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笛卡尔/牛津通识读本
内容
内容推荐
笛卡尔因“我思故我在”之说闻名于世,他从“我思”的原则出发,借助“直觉”和“演绎”,推导出物质世界存在的证明。然而,笛卡尔并不希望这种形而上学独立于他的科学研究而存在,他在基础物理学、数学、心理学和光学领域都有重要探索。汤姆·索雷尔的这本书表明,笛卡尔最大的成就在于倡导和实践了以数学为研究工具的物理学,他的哲学则是为支持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而发展起来的。
作者简介
汤姆·索雷尔,英国伯明翰大学哲学、神学与宗教学院教授,国际伦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教于牛津大学、埃塞克斯大学、开放大学,1996至1997年任哈佛大学伦理学研究员。致力于早期现代哲学与哲学史学、道德理论与应用伦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著有《霍布斯》(1986)、《道德理论与死刑》(1987)、《科学主义》(1991)、《道德理论与反常行为》(2000)等。
目录
引用文献说明
1 物质与形而上学
2 发现自己的天命
3 统一的科学,统一的方法
4 “绝对项”、简单本质与问题的处理
5 在世界浪游
6 巴黎岁月
7 秘而不宣的物理学
8 一种方法的三个样本
9 一种新“逻辑”
10 形而上学之必要
11 《沉思集》
12 剔除怀疑主义的怀疑?
13 神学家与物理学的上帝
14 概念
15 心
16 体
17 公之于众的物理学
18 “其他科学”
19 最后的日子
20 笛卡尔的幽灵
索引
英文原文
序言
在人类哲学思维的全部历史上,以自己的一句话或一
个命题而与自己以前的一切繁琐论述划清了界限,从而也
就开创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或者理解为奠定了一个全新
的基础、确立了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并使得自己以后的
所有哲学家都不得不面对的,恐怕就只有笛卡尔一个人了

这句话或这个命题就是“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后来也有人干脆把这句话简化为“我思”(
cogito);因为“我思故我在”中的这个“故”字给人一
种“所以”、“因此”的感觉,于是从“我思”到“我在
”就似乎成了一种推论。
这恰恰是笛卡尔最反对的,这种反对针对的就是中世
纪以来所流行的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式的推论模式:凡思
维者均存在——现在我在思维——所以我存在;或者从思
维中的观念推导出观念的存在:因为我的思维中有上帝的
观念,所以上帝一定存在。
其实,“思维中有上帝”,只能证明思维存在,既不
能证明上帝存在,也不能证明“我”(思维者)的存在,
尽管这二者的存在也是他在后面所想证明的。
罗素后来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指出,“我思”中
的“我”字于理不通,因为这里的“我”指的就是“思”
,“我在”即“我思”,它并不是指笛卡尔(自己)的存
在或任何一个思维者(作为肉身)的存在,它确定的只是
“思维自身”的“存在”。
有思维存在,哪怕这个思维受了蒙蔽,受了欺骗,哪
怕这是一种正处于想象、幻想、梦境中的思维,但只要有
思维的活动,思维就总是存在着的,他把这视为他的“第
一哲学”。
这种前所未有的“第一哲学”具有如下的非凡意义:
第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一个最简单不过的命题,
它说的只是思维存在;因为没有思维,什么都谈不上。大
家在哲学上争论的唯物、唯心,辩证法、形而上学,哪个
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谁决定谁,以及历史是否有规
律,上帝是否真的存在等等,都需要有一个前提,这就是
先得有“思维存在”,或者说“有思维”。于是,当那个
时代的所有的科学家们都在努力理解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
时,笛卡尔所告诉我们的却是:这种理解与争论之所以可
能,是因为有思维存在。
这难道不是一句废话或多余的话吗?
不是。汤姆-索雷尔在他这本小书中告诉我们,当伽利
略率先开始以几何学的图景理解物理学时,笛卡尔说:“
他还没打地基就开始盖楼了。”(本书第2页)
“地基”是什么?笛卡尔又比喻为“树根”。他说,
哲学(也就是他那个时代的科学)就如一颗树一样,形而
上学是树根,物理学是树干,其他学科是树枝,比如医学
、构造学、道德学(第97页);这并不是说形而上学最重
要,重要的是“树枝”,因为所有的果实都结在“树枝”
上。
但形而上学毕竟是“地基”或“树根”,是人类“最
高层次的智慧”。(第98页)
西方的大科学家们直到今天依旧不失其“哲学家”的
底色,就在于他们总想为自己的研究提供一个坚实的“地
基”或“树根”。
我们应该承认,这里所说的“地基”或“树根”是超
出感觉之外的,是无法证明其存在的;我们在这里只能笼
统地把“地基”或“树根”如笛卡尔那样理解为思维,理
解为思维中的观念(这些观念只好被说成是“先天”就有
的)。这里所说的“思维”指的是一种具有“普遍总体性
”的“空洞形式”,包括无任何内容的设想、理解、肯定
、否定、意欲、想象、感觉等等。就是说,思维也好,思
维中先天就有的观念也好,都只是作为前提必须先要具有
的“形式”,然后经验、感觉(也就是具体的内容)才能
在其中得到归纳与整理(这一问题在以后演变为现象学中
的意向性及其意向对象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了西方哲
学的某些基本特征。可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甚至直到
今天,我们依旧习惯于把经验中的外部事物视为真实,认
为凡是超出了我们感觉经验的就是不确实的。黑格尔对此
的反驳和为笛卡尔所作的辩护就是:“我们虽然可以思维
这件和那件东西,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件和那件东西抽掉
,却不能把‘我’抽掉。有人说,我们之所以思维这件和
那件东西,是因为东西存在;这种说法是惯常的狡辩,其
实文不对题;殊不知说有某种内容存在,这话正是值得怀
疑的,——其实并没有什么可靠的东西。”
……
我自己最有兴趣的是这样一个哲学问题:笛卡尔认为
感官并不再现任何事物,感官仅仅负责从周围的物质接受
碰撞;再现(包括颜色、味道、质地、温度)是理性灵魂
的职司;于是,身边有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是理性的灵魂
单独感知到的,感性只能感知到苹果与我身体的碰撞。是
这样吗?笛卡尔为什么要这样认为?其实,他的意思是说
:人的感性只能感知到苹果,但当我们说到或想到“苹果
”这个词语时,它在我们心目中所唤起(也就是“再现”
)的“又红又大”是理性灵魂的功能。于是,他又从这里
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人的感官会接触到一些具体的事物
,这种接触只会在人的心智中引起“再现”(包括联想)
;而且人的心智中也会有一些概念(词语)是无须到外界
寻找对象的;也就是说,理性灵魂会有一些天生的或自己
制造的概念(词语),这些天生的或自己制造的概念也可
以在人的心智中衍生出更多的句子,用以表达那种仅仅“
再现”于心智中,但又与外部事物极其相似的景象。索雷
尔说,令人惊讶的是每种语言的使用者都能制造出大量从
未学过的句子;而且尽管掌握语言的方法和个体的智力干
差万别,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却能把握到某些相同的东西,
这应该归因于语言的使用者一定具有某些相同的能力,而
且这种能力不是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获得的。“显然
,这样的看法是笛卡尔假说的一个变种,它正是美国语言
学家诺姆·乔姆斯基的杰出理论。乔姆斯基承认自己受到
了笛卡尔的影响。”(第78页)
导语
笛卡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笛卡尔的一生都是在被压制、被禁止、被批判、被围攻中度过的,伴随着他的一直是恐惧与离群索居……
汤姆·索雷尔在这本《笛卡尔》中告诉我们,笛卡尔要让教会和周围的人能容忍他,只有三条路可选……
书评(媒体评论)
笛卡尔,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第一个为人类争取
并保证理性权利的人。
——笛卡尔墓志铭
笛卡尔通常被看成近代哲学的始祖,我认为他的
确是。
——罗索《西方哲学史》
笛卡尔还活着!但愿这本小书能帮助你们认识他

——冯俊
精彩页
第一章 物质与形而上学
勒内·笛卡尔的职业生涯不长,起步也晚。1628年他才开始专注地研究哲学和自然科学,此时他已三十二岁了;九年以后他才有作品问世,而这距他生前最后一部著作的出版时间(1649年)仅有十二年。他也远非多产的作者。然而,他为物理学、数学和光学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气象学和生理学等领域,他所留下的记录也惠及后人。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已经令人景仰,但他的视野却远更辽阔。
他最为人知的方面或许是“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 sum)这句名言。这个简短的论断是他的形而上学(或者说“第一哲学”)的第一原则,这种哲学致力于探讨坚实严谨的科学赖以存在的先决条件。他的形而上学非常玄奥,对后世哲学影响深远,直至今日仍不绝,堪称他思想遗产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但是笛卡尔的初衷绝不是让形而上学独立于科学研究而存在,更不是让它喧宾夺主。当笛卡尔在研究活跃期的前半段转向形而上学时,他发明的理论仅仅是为阐述自己以数学为基础的物理学扫清障碍。通过极其抽象复杂的推理,笛卡尔力图证明,只有那些能够在几何学中清晰理解的属性——长、宽、高——才是物质最核心的属性,解释自然现象也只需要考虑这些几何属性和物质的运动。
几何式物理学的鼓吹者不止笛卡尔一位,他甚至也不是头一位。这个大方向的先驱当推伽利略,但笛卡尔认为他不够严谨。“他还没打地基就开始盖楼了,”笛卡尔在1638年10月的一封信中如此评价伽利略,“他没有考虑自然的第一因,只试图解释一些个别现象。”(2.380)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则考虑了自然的第一因——上帝;他的物理学由此推演出自然界最普遍现象——这些现象包括加速以及物体因碰撞而发生的变形——的原因并就其他许多现象的成因提出了假设。
他有意采用了一种同时远离经验常识和传统物理学的解释方式:该方式似乎无意与自然物体向人类感官所呈现的表象保持一致。搭建笛卡尔物理学的材料是关于物体的数学事实,诸如关于大小、形状、构成、速度的数据,这些事实能够为感官经验迥异于我们或者完全没有感官经验的心智所把握。物体的其他事实,诸如颜色、气味等原本与人类感觉能力有关的事实,笛卡尔是以另外的方式处理的。他用自己偏爱的框架来解释,将它们都归结为物体的大小、形状、速度以及这些事实对感官的影响。由此,笛卡尔创立了一种理论,区分了物体真实拥有的本质属性(形状、大小等等)与物体似乎拥有的表象属性(颜色、气味及其他能感知的特性)。
笛卡尔区分了以感觉为基础的认知框架和更严格的数学式认知框架,坚信后者能更客观地理解物质世界。新科学的其他信徒也秉持这样的看法。为了宣扬数学式认知框架的优越性,他们有时会声称它与上帝的思维相似。但是笛卡尔没有满足于这种上帝视角的含混提法,他明确指出了在理解物质世界时以感觉为基础的认知框架与数学式认知框架之间的差异。他向读者表明,前者的整个体系都难逃质疑,后者却可以驱逐不确定性的幽灵;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一种方法,帮助我们摆脱感觉的影响,转向更客观的认矢口框架。
通过亲自倡导上述方法,笛卡尔在纯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几个分支领域都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其他作者,例如弗朗西斯·培根和伽利略,只能在某些方面与笛卡尔比肩。培根虽然发明了一种消除常识化认知和传统物理学负面影响的方法,他对感觉世界的质疑却远不如笛卡尔深刻。此外,培根虽然为一种更客观的认知自然的模式开辟了空间,他却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种模式的数学本质。伽利略的确意识到了该模式的数学本质,却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数学方法在研究物理世界时何以能被应用得如此得心应手。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填补了这个空白。他的理论宣称,按照上帝设计的本意,如果人类的心智以数学的方式去理解物质世界,就能进入确信无疑的状态;我们能够确信无疑地理解的任何东西,上帝都有能力创造出来;当人类确信不疑地把握到物质的数学本性时,仁慈的上帝是不会让他们的心智在此刻坠人谬误的。
这套将物质与数学视为“天生伉俪”的说法在我们今日看来既显怪诞,也不够雄辩。然而,即使笛卡尔没能说服我们数学式物理学是可行的,也没有什么妨碍。17世纪以来数学式物理作为测量、预测和控制的工具已然取得辉煌成就,让诸如此类的证明成为多余。但笛卡尔的理论并非徒劳无功,它为早期的一些研究铺平了道路,正是这些研究的成就使我们树立了对现代物质科学的信心。
如今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比他的数学式物理学更受关注,因为去世不过数十年,他在自然科学领域最具特色的一些猜想就被逐渐淘汰了。然而,这些理论的研究和撰写工作却几乎占据了他的整个活跃期。科学问题,而不是哲学问题,才是他研究工作的中心。在面对这些问题时,他强烈地意识到它们的共同点,清楚地知道处理它们的顺序,并且坚信自己能够找到其中多数问题的答案。
P1-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笛卡尔/牛津通识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国)汤姆·索雷尔
译者 译者:李永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732703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9-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40
CIP核字 2012219822
中图分类号 B565.21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5
出版地 江苏
213
151
1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