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容斋随笔(经典珍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你知道吗?本书是毛泽东生前所看的最后一部书。为什么它的魅力如此迷人?!它所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内容博大精深,源自经史诸子百家、再到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等,无所不包,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评论之精当,皆倍称道。

这部宋代笔记小说堪称是同类中出类拔萃之作,更被誉为是补《资治通鉴》之不足、集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之精粹的珍品。该书一问世便受到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宋孝宗赵慎的称誉,从此成为历代皇帝所必藏的珍籍!

内容推荐

帝王拿它做治国镜鉴,政治人物用它当仕途参谋,文人学者视它为精神食粮。今天读它,“可以稽典故,可以广闻见,可以证讹谬,可以膏笔端……”这就是洪迈耗费三十七年心血集腋成裘而写就的《容斋随笔》。编者撷取了《容斋随笔》中的精华,并融合进当代的视角,编纂了本书,希望能够带给读者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目录

人物篇

第一节帝王君主

第二节后宫佳丽

第三节文职官员

第四节虎贲将军

第五节俊杰贤士

第六节丽人名嫒

济世篇

第一节选贤与能

第二节典章制度

第三节军国大事

第四节华夷秩序

第五节王朝兴亡

治学篇

第一节孔孟之道

第二节诸子百家

第三节诗词歌赋

第四节史实考据

广闻篇

第一节典故逸事

第二节裨缺补遗

第三节风俗民情

第四节天文地理

第五节人生哲思

试读章节

【原文】

今人元日饮屠酥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然固有来处。后汉李膺、杜密以党人同系狱,值元日,于狱中饮酒,日:“正旦从小起。”《时镜新书》载晋董勋云:“正旦饮酒先从小者,何也?勋日:‘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初学记》载《四民月令》云:“正旦进酒次第,当从小起,以年小者起先。”唐刘梦得、白乐天元日举酒赋诗,刘云:“与君同甲子,寿酒让先杯。”白云:“与君同甲子,岁酒合谁先。”白又有《岁假内命酒》一篇云:“岁酒先拈辞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顾况云:“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裴夷直云: “自知年几偏应少,先把屠苏不让春。倘更数年逢此日。还应惆怅羡他人。”成文干云:“戴星先捧祝尧觞,镜里堪惊两鬓霜。好是灯前偷失笑,屠苏应不得先尝。”方干云:“才酌屠苏定年齿,坐中皆笑鬓毛斑。”然则尚矣。东坡亦云:“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酥。”其义亦然。(《容斋续笔》卷二)

【译文】

现在的人在元日(每年第一天)的时候喜欢饮屠酥酒,饮酒时从年纪小的人开始。这个风俗相传已经很久了,然而它本来是有出处的。

东汉时的李膺、杜密因为都是结党的人而被关进了监狱,当元日之时,他们在狱中饮酒,说道:“元日饮酒应当从年龄小的开始。”《时镜新书》里记载晋朝董勋说:“元日饮酒应当从年龄最小的开始,为什么呢?董勋说:“旧时的习俗认为年龄最小的还有很多年月要过,所以先饮酒表示祝贺;年龄大的人已经失去了很多时间,所以后饮酒。”《初学记》记载《四民月令》说:“元日饮酒要按照次序,应当从年龄最小的起。”唐朝刘梦得、白乐天在元日时举杯饮酒赋诗,刘梦得对白乐天说:“我和您同岁,寿酒让您先喝。”白乐天说:“我和您同岁,寿酒谁先喝呢?”白乐天又有《岁假内命酒》一首诗说:“无法推辞先喝岁酒,因为我被您当做午龄最小的人。”顾况有诗云:“不知不觉自己一年一年变老了,更悲叹有几个人能与我携手一起活到今天。没有长生不老的仙丹去保住自己不变老,因此害怕照镜子,手里只好捧着屠苏酒让少年人先喝。”裴夷直也有诗说:“我知道自己年龄最小。首先捧起一杯屠苏酒不让青春流走。如果数年之后再逢到这一天,我反而要惆怅羡慕他人了。”成文干有诗云:“黎明星星未落时我就先捧起了贺年的酒杯了,真是惊叹镜子里自己的两鬓白霜。只好在灯前暗自哑然失笑,原来自己已经不能先喝屠苏酒了。”方干的诗说:“刚刚排定了年龄的大小,饮了屠苏酒,在坐的人都笑话两鬓斑白的人了。”

从这些诗中都可以看出饮屠苏酒这种风尚。苏东坡也有诗云:“只要安心受穷愁,就能得到长寿和健康,就不怕最后饮屠酥酒了。”他的意思也是这样的。

P328-329

序言

          引子

在“文革”年代出版的一本《容斋随笔》序言中,有这样的话语:“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一生翻览不倦,经眼典籍无数。在他如俯临群山大海的阅读之中,慧眼识珠——他极为青睐这部《容斋随笔》:中南海的菊香书屋,毛泽东手卷这部书,渡过多少个黎明;外出巡视的火车、飞机上,有这部书相伴,毛泽东更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根据档案资料显示,共和国领袖毛泽东临终前13天还向身边工作人员索读《容斋随笔》,该书也成为毛泽东生前要看的最后一部书。

《容斋随笔》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这部书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竟然让博览群书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如此毕生珍爱?

洪迈和他的《容斋随笔》

要想说清楚《容斋随笔》这部书,我们就不得不先介绍一下这部书的作者。 《容斋随笔》是南宋文学家洪迈的大作之一。洪迈(1123一1202年),字景卢,号容斋,别号野处,谥号文敏,宋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他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洪皓官至礼部尚书。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洪皓奉命出使金国,由于毅然拒绝接受金人所授的官职,被扣留十余年。其间虽不似西汉苏武“噬毛茹血”,亦饮受凌辱,尝尽辛酸,然始终不失气节。后因金国大败,方被遣归宋,于绍兴十三年(1142年)回到临安。洪迈是洪皓的最小的儿子,23岁时考中博学鸿词科进士,从此开始步入仕途。历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入为左司员所删定官。因其父洪皓斥责秦桧与金勾结一事遭贬而受牵连,被降调为福州教授,后召入左司员外郎、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洪迈奉命出使金国,他坚守民族气节,不肯矮化南宋政权,为金国所困辱。后遣归,知赣州(今江西赣州)、婺州(今浙江金华),迁敷文阁待制,参与修撰《四朝国史》。宋宁宗时,以端明殿学士致仕,然而没多久就撒手人寰。

洪迈一生饱读诗书,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在他的作品中,人们最熟悉的便是他用了近40年光阴和精力撰写出的不朽名著《容斋随笔》。《容斋随笔》又称《容斋五笔》,因为该书包括5部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全书共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五笔》写了十卷作者便过世了),1230篇,文字总量达50多万字。《容斋随笔》之所以称之为“随笔”,是因为洪迈读书每有心得,便随笔记录下来,历时数十年的集腋成裘而撰写成书。《容斋随笔》内容博大精深,涉及领域极为广泛,自经史百家、文学艺术、人物评价到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掌故志怪等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高人一筹。《容斋随笔》各篇短小精悍、多姿多彩,可读性极强。

宋代的笔记体著作数以百记,洪迈的《容斋随笔》堪称同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容斋随笔》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甚至有人赞誉此书是补《资治通鉴》之不足、集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之精粹的珍品。该书一问世便受到了当朝皇帝的称赞,从此成为历代皇家所必藏的经典书籍,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本书的编排体例

《容斋随笔》原书为文言文,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很难读懂;即使某人的文言文水平很不错,也只能读个一知半解,但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也很难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坚持读完全书。而且,《容斋随笔》是笔记体的作品,各篇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这也给读者阅读原书带来很大的不便。

由于上述原因,本书挑选出《容斋随笔》中的精华,分门别类地重新编排组合,并附上白话译文和评述,以使读者花最少的精力去最大程度地学习和了解《容斋随笔》,从中得到不同凡响的陶冶和收益。

具体而言,本书分为4大部分:人物篇、济世篇、治学篇、广闻篇。其中每一部分又分为5到6个小节,全书总共有21个小节。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容斋随笔》中相似或者相对的篇章组合在一起,以使得原作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更为鲜明、所阐释的方略道理更为清晰、所讲述的治学心得更为凸显。

                      编 者

                      2005年7月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容斋随笔(经典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林//良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8013856
开本 16开
页数 3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7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Z429.442
丛书名
印张 23.75
印次 2
出版地 内蒙古
260
184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3: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