国内学有专长的老中青三代学者,承担各书撰写的任务。尽管有不少学者工作十分繁忙,但是一听到我们发起的宗旨,无不慨然应允。为了保证著作质量,我们规定了严格的审稿制度。谁也没有“特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弘扬我们先民留下来的优秀文化。这一点,我们町以心安理得地告诉我们的读者和观众。

文化之发展,是在各异质文化的相互交流中前进的,中华民族以儒、道、释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就曾融汇进多种游牧民族和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异质文化,又汲取了佛教等印度文化凝炼而成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人中国,此“三十年河西”也,其文化交流以“西学东渐”为主。进入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历经摧残和磨难后衰而复起,此“三十年河东”也,中外文化交流将兴起“东学西渐”的潮流。西方文化的“自我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盛极而衰,必须从东方文化汲取活力。东方文化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代表,其思想内容千条万绪,但都集中在一个“道”字上,中国文化的大道西传,必将带来世界和平,必将走向“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必以传统文化为纽带得以完成。中国在世界的东方“和平崛起”,必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首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综合国力的重要要素,是我中华民族在神州生生不息的生命线,这就是我们重新发起出版《神州文化图典集成》的基本理念。

我们的丛书虽然冠以“神州”,但是我们考虑问题的视野却绝不限于神州。

最近几年来,我经常考虑一些有关文化的问题。如果说我的考虑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我并不囿于神州这一个地区,也不限于当前这一个时代。我收藏着一方清代浙派大家陈曼生刻的图章,其文曰“上下五干年,纵横十万里”,这完全符合我的精神。我于文化问题绝非内行里手,我也不装山这番模样。但是,我看到了一些东西,想到了一些东西,我不愿意妄自菲薄,也不愿意敝帚自珍,于是就写了一些短文,在不同的座谈会卜也做了几次发言。得到的反应多是肯定的。连一些外国学者也不例外。这当然增强了我进一步探讨的信心。

我觉得,我们过去谈论中国文化,往往就事论事,只就中国论中国,只就眼前论中国。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像瞎子摸象一样,摸不到全貌,摸不到真相。经过我多年的思考,我认为,从人类整个历史来看,全世界人民共创造出来了四个大的文化体系。所谓“大”指的是历史悠久、影响广彼、至今仍然存在的文化体系。拿这个标准来衡量,我发现了只有四个: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美。其中前三个属于东方文化范畴,第四个属于西方。东西两大体系,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相异者更为突出。据我个人的看法,关键在于思维方式:东方综合,西方分析。所谓“分析”,比较科学一点的说法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许多部分,越分越细。这有其优点:比较深入地观察了事物的本质。但也有其缺点: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谓“综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成一气,使之变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普遍联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它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

我浅见所及,东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即在于此。

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必先了解东方文化;而要想了解东方文化,必先了解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了解必须同时并进,相互对照,相互比较,初时较粗,后来渐细,螺旋上升,终至豁然。

我想先从医药中举一个例子。人们都知道,西医和中医是完全不同的,两者的历史背景完全不同,发展过程也完全不同,因此,诊断、处方、药材等等都不一样。最明显的差别是大家所熟知的:西医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则往往是头痛医脚。比如针灸的穴位就是如此。提高到思维方式来看,中医比西医更注重普遍联系,注意整体观念。

再拿语言文字来作一个例子。西方印欧语系的语言,特别是那一些最古老的如吠陀语和梵文等等,形态变化异常复杂,只看一个词儿,就能判定它的含义。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只看单独一个词儿,你就不敢判定它的含义,必须把它放在一个词组中或句子中,它的含义才能判定。使用惯了这种语言的中国人,特别是汉族,在潜意识里就习惯于普遍联系,习惯于整体观念。

再如绘画,中西也是不相同的。许多学者,比如申小龙先生等,认为西画是“焦点透视”,中国画是“散点透视”。你看一幅中国山水画,可以步步走,面面观,“景内走动”,没有一个固定的焦点。申小龙还引用了李约瑟和普利高津的意见,认为汉民族有有机整体思维方式。

从上面儿个简单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中国文化的特点。约而言之,这个特点可以归纳为普遍联系和整体观念。从“科学主义”的观点上来看,这未免有点模糊,但是这个“模糊”却绝非通常所谓的哆不清不楚”,而是有比较严格的科学含义,它强调的正是普遍联系。这同我上面讲的东方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综合”,是完全一致的。

我这一篇所谓总序只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我绝无意强加干人。百家争鸣,我只是一家。但有一点我是十分坚定的,看中国文化,必须把它放在东方文化这个大框架内,放在世界文化这个更大的框架内,才能看得清楚。如果在时间和空间方面不能放开眼光,囿于积习,墨守成规,则对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无论如何也是认识不清楚的。弘扬中华文化,发扬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神圣的责任。

此次彩色图文丛书修订出版,得益于我们中国文化书院的老创始人孙长江先生和现在执掌人王守常先生的重视与支持,也离不开北京梵天文化传播中心冯林先生的积极倡导与组织策划,同时,也感谢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慧眼与气魄,尤其是时隔十几年重新联络原作者,工作的难度与辛勤自不言喻,我在此代表全体编委会对他们表示感谢;并希望他们再接再厉,编出更多更好的书。我希望,我们的任务能够完成;我希望,我们的目的能够达到。是为序。

2007年8月

后记

1991年由国学大师季羡林主编的大型国学从书《神州文化集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由于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书籍书装帧还是图文搭配都比较简单。我们以此丛书为底本,精选50本并分门别类,重新修订并配以精美的彩色图片,出版了这套一《神州文化图典集成》。

《神州文化图典集成》的出版是国内近年来少有的弘扬神州文化的一件出版盛事。丛书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人的饮食、服饰、民俗、宗教、建筑、艺术、中医药、科技、经济、官制等数十个领域,系统地介绍了各领域的内容与特色,以及这些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的扎根、发展与繁茂的过程。本书均由各学术领域颇具实力的学者亲笔撰稿,并由该领域的著名专家亲自审定,同时灵动地和解释性地配有大量图片,使该丛书成为既是一本面向大众的中国文化普及类读本,也是近年来各学术领域研究成果在更高程度、更大范围的一项精美展示。该书语言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观之赏心悦目,读之文字浅易,高品位与可读性兼而有之,雅俗共赏。可以说,本书是一流学者专家撰写的中国文史类的“十万个为什么”再加上新的图片互解互读互动,校正了以往文史类图书板起面孔说教的不足之处,显得更活泼、更丰富、更有读者缘。

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要赢得世界。实际上东方文化与西洋文明不但并不冲突,而且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在这种国际大环境推动下,随着国内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出版业的繁荣,对中华文化类的图书形成了越来越高的需求,特别是高品质、精包装、配图片的彩色大开本图文书的市场越

该丛书我们仍然邀请季羡林先生担任总主编,由汤一介、孙长江、李生泉任主编,刘守仁、魏常海、王守常等人担任副主编。我作为这套丛书的总策划和副主编得到了以上老师的无私帮助和指导,在此为诸位老师付出的辛勤汗水表示感谢。在编辑过程中,各方人士均伸出援助之手,尤其得到原作老的大力支持,提供了更多更新的图文资料,保证了本丛书的顺利出版。在此也表示真诚的谢意。相信本丛书对弘扬和传播中国文化藉起到良好的普及推广作用。在此我愿与各位同仁以及广大读者共飨这道精神大餐,是为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针灸与气功/神州文化图典集成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诸葛连祥//何学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15903
开本 16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45-64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