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光闪烁在你的枝头
内容
前言/序言

地处中国西南一隅的凉山,能够有记者作家锲而不舍地写读书笔记,在报纸周而复始地持续推出读书专栏,惊讶之余,满怀敬意。
  

本书就是何万敏在《凉山城市新报》每周五“大凉山”文化副刊上,开设的个人专栏《何必翻书》的结集,分为《精神状况》《历史现场》《这方水土》《文化多棱》四个板块与人分享。其中文章陆续被多家报刊、新媒体转发,多位认真的文化人写出了认真的评论,其影响不言而喻。
  

万敏抬头望天,从大师、大家、先贤、先驱们的初始文本,辗转探寻,又低头落地,回到自己置身其间的本土原点。读者借作者上天入地的慧眼,从他那些感性自然、洋溢着个性思考的文字,从凉山的地理出发,走进对彝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探究与人文追问,包括那些隐藏在山原、谷地、平坝深处的众多不解之谜。如此天马行空般的体验,既津津有味,又大开脑洞,称得上是一种有收益的享受。
  

相对于本书其他章,第一章《精神状况》读者可能小众了些,但我以为,它却是全书核心所在,是读懂作者最重要的一章。这一章的内容是对同行、对自己的夫子自道,虽然可以广而言之是文学,但绝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纯文学,其关键词是媒体写作,或者说是新闻与文学交叉的纪实——现在也很热门地被称作非虚构写作。
  

《华严经》说:“佛所加持无有边。”“加”是加被,“持”是任持,加被是佛的力量,任持是自己的力量,两个合拢来,就是“加持”。简而言之,就是依靠神力与自身努力,得以壮大。以此为喻,我更以为,“媒体写作的加持”可以视为本书的核心。换句话说,作者念念不忘、孜孜以求的是:媒体写作如何是好,怎样才能更上层楼。
  

国内的主流写作,长期被认为是文学写作,而文学写作的主流,又被认为是作家协会系统刊物、著作、评奖所代表的纯文学写作,这其实不确切。
  

姑且不去说眼下已成阵容、方兴未艾的民间写作和多媒体写作,从近代以至当今,以中国报纸为代表的媒体写作,其非纯新闻意义上的作品,包括特稿、特写之类与副刊作品两大部分,它们以文学、新闻两性结合为特征,在整体数量、影响力方面,实际上远远超越了纯文学写作。据2017年春在泸州召开的第26届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年会统计,四川报纸副刊每一年刊发作品数量不低于10亿字,按20万字一部书计算,相当于5000部书;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成立26年,四川副刊作品累计发稿不低于260亿字,约合13万部书。

作者简介

何万敏,生于1963年,四川凉山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高级记者,现居西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凉山日报社副总编辑。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美文》《四川文学》等上百种报刊,获得文学、新闻奖项300多个,出版有评论集《何万敏影视文集》、人文地理《奔向女儿国》、报告文学《烛照凉山》(与人合作)等。

精彩书摘

《光闪烁在你的枝头》:
  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其实根本无法体会战争的惨烈,以及战争之后留给幸运活下来的人心灵的阴影与精神创伤。我们可以从许多战争大片中,被银幕上逼真的腥风血雨和震耳欲聋的音效惊骇,我们永远不可能真切地体会,弹药给血肉之躯造成撕心裂肺的痛苦,和意志力层面生不如死的无情打击。
  因此,阿列克谢耶维奇写战争,更是写人。她把笔墨的重点放在人身上,探索人的心灵,关注人的命运。“从那时起,我就开始琢磨死亡的问题……并且再也没停止过对它的思考。对我来说,死亡才是生命的根本奥秘。”直面罪与罚、生与死的终极命题,成功表现了一代人的迷惘,无可归依和飘零自落,苍凉直指内心深处。
  我的创作之路是从人走向人,从文献走向形象。每一篇自白就像一幅彩色的肖像画,谁也不谈文献,都谈形象,都谈现实的勾觉形象。世界不是按日常实况,而是“按自己的形象与精神”创造的。我的研究对象仍然如故,是感情的历程,而不是战争本身的历程。人们想的是什么?希求的是什么?他们为何而欢乐?为何而惧怕?他们记住了什么?
  但这也成为她所背负的诅咒。审判、窃听、流亡,还有噩梦都是自20世纪80年代作品出版后由她一人付出的代价,但她还是选择说出她所看到的真相,只有说出才能让人知道,在谎言之地,说出真相何其艰难。
  所幸,俄罗斯文学有这样的血统,她在书中也引用过。尼·别尔嘉耶夫写过:“俄罗斯作家永远对真理更为关心,而不是美。”尤·卡里亚金写道:“任何一桩历史事件,都不能按其自我意识进行判断。可悲的是,这种自我意识与历史并不相符。”按普希金的看法,一个人若想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写出来(或都讲出来),是力所不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借小说中的伊万·卡拉马佐夫说:“野兽永远不会像人那么凶残,凶残得那么巧妙,又那么艺术。”所以作家会用最后的力气喊出:“真理高于俄罗斯。”
  有趣的是,“复调写作”的文学理论概念,也来自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当然,巴赫金当初是借用音乐的复调,指两个或多个声部(旋律)同时展开,既完美结合在一起,也保留各自的独立性特征,用于讨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创作核心本质时创立的。他分析认为,复调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不同声音组成真正复调”,说通俗一点,小说叙事突破独白型的单一线索,有意去呈现出开放性,构成小说的一种新形式。
  ……

目录


天地之间的加持伍松乔

精神状况
“我是独自行进的,我完全属于另一个时代的人”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面对波诡云谲,做记录者还是旁观者?
让个人灵魂的尊严沐浴光照
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了世界
为什么真正会讲故事的人屈指可数呢?
在参详人生的角度变得别有风味
叙事只是,夹杂在梦呓之间的“瞬间的现实”
描写金光闪闪的时代被忽略的另一面
每个人生际会都映照时代的宏大叙事

历史现场
走近邛海,马可·波罗为西昌而痴迷
走到遥远的遥远的那座山后
路过生命中漫无止境的寒冷和孤独
昭觉:帝国遥远边疆的一抹黑色
边地和远行是目光的方向
神秘的“木里王国”走来了约瑟夫·洛克
在美丽的山谷永远地游逛下去
生活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这一次,与彝族祖先默默相望
自遥远的天际,你俯身钟情于这片地域

这方水土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通过爱与邻居同生共处
从大小凉山到金沙江畔
假如我们能把藏彝走廊描写出来
筚路蓝缕,差点被遗忘的南方“丝绸之路
远古文明肇始留下的难解密码
古彝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吗?
天书还是天启:寻找古文字的蛛丝马迹
山谷中传来遥远的回声
它是满载芬芳、声律和心境的花瓶
……

文化多棱
附录

内容简介

地处中国西南一隅的凉山,能够有记者作家锲而不舍地写读书笔记,在报纸周而复始地持续推出读书专栏,惊讶之余,满怀敬意。
  

《光闪烁在你的枝头》就是何万敏在《凉山城市新报》每周五“大凉山”文化副刊上,开设的个人专栏《何必翻书》的结集,分为《精神状况》《历史现场》《这方水土》《文化多棱》四个板块与人分享。其中文章陆续被多家报刊、新媒体转发,多位认真的文化人写出了认真的评论,其影响不言而喻。

精彩书评

★何万敏的视野开阔,笔力雄健,把彝族与凉山历史的交融,描述得既富有诗意,更让人油然而生敬畏之情。在我看来,他解读文学与叙述历史,既是为自己的内心寻找沉稳与充实,也是为现实留存记录。他努力抛弃轻浮与浮躁,如同凉山的一棵大树深深扎于厚实大地,在自由呼吸中写作,为自己赢得一位写作者的尊严。
  ——李辉(作家,人民日报高级编辑)
  
★每一篇文章所表现的意义犹如一朵怒放的花朵,当它们奇迹般聚拢之,却自有内在的勾连,造成一种宏大的整体架构。既包涵天地的元气,又概括了极微小的
  事物。
  ——伍立杨(作家,《当代文坛》主编)
  
★万敏君精于阅读,在媒体与读书间游走,所得非高头讲章,尺幅之间有识见,又能出经入史,可见文字功夫了得。读其作品,将灵魂安放于一张书桌,不见浮躁气。如窗对疏竹,清风徐来,明月映照,自有一番风姿绰约,让人羡慕得紧。
  ——朱晓剑(作家、书评家)

内容推荐
本书是《凉山日报》副总编辑何万敏在《凉山城市新报》每周五的副刊上, 开设的个人专栏“何必读书”结集。全书分为文学、历史、地方、文化四个板块, 共42篇, 另附多篇作家评论。这些随笔借阅读相应图书延伸话题, 表达作者犀利的观点、深刻的阐述、真诚的情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光闪烁在你的枝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万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48019
开本 32开
页数 340页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40000
出版时间 2017-11-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17-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92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22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3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