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与四川
内容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四川重庆、成都、乐山等地居住了八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又曾四次入川。收集在本书中的作品,就是他到四川时写下的书信、日记、散文、诗词,共分为四辑。这些作品,或倾吐对彼时辛苦艰难的忧愤之情,或揭露、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或反映当时教育的真实情况和坦露自己的见解,或歌颂民族气节、表达战胜侵略者的决心,或记述文化、出版界人士的生活与活动,无不真实地记录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这些作品不仅是作者性格和人格的真实反映,而且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具有可贵的史料价值,是后人了解、研究叶圣陶的思想、生平与创作的不可多得的资料。叶圣陶的作品,以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炼精致著称。本集中的作品,也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风格。
本书由叶至善、叶至诚选编。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生于江苏苏州。
现代作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长篇小说《倪焕之》,随笔集《西川集》等。
教育家,1915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尚公学校国文教员,为其编写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到甪直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进行教育改革,编写新的教科书。1949年8月,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时,首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
出版家,1923年,进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出版工作。1930年任开明书店编辑,主办《中学生》杂志。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
社会活动家,1921年与周作人、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

精彩书摘

蓉桂往返日记(一九四二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三日)
这段日记一共八十九天,记的四十年前——一九四二年我从成都去桂林的一次旅行。
抗日战争期间,桂林因为政治情况特殊,成为“文化人”集中的地方,过去在上海差不多朝夕相见的许多老朋友都在那儿。他们到桂林大致分两个时期,走两条不同的路线:有的在“八一三”之后不久就离开上海,先到汉口,后来溯湘江而南,进入广西,少数人或绕道贵州;有的先到香港,后来太平洋战争爆发,就渡海西行,溯西江进入广西。不论走哪条路线,都是受了日本军队“进入”的驱使。我当初也到了汉口,一九三八年年初带了一家老小入川,在重庆安顿了十个月,后来接受武汉大学的聘请,又把家搬到了乐山。从此我落了单,跟老朋友们疏远了。一九四零年夏,我脱离武大,进四川省教育厅的教育科学馆做研究工作,一九四一年年初就把家搬到了成都,离群索居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变。所以这一次到桂林,是经过好几年的颠沛流离,尝够了“人生不相见”的况味之后跟许多老朋友的重逢,心情之畅快真是难以言说。现在事隔四十年,老朋友大多成了古人,而当时“惊呼热中肠”的情景宛然在眼前,更使我怀念他们不己。
另一方面,这次旅行的艰辛也难以言说。现在从成都到桂林,乘火车要不了两天,我那一次竟走了一个月又三天,沿路阻难重重,如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搭上公路汽车先得作种种奋斗,搭上了还是前途茫茫,像坐了舢板漂洋过海似的,连能不能到达彼岸都难断定。一路上我情绪坏得无以复加,居然能坚持到目的地真不容易。
至诚看了这段日记感到很有趣,就抄了下来。从成都动身的日子是五月二日,为了把旅行的缘故交代明白,所以从四月十六日抄起,直抄到七月十三日回到成都为止。
一九八二年八月十一日

四月十六日 星期四
晨起倦甚。九时半,忽雪舟夫妇偕彬然来,欢然执手。五年为别,话头太多,杂乱谈说,屡易其向。二君怂恿余往桂林一行,商量开明编辑组织。余意桂林之游未尝不欲,而旅费巨大,旅途困难,殊未敢决定。饭后一时,余独入城,晤程缓百,与茗于公园,略谈普益方面编辑事。即将应刻应写之《小学国语》稿交与之。三时应高琦中学杨立之校长之约,至其校参加其校教师之团契会。四时余讲话,以《教育所以养成好习惯》为题略为阐发,语殊杂乱。亟亟返家,已七时矣。遂与彬然小饮。君带来杭州龙井茶及内江糖食。此茶久未尝矣,冲饮一杯,无上享受。遂剪烛杂谈,君所言政界、学界、文艺界情形皆余所未知。余处成都郊外,一切不知,真如在世外矣。所闻多可慨叹。十一时就寝,疲甚矣。

四月十七日 星期五
为彬然在此,今日不到馆。九时与彬然步行至青羊宫,入而观其大殿。殿供三清,颇整洁。然除此一殿之外,余屋皆破坏不堪。遂乘鸡公车至武侯祠。其旁刘湘墓已完成,余尚未一观,欲先观之。守门兵士言星期六星期日开放,今日非其期。遂入武侯祠,略观殿堂,而后啜茗于池旁。闲谈编辑方针,并及广西情况。进面点。步行至华西坝,在校区内绕行一周,而后入城至陕西街。天忽下雨,淅沥不已,俟其少止,即出城返家。彬然则留陕西街。薄游一天,已觉疲惫不堪,早睡。

四月十八日 星期六
八时半入城,至华西坝齐鲁大学,上课两小时。以下午三时尚须应金陵大学文学系史学系之约作演讲,即在新南门进点喝茶,延挨时刻。三时到金陵,即启口,题为《乐亦在其中矣》,大意谓人生须有理想。预备不充分,讲得殊不佳。听者殆有百五十人左右。四时散。又值下雨,亟乘车到家。又复倦甚,未能与小墨商谈《国语课本》。

四月十九日 星期日
昨夕二时许,满子觉腹痛。墨即起床整理衣物,以便入城住院。天方明,小墨陪满子离家。墨亦于八时半入城,拟暂住祠堂街月樵处,取其来往保婴院较方便,可以照料满子产后之饮食。十时后彬然、雪舟偕来,闲谈为快。留之午饭,又谈一时许而去。余以夜睡不足,倦甚,看三官携归之各种图画杂志,卧于竹榻休息。三时后小墨归来报告,言满子于二时产一雄,虽初产,尚不困难。闻之大慰。余早已拟定此儿之名为“三午”,缘余生于甲午,小墨生于戊午,而今年为壬午也。父子相去各二十四岁,可为纪念。又按阳历小墨生于四月二十日,而今日为四月十九(阴历为三月初五日),父子相去整二十四年仅差一日耳。夜间点燃彬然所赠桂林制造之植物油灯,光明又胜于洋烛,看书写字极便,惟颇费油耳。顷小墨言报载美国飞机炸日本东京一带,丢燃烧弹。此在日本为第一次遭炸,诚大快人心。然日本民众无辜,亦必有死伤流离之痛,宜哀矜而勿喜也。

四月二十日 星期一
到馆。复子恺一信。看教厅嘱审稿《大中理解》一种。又看马长寿君所赠《四川古代民族历史考证》一长篇。马君夙研究西南民族问题,入川四年以来,足迹遍全省,其所作当非泛泛之谈。余于此全无所知,读之颇增常识。灯下,二官、三官伏案温习,预备本周应校中小考。余则寂然无聊,墨不在家,便觉异样。

四月廿一日 星期二
八时入城,至祠堂街小坐。至陕西街,知洗翁与雪山昨来电报,邀余偕彬然航桂一游,旅费可由开明支付。游桂固所愿,然于开明无所裨而用开明之钱,心所难安,以是意未能决。十时与彬然步行出东门,访望江楼。天气晴明,绿树生辉,锦江水发,平波东去,正是出游时节。登楼茗坐,续谈一切。彬然邀余往桂林一行,谓可商谈二事。一为开明之编辑方针,商定后由余主持。又一为另出一较大规模之《国文杂志》,商定后由余主编。并为文供社撰一《国文手册》。于是余可家居执笔,不必复跑茶店子。此亦余所愿,然改变生活方式,一时亦未敢径即决定。略进面点,坐至三时始入城。同驱车至保婴院,晤墨及满子。墨未住月樵处,即住院中与满子同室。满子产后安好,略无病苦。婴儿颇秀美,浓发盖顶,五官端正,小手伸动。坐半时,回至陕西街。雪舟留饮,饮黄酒半斤以上。匆匆出城,到家已七时半矣。今日得子恺、红蕉、东润之信。

四月廿二日 星期三
到馆。续作进度表。伏案竟日,将初中部分草毕。得王云五复信,言叔湘之书近已印出,余与佩弦之《略读指导举隅》下月可出,为之欣慰。天气大热,夹衣已嫌其热,入夜有少数蚊虫嗡嗡作声矣。作一律赠彬然,即篆书一通,明日与之。诗见本集第四辑:《彬然来成都见访同登望江楼》。

四月廿三日 星期四
八时入城,至陕西街。雪舟往航空公司探询,知此间无直航桂林之飞机,欲乘飞机须至重庆搭乘。只得由彬然先往重庆,如有得票之可能,余再遄往重庆耳。十时至保婴院看墨,墨方购蛋染红,预备分送少数友人家。满子乳汁太多,婴儿吃不完,则于巷中觅一人家之婴儿来吸之。据云婴儿脐带明日即可脱落,后日可出城回家。十一时仍返陕西街,雪舟招余与彬然、雨岩往“小酒家”小吃,吃菜三色,值八十余元,亦太奢矣。回办事处打牌。墨来送红蛋,替余打四圈而去。牌毕,复小饮,雪舟夫人煮鳖,甚佳。饮毕,匆匆到家,已七点半矣。今日得三信。马文珍寄其全部诗稿来,算是相赠者,意殊可感。上海伯、邨、调三位来信,皆言上海生活窘状,读之扼腕。云彬来信言《国文杂志》必须创办,主编必须由余任之。

四月廿四日 星期五
昨夜有雷雨,起视屋漏,搬动书籍。晨间雨止,而道路泥泞,不克到馆。为高琦中学写“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十字,杨校长所托,将制匾悬于新建之食堂。饭后入睡,连日倦甚,一睡亘四小时。起来作书复文珍,并附一书致佩弦。理文珍诗稿,其诗胜于一般之新体诗,拟为设法出版,不知有望否。

四月廿五日 星期六
上午有风,作细雨。八时半离家,至齐鲁上两课。食面点,即至陕西街。彬然言无论有飞机票可买与否,且同至重庆如何。余漫应之,遂约定以五月一日动身。出游亦所愿,离家复不惯,意殊矛盾。与彬然、雪舟夫人、周君打牌八圈,余小胜。小墨来,言今日墨与满子等弗能归,缘婴儿脐带尚未脱落。据院中人言,明日亦未必脱落也。未几,三官亦来,欲往院中省母,且看婴儿,遂言明今夕宿小墨校中。五时至嘉利西餐馆应月樵之招。月樵所宴为二三远来旧友,兼请彬然,余与雪舟、雨岩则陪客也。八时席散,车轮辗月而归。明日拟息心作文,既须离家,须将各事作一小小结束方可。

四月廿六日 星期日
为欲出门,须赶作六月份《国志》之文稿。晨起即伏案,作一文谈写字。并令二官译述一文,谈描写方法。十时墨独自归来,闻余将出门,故先归。余之一文至夜完毕,全篇三千字。明后尚须续作他文,方够一期之用。

四月廿七日 星期一
到馆,续作进度表。竟日伏案,将初中部分拟成。其高中部分须少缓着手。傍晚,携本月份之米归。灯下改三官所作随笔,助墨排活叶文选目录,九时半歇手。

四月廿八日 星期二
晨起将《项羽本纪》中《鸿门会》一节译为白话,拟入《国志》。九时半彬然来,谈动身准备,沿途耽搁何处,拟访问何人等等。十时许,满子携婴儿归来。从同居农民张家之意,悬红布一方于门,且放爆竹。对于产妇有禁忌,此殆是极古之迷信。午刻吃面,因今日为小墨之生日。午后三时彬然去,约明日再会面于胡雨岩设宴时。余遂捉笔疾书,至傍晚译成半节,只得写上“未完”,待次期再续。灯下改二官所译文字。

四月廿九日 星期三
到馆。校书记所抄《初中国文进度表》,并作《中教》之征稿信。午刻离馆入城,饭于邱佛子。遂至陕西街,与彬然说定,决延后一日,于下月二日登程。吴梦三君来访。吴为美亚成都发行所经理,红蕉嘱渠与余会面,故来访。其人为一能干商人,健谈。闻余言将出游,自任代买汽车票,谓可得优良之位置,因即托之。五时往“姑姑筵”。盖雨岩新生一儿,设汤饼宴也。及入席,余之一桌皆书业中人,笑谈甚欢。“姑姑筵”之菜甚精,为成都第一。然一席之价在五百金上下,共设四席,所费二千金,亦豪举矣。二官、三官亦来赴宴,偕归。出新西门,天已黑,幸微有月光,余坐鸡公车,两儿随行。此境亦复新鲜有味。到家已九时矣。

四月三十日 星期四
晨起改二官续译《鸿门会》之稿,缘计算字数尚不足之故。又助墨编文选目录。傍晚,光华四学生来,托改诗文稿。文皆坏甚,看之乏味。匆匆料理,一日未得空,尚未能弄得齐整也。子恺以第三册之画稿寄来。此次颇希望能在遵义歇夜,与子恺一面。

五月一日 星期五
晨起写《国志》之社谈一短篇,然后料理衣服笔墨,准备启行。午后一时辞别母亲与墨出门。此行殆须一月以上,然意兴在于游览,并无怅怅之感。二官、三官送余至罗家碾,即乘车入城。至月樵所,彼托余数事。程缓百亦来叙别。公园中今日有工商竞赛会,于文化馆中见有旧日木刻工人所仿作西法木刻画,笔意颇不差,而观者均不甚注意之。至陕西街晤彬然、雪舟等。未几,云波、启贤、泽芝、朝珍四人来访。彼等已接余信,意余未必成行,先至余家复入城相访,情意可感。云波受子杰意以五百元授余,谓是路费。余以受之不合,却之。云波倡议小饮,遂偕饮于西御街某小馆子。饮毕遂别。回至陕西街,再略饮黄酒。小墨在,以所作一稿呈余,略为修改。十时就睡,已入梦而子杰来,起与略谈。彼无甚事,送别而已。余乃不复能酣睡,有数蚊虫嗡嗡作扰,直至天明。

目录

目录

第一辑
渝沪通信003/嘉沪通信062/渝沪及嘉沪通信跋120

第二辑
成都近县视学日记(一九四零年十一月廿二日至十二月六日)125
蓉桂往返日记(一九四二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三日)138
蓉渝往返日记(一九四四年八月十五日至九月廿八日)194
出川日记(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廿五日至一九四六年一月十四日)223
旅川日记(一九六一年四月二十四日至五月十日)235

第三辑
生命和小皮箱251/

我们的骄傲253/

邻舍吴老先生258/

辞职261/春联儿264/

谈成都的树木267/

茶馆269/

我坐了木船270/

驾长273/

桡夫子275

第四辑
宜昌杂诗279/

江行杂诗280/

长亭怨慢·颂抗战将士281/

卜算子·伤兵282/

卜算子·难民283/

题伯祥书巢284/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来渝将演《民族万岁》为题二绝286/

今见287/闻丏翁回愁为喜奉赠二律288/
自北碚夜发经小三峡至公园289/策杖290/

自重庆之乐山291/

鹧鸪天·初至乐山292/

檐月293/游乌尤山294/

至善满子结婚于乐山得丏翁寄诗四绝依韵和之295/

自成都之灌县口占296/

游青城口占297/

乐山寓庐被炸移居城外野屋298/

水龙吟301/

浣溪沙302/

金缕曲·赠昌群304/

题苏稽喻仿陶新居305/

将去乐山之成都题赠钱歌川夫人306/

和佩弦307/

采桑子·偕佩弦登望江楼308/

仿古乐府书满子所闻车夫语309/

偶成311/

次韵答佩弦见赠之作312/

湘春夜月忆家园榴花313/

送佩弦之昆明314/

半醒闻水碾声以为火车旋悟其非315/

二友316/

彬然来成都见访同登望江楼318/

重庆不眠听雨声杜鹃声319/

自重庆之贵阳寄子恺遵义320/

木兰花·游花溪听雨竟夕示同游晓先彬然两兄321/

公路行旅322/

桂林赠洗翁323/

自居乐山与上海诸友通信重行编号今满百通矣324/

题草堂325/

成都杂诗326/

重庆南温泉328/

出峡329/

工地330/

菩萨蛮·重庆中美合作所美蒋罪行展览馆331/

观纪录片《成昆铁路》332/

望江南333

内容简介

1937年秋,叶圣陶一家从苏州西迁,于1938年初到达重庆,后又转入乐山,与心之所系的上海亲友渐行渐远,只能靠书信相呴相濡。日军的飞机在中国的天空狂轰滥炸,连叶家在乐山的居所也遭波及,每封书信的分量可想而知。
1942年,叶家已转入成都。叶圣陶历尽艰辛,到当时“文化人”集中的地方桂林去,在饱尝“人生不相见”的况味后重逢老友,感慨万端。1944年,随着战事的变化,许多出版机构和“文化人”又集中到重庆。叶圣陶再到重庆相会。两次聚会意义重大,叶圣陶都做了日记,虽不甚详,但作为当时民族精神支柱的“文化人”的真实状貌大略可知。
此外,本书也收录了抗战胜利后叶家东归和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再回“第二故乡”四川时的心绪记录,以及他在四川期间所作的一些诗文。
由于历时较长,又多次辗转,书信、日记、诗文等资料有所散失,现存部分编成这本书,弥足珍贵。

编辑推荐

★国难当头,造就叶圣陶与四川的不解情缘。
★鲜为人知的书信与日记,还原乱世文人的精神力量!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为四辑, 其主要内容包括: “渝沪通信”、“嘉沪通信”、“渝沪及嘉沪通信跋”、“成都近县视学日记”、“出川日记”、“生命和小皮箱”、“我们的骄傲”、“辞职”等文学作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与四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叶圣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46886
开本 32开
页数 334页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280千字
出版时间 2017-09-01
首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1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6.2
丛书名
印张
印次 1
出版地
22cm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