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全民疯狂的欧洲
内容
内容推荐
说起欧洲,你会想到什么?是巍峨壮丽的大本钟还是美丽浪漫的巴黎铁塔?是绚丽多彩的北欧极光还是风光旖旎的意大利小镇?每个人心中都藏着一个美好的欧洲,或自由、或浪漫、或时尚、或典雅,但却很少有人看到它的另一面。
世界文化观察大师比尔·布莱森,则以其细致独特的观察和幽默诙谐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别样而又真实的欧洲大陆。他曾于1972年和1973年开展了两次横跨欧洲的旅行,1991年,40岁的他故地重游,遍览欧洲15个国家的37座城市,写下了这本《全民疯狂的欧洲》。
在书中,比尔·布莱森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情绪,他对欧洲赞美起来毫无保留,吐槽起来也无所顾忌。他笔下的欧洲是如此立体生动,如此真实有趣,如此与众不同!在这里,每个国家的人都有着独属于他们的“疯狂”——意大利的办事手续烦琐得要命:“如果你在意大利的一家银行心脏病发作,除非填完《顾客心脏病突发表》并拿着它到至少三个窗口前敲完章,否则,他们是不会帮你叫救护车的。”
本书语言风趣幽默,吐槽一针见血,适合各类读者阅读。翻开本书,感受欧洲大陆别样而真实的风土人情!
作者简介
比尔·布莱森,是享誉世界的文化观察大师,畅销科普巨著《万物简史》的作者。
比尔·布莱森曾获得詹姆斯·乔伊斯奖、塞缪尔·约翰逊奖等多个文学奖,更因文学贡献获得大英帝国官佐勋章,同时也是仅有的一位获得“英国皇家学会荣誉会员”的非英国籍人士。除此之外,他还曾任英国杜伦大学校长,取得两所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九所英国知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1986年,35岁的比尔·布莱森从客居的英国回到故乡美国,开始了一场由东到西横跨38个州、长达13978英里的旅途。在此过程中,他考察了上百个美国小镇的风俗、饮食、娱乐和交通,写下了这本还原真实美国小镇文化的《全民寂寞的美国》。
目录
第一章 去北方
芬兰的穆奥尼奥,是我见过的最荒凉的地方:一个小加油站和一家单斜屋顶式的咖啡屋孤零零地 屹立在一大片冻土中央。好消息是这家咖啡屋收挪威克朗,而坏消息是它做的东西只有闹饥荒的难民才会想吃。
第二章 哈默菲斯特
就在将近半夜我要回旅馆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家家户户的人都从房子里跑了出来,他们放起了烟火。但30分钟一过,所有人就都回到了家里,哈默菲斯特再次沉睡。
第三章 奥斯陆
30多人挤在一起,就像超载的救生船上的难民,肩靠着肩,彼此的呼吸都清晰可闻。突然我意识到,对于世界上的某些事情,一些国家就是能做得格外优秀,还有一些国家就会弄得一团糟。
第四章 巴黎
突然间,巴黎发起了疯:汽车和巴士一下子蜂拥而出,飞速开过;咖啡店和书报亭一下子都开张了;人们在地铁站里闪进闪出,就像一大群“惊弓之鸟”,到处都能看到成千上万条匆匆而过的腿。
第五章 布鲁塞尔
布鲁塞尔最为人称道的一点,恐怕便是它离巴黎只有三小时的车程。
第六章 比利时
比利时有个好处,就是它的面积很小,只消一两个小时,你就能去你想去的任何地方。不过你过会儿便会发现:整个国家不过是布鲁塞尔的一个郊区罢了。
第七章 亚琛和科隆
每个人都穿着看起来像早晨才买的衣服,每一辆车都有一个让它显得闪闪发亮的展示厅,出租车全部用的是奔驰。这里就像一个贝弗利山庄,然而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毫无存在感的边陲小城。
第八章 阿姆斯特丹
这条街道上的每家店都躲在了结结实实的铁栅栏后面,就算是荷兰航空办事处也是如此。真是的,荷兰航空办事处有什么可偷的?难道是橱窗里的飞机模型吗?
第九章 汉堡
不管怎么说,我之前绝对不会把轻松、亲切这两个词和德国人联系在一起,起码有超过25年是这样。而现在,这里没有一点傲慢,有的是一种稳稳的自信感。
第十章 哥本哈根
这里的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十分年轻、健康、鲜活、清 爽,还长得很好看。你在哥本哈根只需15秒就能拍完一支百事可乐广告,因为他们每个人看上去都十分快乐。
第十一章 哥德堡
瑞典规定所有司机必须在白天打开车前灯,哪怕是在阳光最猛烈的夏日午后。
第十二章 斯德哥尔摩
这里一定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能让总理这种级别的人物走在大街上(不带保镖,和普通人别无二致地在人群里排着队)的地方。
第十三章 罗马
我知道罗马脏乱差,交通一塌糊涂,但奇怪的是,这也是罗马有趣的一面。罗马是除了纽约之外,唯一一个能让人这么说的城市。
第十四章 那不勒斯、索伦托和卡普里
他们一年要经历4000次左右的地震,有时甚至一天就要经历数百次,所以他们应该早已习惯了诸如天花板碎片掉进炖肉里,或是烟囱翻滚着掉下来把他们祖母砸晕之类的事情。
第十五章 佛罗伦萨
我早就已经见识过意大利银行手续的烦琐——如果你在 意大利银行心脏病发作,除非你填完《顾客心脏病突发表》并拿着它到至少三个窗口前敲完章,否则他们是不会帮你叫救护车的。
第十六章 米兰和科莫
城市本就该致力于创造财富,但是米兰人除了赚钱外,基本不想别的,因此也就没在提升米兰的魅力上多花心思。
第十七章 瑞士
瑞士人算是架电线的行家了。他们为了供电,在山腰上铺了一张电网,把电线挂在铁轨旁一排排无穷无尽的“绞刑架”上,还为了给电车提供点便利,在他们所有的城市街道上挂上了一根根“晾衣绳”。
第十八章 列支敦士登
我在离列支敦士登不远处的萨尔根斯火车站下车,这条铁路能够穿过列支敦士登的国土,但是为了和这个国家种种荒谬的政策相匹配,火车在列支敦士登境内并没有停靠点。
第十九章 奥地利
如果一个火星人来到地球,会毫不犹豫地在维也纳着陆,因为他肯定觉得这里是这个星球的首都。
第二十章 南斯拉夫
我叫了辆出租车。“去机场!”我和司机说道,车子从路边疾驰而出,把我硬生生推到了椅背上。我坐好身子,发现司机又年轻又活泼,头上随意扣了顶帽子。他像一个神经病一样开车。哇,棒极了!
第二十一章 索非亚
这儿没有现代的购物中心,没有大型汽车加油站,没有麦当劳或必胜客,也没有可口可乐的旋转广告,我还没有见过一个如此彻底地抵抗住美国文化侵蚀的地方。它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欧洲化。我突然意识到——带着一丝不安的意味——这就是我孩提时代一直梦寐以求的欧洲。
第二十二章 伊斯坦布尔
如果你能想象一个男人没有经过麻醉就被推上结扎手术台,而手术是在发狂的锡塔尔琴的伴奏下进行的,你就能对土耳其流行音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解个大概。
导语
◆ 彻底打破对欧洲的固有印象,带你重新认识欧洲!
这个欧洲很疯狂!
法国人似乎永远学不会排队。在巴黎,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巴士站前秩序井然。但当巴士停下来的一瞬间,整支队伍会马上崩溃,人们尖叫着,争先恐后地挤上车,就像疯人院在举行消防演习。
瑞士人爱干净可不是说着玩的。如果你不小心把口香糖包装纸扔在地上,某个身穿制服的人便会从某棵树后跨步而出,要么扫掉包装纸,要么把你击毙,也可能是先扫掉包装纸,再把你击毙。
◆ 翻开本书,感受欧洲大陆别样而真实的风土人情!
在这里,即使是吃饭、喝水、等车这样的日常小事,每个国家的人也都有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法国人似乎永远学不会排队、英国人总是将刀叉拿反、西班牙人认为在半夜三更吃饭再正常不过……
精彩页
第一章
去北方
如果在冬天从奥斯陆坐汽车到哈默菲斯特,要花上30小时的光景,可为什么还会有人想要这么做呢?这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哈默菲斯特处于世界边陲地带,是欧洲的极北之地,它与伦敦之间的距离,差不多就是伦敦与突尼斯’之间的距离。它的冬季晦暗严酷,太阳躲进了北冰洋,要在10周以后才肯再次“出山”呢!
我一直都挺想去看看极光,而且我内心也隐隐盼着能体验一把在地处偏远、环境恶劣的地方生活的感觉。我当时坐在伦敦的家里,一边品尝威士忌一边翻阅着旅行书,去北方冒险的想法听起来棒极了。但是现在,我却身处12月末的奥斯陆,在灰雪泥泞里艰难地行走着,我不禁开始担忧起之后的旅行来。
这次旅程似乎从一开始就不怎么顺利。我在酒店里睡过头,错过了早餐,手忙脚乱地穿好衣服就出门了。由于打不到出租车,我只能拖着奇重无比的行李,一路踩着泥泞,走过整整八个街区,才终于到达中央汽车站。此前,我已经艰难地在卡尔·约翰大道上的克瑞迪卡森银行兑换了旅行支票,以支付那高得有些离谱的1200克朗车票钱。此事也说来话长,那个银行柜员就是搞不明白,我护照上印的“威廉·麦圭尔·布莱森”和旅行支票上印的“比尔·布莱森”,其实是同一个人。我费了好大的工夫,才说服他们给我兑换支票。然后赶了一长段累死人的上坡路,才总算在发车前两分钟,赶到了汽车站。此时的我早已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根本没想到售票厅的那位小姐会给我一个“惊喜”,她说订票记录上没有我的名字。
“希望这一切都是梦吧,”我真想说,“我其实还在英国的家里欢度圣诞。亲爱的,请给我加点儿波尔图葡萄酒,好吗?”但实际上我说的是:“一定是有什么地方搞错了,麻烦你再帮我看看。”
小姐又仔细看了一遍乘客名单:“没有,布莱森先生,订票记录上没有您的名字。”
可是我明明看到了,就算是倒着看,也看得一清二楚。“倒数第二个就是我的名字啊!”
“不,”小姐一口咬定,“那是伯恩特·比昂松’,是一个挪威人的名字啊!”
“不是伯恩特·比昂松,是比尔·布莱森啊,麻烦你再看看,这个字母是‘y’,这两个是‘1’。”但她就是不肯放过我,我实在没办法,只能问道:“要是错过这班车,下一班车是什么时候?”
“下个星期的同一时间。”
真让人服气呢!
“小姐,可不可以相信我,这就是比尔·布莱森。”
“不是。”
“小姐,请听我说,我大老远从英国赶来,是要坐这班车去给一个孩子送药的,这药能够救孩子的命啊!”显然她并不信这一套,“那我要见你们经理。”
“我们经理现在在斯塔万格。”
“你可听好了,我是通过电话订票的,要是我没赶上这班车,我就写信和你们经理好好聊聊这件事。你接下来的职业生涯,就别想好好过了!”我的这番威胁并没唬住她,于是我又计上心来:“要是这个伯恩特·比昂松先生不来,他的位子总可以让给我吧?”
“那当然可以。”
我干吗不早点想到这一招呢,还白受了一肚子气。和这位小姐道了谢,我便拖着行李走出了售票厅。
我要坐的是一辆大型双层巴士,和美国的“灰狗巴士”差不多。可它只有上层的前半部分有座位和窗户,其他部分全都是坚硬的铝板,上面画满了光怪陆离的星际景观,很像一本低俗科幻小说的封面,看得人头昏脑涨。画里有一颗彗星,巴士的型号“快车2000”赫然印在彗尾处。我一时还产生了错觉,以为封闭的后半车身可能是乘客的住宿区,一到晚上,乘务员小姐就会把我们领到那儿,让我们挑一个卧铺睡下。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花多少钱都愿意。但事实证明,纯粹是我想多了。巴士上层的后半部分以及整个巴士下层,全都是用来装货的。哦,原来快车2000是一辆长途货运汽车,带几个大活人只是顺便。
巴士在12点准时出发。我很快就意识到,这辆巴士就是专门设计来折磨人的,让人浑身不舒服。我坐在加热器旁边,上肢惨遭刺骨寒风蹂躏,同时左腿还要忍受热浪的侵袭,我甚至都能听到腿毛被烤得噼啪作响。我觉得设计座位的这个人应该是个小矮子,他苦于身高缺陷,就想通过这种设计向我等身材正常的人进行报复,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理由能让他设计出这玩意儿呢?坐我前面的小伙子把椅背放得很低,他的头都快垂在我的两腿间了。而他的长相,你只要看一眼,就会马上相信,上帝可真有幽默感。此时,他正在读一本叫作《小汤咪与大老虎》的漫画书。我自己的座位也挺厉害,它倾斜的角度总能找准我脖子的痛点,只要往上面一靠,我的脖子就能痛上半天。座位一侧有个调节拉杆,如果我拨弄它两下,指不定能坐得舒服些。但根据我长期的经验,我哪怕就是用手轻轻地碰一下,椅背都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地向后弹去,坐在我后面的老太太的膝盖准会遭殃。所以,我决定保持原状,少惹麻烦。坐我旁边的这位女士,显然是极地旅行的老手,她把一大堆杂志、卫生纸、润喉糖、药膏、润肤膏和水果糖,一股脑儿地塞进面前的收纳袋中,然后裹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全民疯狂的欧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比尔·布莱森
译者 译者:黄纪南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434548
开本 32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3
出版时间 2019-08-01
首版时间 2019-08-01
印刷时间 2019-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82
CIP核字 2019050209
中图分类号 I712.65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5
151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2: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