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收藏喀什
内容
编辑推荐

2006年7月,“远征国境线”组成考察队赴新疆喀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整个考察以喀什为中心,同时向周边相邻城市辐射,其间喀什老城高台民居的独特、寺庙建筑的精美、石头城的奇崛、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浩淼、昆仑山脉的雄浑……这浓得化不开的西域风情带给考察队员们强烈的冲击和震撼。本书就是考察队员们本次考察的成果展示,全书共分两部分,首先展示当地的自然社会背景、独特的民俗风貌;之后介绍这种文化孕育出的建筑及城市形态。对于研究地域文化,从历史中寻找设计灵感大有裨益。

内容推荐

西域是中国绵长国境线的一部分,也是亚欧文明板块的交界处。特殊的区位因素使得挣扎与矛盾一直伴随着这方土地:大漠黄沙与玉石香料,金戈铁马与丝绸瓷器,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却在这里绽放出瑰丽异彩。这本书共分两部分,首先展示当地的自然社会背景、独特的民俗风貌;之后介绍这种文化孕育出的建筑及城市形态。本书对于研究地域文化,从历史中寻找设计灵感大有裨益,适用于建筑、城规及旅游等专业的师生及设计师。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地理与人文风貌

 一、戈壁滩上山河壮丽

 二、处处绿洲勃勃生机

 三、喀什老城生活小景

 四、民族风俗风貌展示

 五、喀什历史文明溯源

第二部分 城市与建筑分析

 一、有机的城市形态

 二、独特的建筑风格

 三、绚丽的装饰艺术

后记

试读章节

1.早期的文明

1956年,一位农民在喀什市北塔希毛拉修公路时,从地下25米深的卵石层中,发现了一个尖底灰陶小罐,与我国内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罐外形虽略有不同,但也具备了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小口厚唇、细颈尖底等特征。20世纪60年代初,喀什市东北28公里处的汗诺依古城遗址又出土两件红陶制成的纺轮,一件较大,状如小饼;另一较小而高,形似小桃,两件的中心部位都有安装纺锤的小孔,经鉴定也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1972年7月间,在喀什市西南50多公里的乌帕尔乡一带,自治区的考古工作者连续发掘了阿克塔拉、温古洛克、库鲁克塔拉、德袄洛克四处地域毗连的古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大批磨制石器,器形以刀石和石镰为主,石刀为无孔半月形,石镰呈弧背凹刃状,与河南殷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石镰形制很相似。在吐鲁番盆地面积最大的一处细石器遗址距今可能四五千年左右。其中出土的有大量石器和陶片,从石片刮削器和细石器来看,都与畜牧、狩猎生活有关:而陶器的出现则表明有原始农业的产生。一些石镞的叶形几乎与欧洲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克鲁马家人时期文化中典型的桂叶形石镞完全一致。这些考古发现,不仅说明喀什地区在石器时代已经有了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更证明了这一地区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之地。

这些发现都说明,西域与黄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西亚早期波斯文明、两河流域及希腊文明之间的联系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就开始了。途中所埋藏的文物不仅仅是一件件生产工具,还透射出神秘的美,无疑也是一件件原始的艺术品。植物、水和阳光,孕育了绿洲最初的文明,石器撞击出了人类文明最初的火花。

2.喀什的由来

喀什,位于祖国西北边陲,是真正意义上的边城,也是新疆唯一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有2100多年,被誉为新疆历史的“活化石”。

有关喀什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以前,尽管那只是一个神话传说——唐人李商隐《瑶池》诗曰:“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周穆王姬满,公元前1001~前947年在位。据《穆天子传》、《拾遗记》、《史记》等记载,穆王曾令造父套上八骏牵引的游车,自镐京(西周首都,今陕西长安县西北)西行,直上昆仑山,会见西王母子瑶池之上。(西王母“瑶池”可能指乌孙赤谷所近的阗池,即伊塞克湖。)传说周穆王跟她一见如故,诗酒酬唱,乐之忘归,不可具言。其实周羌之间早就有通婚传统,商周传说早就广播西域。华夏、羌戎早在先秦就跟西域一中亚频繁交往,血肉相连。

同样据《穆天子传》,穆王为探看黄帝故居,在西域巡游期间,曾一直走到今新疆南端,“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这里提到的“赤水”,在古籍《山海经》中也有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认为,其中的“西海”,即古代的罗布泊,“流沙”即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黑水”指莎车绿洲的叶尔羌河,而“赤水”则是指今日流经喀什市南郊的克孜勒河。

《穆天子传》中又说到,穆王南达昆仑山后又北上,到达了一个名叫“曹奴”的地方。据我国史地学家顾实先生考证,“曹奴”即汉代时西域的疏勒国,也就是今日的喀什噶尔。当时,“曹奴”的一个部落酋长名叫“戏”,热情接待了周穆王。酒后,戏献给周穆王及其一行马900匹,牛羊7000头(只),各类谷物100车。虽然周穆王的传奇经历并没有正史记载,但是这些浪漫的故事历来传为中原与西域的友好交往的佳话,亦不失为两地联系紧密的佐证。

据史学界研究,最早的喀什噶尔人主要是雅利安人种的东依兰人,其后有大月氏人、匈奴人、汉人、契丹人、塞人、突厥人、回鹘人和蒙古人,从两千年前始,这些民族在长期交往相处中,逐渐融合发展为近代维吾尔族,而喀什噶尔就是维吾尔文化的摇篮。

先秦时期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励精图治,使秦国的势力范围达到帕米尔地区,喀什绿洲很可能也被划进了这个圈子,欧亚大陆间的前丝绸贸易也已经开始,汉文史籍中称作“疏勒”的古喀什城郭渐渐成形。喀什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北有天山,西限葱岭,南达昆仑,东濒大沙漠,是古代中国通向北印度、波斯、费尔干纳、里海的咽喉;也是欧洲、中西亚地区、印度次大陆北部商贾前来中国的必经之路。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从西汉到清初,喀什一直是西域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远在公元前2世纪,喀什已成为西域36国中的大国之一。“王治疏勒城”,“有户千五百一十,口万八千六百四七”。直至公元前128年的某一天,西汉特使张骞来到疏勒城见识到西域唯一一座“有市列”的商业城镇。由于西汉时期尚采用竹简作书写材料,“有市列”是张骞对于疏勒城的印象的高度概括,可以想象:有像样的街道和市场店铺的疏勒,城里城外,车水马龙;驼队马帮,熙熙攘攘;行商坐贾,比比皆是;杂货纷呈,琳琅满目。市场上着各种“奇装异服”的人们,操着各地方言,俨然一个欣欣向荣的国际市场。疏勒城市场上的畅销热货,首推帛、锦、绮、缎之类的中原丝织品,其次为月氏(被匈奴所败迁至阿姆河流域)细毡、大秦(古罗马)琉璃、安息(今伊朗)香料、厕宾(今克什米尔)麻布、大宛(在今中亚乌孜别克斯坦)骏马、于阗(今和田)的玉石与龟兹(今库车)铁器以及本地自产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

疏勒城“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也”,疏勒初本汉代喀什噶尔地区诸城邦之一。大月氏、大宛与康居(在今中亚哈萨克斯坦)都是中西丝绸之路上必经的要道,而疏勒恰好又是这条要道上当其要:中的关口。在分析了疏勒兴盛的原因之后,张骞回到长安将沿途各地有关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民族风俗等情况——详加记载,帮助汉武帝筹划反击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战争。公元前119年,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直接为张骞的第二次出使西域铲除了障碍,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扫清了道路。丝绸之路北道,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自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丝绸之路成就了疏勒城,疏勒是北道上的中点,往来东西的商旅在此中转,形成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际商贸城市之一。也正是因为如此,古代中国对疏勒的认识上升到政治的高度,从班超经营西域都护以后曾以此为据点,历代中央政权都试图并竭力把西域纳入天朝版图。

至迟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僧徒行纪大都将官方载籍中的疏勒改称为奇沙、竭叉、怯沙。这几个国名分明是《魏略·西戎传》中就已出现的渠沙与竭石二名的同音异译。隋唐时期的僧人行纪中另行出现了伽师、伽师祗离、伽师佶黎等名称。这一名称则乃三国时期竭石国名的历史继承,并与宋元之后出现的可实哈儿、喀什噶尔一脉相传。其间,这一地区的历史上族群变化很大,疏勒称霸仅乃西汉末至东汉初年事,至臣磐入主喀什噶尔,渠沙已取代疏勒成为这一地区的盟主,其后又出现了竭石、奇沙、怯沙、伽师祗离、伽师佶黎等新名称,今喀什噶尔即竭石、伽师祗离、伽师佶黎的继承和演变。其中蕴涵着喀什噶尔绿洲种族变迁、文化转轨等复杂的历史演变。

一般认为,今喀什噶尔的地名起源于公元10世纪喀剌汗王朝时期,在改称喀什噶尔之前,该地区自汉至唐一直是以“疏勒”来称呼的。自公元前60年,东汉在新疆设西域都护府以来,喀什就已作为西域的一部分正式列入中国版图;但是处在东亚和中亚两个文化圈边缘的西域,各种势力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当以农耕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化比较强大时,古代中国中央政权就会掌握西域地区的控制权,对西域进行汉化渗透和管理;但是当古中国内部动乱或者王朝更迭力量消减时,中原力量自顾不暇或者鞭长莫及,以游牧文明为代表的中亚文化在西域地区处于上风,基督教或者伊斯兰教就影响到了这一地区的方方面面。东亚文化和中亚文化的相互碰撞,佛教和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的互相渗透,构成了最具西域风情的小新疆——喀什噶尔。P48-51

序言

中国拥有绵长而神秘的国境线,也拥有世界上交界国最多的国境线。中国国境线上拥有人类文化宝库中最为丰富的建筑与城市文化资源,但是,这些极为宝贵的资源却沉睡数千年无人间津。2006年7月9日,“远征国境线”计划经过半年筹备,以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学生为主体,组成12支考察队分赴祖国的边境线,开始考察活动。我带领3名研究生和1名本科生启程赴新疆喀什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考察,整个考察以喀什为中心,同时向周边相邻城市辐射,考察了喀什、叶城、莎车、塔什库尔干、红旗拉甫等地区,其间喀什老城高台民居的独特、寺庙建筑的精美、石头城的奇崛、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浩淼、昆仑山脉的雄浑……这浓得化不开的西域风隋带给我们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纵览西域漫长的历史画卷,会惊觉这方神奇的土地,虽演绎了人类文明史上无数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其实却并未从造物主那里得到些许青睐。比起孕育了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等几大文明古国的“应许之地”。大漠黄沙的西域更像是一处“遗忘之地”。虽然这里不是伟大文明的诞生地,但是它始终处在亚欧文明板块交接处的“火山地震带”,注定了这里将充满不同势力交锋带来的不安定因素,而且会持续地活跃在世界文化视野中。丝绸之路途中写就的一页页辉煌壮丽的史诗篇章,将永远被视作世界开拓史上的壮举。

特殊的,近极端的区位因素究竟是西域的幸运抑或不幸?这个问题如同一枚镍币的两面。历史上农耕文明、游牧民族、伊斯兰势力曾经在这里此消彼长;汉唐帝国的军队、匈奴的部众、成吉思汗的铁骑也曾在此周旋驰骋……西域一直处在几大势力对峙、拉锯的前沿,诸国争战留下的阴影似乎未走太远。然而另一方面,文明的甘露也伴随着战争的创痛,悄然而持续地注入这方土地,带来新生的文化,从而使这片土地如此坚强而又美丽。

“奉使按胡俗,平明发轮台。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九月尚流汗,炎风吹沙埃。何事阴阳工,不遣雨雪来。”从岑参的边塞诗中可以得知一个真实的古代西域:从一座城去往另一座只能趁顺风向在一日之内拼命赶到,途中“骡死弃骡,马死弃马”;否则就算躲避了风沙、狼群,也会因昼夜温差过大而沦为沿途累累白骨中的一分子。在这真实得近乎残酷的条件下,绿洲中顽强生存的民族与丝路上奋勇跋涉的行者却从未放弃过在天山南北播下人类文明的种子。这孤独的花朵承接的不是雨露,而是一路汗水的浇灌,因而更见娇艳,弥足珍贵。

为什么这条无比凶险、代价沉重的中西文明交流之要;中偏偏是以轻柔绮丽、薄如蝉翼的丝绸作为文明的标志?这个形象该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命中注定?开辟丝绸之路及绽放出丝路文明瑰丽异彩背后的动因又是什么呢?

早期人类开拓其活动领域,毋宁说是受生存的驱使而“逐水草丰美之地”,甚至跨越辽阔的冰桥到达另一个大陆,去寻找梦想的伊甸园。当农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完全有能力解决稳定的基本生活生产物资问题时,人们开始有了更高的需求。这时一些具有稀缺性、象征先进性且易携带保存的物品被视为珍宝而受到热烈追捧,如玉石、丝绸、香料、瓷器等。奢侈品开始引导人们踏上西去东来的道路,为宗教献身的僧侣们也开始跟随他们的脚步去追寻圣灵的荣光,如同大航海时代将欧洲人的视线指向东方的三大动力——黄金、香料和基督徒。实际上,这条道路是由经济层面的贸易活动、政治层面的征服战争与文化层面的宗教传播等因素共同一步步铺就而成的。

因此不论我们在西域看到的是川流的商队,还是传诵的经卷、飘扬的舞乐、兴建的石窟;不论那令人目不暇接的体例与形制究其本源是出自本土、来自中原、传于中亚,或更遥远的印度、希腊……面对一个又一个令人欣喜的发现,我们都需要透过丝路花雨,看到个中历史的兴衰背后,那些流逝的西域文明——它为何存在,又为何毁灭;它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看到人类文明的巨大力量和永动趋势,这力量有时能带来惊人的创造,有时也带来惊人的毁灭。而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全球交通如此便利的今天,还会不会有杰出的文化,将如楼兰遗址被自然所掩埋、如高昌故城被历史所抛弃、如巴米扬大佛被极端教旨主义所摧毁?文明的碰撞将伴随整个人类的历史,今天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觉悟向后世保证碰撞中不会再出现文明的劫难?

也许确有这样一位西域荒漠的沧桑旅人:他在梦中曾有一个向往,他在远行的路上曾有一个希望,他在辗转的苦难里曾有一份期待,他也曾在天边的流云处眺望……远远的山河仿若流成一片葱珑的绿色,天和地之间有一种让人怀念的气息。“我所遭受的一切,我所承担的一切,我所争取的一切,乃至我所抗争的一切——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你在我心中种下碧绿的芽,我才由此继续,衍生不息。”他所寻找的地方是一个天国王朝,在那里,有人类遥远的梦想、永恒的家。

后记

西域有着一种别样的历史,那是一部心灵史。它不是由专职史官写作的,而是每个丝绸古道上历尽艰辛却难舍激情的行旅,每个绿洲中筚路蓝缕却造就辉煌的民族,每个饱含乡愁却冲锋陷阵的军士,每个身受贫苦却满怀虔诚的工匠、歌者、僧侣……都可以向茫茫戈壁倾吐他们的心曲。他们的作品不是托付与龟甲兽骨、竹简木牍、绢帛纸张,而是镌刻在石壁上,掩藏在大漢中那些不朽的建筑与城市之中,他们的读者就是他们的同路人。当后人站在这幕宏大的历史画卷之前,仍然会为其中的悲剧美而深感惊心动魄!

今天,透过这些雕凿精细的佛塔、石窟、寺庙,这些美轮美奂的清真寺、邦克楼、花园庭院,还有那些古朴幽深的民居、城堡、街巷,我们不仅仅满足于从遗存中看到了什么,最重要的还应该探寻这些遗存告诉了我们什么。西域艺术家留下的这段能够与当今文明世界对抗的古老悠长的梦境,那寻回大自然的既悲壮又博大、既残忍又温情、既阴森又明媚灿烂的沉思之梦奠定了西域美学的丰碑。在这里,你每走进一个洞窟、一座殿堂,一家宅院,一条小巷,都能触摸到西域的每一块绿洲、每一条河流中永不消失的脉搏。

历史上称“建筑是艺术之母”是非常有道理的。俄罗斯作家果戈理曾说过:“古代建筑同时还是历史的年鉴,当传说和民谣已缄默时,而它还在诉说呢!”没有哲学的建筑遗存是民族精神苍白的产物,而我们面对的西域宝库却恰恰相反,它充溢着哲学的光辉和理性的启示,它折射出多少时代的风貌、历史的沧桑。

面对当前全面开放、多元并置的文化发展状态,对建筑来说,建立独立叙事模式和属于自己的艺术修辞语言或许是困难的,但也是更具意义的,从深层次而言,这是在寻找一种真正地域化的价值准则。当历史跨进现代社会的门槛时,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自觉。在这个意识自觉的时代,双方都试图借助对方的力量来丰富和扩大自己的文化内涵,希冀打碎以往那种封闭的自我完善的发展模式,并将环境生态的地域性可持续发展作为这一交流的主题,而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硕果之一的西域建筑文化其出路应在何方?一位建筑师讲到新疆的现代建筑:新疆的建筑非常“统一”协调。似乎每一个建筑都能够找出其他建筑的神韵,好像是有一个共同的血缘和基因似的。当然,生活在共同的地域,必然会有共性,但这里恐怕是共性太多,而缺乏特性。风沙大、植被少、沙漠、荒凉、还有几分落后,这就是西域从古到今所面对的土地。西域的建筑创作,犹如在小路上行走,从此绿洲到彼沙漠,最后到达一个遥远的、所向往的目的地。尽管人们以不同的形象和概念来想象这个目标,然而,各种不同的建筑创作史观都可以把自己看作是这样的一种旅行者,把丝绸之路的小径作为自己的路。对于绿洲居民来说,四周的荒漠潜伏着各种各样的困难,确是异常艰苦的区域——绿洲与荒漠之间的对立,犹如秩序与混乱之对立,生与死之对立。但建立在这片土地上的城市与建筑仍然顽强而坚定地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们应该赞美决心在此创作下去的建筑师,等待他们的也许是……也许是漫漫长路的孤寂与永远不可能得到答案的谜。而现代西域建筑不会仅仅是某段历史的翻版,不论出路多么模糊,终会开辟出一条犹如丝绸之路般光彩辉煌的路。

本书整理、编辑及出版的过程,凝聚了我的师友及学生们的辛勤劳动与心血,得到了许多朋友的热心帮助。我要特别感谢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的张在元院长、张龙根书记、黄正东教授等院领导创造了这个来之不易的考察机会,同时感谢新疆省喀什地区旅游局的张海明书记、喀什地委宣传部的李霖先生、喀什市委宣传部的贾卫东部长、喀什行署办公室的李平女士、努尔艾力先生、喀什日报社的裴玉梅女士、刘一兵先生、王惠娟女士、叶城文体广电局的廖祖富先生和喀什老城内热情的居民以及中国电力出版社的王海林女士提供的无私帮助,另外特别感谢南开大学的王利文老师提供的部分喀什的民俗、山川、胡杨林的照片。在此,对这么多热心的朋友,谨致诚挚的感谢!

宋靖华

2007年9月10日于武汉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收藏喀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靖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361499
开本 24开
页数 1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2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092.8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0
21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6: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