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与晚清政局 |
内容 | 作者简介 贾国静,1977年生,山东茌平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近年主要从事中国近代灾荒史、清代黄河史研究,在《历史研究》《史学月刊》《清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多项。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天灾还是人祸:距今最近的黄河大改道 第一节 大河改道 第二节 “缓堵”对策的出台 第三节 救灾举措乏力 第四节 决口改道原因探究 小结 第二章 复故还是走新:一场牵动朝野的持久论争 第一节 清中期的改道论 第二节 咸同战乱时期的新旧河道之争 第三节 “同治中兴”时期的新旧河道之争 第四节 光绪年间应对河患之策与争论再起 小结 第三章 从中央到地方:改道后黄河管理规制的演替 第一节 清前中期黄河管理制度概况 第二节 咸同战乱时期干河机构的裁撤 第三节 同光时期地方性治河规制的设置 第四节 清末黄河管理制度的终结 小结 第四章 民埝与官堤:新河道治理的地方实践 第一节 民埝修筑:基层官绅的治河努力 第二节 官修大堤的断续进行:地方督抚担当大任 第三节 地方督抚的废埝努力 第四节 晚清黄河治理相关因素分析 小结 第五章 河患与内乱:黄泛区的叛乱及捻军兴亡 第一节 黄泛区叛乱加剧 第二节 皖北捻军趁势发展 第三节 清廷对东路捻军的剿杀 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对特定时空背景下黄河铜瓦厢决口发生的基本史实、由此形成改道的影响,以及晚清政局动荡的加剧,做了系统厘析,以在历史的细微之处揭示灾害与政治的错杂关系。又因该事件属于清初以降关涉甚重的河政问题,相关探讨延展至改道引发的朝野论争、体制变革以及新河道治理。本书认为,黄河在清前期被强化的政治属性,在晚清时期不仅未趋弱化,还因改道的发生以及政治局势的波诡云谲而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展现出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与晚清政局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贾国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4951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5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92 |
出版时间 | 2019-08-01 |
首版时间 | 2019-08-01 |
印刷时间 | 2019-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建筑-水利水电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18 |
CIP核字 | 2019102206 |
中图分类号 | TV882.1 |
丛书名 | |
印张 | 1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5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