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逻辑的汉语视界/南京大学逻辑学文丛
内容
作者简介
王克喜,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84年和1991年在徐州师范学院本科和研究生毕业,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8年7月毕业于南开火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徐州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副院长,无锡市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旅游总公司副总经理。研究领域为逻辑思想史、佛教逻辑、语言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至今已出版专著三部,参与翻译著作一部,在海外发表英语论文《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逻辑》,参与撰写英文著作《Five cluestions of chinese logic(中国逻辑史的五个问题)》,曾在A&HCI杂志《哲学与文化》、一流刊物《哲学研究》、核心期刊《哲学动态》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曾三次受邀到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及国际学术会议,受邀到斯洛文尼亚国家卢布尔雅那火学作短暂学术交流。社会兼职:中国逻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逻辑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因明专业委员会理事等。
目录
《南京大学逻辑学文丛》序言
第一章 逻辑与文化
一 逻辑是一种文化现象
二 逻辑对文化的影响
三 文化对逻辑的制约
四 余论
第二章 语言与思维
一 什么是语言
二 语言与思维
三 语言影响思维
第三章 中国语言与中国逻辑(上)
一 中国语言与中国推理类型
二 汉语整体特征与中国逻辑理论和思想
三 汉语词法特征与中国逻辑理论和思想
四 汉语句法特征与中国逻辑理论和思想
第四章 中国语言与中国逻辑(下)
一 语素音节文字
二 汉字系统
三 汉字的类比性
第五章 “是”与“to be”
一 “是”与“to be”和中西逻辑理论
二 “是”与“to be”和中西哲学
三 余论
第六章 “不”的逻辑意义
一 句尾“不”的否定范围和否定焦点
二 固定格式中的“不”的否定范围和否定焦点
三 “不”字句的否定层次与否定命题间的关系
四 “不”字否定的量项及模糊度分析
第七章 中国语言与非形式逻辑
一 古代汉语的意会性与非形式逻辑
二 汉字的意会性与非形式逻辑
三 系词“是”与非形式逻辑
四 余论
第八章 汉语中反向表达的逻辑阐释
一 词语中的反向表达
二 句子中的反向表达
三 反向表达探源
四 反向表达的辩证逻辑阐释
五 反向表达的对立统一推理
第九章 关于中国语言与中国逻辑的反思
一 中国传统逻辑推理
二 中国传统的逻辑理论与思想
三 中西逻辑的互补
四 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方法
第十章 中国逻辑史研究与训诂之关系
一 训诂研究对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意义
二 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训诂问题
三 由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训诂问题而生的断想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推荐
中国逻辑、印度因明和西方亚里士多德逻辑并称世界三大逻辑源流,由于此三者逻辑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诞生的,逻辑发展的风貌并不完全相同。
本书旨在从古代汉语(汉字)对汉民族思维的样式的影响上探讨由此影响而导致的中国逻辑的独特面貌,表意体系的文字、汉语的语序、系词发展的迟滞以及词法句法的同构等特征都对中国逻辑的产生和发展具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逻辑的汉语视界/南京大学逻辑学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克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342643
开本 16开
页数 19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9
出版时间 2019-11-01
首版时间 2019-11-01
印刷时间 201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328
CIP核字 2019061218
中图分类号 H1-0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