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下)
内容
内容推荐
南怀瑾先生常谓:立国之本是文化。中华民族历经千年万载,文化渊远流长,在新世纪到来之初,世界瞬息万变,炎黄子孙又该何去何从?
本书为南怀瑾先生于廿一世纪初应各方邀请之讲课记录,内容涉及广泛,但终不离文化之根本;除凸显众所关心之话题,更望能唤起读者对文化教育之重视。
作者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十数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一 感论中国文化的儒家
师儒之道的由来
师儒之道的分歧与衍变
秦汉阶段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宋明理学的兴起
明清时期的儒林
二 谈中学与西学的体用问题
第一堂
开场白
百年的人与事
龚定盦的预言
戴鸿慈的资料 蒋梦麟的说法
西学为体的百年
西方的毒害
第二堂
认知科学与唯识
想是想 思是思
三世与因缘
意识 健康 梦境
第六意识的复杂作用
性理与理性
第三堂
中国文化与生命科学
静坐修养 端容正坐
修定的三个方法
听呼吸的方法
观心法门 三际托空
解疑释惑
三 经史合参研读班前言
炎黄子孙的起源
尧舜禹的公天下
夏朝开始的家天下
观今宜鉴古
治史要通才
六经皆史
孔子著春秋
春秋的内涵
司马迁著《史记》
读历史的眼睛
《史记》列传的深意
历史不是“载之空言”
四首诗说项羽
四 谈人性的真相
第一堂
人类文化的心性问题
人性是善是恶
中外各家的观点
知行的问题
王阳明四句教
四句教的矛盾
第二堂
佛家的说法
禅宗六祖
两首偈子
五 谈如何学佛
第一堂
佛教 佛学 佛法
佛的出身 佛的疑惑
佛的苦修与悟道
佛学中的宇宙观
佛学怎么看生命
因果轮回
第二堂
贪 嗔 痴 慢 疑 恶见
十善业道
答问解疑
六 谈神通与特异功能
特异功能不特异
是神通,还是神经
神通无用,价值有限
神通扭不过大势至
七 谈“照明三?昧”
引言
绝利一源 用师十倍
在黑暗的光明中
照明三昧——生命的功能
对话与答问
八 漫谈商业道德
第一堂
中学为体还是西学为体
什么是中国文化
出国看门道
要对商业反思
正确理解“重农轻?商”
第二堂
居安思危了么
中国的传统美德遗失了
自我管理与管理人事
财富的用途
九 谈文学与修养
第一讲
失心疯的社会
学习文化 注意文学
韦应物的诗
刘克庄的词
谈性情
第二讲
文化的重要性
谈思想
什么是真正的学问
第三讲
初学静坐的要点
不要怕思想情绪
修养仍须配合文学
附录:国学与中国文化
第一堂
第二堂
第三堂
第四堂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序言
在纷纷扰扰的世事中,我们迎来了二十一世纪。中国
人有句古话,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说明人事多变,环境
多变,而最令人心惊的,是人心的多变。
南师怀瑾先生常谓:立国之本是文化。中华民族历经
千年万载,文化源远流长,在新世纪到来之初,正值世界
瞬息万变之际,炎黄子孙何去何从,不免令人茫然若失,
徒呼奈何。
南师先于世纪之初,因感文化教育之重要,撰文自诉
,即上册第一篇“中国文化教育的自诉”。文中,南师从
远古夏商周说起,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
河中,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教育、生活,以
及与政治、经济交互影响所产生的演变,叙述清晰扼要,
发人深省,令人有拨云见日之感。
后因南师又屡经各方敦请,遂随缘讲课,内容涉及广
泛,但终不离文化之根本。现将各篇讲记整理,集结成册
出版,一则突显众所关心之话题,二则以飨长年热心的读
者朋友。并盼大家为文化故,有志一同,则光明之前景,
必定在望矣。
刘雨虹记
二〇一二年四月庙港
导语
二十一世纪初,有感于文化教育之重要,南先生亲自撰成《中国文化教育的自诉》一文,讲述从远古夏商周至清代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教育、生活以及与政治、经济交互影响所产生的演变,叙述清晰扼要,内容发人深省。其后,他随缘讲课,内容广泛,但终不离文化之根本——或讲述二十世纪以来教育的发展历程,或从人生目标、家教、师道等方面漫谈教育。
本书将此类话题的讲述进行整理,与前文合为一体,南师亲自定名为《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以突显众所关心之话题。
精彩页
一 感论中国文化的儒家
南怀瑾 二〇〇二年初于香江
常常有人问我,儒家就是中国文化的中坚代表吗?我往往瞠目不知所对。因为我性喜博览,但不能由博而约,专攻一技一艺之学,故而至今一无所长、一无所成,所以不算是中国读书人中的知识分子。只是因缘际会,在偶然需要时,讲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孔孟学说,因此被人误认我通儒学;就像我生平喜欢说禅讲佛,别人就误认为我也通达佛学。事实上,我既不通儒,更不知佛,当然也不明道,只如韩非子所说的南郭处士,滥竽充数罢了。所以,我的书只称得上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错”,聊供参考而已,如果要再深入地问我,那我就无言以对了。
中国五千年来的文化,因时代累积久远,自然会形成庞杂而高深的特点,正如庄子所说的大椿之树,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因成长年代久远,自然枝条茂密,干叶缤纷,又加上攀附丛生于干外之藤萝茂草,纵使是专家学者也难一一剖析精详,又岂能随便即加定论。明白这个比喻,便可知道,要讲中国文化,实在不能以一概万,更不可以偏概全。勉强地说,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在本质上影响民间社会的是杂家、阴阳家和道家之学,并非纯粹是儒家或孔孟之教。再看历代政治学术思想的运用,实质上也掺杂了法家、道家、兵、农、儒、墨等诸家之学,并非完全属儒家学说。
师儒之道的由来
讲到文化,首先应该知道我们自己的历史,更要细读我们先民的历史。对于三皇五帝等堂皇尊号暂且不论,只要从我们的共祖轩辕黄帝所建立的文明开始,大家就会了解,我们的文化是由上古原始自然科学的天文、星象、历数,以及人群生活技术的农业、畜牧、兵器等的开发所形成;然后,是根据自然规律的星象而建立起管理事务的政体官制。但是,这一切的上古传统学术,后来却统统被汉代的历史学者们归纳到道家、阴阳家、杂家的范围里,因此在汉代以后,似乎只有儒生们所标榜的儒学才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这个现象完全是由误解而产生的结果。
周公制定礼乐,再经六百年后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若要说如此形成的孔、孟儒学就是中国历史政治上的主流,那也未必尽然。须知周公、孔子著书立说的目的,只是汇集先民对于人道文化的精华,传之于后世,希望以此文教普及人人,上至帝王,下及百姓,都能做好一个“人之谓人”。万一出而为政,为社会人群做大事,则必须博古通今,知道如何才能做好一个圣君贤相。换言之,孔子秉承周公汇集教化的宗旨,也正如庄子所说的只是“陶铸尧舜”,教导人们如何塑造一个圣君和贤相的典型,使他为人群服务而不负平生所学。
但遗憾的是,自秦汉以后,所谓的儒生们,为了谋求荣耀的职业而出仕为官,只是依附在既成权力的帝王丹陛之下,臣伏称尊,自己既非皋陶、契、稷的君相雄才,更未怀有“致君尧舜”的臣子之道,由此反而使负有师儒之道的儒家学说,以及“五经…‘四书”等儒学内涵,变成了千古蒙尘的迂疏之学。虽然如此,但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上,历代的儒生们总算还保留了周、孔之教的精神,从而使儒家之学发挥了经络作用,成为周延贯串诸子百家的重要文化。好比人体血肉之躯的生命,如果没有经络的作用,就会断绝活力而了无生机了。
师儒之道的分歧与衍变
周武王奋起革命,推翻殷商末期纣王的暴政后,建立诸侯分封、中央集权的周朝封建制度,大致相似于欧洲历史上的联邦政体。但是,周朝的封建制度,并非类如欧洲中古时代奴隶制度的封建。周代的政治是以文化为中心的政体,由周公姬旦制订礼、乐、刑、政制度,并以师儒之道为最高导向,所谓“师以德行教民”,是以注重全民的道德教育为基础;“儒以六艺教民”,是以全民自治、文武合一和生产技术相结合为根本。但是,在时势的驱使下,任何一种体制始终难逃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所以,周初封建体制虽然是以师儒之道的精神为基础,但经过几百年后也渐渐趋向衰落而变质了。
所谓师儒之道的礼、乐遗风,到了春秋时期,只有周公后嗣的鲁国,大体上还保有周礼文化儒术的规模。所以,便有出生在鲁国的孔子,起而祖述王道遗制的精神,“删诗书、订礼乐”,传述德行之道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相结合,保留兼备师儒为一的教化,作为后世的准则。孔门弟子如颜渊、曾参,传承了孔门以道兼艺的精神;至于子游、子夏等人则稍有不同,是以文艺兼道为主。因此,春秋末期,在鲁定公、哀公(公元前五。九一四六八年)时期的鲁国,还保留儒术最为纯朴的风气,这个时期也就是后世认为儒家学术思想突出成家的主要时期。
P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南怀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140477
开本 16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19-05-01
首版时间 2019-05-01
印刷时间 201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404
CIP核字 2018263287
中图分类号 G52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9
150
14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