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曹魏文学论/亳文化研究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建安曹魏时代的文学自觉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自觉,其重要标志是改变了两汉空泛言志的诗风而形成以穷情写物为诗歌美学风范的五言诗体制,它标志着中国文学从两汉时代的政治附庸走向了自由的、缘情的、审美的文学,并由此造就了曹魏文学的繁荣与发展。本书主要就曹魏文学繁荣之成因、曹魏文学与各体文学之关系、曹魏文学与山水诗之关系、曹魏文学家论以及就曹魏文学精神展开了具体的论述,并试图在研究思路和选题视角方面有所革新和开拓。突出特点是能从文学创作、批评的实际出发,结合社会历史、思想文化、士人心态等方面论述曹魏文学发展的规律性。 作者简介 魏宏灿,安徽太和人,阜阳师范学院教授,亳州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硕士,曾任阜阳师范学院老庄文化研究所(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前身)所长、阜阳师范学院学报主编(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安徽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庄子研究会常务理事、安徽省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从事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主持部、省社科规划办、教育厅重点科研课题10项,在《文学评论丛刊》、《学术月刊》、《哲学动态》、《学术界》、《浙江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孔子研究》、《安徽大学学报》、《东方丛刊》、《孔子月刊》(台湾)及高校学报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曹丕集校注》、《逞才任情的乐章——曹操父子与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生活研究》、《曹魏文学论》、《古文名篇品读》、《魏晋文学论》(获省社科优秀学术专著三等奖)、《亳文化概论》、《中华历代女名人大辞典》(主编)、《历代山水名胜大辞典》(参编)、《中国禅诗大辞典》(参编)等10余部学术著作。 目录 第一篇 曹魏文学繁荣发展的促进力 同题并作:邺下文学繁荣的促进力 建安文学对汉赋的继承与发展 老庄精神与魏晋文学 邺下文学集团的贵族化特征 曹操父子给力曹魏文学之论析 亳州对曹魏文学的贡献 第二篇 建安作家作品论析 曹操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曹操的散文艺术 曹操认可“奸雄”评价的分析 曹操以金璧赎文姬归汉的分析 旧式明君的典型——曹丕的文学实绩 甄皇后与邺下文坛 王粲《七哀》诗写作时间辨正 刘桢论 阮踽论 应玚论 曹叡对魏文学的贡献 远实用而近娱乐——建安谐隐文论 我国最早的诗剧:建安诗歌《孔雀东南飞》 第三篇 山水方滋在建安 山水方滋当在建安 建安文人对晋宋山水诗的发端 虚静:晋宋山水文学勃兴的内驱力 魏晋南北朝文人的游赏活动与山水文学创作 第四篇 建安风骨论析 汉魏风骨=建安风力? 建安诗风与北方物候 魏晋风度与服饰境界 魏晋科技研究的实证精神对文人审美视野的开拓 第五篇 附论 从《诗经》看先秦旅游 从神圣领地到情爱禁区-——桑文化发展试探 孙吴文化之景观 谢灵运山水诗结构的多变性 亳文化略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曹魏文学论/亳文化研究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魏宏灿//杨素萍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6501424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9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2 |
出版时间 | 2013-06-01 |
首版时间 | 2013-06-01 |
印刷时间 | 2018-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468 |
CIP核字 | 2013145615 |
中图分类号 | I209.342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2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40 |
宽 | 170 |
高 | 1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