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视阈与绘画(凝视的逻辑)/拜德雅视觉文化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学术专著。本书是诺曼·布列逊“新艺术史”三部曲之二。本书对西方美术史极为闭塞与自满的研究现状作了尖锐的理论批评,强调从绘画图像的社会性及其作为符号的独特角度、从历史与人文学科当代发展的角度拓展研究视野;作者抓住了西方艺术史研究中一些重要观念与践履的内在弊端(如贡布里希关于图画研究的“知觉主义”)进行鞭辟入里的剖析,在方法论连同认识论的层面上为如何解读绘画,以及如何看待西方绘画与视觉、与传统、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示。 目录 插图目录 总序 译者序 序言 致谢 1 自然态度 2 本质拷贝 3 感知论 4 来自内部与外部的影像 5 凝视与瞥见 6 影像、话语、权力 后记:不可见的身体 索引 导语 1970年代艺术史酝酿新的变革之际,布列逊创作了“新艺术史三部曲”,本书正是其中的第二部,它于1983年问世后,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三部惊世之作,布列逊将“法国理论”引入艺术史研究,为艺术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本书中,布列逊大胆地批判了贡布里希的“感知论”,也就是“一个对绘画符号的物质本质予以认可,但尚未深入理论化的过渡性美学”。 借助《七柏图》、《溪山兰若图》、《酒神与阿里阿德涅》、《画室中的艺术家》等中外名画,布列逊再次强调绘画的社会维度,避免符号学研究的形式主义,从而走向一个“真正历史的”艺术史学科。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视阈与绘画(凝视的逻辑)/拜德雅视觉文化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英)诺曼·布列逊 |
译者 | 译者:谷李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891563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2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6 |
出版时间 | 2019-07-01 |
首版时间 | 2019-07-01 |
印刷时间 | 2019-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07 |
CIP核字 | 2019094102 |
中图分类号 | J110.9 |
丛书名 | |
印张 | 8 |
印次 | 1 |
出版地 | 重庆 |
长 | 214 |
宽 | 141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