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姚永朴讲文学研究法(精)/大师讲堂学术经典
内容
目录
原序
卷 一
起 原
根 本
范 围
纲 领
门 类
功 效
卷 二
运 会
派 别
著 述
告 语
记 载
诗 歌
卷三
性 情
状 态
神 理
气 味
格 律
声 色
卷四
刚 柔
奇 正
雅 俗
繁 简
疵 瑕
工 夫
结论
附录
桐城耆旧言行录序
答方伦叔书
精彩页
根本
《左传》云:“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襄公二十五年)此孔子尚文之说也。然《论语》又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夫质者,文之本也。《礼记》云:“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器》)是文与本固相须为用也。而本尤为要。故《孟子》云:“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离娄》)呜呼!是岂独为立身行己言之哉!苟欲文之工,亦非此不办耳。此韩退之所以云:“本深者末茂。”(《答尉迟生书》)又云:“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哗。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答李翊书》)昔荀子(况)云:“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端读为喘),螟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人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劝学》)扬子云《法言》云:“古者之学,耕且养,三年通一;今之学也,非独为之华藻,又从而绣其鞶悦。”(《寡见》)王仲任(充)《论衡》云:“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超奇》)徐伟长(干)《中论》云:“圣人因智以造艺,因艺以立事。艺者,德之枝叶;德者,人之根干也。二者不偏行,不独立。木无枝叶,则不能丰其根干,谓之瘣;人无艺,则不能成其德,故谓之野。若欲为君子,必兼之乎。”(《艺纪》)颜氏(之推)《家训》云:“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勉学》)凡此诸说,皆发明孔子文质相须之旨者也。要之此意,《易·贲卦》己详言之。案《贲》之“九三”日:“贲如濡如,永贞吉。”夫“贲者,饰也”(《序卦传》)。日“濡如”,则饰之甚也。然而日“永贞吉”,则惧其灭质也。故“上九”又日:“白贲无咎。”白者,无色之谓(《杂卦传》),所以勉其敦本务实也。苟敦本务实,而文乃不为空言矣。古今鸿篇巨制,永垂不朽,端在乎此。夫岂有徒骋其词藻,而可以立诚居业者乎?
是故为文章者,苟欲根本盛大,枝叶扶疏,首在于明道。夫明道之旨,见于《中庸》,孔子所云“道之不明,我知之矣”是也。其后董子(仲舒)亦有“明道不计功”之语(《汉书·董仲舒传》)。盖自成周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日六德,二日六行,三日六艺。而乡大夫、州长、党正以下,书而考之者,皆不外于德、行、道、艺四者(并《周礼·地官》)。德者,有诸身之谓;行者,著于事之谓;道为之本;而艺其末也。孔子讲授,一遵成周之旧,故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降及周末,此风已微,然诸子中最醇者孟氏,次则苟卿,韩退之《送孟东野序》所谓“以道鸣”者也。他若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庄周、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苏秦、张仪之属,退之谓为“以其术鸣”,是诚精确。然就其术之长者,要未尝不包于道之中,犹不致华而不实也。两汉以后,醇儒虽少,然亦各有所明,至魏晋乃弥衰矣。是以退之云:就其善鸣者,“其声轻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词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隋初遂有以华艳之词入章奏者,文帝以付有司治罪。而治书侍御史李谔上书日:魏之三祖(魏武帝为太祖,文帝为高祖,明帝为烈祖)崇尚文词,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之相高,朝廷据兹擢士。以儒素为古拙,以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构无用以为用也。”P10-12
导语
民国时期风云变幻,学人辈出,学术名作纷纷涌现。
此次结集百册经典出版,欲为复兴中华文化、助力全民阅读贡献力量。
姚永朴(186l—1939),安徽桐城人,毕生潜心经学,致力教育。本书是姚永朴所撰写的文学研究教材,对具有“杂文学”特征的中国文章学体系的建构做出了有益的探讨与贡献。
序言
吴伯雄
梁启超说:“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
”的确,学术的盛衰,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象与文化氛
围。民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内忧外患,较之晚清,
更为剧烈,中华民族几乎已经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而就
是在这样日月无光的民国时代,却涌现出了一批批大师,
他们不但具有坚实的旧学基础,也具备超前的新学眼光。
加之前代学术的遗产,西方思想的启发,古义今情,交相
辉映,西学中学,融合创新。因此,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
的时代,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王国维、鲁迅、胡适、
冯友兰、余嘉锡、陈垣、钱穆、刘师培、马一孚、熊十力
、顾颉刚、赵元任、汤用彤、刘文典、罗根泽……单是这
一串串的人名,就足以使后来的学人心折骨惊,高山仰止
。而他们在史学、哲学、文学、考古学、民俗学、教育学
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创造出了一个异彩纷呈的
学术局面。
岁月如轮,大师已矣,我们已无法起大师于九原之下
,领教大师们的学术文章。但是,“世无其入,归而求之
吾书”(程子语)。
大师虽已远去,他们留下的皇皇巨著,却可以供后人
时时研读。时时从中悬想其风采,吸取其力量,不断自勉
,不断奋进。诚如古人所说:“圣贤备黄卷中,舍此安求
?”有鉴于此,我们从卷帙浩繁的民国大师著作当中,精
心编选出版了这一套“大师讲堂系列丛书”,分辑印行,
以飨读者。原书初版多为繁体字竖排,重新排版字体转换
过程当中,难免会有鲁鱼亥豕之讹,还望读者不吝赐正。
吴伯雄,福建莆田人,1981年出生。2003年考入福建
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系,师从陈节教授。2006年获硕士
学位。同年9月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师从王
水照先生。2009年7月获博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福建师范
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工作。推崇“博学而无所成名
”。出版《论语择善》(九州出版社),《四库全书总目选
》(凤凰出版社)
内容推荐
本书辑录了桐城派作家姚永朴所撰写的文学研究成果的内容,不仅在新、旧学术交替之际试图以桐城派古文的“义法”说,重新阐释文学的原理,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而且植根于经史传统之学,从语义、语用及篇章结构、风格等方面,对作为“杂文学”特征的中国文章学体系的建构作出了有益的探讨与贡献。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姚永朴讲文学研究法(精)/大师讲堂学术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姚永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海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059249
开本 32开
页数 20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8
出版时间 2019-07-01
首版时间 2019-07-01
印刷时间 201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324
CIP核字 2019073224
中图分类号 I206.2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7
153
17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