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创世记(从细胞到文明社会的深层起源)(精)
内容
作者简介
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生于1929年,当今国际生物学界翘楚,蚂蚁研究权威,殿堂级科学巨星。《自然》杂志评价他为“既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写作者”。《时代》杂志评选他为“全美最 具影响力的25人之一”、“世纪人物”。目前任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昆虫馆的荣誉馆长。
他以杰出的科学成就,引发了20世纪生物学的数次革命:与麦克阿瑟共同提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奠定现代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创建“社会生物学”这一全新学科,引发美国学界与民众的大讨论;倡导“生物多样性”概念,使其成为影响全球的环保理念……获有100多项大奖,包括美国的国家科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克拉福德奖、泰勒环境成就奖、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金质奖章等。
他同时非常擅长著述,可以说是最 具文采的科学家。先后以《论人性》和《蚂蚁》两度获得普利策奖。此外,代表作还有《社会生物学》《缤纷的生命》《生命的未来》《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等。
书评(媒体评论)
爱德华·威尔逊是达尔文伟大的继承者。
——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D.Sachs) 经
济学家、全球发展问题专家
威尔逊有一种不安分的智慧,他总能提出有趣的
新想法。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认知心
理学家、语言学家
自达尔文之后,《创世记》对生物学一个悬而未
决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清晰的阐释:自然选择为何能产
生如此无私的个体?
——理查德·兰厄姆(Richard Wrangham) 灵
长类动物学家
在简洁、优雅、特点清晰的文字中,爱德华·威
尔逊这位综合性的大师,解释了人类社会的深层起源

——理查德·罗兹(Richard Rhodes) 普利策
奖得主,历史学家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寻找创世记
第二章 演化史上的大转变
第三章 大转变的两难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第四章 追踪漫长的社会演化过程
第五章 迈进真社会性的最后几步
第六章 群体选择
第七章 人类的故事
参考文献与拓展阅读
作者致谢
译者致谢
精彩页
人类要长期生存繁衍,关键是要有全面、正确的自我认知。认知的对象不仅是过去3000年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也不仅是始于1万年前新石器技术革命的文明史,而是要一直追溯到20万年前智人(Homo sapiens)刚刚出现的时刻。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进一步追溯人类出现之前几百万年的生物演化史。有了这种自我认知,我们才能自信地回答这两个终极哲学问题:什么力量创造了我们?又是什么取代了我们的先辈曾经信奉的诸神?
如下陈述可以被视为几近确凿的事实:人类的身体与心灵都有其物质基础,并遵循一定的物理和化学规律。人体内的所有成分,就科学已经探索过的和正在探索的部分而言,都是通过自然选择演化而来的。
下面继续陈述基本事实。演化是指一个物种的种群内基因频率的变化。物种被定义为(虽然这个定义并不完美)一个或多个种群,它们的内部成员能自由交配,或是在自然条件下能自由交配。
基因演化的单元是一个基因,或者是相互关联的多个基因。自然选择的目标是适应环境。在特定的环境下,自然选择会偏好一个基因的某种特定形式(等位基因)。
在生物社会的组织形成过程中,自然选择总是在多个层次上发生作用。在一些“超个体”(superorganism)的例子(比如少数蚂蚁和白蚁)里,地位较低的成员会形成无法生育的工作阶级,除此之外,群体内的大多数成员都会彼此竞争,争夺地位、配偶和公共资源。自然选择同时在群体的多个层次发挥作用,影响着每个群体相对于其他群体的竞争优势。个体是否会形成群体,如何形成群体,以及群体组织是否会变得更复杂,后果如何,所有这一切都依赖于其成员的基因,以及命运为它们安排的环境。要理解演化规律如何包含着多个层次的自然选择,我们不妨先来考虑一下这些层次都是什么。生物演化指的是一个种群内的基因组成发生了变化。这个种群包含着整个物种内的,或者这个物种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所有可以自由交配的成员。自然条件下所有可以自由交配的个体组成了一个物种。就人类而言,欧洲人、非洲人、亚洲人可以自由交配(只要文化隔阂不是问题),因此我们属于同一个物种。狮子和老虎在圈养环境下可以杂交,但在南亚的自然环境下,它们即使生活在一起也不会交配,因此,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
自然选择,即生物演化的驱动力,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突变提案,环境筛选(mutation proposes,the environment disposes)。突变是种群内基因的随机变化,它们的出现方式有三种:(1)一段基因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序列发生变化;(2)染色体上基因的拷贝数发生变化;(3)染色体上基因的位置发生变化。如果基因突变改变了生物的某个性状,使生物更适应它所在的环境,繁衍得更快更好,那么突变基因就会随之复制,在种群里传播,于是突变基因的频率就会增加。相反,如果基因突变不利于生物适应环境,那么突变基因就会保持在较低水平,甚至完全消失。
我们不妨设想一个例子,来简单地进行解释(当然,没有哪个真实的例子会像教科书上写的那么简单)。假设有一个鸟群,其中80%的鸟有绿色的眼睛,20%有红色的眼睛。再假设绿眼睛的鸟的死亡率更低,因此会留下更多后代。于是,到了下一代,绿眼睛的鸟已经占了90%,而红眼睛的鸟只有10%了。通过自然选择,演化就这样发生了。
要把握演化的进程,极为重要的一点是以科学的方式来回答两个不可避免的问题。第一,每一种可以测量的性状差异,比如大小、肤色、性格、智力与文化,多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多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决定的?答案因性状而异,而且也不是简单的是或否。相反,我们需要考虑的是“遗传率”(heritability),即在特定时间、特定种群内变异的数量。眼睛的颜色几乎是完全可遗传的,因此可以说,眼睛的颜色是“可遗传的”(hereditary)或“基因决定”的。另一方面,肤色的遗传率较高,但不是完全由遗传决定的,它不仅依赖于遗传因素,也取决于日晒程度和防晒霜的使用程度。性格和智力的遗传率较为一般。一个善良、外向的天才可能生于贫穷落魄之家,而达官显贵的豪宅里也不乏张扬跋扈的蠢材。因此,对于一个健康的社会而言,其教育系统必须要兼顾所有社会成员的潜能与需要。
P3-7
导语
是什么力量创造了我们,使单细胞生物发展至人类文明?
“自私的基因”为何会使个体做出牺牲自身利益的行为?
当代生物学巨擘、两度普利策奖得主爱德华·威尔逊新作,一幅关于进化的全新图景。
上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分叉之地,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文化与人性,思考人类的未来。
序言
事关人类处境的一切哲学问题,归根结底,只有三个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最终要到哪里去?第三
个问题至关重要,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命运与未来。然而
,要回答第三个问题,我们必须对前两个问题有准确的把
握。总体而言,对于前两个涉及人类历史以及人类出现之
前更远古的历史的问题,哲学家们缺少确凿可证的回答,
于是,他们也无力回答事关人类未来的第三个问题。
在我漫长的职业生涯里,我一直在研究动物与人类的
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原理。如今探索之旅临近终点,我才明
白,为什么前人的自省没有澄清这些关系到人类存在的根
本性问题,即使是那些最有智慧的思想家也不例外;以及
,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些问题始终受困于宗教教义与政
治教条的枷锁。首要原因在于,虽然科学及其伴生的技术
以指数级速度发展,知识总量每十年或几十年就翻一番(具
体速度因学科而异),但直到最近,科学才开始用客观且有
说服力的方式来解答人类存在意义的问题。
回顾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存在意义的问题
都被宗教组织掌控着。在宗教的创始人和后继领袖们看来
,人类存在意义的问题不难回答:是诸神把我们置于地球
上的,然后诸神告诉我们如何为人、如何行事。
地球上有4000多种不同的宗教幻想,为什么现在还有
人仍然相信其中一个,而非其他?答案是部落意识
(tribalism)。稍后我会谈到,部落意识是人类的起源方式
带来的一个后果。每一个有组织的或者公开的宗教,以及
许多类似宗教的意识形态团体,都是一个部落、一个紧密
团结的群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故事(story)。这套故事
包含的历史经验与道德规训往往多姿多彩,甚至不无怪诞
,但基本上被认为是不可变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自
认为比所有其他与之竞争的故事都更优越。这套故事赋予
了其部落成员特殊的地位:他们不仅在地球上独一无二,
就是在宇宙里兆亿个星系中无数的行星上也与众不同。这
怎能不让部落成员为之鼓舞?
最妙的是,只要皈依这个信仰体系,部落就会担保你
将获得永生。
在1871年出版的《人类的由来》一书里,查尔斯·达
尔文把人类起源的整个主题带进了科学探索的视野,并提
出人类是非洲猿类的后裔。虽然这个论点在当时无异于石
破天惊,并且许多人至今也不接受,但这个假说却被后续
研究证明是正确的。从猿类到人类的大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自这个问题提出之后,我们对它的理解不断进步,这主
要归功于古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演化生物学和神经
科学这5个领域里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因此,时至今日
,我们对于人类起源的真正故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们
具备了相当充分的知识来回答人类的起源问题,包括起源
的时间和方式。
如今我们得到的关于起源的真正故事,不仅跟神学家
最初相信的大相径庭,就连大多数科学家和哲学家也感到
意外。但是,它跟目前已知的其他17种生物的演化历史都
吻合,这些生物都拥有基于利他主义与合作的高等级社会
。这些主题在下一章里将会谈到。
在余下的篇章,我还会探讨一个与此密切相关的主题
,科学家们也才刚刚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是什么力
量创造了我们?到底是什么取代了诸神?对这些问题,科
学界内部尚未达成共识,我在讨论时也会力求全面公允。
内容推荐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几千年来,宗教和政治教条都未能彻底解答这些关于我们自身的根本问题。本书是社会生物学的开创者、当代伟大的科普作家爱德华·威尔逊新作,以演化生物学的视角向我们揭示社会和文明的深层起源。真实的“创世记”不是上帝用六天完成,而是通过演化史的六次大转变实现。本书综合古生物学、动物行为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多学科新成果,演绎了这一伟大的演化过程,对生物学和社会科学都能带来全新的启发。
自达尔文以来,生物学界一直相信以个体为单位的自然选择主导了演化的剧本,自利的生物个体时时都在相互竞争。然而,在生物中为何会出现众多的合作乃至自我牺牲的行为?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生物学家。威尔逊指出,正是利他行为促成了演化史上的重大转变,使生命从原核生物逐渐演化成今天纷繁复杂的形态。在38亿年的演化史中,群体选择与个体选择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真社会性并不来自“自私的基因”理论中的亲缘选择,群体选择产生的利他主义才是塑造真社会性的关键。在群体选择的基础上,人类逐渐演化出复杂的社会和灿烂的文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创世记(从细胞到文明社会的深层起源)(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爱德华·威尔逊
译者 译者:傅贺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704624
开本 32开
页数 14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75
出版时间 2019-05-01
首版时间 2019-05-01
印刷时间 201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32
CIP核字 2019074073
中图分类号 Q111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54
1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