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国复兴(一本书读懂现代文明)/全民阅读中华文明史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国,我国的农业产出不断增长,出口率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

根据谷物、大豆、糖类、水果、肉类、水产品、牛奶、棉花、羊毛等15个种类食品单项产量的前10名的53个国家综合排序,世界农业大国前20名依次是:中国、印度、美国、巴西、法国、印度尼西亚、德国、俄罗斯、土耳其、阿根廷、澳大利亚、意大利、英国、墨西哥、加拿大、伊朗、西班牙、泰国、日本、巴基斯坦。其中亚洲8国,欧洲6国,北美洲3国,拉丁美洲2国,大洋洲1国。

这20个国家对世界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人口和可耕地面积总共约占世界总量的66%,他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谷物产量约占世界总和的81%以上,并且国民生产总值世界排名前11名的都集中在这20个国家中,前17名中有15个也是在这20个国家中。

设施农业是我国一项比较占优势的产业,它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它也是种植业和养殖业中受益最高的产业,是当前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不仅是市民的“菜篮子”,也是农民的“钱袋子”。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的设施农业约解决了600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如果加上产前和产后的话,设施农业一共吸纳的人数大概有1亿人。随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多,我国的设施农业产业在不长的一段时间里已经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设施农业整体发展较快;种子和种苗技术的自主创新性强;蔬菜栽培已经向优质高产发展;设施环境综合调控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产后处理水平不断提高;设施农业主要支撑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初步构建了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农业设施生产行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大型温室生产厂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机械生产和消费都非常多,农业机械的产量、销售量和市场占有量都居世界前列。

进入21世纪,世界人口还在继续增多,人民生活还要求不断提高和继续改善,这必然要求农业机械化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和更高的水平上继续发展,发展的重点也必然从北美洲、欧洲转移到亚洲、拉丁美洲。

这是研究分析了世界20个农业大国的发展情况后得出的结论。由此也可以看出,农业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农业与国民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20个农业大国中,北美洲和欧洲的主要国家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20世纪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美、法、德等国是20世纪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闪光点。  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国家,农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多在2%—8%之间,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5%之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生产的谷物在2—10万公斤之间,创造的农业增加值在2—4万美元之间,城市化率多在70%以上,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较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缩小,它们不仅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强国。而亚洲的8个农业大国,除日本外,都还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也还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这9个国家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2,可耕地约占世界的35%,牧地约占世界的22%,发展潜力很大。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都较低,用占世界近58%的农业劳动者,只生产了约占世界44%的谷物,创造了约占世界32%的农业增加值。农业资源占用多,但产出效果低,大而不强。

世界看好中国,中国走向世界。在上述还没有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农业大国中,农机化发展的新亮点首选是中国。中国的可耕地、牧地之和总量最多,农畜产品产量多项世界第一,但农业机械化水平还较低,农业劳动者很多,食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农机化发展潜力巨大。美、欧、日等许多国家都看好中国农机市场。中国“十五”计划已明确提出“推进农业机械化”。减少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正在加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有利于先进农机产品和技术的引进,有利于根据WTO规则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支持。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已经有几十年的基础,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成长期。不仅有加快发展的需要,而且具备了快速发展的能力。

P2-4

目录

第一章 推陈出新——科学环保的现代农业文明

 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主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我国的现代农业从建立新中国开始,已经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文明之路。

 中国农业现代化

 中国九大农产区

 循环的生态农业文明

 环保的绿色农业文明

 新型的休闲农业文明

 健康的有机农业文明

 多样化的低碳农业文明

 扩展阅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二章 突飞猛进——改革开放的现代经济文明

 文明的行为从经济活动开始,文明的结果体现在经济活动中。没有文明的经济活动,就没有文明的物质;没有物质的不断丰富,就没有政治文明、文化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自新中国建立至今,尤其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经济像东方苏醒的巨龙,呈现着势不可当的趋势。中国经济以改革开放为契机,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共同致富”的思想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万众瞩目的“纺织大国”

 进入电子工业时代

 中国“芯”时代

 扩展阅读 名闻天下的共产主义小社区

第三章 朝发夕至——四通八达的现代交通文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开始加快。得力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拥有新式快速的交通工具成为人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地铁的开通在城市内形成了纵横交错、十分便利的交通网。高速铁路的建设使得城际间的行程时间大大缩短,从而让朝发夕至成为现实。

 中国交通大发展

 地下的“火车”:地铁

 城际的“蛟龙”:动车

 空中的“飞车”:磁悬浮

 跨越的“彩虹”:桥梁

 世界屋脊上的“天路”

 新兴的管道运输文明

 空陆转换的枢纽——航站楼

 扩展阅读 燃气网

第四章 日新月异——不断创新的现代科技文明

 放眼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每一项进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的计算机、新材料、杀菌技术等高科技企业的迅速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日新月异的通信文明

 东方硅谷:中关村

 新兴技术:纳米技术

 新型材料:聚乳酸

 电子“指南针”技术

 食品杀菌新技术

 食品分离技术

 科学先驱树榜样

 扩展阅读 人造纤维器官

第五章 天时地利——新能源开发利用新时代

 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 等能源,称为常规能源。随着常规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质的新能源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氢能等。

 炙热的力量:太阳能

 聚变的力量:核能

 呼啸的力量:海洋能

 地下的力量:地热能

 蓬勃发展的风电市场

 环保的矿物:天然气

 冰火的交融:可燃冰

 清洁的能源:氢能

 扩展阅读 潮汐能

第六章 独立自强——开启现代航空文明新纪元

 航空是指载人或不载人的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中的航行活动,譬如飞行。这些活动亦包括与天空有关的组织,如飞机制造、发展和设计等。人类早就萌发了上天飞行的强烈愿望,这些可从古代的传说中得知,例如中国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中国不仅实现了“嫦娥”奔月的梦想,同时也实现了“神州”载人飞天的梦想。

 航空腾飞的文明时代

 遨游太空的“长征”时代

 中国卫星闪耀太空

 “神舟”的太空时代

 现代“天宫”空间站

 现代“嫦娥”奔月

 “两弹一星”:钱学森

 中国的航天英雄

 扩展阅读 赵九章

第七章 妙手丹青——日臻完善的现代绘画文明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美术从单一的现实主义发展为多元并存的局面。在否定或批判先前模式的同时,如何确立有各自特色的创作方法已提到议事日程之上。因此这个阶段体现为一个实验性艺术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出现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画坛大师,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不断前进,并使之日臻完善。

 “南陆北李”绘画文明

 一代宗师:蒋兆和

 一味霸悍:潘天寿

 画坛传奇:李苦禅

 山水画家:傅抱石

 “当代三绝”:林散之

 扩展阅读 民间剪纸艺术文明

第八章 绿色中国——建立现代生态文明新秩序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自然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自然界。在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回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新时代,新号角

 环保组织的兴起

 “低碳”健康的生活文明

 节能低碳的出行文明

 防沙护林“绿色长城”

 建立自然保护区

 扩展阅读 地球村的“低碳族”

第九章 辞旧迎新——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文明

 自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旧习俗已经被革除。在物质丰腴的蕴育中,新的生活方式融入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不仅有对传统节庆的传承,还有对艺术技巧的发展和创新,更有对新生事物的大胆尝试。正因为众多因素融合于现代的社会生活,使得现代人们的生活出现了丰富多彩的新气象。

 隆重的春节庆祝习俗

 民主自由的现代婚俗文明

 推陈出新的杂技艺术文明

 高空“走索”艺术文明

 歌舞伴餐的饮食文明

 喜庆的节日酒歌习俗

 时尚的酒吧文化

 扩展阅读:酒满茶浅话文明

序言

中国文明也称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一般认为,华夏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华夏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多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万里长城、大运河、明清故宫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出土文物,无不反映出大胆、高超的生产技术;同时,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创造出无比博大、深厚的业绩;而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在内的无数科技成就,更使全人类获益匪浅。

而现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并且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在不断地摸索前行中,现代的中国同样创造了非凡的成就和灿烂的文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现代中华文明,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

经济文明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表现。中国的现代经济文明可谓突飞猛进,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中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经济腾飞之路。

现代农业文明的实现,不仅满足了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对传统经济与社会组织的颠覆与改造。现代农业文明带给当代人类的不仅仅是一种新能源,更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经济形态转型的新革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了解中国现代杰出的科学成就,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凡此种种文明,这里不一一列举,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个社会因素的发展和支持。本书内容涉及的时间范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直至目前为止,作为中国现代文明的起始,在有限的篇幅内,对这一时期从农业、经济、交通、科技、新能源、航空、绘画、生态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梳理,通过相关知识的链接和扩展阅读,开阔读者的视野,行文中与文字内容统一和谐的图片,更能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让这一时期文明的光辉灿烂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内容推荐

姜越编著的《大国复兴(一本书读懂现代文明)/全民阅读中华文明史系列》内容涉及的时间范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直至目前为止,作为中国现代文明的起始,在有限的篇幅内,对这一时期从农业、经济、交通、科技、新能源、航空、绘画、生态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梳理,通过相关知识的链接和扩展阅读,开阔读者的视野,行文中与文字内容统一和谐的图片,更能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让这一时期文明的光辉灿烂清晰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编辑推荐

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多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文明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当今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相信文明复兴将很快到来。“踏雪寻梅”是自然与心灵的遥相呼应,姜越编著的《大国复兴(一本书读懂现代文明)/全民阅读中华文明史系列》目的就是要引领大家循着历史的芳踪,传承并重温经典。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国复兴(一本书读懂现代文明)/全民阅读中华文明史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姜越编
译者
编者 姜越
绘者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568365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8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2015182301
中图分类号 K270.3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5: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