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每天读点中国历史/经典天天读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是过去与“人”之间,永无止尽的对话。

每天读点中国历史,你会发现所有的困惑在历史的背景下都不是新鲜事。可谓:历史的往事并不如烟,今人的困惑早有答案。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整理精编了13个重要的主题或者说是历史的截面,试图让读者诸君在历史的事件之中体会古人的忧思、困惑与睿智,从而可以“知兴替,明得失”。

内容推荐

历史写满了沧桑,印记着民族步履的繁艰。后人看历史,鲁迅看到了吃人;柏杨看到了酱缸;有人看到了一种毒素的沉淀;也有人看到了历史传承了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满心荣辱与欢喜。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以上的说法都因他们只看到了历史的一个侧面。难免有失偏颇,有以偏概全之嫌。

历史其实是一个过程,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绝不应该有任何亵读的举动。然而沉淀的历史文化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所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脚步越来越仓促,思想也越来越烦乱,这是一个浮燥的年代,事事瞬息万变。如果我们整天埋头在现实的鸡零狗碎之中,便很容易当局者迷,一叶障目。如果我们能够在睡前的灯下、上班的路上、机场候机时翻开历史的卷轴,目有所读,心有所悟,相信会豁然开朗,应对自如。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整理精编了13个重要的主题或者说是历史的截面。试图让读者诸君在历史的事件之中体会古人的忧思、困惑与睿智,从而可以“知兴替,明得失”。

目录

第1章 帝王往事(上)——盛事明君的文治武功

 秦始皇赢政:千古一帝

 汉高祖刘邦:草根皇帝的奋斗史

 汉武帝刘彻:治国理政,雄才大略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

 清太祖:天命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圣祖:康熙大帝开创盛世之基

第2章 帝王往事(中)——启迪后世的治国方略

 六条诏书:西魏政权由弱转强

 定章建制:隋文帝改革兴隋

 澄清吏治:唐玄宗创“开元之治”

 松赞干布:改革兴吐蕃

 因俗而治:辽太宗推行的“一国双轨”

 忽必烈:思大有为于天下

 皇太极:改行汉制

第3章 帝王往事(下)——历史深处的谜团与真相

 汉武帝为何独宠李夫人

 被逼无奈:刘协禅让曹丕

 明成祖朱棣的生母是谁

 爱新觉罗·福临出家了吗

 雍正皇帝死因之谜

 乾隆皇帝身世之谜

第4章 后宫往事(上)——皇权光环中的智慧女人

 独孤皇后:辅佐隋文帝成大业

 长孙皇后:贞观之治背后的伟大女人

 大脚马皇后:家之良妻,犹如国之良母

 北宋杜太后:严家教。辅朝政

第5章 后宫往事(下)——美丽女人的幸与不幸

 褒姒:一笑而灭周天下

 美人计:西施亡吴

 昭君出塞:独流青冢向黄昏

 杨贵妃:千古绝唱《长恨歌》

 齐后主:不爱江山爱美人

第6章 皇权往事(上)——继承人问题上的博弈与争夺

 你方唱罢我登场: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

 父兄俱成刀下鬼:心狠手辣的隋炀帝杨广

 血雨腥风皇权路:对皇子两杀两废的武则天

 兄弟相煎何太急:明英宗、明景宗的“夺门之变”

 乾纲独断操权柄:慈禧太后与儿子之间的斗争

第7章 皇权往事(下)——外戚与宦官操纵下的社稷

 一人得志,鸡犬升天:跋扈将军梁翼的下场

 袖里乾坤轻移放:权倾朝野的“十常侍”

 清除异已独擅权:唐中宗时的韦后之乱

 三公不过掌中物:独揽朝政的“立地皇帝”刘瑾

 一人之下九千岁:宦党第一权枭魏忠贤

第8章 君臣往事(上)——寻求君王赏识的机缘与策略

 毛遂自荐:主动寻求君王的赏识

 礼贤下士:皇帝躬身请贤臣

 他人举荐:步入仕途的捷径

 利用女色:裙带下的官帽

 世袭为官:最为久远的入仕之途

 另辟蹊径:走别人没有走过的仕途

第9章 君臣往事(中)——位极人臣的伴君之道

 为君王解决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忠心耿耿是获得信任的首要条件

 高举“憨厚”的招牌

 树立起一个正直公正的政治形象

 选择赏识自己的君王是获取支持的前提

 于危乱之中撑起局面

 巧妙充当君王的知音和配角

第10章 君臣往事(下)——伴君如伴虎,而且是猛虎

 天才统帅韩信的悲剧结局

 被枉杀的开唐第一功臣长孙无忌

 冤死风波亭的南宋名将岳飞

 谋国未谋身的李善长

 于谦忧国忘身反被杀

第11章 宦海往事(上)——打破“一朝天子一朝臣”规律的“官场不倒翁”

 叔孙通:改朝换代始终走红

 曹振镛:历任清朝三代的汉族官僚

 刘伯温:元、明两朝皆受重用

第12章 宦海往事(中)——成就事业的为官之道

 战前求田宅.王翦示无欲

 萧规曹随.无为无不为

 外愚内智的陈平

 择主而事:不在浮华,在于远谋

 司马懿韬光养晦迷曹爽

 徐茂功圆融处世位极人臣

 吕端大事不糊涂

 曾国藩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

 为官者要善于容下属之短

 抓住弱点使人为我所用

 亲信总有用得着的时候

第13章 宦海往事(下)——同僚倾扎与党争之祸

 西汉袁盎设计陷害晁错

 东汉党争之祸

 李林甫倾轧同僚

 旷日持久的牛李党争

 北宋王安石变法与新旧党争

 明朝官员弹劾严嵩的始末

 张居正变法引发的党争

 南明史可法与马士英的斗争

试读章节

如果说受封汉王前的刘邦还是一个豪杰的话,那么受封后的刘邦就开始了向统治豪杰的王者转变的过程。公元前205年十一月,趁着项羽与齐、赵激战之时,刘邦率兵出关向中原进军。从这时起,刘邦开始将各路豪杰收归麾下:河南王申阳主动投降;郑昌被韩信击破,也被迫投降;西魏王豹带兵投降;殷王司马欣被俘,一时刘邦军声势浩大。同时,为瓦解敌方和巩固后方,刘邦下令若敌方将领率万人来降封为万户,又下令开放秦朝原来的苑囿园池,予民耕种。此举尽得天下民心。

但是,在初期的楚汉争霸中,刘邦的汉军明显地居于劣势,败绩连连,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汉军每次都敌不过项羽的精锐部队,一次次地败北。好的时候还能苦撑防线,恶劣的时候只有抱头鼠窜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似乎没有任何可以反击的机会。

刘邦在占据了洛阳后,又挥师东进,率领各路豪杰军队56万人东向伐楚,攻下了彭城。项羽起初并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他原打算在平定齐和赵后,再全力对付刘邦。这时听说刘邦已经占领彭城,不得不率领精兵3万急返彭城。趁刘邦设酒宴庆功之机,在清晨发动袭击。这时刘邦所率领的诸侯联军,虽然已经颇具规模,可惜这一支临时组成的军队多为乌合之众,不堪一击。而项羽却勇猛过人,麾下也兵强马壮,所以仅在一天之内便将汉军打败,刘邦率部沿谷、泅二水退逃,又被项羽追杀,被消灭了十几万人。到了灵璧(现在安徽宿县西北)东边的濉水又被项羽追上,又丧失十几万军队,就连濉水也被尸体堵塞了,甚至连刘邦也险些在战役中丧命。后来刘邦和几十名骑兵奋力突围,才得以逃脱。但他的父亲和妻子却被项羽俘虏。原来跟随刘邦的其他诸侯王见刘邦大败,纷纷叛离,先后离他而去。

刘邦退到荥阳,陷入困境之中。但经略关中的萧何又一次救了他。萧何从关中征集了一部分人组成增援部队,派来增援刘邦,刘邦又收集了一些残兵败卒,再加上韩信也收兵前来会合,汉军才得以恢复元气、重整旗鼓。

痛定思痛,刘邦在大败于项羽后,将初出关中时的骄傲情绪放下,开始考虑如何对付强大的项羽。刘邦先是稳住阵脚,在荥阳南边京、索之间击破楚军,保证了后方的稳定。两军在荥阳一带开始对峙。接着,又策反了项羽的大将英布,英布是项羽手下的一员猛将,他的反叛不仅使项羽丧失了一支重要的力量,同时由于项羽要分兵平叛,也给刘邦的正面战场减轻了压力。

当时,汉军在荥阳一带设防。为了保证军粮,汉军修筑甬道,从黄河上通过,到原秦的大粮仓敖仓去搬运粮食。项羽多次截断汉军的甬道,使汉军缺乏粮食。粮道一断,荥阳城又被项羽围困。

刘邦无奈,只好向项羽求和,提出以荥阳为分界线,荥阳以西为汉,项羽想答应刘邦,但范曾却不同意,他对项羽说:“现在正是彻底消灭汉军的好时机,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就等于放虎归山,那就会后患无穷,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于是,项羽又开始攻打荥阳。

刘邦见范曾从中作梗,就采用陈平之计,离间项羽和范增:等项羽派使者来劝刘邦投降时,刘邦就让人先摆出盛情招待的样子,送去精美的食品,等见了使者,又故意惊奇地说:“我们听说是亚父(指范曾)的使者来了,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啊。”接着就将精美的食品拿了下去,换来不好的饭食。结果使者非常生气,回去便告诉了项羽。项羽不知其中有诈,轻易上当了,怀疑范曾背叛自己,私下和刘邦交往。从此不再听范曾的意见了。

范曾得知了内情,勃然大怒,他对项羽说:“现在天下局势已定,大王您好自为之,自己多保重,我还是回家做一个平民百姓,安度天年吧!”范曾负气离开了项羽,但没有能到达彭城,就因为背上生疮,病死在半途。

项羽刚愎自用、缺谋少智,逼走了范增这名谋士高参,实际上就如同自断了一条臂膀。失败已成为必然。

项羽在范增走后,尚且凭着自己强大的实力围攻荥阳。刘邦困在荥阳,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拥有精兵的韩信身上。此时,韩信的使者到了。刘邦以为一定是韩信发兵救援的消息,没想到打开信一看,是韩信要求刘邦给自己一个假齐王的封号,这下刘邦可气坏了,大骂:“我被困在这里,日夜盼你发兵救援,你不来救,竟要自立为王……”站在旁边的张良、陈平赶紧对他耳语:“如今您正处在困境中,怎能禁止韩信称王呢?既然禁止不住,何不就势封他为齐王,好好待他,让他好好地守住齐地,不生二心,不这样,恐怕韩信就要反叛。”刘邦听了,立将怒气忍了回去,改口说:“大丈夫兴兵平定诸侯各国,要做就做真的,为什么要做假的呢?”于是派张良持诏书前往,立韩信为齐王,并调韩信的兵来打楚军。但韩信援兵迟迟不来,城内将士连日苦战、精疲力竭,加上粮绝乏食,朝不保夕。为此,刘邦焦急万分。张良、陈平本来足智多谋,此时也回天乏术。正在发愁时。中军帐中进来一将,刘邦一看,来人是将军纪信。

将军纪信建议刘邦:让自己代替刘邦假装投降,以使刘邦借机逃离。接着刘邦召来陈平,把纪信愿以死诈降一计告知。陈平听后大喜,又想出一条妙计,在刘邦耳边一说,刘邦连连称妙。

于是他们就分头行动去了。这边,项羽接到汉使送来的“降书”后,很是兴奋,忙问汉使:“你家主公何时出降?”汉使答道:“今夜就会出降。”

夜半时分,荥阳城东门突然洞开,出来一群身着甲胄的妇女,楚军正在狐疑,只听一阵娇滴滴的女声叫道:“我等妇道人家没衣没食,只好逃出求生,请将军们高抬贵手,赏我们一线生机。”

楚军个个目瞪口呆,其他几个城门的守军也到这里来看热闹。趁着这个机会,刘邦带着陈平、张良、夏侯婴、樊哙等人溜出了城。

天亮时分,妇女们已走得差不多了,城内出来了一乘龙车,当中端坐一位王者。楚军一见,都以为是刘邦出降来了,赶紧入报项羽。项羽走近细看,车上那人穿的是汉王衣服,容貌却不太像。

项羽厉声问道:“你是何人,敢来冒充汉王?”车中人回答:“我乃汉将纪信。”项羽见没有抓住刘邦,大呼上当,一气之下将纪信连人带车烧成灰烬。

纪信、陈平合演的这出声东击西的闹剧,保证了刘邦的指挥部及汉军主力安全撤离了荥阳。当然,其中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纪信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向刘邦证明了自己的忠心。P27-29

序言

历史是过去与“人”间,永无止尽的对话

历史写满了沧桑,印记着民族步履的繁艰。后人看历史,鲁迅看到了吃人;柏杨看到了酱缸;有人看到了一种毒素的沉淀;也有人看到了历史传承了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满心荣辱与欢喜。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以上的说法都因他们只看到了历史的一个侧面。难免有失偏颇,有以偏概全之嫌。

历史其实是一个过程,文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智慧,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绝不应该有任何亵读的举动。然而沉淀的历史文化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所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脚步越来越仓促,思想也越来越烦乱,这是一个浮燥的年代,事事瞬息万变。如果我们整天埋头在现实的鸡零狗碎之中,便很容易当局者迷,一叶障目。如果我们能够在睡前的灯下、上班的路上、机场候机时翻开历史的卷轴,目有所读,心有所悟,相信会豁然开朗,应对自如。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整理精编了13个重要的主题或者说是历史的截面。试图让读者诸君在历史的事件之中体会古人的忧思、困惑与睿智,从而可以“知兴替,明得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每天读点中国历史/经典天天读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明//罗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36502
开本 16开
页数 3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09-03-01
首版时间 2009-03-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2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3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8:5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