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人的行走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讲述七十年代出生的作者自七岁到二十岁之间,所经历的成长历程。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讲述了八十年代皖南地区的农村生活、风土人情、社会变革,以及那些早已经丧失掉了的延续了千年的农村传统文化。
进入了九十年代的初期,随着国内打工潮的兴起,广大农村青壮年们纷纷涌向大城市。
从一个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到洗碗工、到鞋厂工人、到调酒师、卡车司机、办公室白领、创办公司、定居北京,二十多年过去了,作者一路走来,恍如隔世。
作者简介
汪志明,祖籍安徽繁昌。九十年代初,独自一人来北京闯荡,由于从社会最底层一步一步艰难地成长,再加上幼年时特殊的成长环境,整个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接触过各种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人,亲历过各种匪夷所思形形色色的事。
目录
序:再不回忆就该无法回忆
第一章 家乡
第二章 父亲的故事
第三章 八十年代二三事
第四章 匠人
第五章 看电视
第六章 孩子终究是孩子
第七章 吵架
第八章 村里的那些生活
第九章 笛子
第十章 我的最高学府:保定中学
第十一章 鬼杨柳
第十二章 漆匠
第十三章 遥远的南京
第十四章 书写社会
第十五章 正式工作
第十六章 砸电池
第十七章 北京:鞋厂蒙冤
第十八章 国营骗子
第十九章 为了留在这里,而留在这里
第二十章 美好的开篇
第二十一章 阿文的故事
序言
再不回忆,就该无法回忆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有一天提笔写一写自己的事,
网上、书店里,上至达官显贵、社会名流,下至凡夫俗子
、贩夫走卒,到处都是各式各样的回忆录、成功哲学、人
生宝典、心灵鸡汤,没想到我亦未能免俗。其实我的本意
是想写一写自己的经历。步人中年后,会不由自主地经常
回忆起往事,而最近一两年,感觉到自己的记忆力能力日
渐衰退,提笔写字,也是经常写了左边忘了右边,字不成
字。
五年前、十年前曾经发生的一些精彩的美好、落寞的
惆怅,现在想起来,都是模糊不清的,更别说二十多年前
的事情了。童年时期郁闷的、想不明白的事,到现在,居
然还是想不明白,而那些童年时期的美妙往事,如果全都
想不起来,该有多么的遗憾。真是到了再不回忆,就该无
法回忆的阶段。
苦苦思索中,还是有些事情能回忆得起来,但却如同
一个个碎片,杂乱无章,如果有一天我能把这些点点碎片
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把往事中的故事、人物能活灵活
现地呈现在纸上,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汪家□(特殊字体)村汪志明
2017年
导语
本书主要讲述作者在良善与阴暗并存的社会上,通过不断地试错、纠正,在走过了超长的弯路,吃尽了众多的苦头之后,终于在充满坎坷的人生路上,摸索出了一套自我修正,自我思考,自我督促,自我生长的故事。
精彩页
第一章 家乡
踏入社会,每个人对这四个字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每个时代的人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从进入幼儿园那天起,就可以理解为踏人社会,从这一天起,小娃娃们就正式接触社会了,接触除家人以外的人和事,只不过这个社会是纯洁的,像童话中描述的那样美好,充满了欢乐,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真正的现实社会是不一样的,甚至是大相径庭。而对现在都市年轻人来讲,踏入社会可能还是定义在走出象牙塔,离开那个思想、情感、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纯洁的大学校园的那一天,而在这一天,可怜的中国父母们或许会语重心长地说:从此你踏入社会了,在社会上要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生活中多交良师益友,工作中要勤奋上进,吧啦吧啦……
而这两种常规模式,不论是主动抑或是被动,我居然都没有机会去选择。八岁之前,斗大的字,估计只认识自己的名字,写是不会的。十五岁之后再也没有机会能力进入正经的校园,这或许是天意吧,命运造化人,注定一生不走寻常路。
我出生的地方叫汪家□自然村,除了从外村嫁过来的女人们以外,全村剩下的人,有百分之九十都姓汪,村子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没有山,连十米高的土坡也没几个,到处都是一马平川的。儿时记忆中的村子,我很难用文字来准确地表达它的美好。站在地势稍高的地方向远处看,全是一片一片错落有致的庄稼地,宽窄不一的小河小溪纵横其中,到处都是绿油油的,汪家滇村就坐落在这一大片的绿色中,村子里种着很多高大的泡桐树、杨树,还有一些梧桐树等,有些树的树龄看上去已经很古老了,粗壮的树干,几个小娃娃围成一圈也不能环抱住。小河小溪或起源于村中央,或穿村而过,蜿蜒到田间地头,清澈的溪水哺育着这里的一切生灵。不知名的小鱼小虾在溪水中游来游去,溪岸两边通常都有垂柳、芦苇或一簇一簇叫不上名字、半人高的植物,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引来蜻蜓、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歇息。让人感动的是,在村庄的边上还依偎着一些人家的祖坟,早已经逝去的先人好像并没有离开这里,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和活着的人继续相处着。每到清明和春节、冬至等重要节日,总会有晚辈们去祖坟上给先人烧纸。活着的人和故去的人,就通过烧纸这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着联系。
父亲刚刚去世的那几年,我经常独自一人,在这一草一木皆自然的环境中,默默感受着那份孤独的美。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村中央袅袅升起的炊烟,缭缭绕绕,随风飘散,宛如一幅画卷,我们村的风景或许不是最为美好的,但我依然怀念那里的一切,大概每个人都有思念故乡、怀念故土的情节吧。
第二章 父亲的故事
听母亲讲,1973年12月2日,农历十一月初八,他们两人结婚,结婚后大概过了半年时间,有一天父亲去横山买米。横山其实是一个很小的镇,比普通的村子大不了多少,只不过是镇政府的驻地,那时应该叫公社,公社的粮站、供销社、中小学等都驻在这里,所以附近乡村的村民都经常集中到这里凭票买米、买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
父亲在去买米回家的路上,遇到了隔壁村一个和他在一起读了一年多书的同学也去买米,两个人各挑着一担米,一边往家走,一边聊,聊着聊着两人聊到了学做木匠,于是两个人在路上商量好了,结伴去江西学木匠。两人当机立断,说干就干。父亲把米送到家后,拿了家里仅有的一百五十元现金,这也是父亲和母亲结婚时,双方全部家族送来的礼金钱,和同学去渡口坐轮船,出发了。待他走后多半天,母亲从田里回家,才从隔壁王奶奶家得到父亲留下的口信。
母亲知悉时,父亲估计已经在前往江西的轮船上了,这对年轻的新婚夫妻经此一别,长达六个月,各自音信全无。母亲对父亲的思念、担心,无日不在煎熬中。六个多月后的一天,忽然父亲回到了家中,原本身材就不高且瘦的父亲,经过数月艰苦的学习,再加上一路的颠簸坎坷,风尘仆仆,更显得人瘦毛长,倍加憔悴。母亲说,父亲购买回程的船票,是轮船上最低的那一层,相当于货舱,没有窗户不透气,巨大的柴油发动机昼夜不停地轰鸣,和商贩带上货舱的鸡鸭鹅狗猫啥的那些家禽家畜们,济济一堂,乘船的环境可见一斑。在这样的环境中,父亲煎熬了好几天,轮船终于抵达芜湖,身上仅有的一百五十元经费,也所剩无几,学徒工是没有工资的,不交学费就已经很万幸了,真不知道他仅有的一百五十元经费,是怎么挺过了六个月的时问,买完回芜湖的船票后,他身上仅剩下不到一块钱,每天看到船上其他旅客吃着米饭炒菜,而他每顿饭,都是只买点粥充饥。几天下来,脸上、大腿上,饿得全都浮肿了。到家后,身上只剩下了两毛钱。母亲听说了这些情况后,两人抱头痛哭。入骨相思的离别痛苦、学徒的艰辛、一路的坎坷,在见面的那一刻彻底释放了,俩人泪水潸然,泣不成声。
父亲平安地归来,是母亲最大的期盼,不但带来了外面的世界,还带回了木匠的手艺。从此,我们的家庭建设,也随之进入了快车道。在我六七岁的那几年里,印象中父亲每天都在家里的堂屋打(打:手工制造的意思)家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人的行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汪志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辰影库音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30003135
开本 32开
页数 3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18-02-01
首版时间 2018-02-01
印刷时间 2018-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80
CIP核字 2017283919
中图分类号 I251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5
2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3: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