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尝试从文化史的观点省思历史上陶瓷修补术诸面向。既观察了清代宫廷陶瓷修补改装情况,以及乾隆皇帝对于缺损陶瓷的对应态度和补修理念,也讨论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人针对中国陶瓷的金工镶饰和改装。在广泛搜集亚洲和欧洲锔钉补修术案例的基础之上,评估了区域间影响交流的可能途径。另外,还着重讨论了日本史上所谓呼继、烧继和金缮技艺的源流及其对残缺美的赏鉴风情。 作者简介 谢明良,1955年生于台北市,日本成城大学文学博士。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器物处助理研究员、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德国海德堡大学及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特聘教授。 目录 序说 第一章 清代宫廷的陶瓷修补与改装 一、补釉 二、补胎 三、接合 四、髻垦暴薜——乾隆皇帝对于缺损陶瓷的 对应态度和补修理念 五、陶瓷改装 六、补修地点 第二章 锔钉修补术诸面向 一、中国区域 二、日本区域——从“马蝗绊”茶碗谈起 三、朝鲜半岛区域 四、南亚 五、中东 六、欧洲 七、区域间影响交流的评估 第三章 日本的陶瓷补修和赏鉴 一、呼继 二、呼继和中国的以旧补旧 三、烧继 四、陶瓷的残缺美——从“云山肩冲”谈起 第四章 欧洲人对于中国陶瓷的金属镶饰、修理和改装——兼及其和亚洲区域镶饰例的比较 一、欧洲金工镶饰和修理中国陶瓷的几种手法 二、中国工艺史上的陶瓷金属镶饰 三、奥斯曼土耳其的陶瓷金属镶饰 四、陶瓷金工镶饰交流和影响的评估 结语 后记 各章注释 引用书目 图版出处 导语 一枚小小的锔钉何以遍布整个欧亚大陆? 我们的古人是如何修补陶瓷器皿的? 台湾大学著名陶瓷史学者谢明良以全新视野解读陶瓷修补技艺的传承和匠心。 本书的目的是拟经由梳理历史上几个特定区域补修技艺的具体内涵,进而省思其于文化史上的位置。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谢明良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书画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792101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2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19-08-01 |
首版时间 | 2019-08-01 |
印刷时间 | 201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794 |
CIP核字 | 2019141970 |
中图分类号 | G264.3-091 |
丛书名 | |
印张 | 14.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60 |
宽 | 188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