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懂得生命在自我探索中成长(全新增订版)
内容
内容推荐
旨在帮助那些希望提升生命意义与质量的人,两位作者提供了一些方法让你能够探索自我的价值与意义并找到和建立与他人之间的深层联系,进而更好地发现和理解生命的意义。两位作者是海文学院的共同创办人,他们结合多年的教学与疗愈过程中的事例与经验,向读者介绍了一种整合身心,强调自我对健康、关系和生活方式的责任深度探索的自我发展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真诚地与读者分享如何应对焦虑、激发自己的能量、如何富有创意地利用自己的时间和天赋,特别是在建立于他人关系方面。相信每一位读者阅读本书之后都会激发心灵的共鸣,找到一直纠结的问题的答案,放下不必要的执着,享受当下的人生旅程。
目录
第一部分 发现力量
第1章 成败之间:自我憎恨与自我疼惜
第2章 外在权力——内在力量连续体
第3章 再谈外在权力与内在力量导向的区别
第4章 自我价值感、镜映与自我疼惜
第5章 理所当然
第二部分 面对焦虑
第6章 存在焦虑:人生在世的挑战
第7章 定位:在时空中找到自由
第8章 从物化到包含:架桥
第三部分 亲密关系
第9章 亲密
第10章 沟通模式
第11章 愤怒:负责任地分享感受
第四部分 健康与疗愈
第12章 在病症与健康中学习
第13章 过敏症与恐惧症:关于自我界定的问题
第14章 多发性硬化症:我们的方法
第15章 摆脱抑郁
第16章 能量观与健康
第五部分 问题与机会
第17章 改变与转化:做自己的风险
第18章 超越治疗:助人关系中的发现与成长
第19章 从求生到发现:走出受虐阴影
第20章 受虐记忆:需要一个持平的观点
第21章 信守无谓的“真理
第22章 灵性、宗教与意义
后记
附录:注释
序言
《懂得生命:在自我探索中成长(全新增订版)》是将二
十多年前出版的一本书大幅改编而成的版本。《懂得生命
》的初版和再版,是为了配合我们在海文学院开设的课程
“潜力苏醒营”(Come Alive)和“生活苏醒工作坊阶段一
”(Licing Alive Phase I)而写的。另一本书,《懂得爱
》(TheRelationship Garden),则是为了补充“生活苏醒
工作坊阶段二”(IAvingAlive Phase II)和“关
系”(Relationships)课程而写的(海文学院的教师后来也
根据这本书开创了一系列“伴侣热情工作坊”[Couples.
Alive]课程)。在这些书里,我们试图融合理论与实践,最
后完成的是集结了多年想法的两本书,但两书之间有许多
重叠之处。人们对这些书的反应,无论是英文版或中文版
,都令我们感到十分欣慰,它们囊括了我们四十多年来在
工作上的中心思想。我们亲自重新编辑原版,并容纳了朋
友和同事们提供的一些建设性评论。回到这几本书,进一
步统整它们,一直都是我们的心愿。现在,我们终于办到
了。
当我们完成《存乎一心》时,我们觉得相较于之前的
两本,这本书的统合度令我们满意多了。能成就这部更为
精良的作品,要感谢托比·麦克林(toby Macklin)这位睿
智又喜欢挑衅的编辑。通过在编辑方面的许多对话,我们
终于能将许多隐藏在前几本书里的理论基础更青楚地呈现
出来。
回到《懂得生命》和《懂得爱》,有点像是一次大扫
除,你把所有家当丢到自家前院的草坪上,然后决定把什
么东西搬回来,以及要将这些保留的东西放在哪。不可思
议的是,在与托比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发觉这两本书比我
们过去认知的还要相得益彰。于是,我们改变了主意,决
定将大部分重复的内容移除,让它们结为连理。就这样,
它们成为相辅相成的一对佳偶。
为了连贯和明确起见,我们想保留原来的书名,但也
想反映出我们在投注了许多心血的改写过程中所做的大量
变更。它们其实是两本新书;但我们所陈述的想法和模式
与原版大致相同。就这样,我们有了《懂得生命:在自我
探索中成长(全新增订版)》与《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
长(全新增订版)》。我们刻意保留了原版中人们觉得有用
的部分,并试图更清晰地表现出两书之间的关联。
我们对这个过程的结果很满意,它造就了两本同声共
气、相互呼应的姐妹作。希望它们对你有所助益,也希望
你喜欢。
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纳奈莫市
2013年2月
导语
你是否也曾有莫名的迷失感,不知身心应安放于何处?
海文学院创始人麦基卓、黄焕祥,奉献四十年理论与实践的精华!
带领读者一起探寻内在自我、重建外在关系!
深切体会生命的完整与圆满,找到安身立命的自信!
我们是浩瀚宇宙里渺小的存在,所面临的挑战就是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意义!
当你走到光的尽头,然后决定踏入未知的黑暗时,你一定要相信,会发生的状况不外乎两种——不是找到稳固的立足点,就是学会飞翔
后记
我们认同东方哲学家和一些存在主义者的观点:人类
悬宕在天地之间,面对着生存的需求,同时渴望着深深的
意义感,某一个生存的理由。因为归属于团体和组织似乎
最能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个体经常发现自己的需求与社
会、文化的要求相左。个人的发展反映了这种动力的紧张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为了顺从和安全感而牺牲自我
,但心中那想要充分展现自我的向往却无法被完全磨灭。
自古以来,许多不同的政治体系都曾面临过—股大众
对自由展现自我不可遏制的强烈渴望。自我若无法充分展
现,代价是难以估计的,虽然它们经常是隐晦的、被掩饰
起来的。这些掩饰可能会在生命的所有层面——情感、心
灵、心智、身体及环境——以各种不同的症状体现出来,
它们共同的根源就是孤立和焦虑,因为他们不仅与他人分
离了,也与自己分离了!我们认为人类大部分的努力都是为
了愈合那些罅隙;经验也告诉我们,大多数人缺乏许多所
需的基本方法去促成这样的疗愈。与其为自己负责,许多
人宁愿将权力和权威交托给其他人,因而限制了自己的发
展。我们认为要克服孤立,重新发现我们与自己、与彼此
、与宇宙的联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亲密关系里建立有
意义的对话。
我们是浩瀚宇宙里渺小的生命,所面临的挑战就是为
自己的生命找到意义。我们相信这个意义存在于人与人的
关系中、人与人的联结和交流中。我们同意每个人都是孤
独的,并且身负着个体化的任务;但同时,我们也需要关
系,才能在宇宙里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样的二元性是人类
本然的处境。一方面,我们是分离、孤独的个体,不断在
寻求联结;另外,我们是万物的一分子,只需要顺其自然
,接纳我们参与并归属于这个整体的自我状态。
关系和对话可以解决这个两难的习题。所以我们在海
文学院开设并教授的课程都是以关系为焦点,将之当作个
人发展的核心议题。虽然我们各自的生命可能看起来十分
渺小,但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可以发现无限的可能。

我们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你一些可用来愈合自己的罅隙
的见解和方法,并增进你对自己的信心。你不是孤零零的
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比自己个人生命大得多的整体的一分
子,这是一个让我们个人感到很宽慰的概念。话说到此,
就以一首我们非常喜欢的诗作为本书的结语:
海洋
我有一种感觉,好像我的船
在水深处,撞到了一个庞然大物
但什么都没有发生
什么都没有……寂静……波浪……
什么都没有发生
还是什么都发生了
而此刻安静站立于此的是我们崭新的生命
——胡安·拉蒙·希门内斯
精彩页
成败之间:自我憎恨与自我疼惜
从多年来的助人工作上,我们觉察到一个十分普遍的困境。我们遇到的人多半都隐约觉得自己不大对劲,我们自己也有过这种经验。它不见得会出现在意识的前景,然而每当我们向内探寻时,就会发现这种莫名的迷失感,或者“身心不安顿”的感觉,生命似乎出了什么差错。许多人也表述过类似的经验,这促使我们开始探究人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人们也常觉得自己没有完成该完成的事,也许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自己的存在本身就出了问题。我们发现这跟我们与自己较深的本质失联,以及那伴随而来驱使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动力有关。
本章所提出的思想架构,探究的就是这个现象。它是我们过去四十多年来工作上的基石,也是我们自己的人生基石。这个架构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看自身处境的视角,以及一个跟他们已经步上的某些道路的不同选择。简言之,我们相信在力图达到理想的自我形象却未能如愿的过程中,人们脱离了他们真实的本质,困在自我憎恨的循环里,为自己带来种种且往往是悲惨的后果。深谙成功之道的人,往往也是备受敬重、被推崇为楷模的人,但这些成功者的内心里,却常因为寂寞、对内在本质的渴望和无孔不入的自我憎恨,而饱受煎熬。
我们认为人们可以选择去运用他们自我疼惜的能力,去开创不同的人生。这些是我们根据卡伦·霍妮(Karen Homey)、西奥多。鲁宾(·Theodore Rubin),’和其他人的论述,经过多年探究所建立的想法。我们很欣慰已有许多人因实际应用这些概念而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
我们称这个思想架构为三“我”:真实我(Authentic Self)、理想我(Ideal Self)和现实我(Actual Self)。不过要声明的是,这些“我”并不是分离、个别的实体,而是一个过程的情意丛(constellations)。你也可把它们想成一个人的不同面向,或是一个历程的不同元素;然而,它们并非静止的“东西”。
我们假设每个个体生来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这个架构里,我们称它为真实我。我们说过,使用这个具体化的标签是权宜之计;它其实不是一样东西,而是一种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有着双重的本质:一方面,每个个体的“存在状态”都是独立且独特的;但另一方面,它也是整个宇宙的一个示现。以此而论,我们在根本上不仅彼此相连,也跟宇宙的运行相连。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分离的个体,同时也都彼此相连,或共属于一个更大的系统。因为这样的本质,我们注定会感到既孤独又相属。个体的真实我面向从婴儿的基本本质和人格特质即可见一斑。一如许多母亲可证实的,似乎每个孩子自生命之初即展现出独特、个别的性格,一种个体生命的特有本质。有些人也许会称这个真实我为“灵魂”,但无论我们叫它什么,它都包含了个体生命的所有潜质,这些潜质可以随着时间推移和未来的经验而开花结果。一如没有两片雪花是相同的,每个人自生命之初便是独一无二的。然而,纵使每个人都如此特殊,但每一个真实我都会从所有其他的我以及整个宇宙显现出来,而且始终与之相连。这就是我们的灵性本质。
大多数的父母在孩子还小时,就开始幻想孩子将来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殷切、竭尽所能地提供孩子所需的一切,梦想孩子将来能超越自己的成就。他们也许会思考如何帮助孩子成长与发展以达到这个目标,一个激励孩子和父母去追逐成功与成就的过程(若孩子做“对”了,父母便成功了)于焉展开。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也会带来很大的问题。父母鼓励孩子完成简单的工作,然后热烈地奖赏他们,从而启动了一个诡异的动力机制。在殷殷期盼孩子成功的同时,父母经常也会对孩子当下的行为表示不满。面对这样的处境,孩子得到的信息是:自己还不够好,他们必须设法改变这一点。即使得到父母正向的回馈,年幼的孩子也认为那是对他们达到理想我的奖励,而不是对他们本然存在的认同。他们了解到自己的目标就是实现那个理想我,成为一个跟本然自我不一样的人。真实我显然是不够的。就这样,孩子将父母和他人的期许内化为对自己的期许,开始建构我们所谓的理想我;那是孩子取悦重要他者应有的形象,毕竟那些人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对象。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懂得生命在自我探索中成长(全新增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麦基卓//(加)黄焕祥
译者 译者:傅馨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1603675
开本 32开
页数 2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8
出版时间 2019-10-01
首版时间 2019-10-01
印刷时间 2019-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374
CIP核字 2019149948
中图分类号 B84-49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20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21:5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