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梅花南北路/走向田野文化散文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李晓君,1972年6月生。本名李小军,江西莲花人。散文家,中国作协会员,江西省作协第五、六届副主席,现供职于江西省文联。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诗刊》《散文》《十月》《钟山》《天涯》《大家》等,逾二百万字。已出版散文集《江南未雪——1990年代一个南方乡镇的日常生活》《时光镜像》《梅花南北路》《昼与夜的边缘》《寻梦婺源》《暮色春秋》等。《梅花南北路》是该文集之一。

内容推荐

吉安是尊孔孟道学问之地,读书人无不视道德文章为人生归旨。无论是宋儒,还是王阳明,他们的思想,都在此得到广泛的传扬,深刻的播种。李晓君编著的《梅花南北路》用散文的形式,描绘了一系列吉安知识分子的形象,其中有文天祥、欧阳修、王阳明、罗大经等,以此探寻古人的内心信仰和精神生活。

目录

前言

梅花南北路

醉翁记

鹤林

从南溪流去的长河

雪狂

方以智:儒释之间

硕儒罗钦顺

一个人的城市

罗洪先行状

青原山居图

书院鹭洲

窑火的隐喻

面具江南

喊船

后记

试读章节

梅花南北路

江南的春天,总是喧闹而妩媚。这妩媚之处的种种,已为历代文人写尽。春风杨柳、舞榭亭台、丝竹欢宴,如骈体骊歌的散文,具有纸醉金迷的性质。春天在吉安,却是苍茫和寂静的。苍茫里,有一分质朴、古澹和刚健;寂静中,有杜鹃啼血的喑哑、无告和悲凉。

富田的春天,时序的脚步似乎来得更早些。当长江以北正享受春阳的温馨时,这里大约快人夏了。高耸错杂的樟树、丝柏,连绵无序的祠堂,黄尘飞扬的村路,篱笆歪斜、蓬勃但杂乱的作物,晾衣篙上短褐穿结的旧裳,是可以见到的寻常景象。村民们,喜欢挽腿赤脚(露出紫红色的踝骨),立于道旁,肩挑手提,面相古朴,神色忧虑而冷静,仿佛山里打游击的战士。

明代《吉安府志》说:“庐陵县古称大邑”,“俗尚儒学,敬老尊贤,豪杰之士喜宾客,重然诺,轻货财”。“文章节义”历来被概括为吉安的精神气质。

又一年清明,我和朋友去拜谒文墓。文墓在富田东南二十里的鹜湖大坑虎形山,坐东朝西,左右两山,山下一条清流。墓地是文天祥年轻时游玩到此看中的。墓穴左右两侧小山如虎足伸于前方,坟墓所在的虎头高昂,墓冢建在虎的鼻尖,有一种威武之气。据说此处风水甚佳。

法国作家加缪写过一篇散文《反与正》:一个独身女人利用姐姐留下的遗产给自己挖了个墓,并常常去察看和走进墓穴体验(这是她唯一的外出和仅有的消遣)。这则短文当时给我极大震撼——一个女人静观,而另一个人在挖墓,加缪从中看到一种深刻的荒谬性。文天祥当年和邓光荐——他也是《文丞相传》和《文天祥墓志铭》的作者,到此游玩,年纪轻轻就选定墓地,在过去不算稀奇。这两个故事有相似处,然而又大不同。加缪冷峻的笔下拷问存在的荒谬,文天祥则不乏道家返归自然的本真和澄净。

那天从吉安城出发时,艳阳高照,快到墓地,天色忽然一变,一阵骤雨突至,雨水“噗噗”地溅起泥地上的灰尘,一种悲意似乎也荡漾开来。文山小学的师生早已列队如仪——给文公扫墓,是每年清明固定的仪式。这一小小的举动饱含着很大的敬意。当幼稚的童声整齐地诵读《正气歌》时,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神圣感和寂静感,此时此景,让人无法不感动。

春夏之交,已显示闷热的迹象。人夜,窗外市声不绝于耳,如同河面上的波浪,飘远又送近。不眠中,翻看《文山诗选注》(青原区人大肖韶光先生赠,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夜色和市声渐渐在诗句中消融,眼前出现一条模糊的古道。

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年编修的《文氏通谱》和同治五年(1866年)编修的《富田文氏族谱》记载,文天祥的祖先一直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的文时。文时字春元,成都人,为西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的后裔,时带兵打仗镇守江西,娶吉州永新一位通判女儿为妻。后晋石敬瑭攻灭后唐,文时不愿归附,便在丈人家——永新北乡钱市坑东上陂,过起了隐居生活。文时下传第八世叫正中,因爱富田山水明秀,从庐陵县永和镇迁居顺化乡富田寨。正中再往下传第五代,便到文天祥父亲文仪这一辈。文仪是个地主,终生不仕,人称“有德君子”。他好藏书,喜欢竹,将书房叫作“竹居”。宋代刻板印书流行,庐陵、临川带更是刻书业发达。文时的书房“竹居”藏书如山,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兵战、医卜(文天祥自幼好风水术),应有尽有。文天祥是家中长子,自幼受到器重。文时管教甚严,每晚灯前日课,“小失睡,即示颜色。虽盛寒暑,不纵检束”。到二十岁,文时送他到白鹭洲书院师从欧阳守道。文天祥这样评价老师,“先生之学,如布帛菽粟,求为有益于世用,而不高谈虚语,以自标榜于一时……”守道先生治学之实,对文天祥影响甚大。

一年后,文天祥高中状元。大弟文璧也榜上有名。三弟文霆若不是一月份病亡,一门三进士是完全可能的。

殿试那天,文天祥带病上阵,却早早交卷,足见他胸有成竹、下笔如有神。

据《宋史·文天祥传》,宋理宗在集英殿召见进士,文天祥第一个出场。在皇帝和众人眼中,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这个一表人才的进士无疑增加了皇帝的好感。此前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待宋理宗亲自阅览后,钦点为状元。拆开试卷,见名字“文天祥”,皇帝心情大好,认为是天降祥瑞之意。宋瑞之名遂不胫而走。

文天祥中状元第四天就传来父亲病亡的消息。老先生不知是因为承受不了这份巨大的喜悦,还是本就病人膏肓努力支撑到捷报传来才安心瞑目,也是不可知的。未曾授予官位,文天祥便匆匆回乡丁忧。丁忧期满后,有人劝他写信给宰相,谋个职位,被他拒绝了。趋炎附势,不符合他的性格。P1-3

序言

当我将目光投向少年时代负笈就学的小城——吉安,我的内心涌起亲切而温暖的泉流。多年后,重返旧地,去拜谒文天祥墓,我被墓园森整的气象所震慑。年少时忽略的东西,在此刻凸显了它的庄严。墓地,是文天祥年轻时亲自选好的。畏死之心,人皆有之,但既找到生命的归依之地,人便可安心地过活。这也是国人“向死而生”的一种态度吧。传统中国人,是今日中国人事必争先恐后的老师。他们甚至早早就为垂髫小儿选定媳妇——没有比这更着急的事了。我想,多半是生存的压力带来的——死亡,仿佛夏天的乌云,随时会光临头顶。文天祥其实也是“畏死”的,然而他又不怕死,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能抵消他“畏死”之心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礼记·王制》说:“高山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即不同的地域环境,会产生不同的习俗文化。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也论述了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这渐渐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常识。吉安——过去也叫庐陵,地属长江以南,这片赣中土地,尽享了造物主的各种优待:开阔的盆地,丰饶的河流,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雨量——是一方繁衍生息的乐土。南方的诸种特征,如细致、柔软、妩媚、精巧、繁复等等,按理来说,应成为吉安风物和文化的应有之义,然而,这里的文化和民风却历来以“劲直澹朴”而著称。直率、刚正、重名节尊义气、轻屈服黜耻辱,是吉安人的性格和精神。因而,地处江南的吉安,其实是有些北方气概的。

吉安是尊孔孟道学问之地,读书人无不视道德文章为人生归旨。无论是宋儒,还是阳明子——他们的思想,都在此得到最广泛的传扬,最深刻的播种。若要找一个最能反映传统中国的形象,吉安是很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人的生活,总而言之,可说是“晴耕雨读”,但吉安,却升华为“文章节义”,显然超拔出一个高度来。孔孟以来诉诸心性的道德信念,在吉安最广泛的知识群体中得到强有力的回应。当我试图在史料、文献的边缘,在庐陵的乡野行走、曼歌和舞蹈——并由此进入历史人物的心灵世界,竟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自然,庐陵文化,不单单是那些声誉卓著的人物,也包含着自然山川、文化遗迹和民风民俗。

有人说,诗歌是面对神祗和天空,散文则面对人群和大地。此话大抵不错。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也说:“诗歌只能够在生活的个别时刻和在精神的个别状态之下萌生,散文则时时处处陪伴着人,在人的精神活动的所有表现形式中出现。散文与每个思想、每一感觉相维系。”因而,最适合走进历史文化深处的文体,是散文。散文是一个生命的容器,装载着人类精神生活最直接的语言汁液;散文的形式与我们生命中的感觉、情感和理智相伴随。

苏轼评价吉安人欧阳修的散文说:“愈之后三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之人心,故天下人翕然师尊之。”当欧翁一扫五代文风和西昆体的颓靡,而为开一代文风的师尊,其舍我其谁的气概和才气纵横的风姿,至今都让人感佩和敬慕。

有幸作为欧阳修、文天祥等先贤的邑人,却无意攀折他们的光辉。这些巨大的身影,在文学史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其价值和意义却并不完全在文学中。如同文学里固然有世道人心,但世道人心也并不尽在文学里。历史的回声,在今天的广场轰鸣。而听之者,感受不尽相同。当今时代,红尘滚滚。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当今这个时代一样,既光怪陆离又生气勃勃。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究竟是怎样?恐怕只能让后人评说。

当我举起庐陵往事的酒杯,一些滋味,早已上心头。

后记

两年前,我刚刚完成一本考察小镇社会的集子,自然,不是从社会人类学的角度,我无这方面的训练。我试图以散文的方式,去呈现曾经生活过的某南方小镇的面貌,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信仰和精神,以及乡村经济与政治。一如既往,书的完成并未使最初写作的冲动,得到完全的满足。在一种无所事事而又稍感迷茫的情况下,开始了本书的构思。之所以去写这本书,源自我内心深处自小就有的英雄情结。在我进入四十岁以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起来。一种文化的忧患和关切,近些年来渐渐成为我最感兴味的话题。我当然知道,一种既往文化的凋敝和远逝,自有其内在与外部的因由。但并不意味着陈旧的便是腐朽的,甚至不明就里地扣上可怕的帽子。而观察今日,反而觉得前人的文化自觉,足以使我们这些后人感到羞耻。人自然不必回到过去,但对古人的景慕和感同身受的体认,使我坚定地相信,一种文化的积累和流传,若没有得到其后续族群的认同,势必将进人海德格尔所说的“对存在的遗忘”这样一种境况中。

以我对文学的热情,从最开始投身缪斯的怀抱,在诗歌的夜空下吟唱和歌咏,之后投身到非虚构文体的写作,本以为自己也可以朝向虚构文本,去编织富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故事。在这方面,我一再地被土耳其小说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作品所打动。他的小说,梦与现实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纠缠,个体与民族的弥合,伤痛与欢欣的撕扯,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极具艺术感的呈现。这是我理想中的文本。然而,到今天我发现,我越是向往这样一种文本,越是在非虚构的路上越走越远。近年来对思想和文化的关注,更是将试图张开的虚构的翅膀,死命地按压在写实主义的腋下。很遗憾,我们这辈人,普遍缺少中国哲学的基本教育,但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在一个与此关联度不大的课堂上,有幸听到一位默默无闻的老师讲授几堂中国哲学课,唤醒了沉睡在我心底的作为“中国人”的意识。此后才开始对孔孟以来的思想史和文化史有所关注。这也为我进一步偏离一度想从事的虚构文体的创作找到了说辞。

本书的写作,对我而言,仅是了却了一个心愿,即对童年就有的英雄情结和近年来对文化思想关注的一个小结。文天祥等人,自然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英雄,是文人救国的典型,其悲剧意味极为浓烈。但其果敢和坚持的力量,其信念的坚实和精神深处的自信,却不是一般的武夫所具备的。而文天祥式的人物,在古代可谓比比皆是(那在崖山海战中,选择投海自沉的最后十万抵抗者,都有文天祥的精神),换句话说,古代的中国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信仰、价值和道德系统。“明道救世”,基本可以成为所有读书人的共通理想。这样的文化信念和道德信仰,在吉安这个地方,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这也是本书选择吉安,作为探寻古人内心信仰和精神生活的最直接的动因。我无意去指摘今日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身上的颓靡之气,无疑,我也是身处其中的一个。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人文气质和思想潮流,有其形成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从我内心的愿望来说,我是希求社会的每个个体,不仅仅只是个物质动物、欲望的奴仆、浅薄的消费时代的狂欢者,而能有些自己的精神生活,来自于传统和教化的美德,和稍微独立的不随波逐流的趣味。一句话,就是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相对完整的个人性。这个要求不过分,但其实难度很大。近百年前,鲁迅就痛感国人病痼已久,而批判国民性,但其开出的药方不可谓不极端。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和批判,对于这个个性鲜明的作家来说,其实也是有可商榷之处的。但其呐喊和呼唤的意义,到今天还是有效的。

因此,也可以说,对每一个体人格的关注,与对历史传统和思想文化的关注,是相辅相成的。每一个人格分裂的人的背后,有其文化分裂和精神断层的原因。每一个碎片化、孤立化的个人,除了现代工业和信息文明带来的负面效应外,也与其传统文明式微,共同价值系统崩塌不无关系。中国历史上,也有过多次文化的消沉和文明的冲突,“复兴”的声音也多次在历史的旷野中出现,也多次返古出新,绽放出新的生命力。而在今天,复兴中国文化传统,已经不仅仅是知识人的意识,更成为国家层面的政策选择和治国路径。这对民族和家国,是个机遇。

倘若人能不死(这无疑是荒唐的),所谓历史充其量只是人的真实的记忆而已。百年之后,正是新的生命循环不已的开始,而历史便是这一代代人自己创造、编制和改写的故事。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古人,因而对于历史的了解,便更多地借助于书籍。书籍还原了历史,但可能也遮蔽了更真实的历史。阿根廷作家豪·路·博尔赫斯在《通天塔图书馆》中说:“认为世界无限的人忘了书籍可能的数目是有限的。我不揣冒昧地为这个老问题提出一个答案: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假如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世纪后他便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重复后便成了有序:宇宙秩序)”——我将之引用于此,作为本书的结尾并向这位老人致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梅花南北路/走向田野文化散文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晓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83591
开本 16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6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4
CIP核字 2015214096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5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