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上海面人赵/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为了保护好珍贵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充分展现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编者专门编辑、出版了这套以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内容的大型丛书——《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这本《上海面人赵》(作者方阳)是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这本《上海面人赵》(作者方阳)是《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中的一册。

《上海面人赵》收录了北艺南传名扬海上、灵于心敏于手、赵阔明与他的面塑教学、海派面塑的基本技艺和创作要求、制作材料及其配制、工具八法与手掐八法、海派面塑的审美特点与代表作、海派面塑的第二代传承、大徒弟郎绍安、面塑艺人吴氏父子等内容。

目录

总序

前言

民艺奇葩——面塑

源远流长的面塑艺术

各地面塑与岁时民俗

别具一格的上海面塑

面人赵传奇

北艺南传名扬海上

灵于心敏于手

赵阔明与他的面塑教学

海派面塑的基本技艺和创作要求

制作材料及其配制

工具八法与手掐八法

海派面塑的审美特点与代表作

海派面塑的第二代传承

大徒弟郎绍安

面塑艺人吴氏父子

妙手生花赵艳林

谢雅芬——永恒的童心与精湛的技艺

赵家小女的面塑情缘

容淑芝——外柔内刚的面塑创作

飘逸的梦想——陈瑜与她的飞天面塑

泗泾马金城

沪上神艺代代相传

“上海面人赵”第三代传承人

——陈凯峰

“海派面塑”再传弟子张敏珠

“面人小姐”张书嘉

申城遗珠光彩待现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元宵节也有做面塑的习俗,特别是在胶东一带,有捏面灯的风俗。每到元宵节,那里的人们总是按照家人属相把面捏成生肖动物的模样,背部成碗状,插上芯子,倒上豆油即可点燃。胡朴安先生在《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载:河南灯节“晚问以面制成灯盏,添油少许,点放多处,谓之灯山,儿童辈伺无人时,将面灯偷回大嚼,谓之偷灯盏,意为此灯系神用之物,食之必能免灾。”

农历七月七日是“乞巧”节,传说这一天妇女吃了“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就能心灵手巧。

清明节,北方的人们常捏制一种叫做“寒食供贤”的面人。这种面人,内里包油、盐、小米和芝麻的素馅,捏成男女小孩人头,用红莲豆作嘴,黑莲豆作眼睛,外加面鼻子、耳朵、眉毛等,蒸熟后加以点染,甚是天真可爱。还有“寒燕儿”,人们将捏好蒸熟的寒燕儿插在酸枣枝上,很像是停在树枝上的群燕。这种民间面塑,相传与“寒食节”有关,“寒食禁火,冷食一日”,燕子则是象征春天的到来。

农历七月十五,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有蒸“面人”的习俗。七月十五被称为“鬼节”,一说与佛教故事“目连救母”相关:佛祖释迦牟尼弟子目连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后灵魂坠人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火,其苦难忍,目连求于佛,佛祖告他于农历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置五味百果,靠众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说与我国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说相融合,深深地影响到民众生活,于是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蒸做面羊贡祭祖上坟的风俗。另一种说法是元代末年,当时人们互赠“面人”用以传递战争信号,至今,民间仍有“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俗语。

婚嫁迎娶之俗历来是最为隆重的人生仪式之一,俗称小登科。晋北风俗,迎娶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洞房门顶上放一对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缘。新媳妇过门第一年,娘家要给女儿送“羊羔儿馒头”。旧社会,由于穷困,给女儿送去几个“羊羔儿”馒头,就算尽心了。如今,生活富裕了,一次送给女儿的“羊羔儿馒头”多达几十个甚至几百个。馒头造型多样,而且都有寓意:比如“牛羊”,象征六畜兴旺;“麦秸集”象征五谷丰登;“石榴”比喻多子多福。婴儿闹满月的时候,一般由姥姥家制做直径达尺余的“囫囵”,即一个圆形面圈之上置放精细的十二属相面塑。有的在大“囫囵”里还会有较小的“囫囵”,中间放龙凤或虎头造型的面塑,名日“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谁来看孩子,便把“囫囵”切一块送给来人享用。

此外,老人们年至花甲,晚辈们惯常要为他们祝寿庆贺,祝贺者蒸做漂亮的大寿桃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表达对老人们的孝敬之心,这在全国各地都有所见。

如此,面塑在人生仪礼中被赋予了一种文化和宗教的意味,因而具有了一种复合的价值,也成为民间文化的重要标识。

在上海,面塑的历史也有近百年,最初是从手捏花色糕点成为“面花”演化而来。20世纪初即清朝末期,上海民间就流行用面粉捏成色彩鲜艳的物品作为供果: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馍、花果馍、礼馍、玩具馍等。面塑是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方面。

“海派面塑”起始于上海老城厢地区。老城厢地区是近百年来上海的经济中心之一,商业发达: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汇集于此;人口稠密:各方人士交流频繁,在这一区域内,富有各地特色的民间艺术纷纷大显身手,他们在争奇斗艳的同时相互借鉴,并一同吸收经由土山湾等地传来的外来文化,因而使这个地域的工艺美术品种具有了独特的“海派”风格:兼备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特色,充满中西艺术融汇的痕迹。

“海派面塑”就是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着“面人赵”美誉的面塑艺术家赵阔明是“海派面塑”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曾师从韩亮英、潘树华,研创了不裂、不霉、不蛀的面人,尤其擅长戏剧人物的创造。他的面塑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以传统戏剧和神话传说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面部刻画细致,衣纹简练概括,神态生动,色彩鲜艳丰富,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在国内外均享有极高声誉。

1956年,国家在经济尚处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出于集中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目的,组建了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前身),将社会上濒临绝境的传统工艺美术民间艺人集中起来,赵阔明就是这其中一位。此举使得一大批优秀的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技法焕发青春,老艺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创作出了一大批精湛的工艺美术精品,面塑等各种民间艺术发展到了空前的繁荣状态,其技艺水平之高,至今都未能超越。这些作品是今天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的馆藏品和展品的基础。

“海派面塑”是上海地区一项重要的工艺美术品种,也是上海地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对外交流和接待中,“海派面塑”一直都是一项十分重要和生动的活动内容。历年来,上海的海派面塑艺人访问世界各国近百次,在各种场合表演海派面塑技艺,上世大更加真实充分地了解了我国特别是上海地区的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海派面塑”已然成为了一位来自上海的重要的“文化使者”。P27-29

序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若星河。

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带给中国人骄傲的同时,也留下了令世界惊奇的各色瑰宝;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厚文化遗产积淀润泽着后世子孙的精神家园。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中,以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等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被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差异造就了形形色色、别致多样的文学、歌舞、美术、技艺和习俗等,它们因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价值而被认为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从女娲补天传说的五色神石,到端午节汨罗江畔的龙舟竞渡;从《牡丹亭》里一唱三叹的婉转昆腔,到《高山》、《流水》中意境悠远的古琴雅韵;从七彩瓷器釉下的瑰丽纹饰,到顾绣、竹刻巧夺天工的奇丝妙缕;从中医针灸以外治内的灵动针法,到太极武学博大精深的一招一式,这些中华文化符号承载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逐渐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地溶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着的特有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承续着中华文化之魂,被视作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身边,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注视、可以惊叹、可以赞美,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会永远存在下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们已经斑驳和脆弱,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其生存环境正在受到威胁,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亡或失传的危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式启动。2006至2008年间,国务院陆续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10个门类,计1028项。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海派文化历经城市七百多年的发源历史和一百六十余年的开埠岁月,在传统吴越文化的基础上,孕育了别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融合古今、交汇东西,具有鲜明的近现代工商业特色。上海目前共有江南丝竹、昆曲、京剧、淮剧、沪剧、独脚戏、黄杨木雕、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等3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成为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充分展现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我们专门编辑、出版了这套以上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内容的大型丛书。通过这一形式,既对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记录,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开展普及和宣传。丛书为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单独设卷,以人文学者的视角,面向普通读者,采用文字、图片、大事记、知识链接等方式,对项目进行生动而全面的介绍,力求体现知识性、可读性和史料性。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进行了充分演绎,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活动,让世界领略了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这套丛书也将努力传承世博精神,继续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值此功成之际,衷心感谢为编著丛书付出辛劳的项目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和保护工作管理部门,以及专家学者和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们,现有的成果都凝聚着他们的才智和心血。我们衷心希望,这套丛书的面世能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这也正是对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最佳回报。

朱咏雷

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编委会主任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

2010年11月

后记

当现代艺术滚滚而来覆盖住社会的文化空间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从岁月的烟云中穿越而来,从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传统民间艺术,虽然有时候看起来这种艺术微不足道,但是每一种民族的独特传统艺术中都蕴含着这一民族独特的智慧,是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印记之一。

源远流长的面塑艺术正是这民族的文化印记之一,2007年,“海派面塑艺术”申报成功为第一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上海面人赵”被列入首批由文化部确定、国务院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作为“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的一个分卷,本书的编写始终得到了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支持,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的指导和督促。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方阳副所长亲自确定了本书的编写内容,并为我们联系面塑项目的传承人提供了诸多方便。书稿的资料收集开始于2010年秋,编写工作于2011年夏接近尾声。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面塑项目的传承人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在最后几天的撰写过程中,有一些传承人生怕影响我们的编写进度,不顾自己年高体弱冒着三十八度的高温从浦东赶到闵行,亲自把前次未交待清楚的材料交到我们手里。可以说,没有他们的细心、认真与周全,这本书就不能完成。

由于本书撰稿时间较紧,也由于我们所涉猎范围的狭窄和书稿本身的限制,纰漏、疏忽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大家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赵阔明是我的好朋友,他的面塑捏得特别好,娴静多姿,个个栩栩如生,民问艺术在有些人眼中太土,但他们不知道土中有巧、有雅,蕴藏着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看不起民间艺术,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京剧表演艺术家俞振飞

 (赵艳林)继承发展祖传面塑之技,凡帝皇将相,才子佳人、神佛仙怪,无所不能,更于核壳之内捏戏文人物、眉日传神,呼之欲出,献艺海外,堪称神奇之手矣。

——著名书画家 张充仁

(赵阔明的作品特别是戏剧人物,不论是人物的表情还是神态,仿佛是一件微缩的舞台,人物的位置安排,以及人物的比例都是恰到好处,看了这样的作品,真可滑“引人入胜”。

——原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 李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上海面人赵/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08048
开本 16开
页数 1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528.4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8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6: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