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悠悠两地情(中山与香港回归前后的故事)
内容
内容推荐
2017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中山在香港回归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就是从中山乘坐“中山号”客船前往香港参加香港回归典礼的。在过去的20年间,中山市得益于地理上的便利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香港在经济、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交流愈加频繁。本书通过采访来往于中山和香港两地的商人学者、见证香港回归的相关人士,结合搜集到的历史资料,向读者展现香港回归前及回归后两地的交流和融合,从投资贸易、服务旅游、科技、教育等方面具体展现中山和香港20年间的巨大变化。全书约15万字,配数十幅图片。
目录
海湾两头都姓“香”
香港人的中山路
中山与香港回归
谭惠珠:亲历香港基本法起草的旅港中山人
李东海:为香港前途挺身而出
小榄五金:港商半边天
“四大百货”情归故里
博爱一脉情系两地
粤港澳大湾区的左邻右里
附录:中山名人在香港
序言
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携千河万流汇集于珠江三角洲
后,通过八大口门注入南海。从东向西依次为虎门、蕉门
、洪奇门(沥)和横门的4个口门流出的四道江流,冲积成东
至深圳市赤湾,西到珠海市淇澳岛一线以北,宽约65千米
,水域面积约2100平方千米的珠江最大喇叭形河口湾——
伶仃洋。
在这个烟波浩渺的海湾两侧,有两个隔海相望、一衣
带水的地区,它们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都以草本之香
冠名——香山(中山)与香港;都曾位于同一“屋檐”下—
—同属南海郡、同属广州府、甚至一度同属东莞县;都曾
最先接触西方文明,又都受到帝国主义的蹂躏——香山被
葡萄牙霸占了澳门,香港被割让给英国。两地特殊的人文
历史环境和千丝万缕的联系更造就了中国历史奇观:南宋
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浪涛颠簸中
写下《过零丁洋》,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
汗青”。1839年,林则徐禁烟,派兵在香山(中山)迫令澳
葡当局驱逐英商义律。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香山的清朝
驻军对来犯的英军曾作勉强抵抗,香港在此次战争后被迫
离开祖国的母体。近代以来,郑观应、孙中山、容闳、马
应彪、蔡昌、程天固这些中山(香山)人在香港或鼓吹变革
,或发动革命,或实业救国,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20
世纪80年代,自改革开放打开国门伊始,香港人在中山先
行一步,投资兴建国内第一家内地与香港合作酒店——中
山温泉宾馆。香港人在中山获得了发展的良机,创造了财
富6爱国、富国、强国成为海湾两头中国人的共同理想,也
成为维系两地交往的经纬线。
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在粤港合作框架下,中山与香
港各方面的联系与合作更加密切和广泛,由此产生了许多
感人的故事。在2017年“两会”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
的国家发展战略中,香港和中山担起大任,续写时代的辉
煌。本书仅在中山与香港交流史的万千事例中摘取一鳞半
瓜,向读者讲述伶仃洋左邻右舍的传奇故事,展示中山与
香港两地水乳交融的现状。
导语
两座城市的交织记忆,一次时光的邂逅之旅。
温泉宾馆、四大百货、申明亭制衣厂、慈善万人行,霍英东、谭惠珠、李东海、蔡继有、林东,这里一定有你熟悉的人和事。
抒写香港中山两地的深情厚意,讴歌大时代下的改革变迁,见证“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精彩页
海湾两头都姓“香”
伶仃洋两侧的两个地区,都含有一个“香”字:香山、香港。
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越族人就已在香山(今中山)渔猎、生活。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任嚣率大军平定岭南后,设南海郡。此地属南海郡番禺县地。秦朝末年,赵佗创立南越国,香山归入南越国领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亡南越国,岭南重归汉朝中央管辖,香山再为属南海郡番禺县地,其后直至晋朝。晋朝香山之地改属东莞郡地。唐朝时,这里水网交错、人口聚集、经济繁荣,朝廷便设置一个镇级行政区域进行管理。据唐朝《太平寰宇志》记载,此地有座五桂山,五桂山盛产“异花神仙茶”,此茶是一种野生茶叶,“异花”乃指“王者之香”的兰花,香闻十里,人们称它“隔山香”,所以五桂山也叫“香山”,新设立的镇遂取名日香山。这是历史上香山的第一次亮相,隶属于东莞县地。这个“刚出娘胎”便被冠以“香”为名的地方与后来也姓“香”的香港其实也可以算是源出一地。
南宋年间,香山建镇已几百年,麦秀两歧,渔盐发达,银矿场更是吸引大批移民落户定居。一时间人丁兴旺,百业繁荣,远远突破一个镇的规模。曾任鄂州(今武昌一带)军事通判的香山人梁杞告老还乡后,看到家乡发展如此变化,便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联同广东运判(征运赋粮的长官)徐九思,奏请朝廷立香山为县,成为香山立县的发起人。不过,梁杞的提议未得到朝廷批准。
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进士陈天觉因为得罪当时的达官贵人,被黜往广州东莞香山镇为香山寨官(守海防的武官,县级)。当时香山共置有田三百九十七顷六十六亩,秋粮一千二百七十八石,除留一千石外,需上缴东莞县二百七十八石。可是,香山镇与东莞县衙为珠江口一道伶仃洋所隔,交通极为不便,每每用船运粮到对岸东莞上纳时,中途常被海盗所劫。陈天觉不胜其烦,说服当时在行政上管辖香山岛的东莞县令姚孝资,两人以“役属东莞,以船输役,江上经常被盗,输役往来不便”为由,请求朝廷设县。同时将香山的役属东莞改为役属广州,“以便输役”。最终得到朝廷“诏准”设立香山县,属广州府,并从东莞、番禺、新会、南海划了部分地方归香山县管辖。
新县既立,就要确立县治,修筑城府。不料对于修建县城的候选地点,各方分歧颇大。以郑廷举、郑廷辅兄弟为首的丰乐乡乡绅代表认为,五桂山南面的平岚平原,即丰乐乡的桥头、平岚、乌石一带(今中山市三乡镇)地势广阔,村落集中,北靠五桂山,南临金斗湾,是建治筑城的理想地段。而以陈天觉及其兄陈天伦、弟陈天叙为首的仁厚乡乡绅代表,则坚持自己所在的石岐一带地势平坦,民居众多,前有石岐海,后有五桂山,才是建立县城的好地方。为了定出建城地点,陈天觉提出一个解决方法:“建城必须贵地,地贵者土重,须兑秤两地之土,重者方可建城。”本来,两地相隔不远,土质应该相差不大。不过,陈天觉既然提出这个点子,当然自有一番安排。据《陈氏族谱》和《香山县志》记载,陈天觉暗中使人将铁沙混人仁厚乡的泥土中,拿去和丰乐乡的泥土比重,最终仁厚乡因泥土较重而胜出,城址始定于石岐平原。
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历经两年建设,香山县城于石岐平原屹立而起。由于“炼铁和土”和“秤土”的故事,石岐因此又有了“铁城”的别称。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悠悠两地情(中山与香港回归前后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干//廖博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118642
开本 32开
页数 2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8
出版时间 2019-05-01
首版时间 2019-05-01
印刷时间 201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318
CIP核字 2018285317
中图分类号 K296.58
丛书名
印张 6.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9: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