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清华走出的科学家/名家视界书库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不仅是讲述从清华走出的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展示精神风范的窗口,以反省个人与时代、科学与人文为重大主题,诠释人生的真谛,掘取文明的碎金,更成为广大读者精神食粮的仓储!不仅如此,穿插其间的大量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是将这些科学家们所处的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予以复原,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探索精神。

内容推荐

有—种财富叫精神。有一种高贵叫文明。走进北大清华,走近文化名家,让我们在—种需仰视才见的高度中拓展视野,在一种手不释卷的阅读中把握人生。从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品悟、奋斗和超越。本书讲述了从清华走出的30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

目录

顾毓琇

熊庆来

梁思成

叶企孙

王淦昌

华罗庚

邓稼先

杨振宁

侯德榜

钱 宁

高士其

钱学森

章名涛

马国馨

戴芳澜

周光召

高崇熙

王遵明

张光斗

钱三强

何祚庥

常 迥

夏 鼐

陈省身

赵玉芬

刘曾复

陆宝麟

王世真

臧玉淦

张昌颖

试读章节

婚恋、家庭志略

熊庆来先生夫人名姜菊缘,他们的结合,属典型的“旧式”婚姻。他们同年同月出生,妻子比丈夫早生三天。他们是十六岁那年结的婚。既是包办婚姻,事前双方当然谈不上互相了解,更谈不上有什么感情交流。但正如熊夫人所说:“我们夫妇生活几十年,一直相敬如宾,和睦相处。迪之离开人世已十一年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的心中。”她在结婚当天就对丈夫产生了敬佩之情。那是在他们被引入洞房的时候,当地有一个规矩,在新娘被引进洞房时,要向新郎叩个头,叫“挑水头”,说是为了感谢日后新郎要给新娘挑水之意。又不知为了什么讲究。叩头之后,新郎还要跨一下新娘的头。熊夫人说:她当时按规矩向新郎叩了头,可是他不但没有跨她的头,反而向她作了一个揖。亲戚和来宾看了,都赞扬说新郎真有礼貌,她也很感动,心里暗暗生了敬佩之情。他们婚后不到一个月,熊庆来就到昆明读书去了。祖母问:“你们是不是感情不好?”熊庆来回答说不是,只因读书要紧。……前面已提到,在国外留学时。他曾写信回来给父亲说:“戏院、酒店、舞厅,男不喜人,努力读书为要”。据熊夫人讲,熊庆来不入舞场,还有一个意思,即认为“跳舞就要和外国女朋友要好,就要和他们结婚,丢掉家里的妻子,这是很不道德的。”熊夫人没念过书,但也属书香人家。祖父是举人,父亲是廪生,但是对女儿的文化并不关心。熊夫人说:“大概是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所以她婚前认字很少,连自己姓的“姜”字都不认得。婚后,丈夫曾认真地教她认字、写字。不过学习的时间有限,效果并不明显。丈夫在法国留学时,妻子“偷空”写信,一封信要写上好几天,不会写的字还要问人。妻子对丈夫十分忠实、体贴,感情深厚。丈夫在法国留学期间。熊的父亲娶了一个“品质恶劣的妾”(熊夫人语),熊母忠厚软弱。无法实施管束,致使小辈媳妇不但辛苦不堪,还要挨骂受气。熊庆来离家八年,回国后先把妻子接到南京,使妻子在自己的身边“算过了三年幸福的日子”。不过“这三年也不是无忧无虑的”。熊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曾患肋膜炎住院,因为医院条件差,她每天要把做好的饭菜送给丈夫吃,自己吃医院的菜饭。早上送牛奶面包给丈夫吃,自己吃医院的稀饭、咸菜。从医院回来,她立刻又忙于买菜、做饭、喂孩子吃奶。中午又做了合口菜饭送到医院,她自己又是吃医院的。晚上也是如此。在丈夫的病未脱离危险期时,需要她在医院里陪住,夏天蚊子多,医院没有蚊帐,她就把家里的蚊帐拿来给丈夫用,自己就只好让蚊子叮咬。

熊庆来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妻子也一直陪在身边,且收入稳定,环境优越,这可能是他们一生所过的最幸福的日子。这期间,丈夫工作起来废寝忘食,每天中午她都要打三四次电话催他回家吃饭。

丈夫第二次出国深造,她带着孩子们又回到南京居住,困难又接着降临。家里一切事务都由她承担起来。那时大儿子在清华读书,二儿子由丈夫带到法国,另外三个孩子都由她带到南京去住,这两年丈夫在法国得了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无论是学术地位还是经济收入都很高。但在法国生活,第一年可以享受休假的半薪待遇,第二年就没有了。那几年,丈夫在国外带着一个孩子,生活勉强维持。妻子住在南京,因为在南京有点房产,可以收点房租补贴生活,每月还要寄钱到北京供大儿子和小叔子(熊庆来的的五弟)读书。她每月就靠剩余的20块钱带着三个孩子生活。节省度日,也不够消费,顶多买点肉食给孩子吃,自己在门前种点瓜豆、蔬菜做贴补。有一阵,三个孩子轮流生病,七岁的女儿患白喉发烧到40℃,去了几个医院都不肯收留了,只好设法自己医治。一个亲戚让她给孩子在喉咙上擦薄荷锭,果然就把孩子的病治好了;另两个是孪生兄弟,同时上吐下泻,她昼夜守护着他们,熬得精疲力竭,其中一个转为伤寒病,诊断迟了,最后请一名医夜里来家里出诊,一次出诊费就是20元“大头”。经过诊断,医生说这孩子已病人膏肓,无法医治了。这孩子很聪明,她曾买了些看图识字画片挂在墙上,教孪生弟弟认字。因哥哥生病暂未教他,可是弟弟还未学会,哥哥却已学会了。这个聪明的孩子不幸夭折时才四岁。她不敢写信告诉丈夫,那时他正在巴黎,她怕这不幸的消息会影响他的工作的情绪。她说,好几次家里发生事故,丈夫都恰好不在身边,一切困难都是他一人设法克服。

熊庆来第三次去法国,一住就是八年,生活很苦,又患半身不遂。妻子在国内,因公公分给她一些田地,她被认为是地主,押回老家关在一间黑屋子里,经受了一些苦难和惊骇。1957年,熊庆来应召回国。熊夫人回忆说:

他回到祖国的怀抱,看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万分兴奋,作了不少的诗和文章来歌颂新中国。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时,我坐在他的身边,见到他情不自禁地站起来鼓掌,高兴地说:“我国也有原子弹了!”。他虽半身不遂,仍孜孜不倦地用左手写论文,刻苦钻研数学,辛苦培养学生。在他70岁高龄的时候,还接受了两名研究生——杨乐和张广厚同志。这是他一生中最后培养的两名学生。因他年老有病,领导照顾他在家里工作。每天吃过早饭他就伏在桌上工作,下午、晚上也是如此,自觉地、积极地工作,为祖国贡献出所有的力量。在“文化大革命”中。虽受了不少折磨,但他始终没有怨言,总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直到临终前一天,在他写的一个检查中,他还表示要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两次抉择两次不幸

熊庆来酷爱科学,但他对自己的祖国和故乡,有着更执着的深情。熊庆来的次子熊秉明用“平实、诚笃”四字来概括父亲的性格。他说在他父亲的平实、诚笃性格中,充满两种执着的爱——一是对科学真理。一是对祖国和乡土。他写到他的父亲曾两次在对科学真理(个人的科学工作)和对祖国与乡土(为祖国乡土服务)的挚爱之间的两次重大的抉择,两次都是后者占了上风,而两次都给他带来种种的不幸。

第一次抉择——下乔木而入幽谷。第一次抉择是指1936年他放弃清华优越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而应龙云之邀回故乡出任云南大学校长。熊秉明写道:1936年,他在清华大学做教授兼系主任。云南大学闹风潮,省主席龙云打电报给他,请他主持云大。那时云南是一一个边远难及的省份,去昆明得办护照,绕道香港、越南,然后经滇越铁路到达。在那里办大学,别的不说,单延聘教授一端便十分困难。但是云南是他的故乡,他觉得对那个地方、那地方的青年有一种责任。所以终于决定“为桑梓服务”回去了。他在回去的途中,便发生七七事变。P23-25

序言

一个个史学家在历史风云中的起落与沉浮;

一个个科学家在追求真理中的执着与奋争;

一个个文学家在艺术探求中的选择与爱恨;

一个个教育家在理想抱负中的迷茫与清醒。

当一种文明以高贵的姿态来表达;当一种财富以精神为载体来呈现,我们对此除了怀着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外,还有一种对那些精神和文明创造者的崇高敬仰。正是从这样的基本动机出发,在秉承学术成就和道德垂范的双重标准下,我们精心选取了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走出的科学、教育、文化、历史四大领域里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他们多为学校的资深教授和中国院士,小心翼翼地将这些“大家”的传奇人生予以浓缩,并在介绍他们的学术贡献及成长过程的同时,还着力铺叙他们所亲历的时代风云,以期借助他们的慧眼看历史之风云,观科技之发展,览艺术之璀璨,感教育之影响。将他们的风采整理成束予以集体亮相,无疑成全了广大读者对于精神巡游的期待。回望那些民族大义与人生命运的相互关联。启示着人应该怎样活着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细心整理中,一个人文的脉络日渐清晰,我们发现,不同领域的“名家”却那么惊人地相似:外表朴素而内心高贵;胸怀天下而波澜不惊。他们那么朴素真实地生活在芸芸大众之中。却关注着全民族的命运;他们的研究似乎离生活很远,却引领着全民族、全人类的进步。长期以来的研究与探索,早已让他们习惯了从容和淡定的生活。然而,在自我领域纵横驰骋的卓越成就,早已不顾他们个人的低调,将其彻底暴露。作为文明的标杆,他们让文化和精神近乎立体化,那么生动。那么具象——有着时代烙印的理想抱负,有着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人的书卷气,当然还有西方文明强烈冲击中国后留给中国读书人的“格物致知”的理念。望其项背,可以真切的感受到:站起来的不仅是身体,还有永远屹立的精神。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名家视界书库丛书”不仅是讲述“名家”人生经历,展示精神风范的窗口,以反省个人与时代、科学与人文为重大主题,诠释人生的真谛,掘取文明的碎金,更成为广大读者精神食粮的仓储!不仅如此,穿插其间的大量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是将这些“名家”们所处的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予以复原,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探索精神。

蜀地的盘山路九曲十折,就像历尽艰难的人文事业一样;而物质的丰裕、生活的安稳一定程度上消磨着一些年轻人探询的热情。对于记忆或许我们本不该太过苛求,但对于这些文化的“名家”,或许我们需要重提那句俗语:遗忘是可耻的!面对他们。面对历史,或许有责任做这样的自我叩问:时代给予如此多元的选择,生活赋予了我们以富足,我们给予了社会怎样的回馈,我们对于自我人生的价值又做了怎样的发挥?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还不确定,就让我们手不释卷走进北大清华,走近那些文化名家,让我们在一种需仰视才见的高度中拓展视野,在一种愉快的阅读中阐发经典的魅力。追随北大清华“名家”的光辉足迹。在人生的自我观照与顿悟中扶正自我、鞭策自我、超越自我。

易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清华走出的科学家/名家视界书库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国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55914
开本 16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内蒙古
240
170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0: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