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梁漱溟传
内容
书评(媒体评论)
在梁漱溟身上去看见了甘地。
——美国五星上将 马歇尔
梁漱溟与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构思宏大的社会改
造试验,尝试将西方现代化的优点与中国文化的优点
融合起来,为此进行了积极而可贵的探索。
——著名学者 林毓生
现在的绝大部分知识分子都是学者专家,为稻粱
谋,有专业精神,但不再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中
国社会仍然处在转型期,我们还需要梁漱溟式的人物
。放着北大教授不做,梁漱溟居然去进行乡村建设的
尝试,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在他看来,儒家的义理
不是在课堂谈谈就可以,而是要在生活中特别是乡村
生活里去实践的。
——著名学者 许纪霖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
——《人民日报》
梁漱溟认定,尽管目前东方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
的压迫,几有断绝之虞,但这却是暂时的,中国文化
不仅仅不应该断绝、也不会断绝;不仅仅会在中国复
兴,实现中国的富强,更是会走向世界——正如古希
腊文化在近代西方的命运一般。
——新华网、人民网《梁漱溟诞辰120周年:中国
知识分子的操守与担当》
目录
第一章 皇室后裔的情怀——沉浮命途中的遗志传承
“书香之气”与“兵者情怀”相结合的家族
父亲的决断:舍生取义,敬告世人
启发性家教的成果——“小老哥”的养成日记
自学的开端——拥有“一片向上心”
对国文“不屑一顾”的“国学大师”
漱溟的心相——儒家的面目与佛家的灵魂
以救国救民为志,以造福社会为责
第二章 研究东学第一人——百家争鸣下的笔枪纸弹
初入北京大学显真识
文化情怀:誓做研究东方学第一人
学术风气盛行下的“百家争鸣”
砥砺前行的捍卫者与复兴者
令人生上升至艺术层面的苦旅——自省与反思
只说自己想说的话,只行自己愿行的事
第三章 大师之道的福缘——不羁人生中的浩瀚哲学
志趣相投者之间的结合
反躬力行,非口耳四寸之间者
“凡夫”之谊实非凡
“蔡伯”相“梁马”
真诚的友谊可以跨越时间与弊病
梁漱溟的“儒式”婚姻观
婚姻里的哲学
第四章 天地生民捍卫者——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以青年为友”,让教育变得更富有生机
朝会论道,继往圣之绝学
梁漱溟眼中的“卫氏心理学”
伟大理想的蓝图——乡治
做“实干家”之前需先做一个“考察者”
不忘初心,牢记“救国救民”之使命
救国利器——“乡治”与“办学”的精妙结合
以身作则,做精神教育第一“标杆”
用“出家”精神做乡村运动
第五章 圣人胸中的家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不灭的圣人形象——仁者与智者的完美结合
救世的学问:用文化拯救思想,用教育拯救社会
走不通的救国路,抒不尽的爱国情
“价值连城”的22封书信
家有贤妻:既有浪漫,又有愧疚
力挽狂澜:著《中国文化要义》
第六章 力抗舆论有傲骨——厚积薄发下的鸿鹄之志
骨子里的倔强:“雅量之争”的余波
理性之“罪”——当理性成为信仰
舆论矛头: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只心怀自由主义的“牛虻”
从“特立独行”到“变身保姆”
追忆二三挚友,积淀大师学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秘密”
第七章 文化巨匠的初心——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不做沉默者——凛凛正义,大胆进言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
人生最后的至宝:《人心与人生))
伦理社会:吾人尚需自觉力
恂恂儒者:乐天知命,仁者不忧
我生有涯愿无尽:“最后的儒家”的晚年生活
第八章 国学大师的陨落——平地波澜,世间再无梁先生
追忆往昔:不同寻常的“国学大师”
拍照总是噘着嘴的小老头:不为人知的一面
虔诚的使者:在文化书院讲学
“我的前生是一个和尚”:独一无二的佛家
最后的讲演:“我不是书生”
我累了,我要休息
附录一:梁漱溟语录名言
附录二:梁漱溟著作介绍
附录三:梁漱溟年表
精彩页
“书香之气”与“兵者情怀”相结合的家族
1893年10月18日,时值重阳佳节,北京的天空飘着淅沥的小雨。节日里,人们的脸上并没有显现多少快乐,因为当时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期。然而,这一天对于梁府来说却显得尤为特殊。
北京安福胡同内,随着一声啼哭响起,梁府上下一片欢腾,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舒心的笑容,梁济的第二个儿子出生了。儿子的出生令梁济欣喜若狂,他为儿子取名焕鼎,字寿铭。
“焕鼎”有发达、正直之意,“寿铭”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平安长寿的祝福。颇为戏剧性的是,梁济对儿子的美好祝福在日后竟都一一实现了。梁漱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和祝福,他通过后来的不断学习和磨炼,最终成长为中国思想界的惊世奇才,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难得一见的儒学大师。
梁氏家族是名门望族,家世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梁家先祖原本姓“也先帖木儿”,属元朝宗室,是忽必烈的后裔。元朝灭亡后,元惠宗带领皇室大部分成员逃往北方大漠,只留下了少部分皇室亲贵,其中就包括也先帖木儿一族。也先帖木儿族人当时的居住地是河南,而此地原属战国时期的大梁。明朝初期,也先帖木耳儿一族将姓氏改为汉姓,取姓为梁。清朝乾嘉年间,梁氏家族第十九代传人梁垕离开河南,举家迁往广西桂林。从此以后,广西桂林就成了梁漱溟的祖籍所在地。道光年间,梁重的儿子梁宝书考中进士,先后做过直隶的知县、正定的知县和遵义的知州。
梁宝书的大儿子名叫梁承光,是梁漱溟的祖父。梁承光交游甚广,喜欢谈论兵事和骑马,在家中的马厩中饲养了多匹良马。梁承光原本官任内阁中书,后来又做了山西永宁知州。梁承光在山西时正值捻军势盛,当时永宁是陕晋的军事要地,他竭力筹备防御,竟因劳累过度病死他乡。
梁承光有一幼子,名济,字巨川,即梁漱溟的父亲。梁承光去世后,梁济在生母和嫡母的共同抚养下长大。当时,梁家逢此巨变,家境每况愈下,孤儿寡母只能寄人篱下,过着艰辛的生活。因此,尽管梁济出生于官宦之家,但幼年到成年的这段时间过得并不算好,其生活条件与贫民无异。虽然家道中落,但梁济仍有读书的机会,而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嫡母。那个年代,女性的地位不高,很少能念书就学,但梁济的嫡母不仅识字,还善于教授。因父亲去世过早,家里的重担都压在了梁济的嫡母身上。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嫡母在家中设立了私塾,她身兼两任,既是嫡母,也是梁济的老师。在嫡母的培养下,梁济逐渐学会了识文断字,稍大一点后,才到外面去求学。
1885年,梁济考中举人,之后在京城的贵族家中担任塾师。梁济为人宽厚笃实,20岁时,有一户官宦人家见他品貌端正、才华过人,愿意将女儿许配于他,却被他拒绝了。在梁济看来,娶一个官宦人家的小姐做媳妇是件麻烦的事情,他自幼生活清苦,自然不愿意娶一个不能吃苦的女子度日。由于这份倔强,梁济很多年之后才得以成婚。 清末民初,梁济一直从事慈善事业,主要的工作地点是民政部门。他不仅办过慈幼堂,还在犯罪教养所任过教。在此期间,他还在清朝皇家档案馆——皇史窚工作过。当时,国家内忧外患,清政府腐败无能,梁济深知自己无缘去疆场为国效命,但仍像父亲一样对兵法情有独钟。梁济非常喜爱阅读古代兵书,常常手不释卷,读至深夜。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梁济与范仲淹是同一类人,他们都是忧国忧民的文人。梁济认为自己久困家中,见闻太过狭隘,因此每当有机会拜访别人,他都会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面对当时的国家情势,梁济一方面担忧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另一方面积极“上书言事”,每到关键时刻,他总能给出独到的见解,他的爱国之心和赤子之心影响了周围的许多人。
甲午战争时期,梁济上书军机大臣孙毓汶,提议阻止军队东调,但腐败的清廷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听闻军队东调事后,梁济不禁顿足捶胸,大呼:“谬矣谬矣!”
戊戌变法时,梁济积极支持变法,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旧俗锢闭,不适合在短时间内给出过多的变法措施,而应该“欲革弊政必先革弊风弊俗”。
青年时期,梁济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他愤世嫉俗又悲天悯人,却对当时腐败的政治和艰辛的民情无可奈何,于是只能通过写日记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梁氏家族既有书香之气,又有兵者情怀,每个人都透露着文人的骨气。这份骨气的传承不仅对梁漱溟来说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对整个中国亦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P2-4
导语
本书作者依据梁漱溟著述、作者的体会以及梁漱溟学生的撰述。
国内系统研究梁漱溟的之作,解开文化巨匠成就之谜。
本书主要叙述了梁漱溟先生一生的经历和学术思想,为广大读者还原出一代国学大师最真实的形象。本书脉络清晰,依照时间顺序,根据梁漱溟的生平详细讲述他从少年立志到成国一代国学大师的人生经历。
序言
梁漱溟:国性不存,我生何用
夕琳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
家和哲学家,也是杰出的儒学大师、爱国人士和社会活动
家。他开创了新儒家学派,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
”。
梁漱溟的家世深厚,其先祖是元朝宗室,世代崇文尚
武,既有“书香之气”,又有“兵者情怀”。梁漱溟自幼
深受父亲梁济的影响,小小年纪便满腹经纶。20岁起,他
潜心向佛,几度想要出家修行。后来,他经过几年的沉思
,开始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梁漱溟又将儒家思想分为三种,即孔子学说、孟子学
说和王明阳学说。在多年潜心研究儒家学说之后,梁漱溟
又将儒家学说、佛学和西方的生命哲学相糅合,最终开创
了现代新派儒学。
梁漱溟拥有独特的世界观。他认为宇宙就是人的生活
,即人不断产生欲望到欲望不断得到满足或不满足的过程
。在他看来,意欲是人和宇宙的根本,“宇宙实成于生活
之上,托乎生活而存者也”。(引自梁漱溟《活的说明》
一文)
梁漱溟将东西方文化分为三类:中国文化、西方文化
、印度文化。他认为中国文化可以使人自行调和自己的欲
望,是持有中国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印度
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文化以儒家学说为根本,是一
种具有伦理本位和崇高精神归宿的文化,它比西方文化、
印度文化要“高妙”得多。同时,梁漱溟坚定地认为世界
文化的未来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梁漱溟推崇儒家思想,
认为中国人应该具有儒家思想的价值取向,只有这样,世
人才能体会到“人生的真味”。
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浪潮中,当大多数人都
在推崇西方文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只有梁漱溟
挺身而出,宣称要为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国优秀文
化,并立誓要做研究东方学第一人。他认为利用中国传统
文化便能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西方文化无法从根本上解
决我们自身的问题。因为中国文化可以教我们自己对自己
有办法,而西方文化只能教我们对外物有办法。
在救国运动方面,梁漱溟主张围绕办学来发展乡村建
设运动。他是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他所领导的乡村
建设运动是对社会组织的重新构建,是对整个中国社会的
改造实验。他曾这样说:“我愿终生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
,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
梁漱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发扬者,也是中国知识
分子的一面旗帜。他的一生除了研究人生问题外,还致力
于研究社会问题,并撰写了多部著作,包括《东西文化及
其哲学》《中国文化要义))《读书与做人》《人心与人
生))《唯识述义))等。
本书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梁漱溟先生的一生,通过细
腻的笔触描写了梁先生各种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和精神思
想,全方位刻画了他耀眼夺目的大儒形象。
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他的世界,梁漱溟的世界是怎样
的?通过这本书就能打开这一世界的大门。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学者传记。介绍了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爱国学者、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颇具传奇的一生。
梁漱溟先生是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之一,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其研究方向主要为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其代表作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等。
本书将梁漱溟特立独行、表里如一的性格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够从中感受其思想的波澜壮阔,同样能够从字里行间领悟到其人格的正直与伟大。
《梁漱溟传》通过记录梁漱溟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将他的人生实践完完整整的铺设在读者的眼前,通过了解梁漱溟先生的成长历程和为国家发展所作的贡献,从中感受其一生之中的追求和境界,这为读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梁漱溟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鸿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商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807555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9-07-01
首版时间 2019-07-01
印刷时间 201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416
CIP核字 2019086130
中图分类号 K825.4=74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1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9: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