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忠如著的《梁思成传》重新发现梁思成!
30岁前,他只是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徐志摩的情敌;
30岁后,他还是中国建筑学的开创者和宗师,著名学者费正清的挚友,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参与设计者……
下笔严谨,引证丰富,是最权威的梁思成传记。
独立作家、“2014年中国好书”奖获得者窦忠如,采访50余位相关人,参考200余种书,阅读1000余万字资料,还原真实本色、永不沮丧失望的梁思成!
大量披露梁启超的家书、林徽因的通信及晚年再娶之谜!
冯骥才、冯其庸、铁凝、舒乙、吴良镛等联袂推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因出身闻达天下,有人因感情爆得大名,有人因专业研究有着长远的影响力。而梁思成,是将三者合为一体的人。
他生于日本,天生双腿微残,却一生踏遍大半个中国,测绘和拍摄无数古建筑遗物;他是绯闻故事里不起眼的角色,却创办了一个严谨客观的学科;他是地地道道的“二代”,却突破了父亲的光环,成为一代建筑宗师。
与林徽因神仙眷侣的生活没有让他成为“男人公敌”,他支撑了林徽因灵动的思绪,创作出《中国建筑史》这样的皇皇巨著,惊动世界,不仅耶鲁讲座,而且使日本京都、奈良的古建筑免遭美军轰炸。
令人扼腕的是,他可以保护外国的古建筑,却无法保护老北京的城墙。晚年的再娶,几乎使他众叛亲离。而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化,他渐次迷失,最终落寞而去。
窦忠如著的《梁思成传》叙述了梁思成的读书、成长、感情及学术追求,大量披露了梁启超的家书、林徽因的通信、晚年的再娶之谜,还原一个真实本色、永不妥协失望的梁思成。
1。“双涛园”顽童
公元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东京这个樱花烂漫的时节里,对于被中国清政府重点通缉的流亡犯梁启超来说,实在是一个最感舒心的日子,因为这一天妻子李惠仙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但也命运多舛的梁思成。
在梁思成出生之前,梁启超曾有过一个儿子,可那是他深埋心底的痛,因为那个儿子仅仅给他带来短短两个月的快乐就不幸天折了,夭折在他维新变法失败不久那人生最暗淡的日子里,所以一直以来梁启超总是郁郁寡欢,虽然日本友人对他一向十分的敬重和关照,但丧子之痛还是不能让他在短时间内自愈。而今,这个儿子的出生无疑填补了梁家长子的空缺,这怎能不让梁启超心中感觉快慰呢?
然而,全家人沉浸在新生男儿降临梁家喜庆中的同时,也细心地发现这个瘦弱的婴儿竟然是个残疾——他的两条腿夸张地向外撇开,比所谓的内八字还要严重,两腿撇得几乎能使两脚尖相对了。面对这个让全家人喜忧参半的婴儿,梁启超请来外科医生对他进行治疗,希望能矫正婴儿的畸形双脚,以便今后担当起梁家长子的重任。经过外科医生仔细检查之后,遂建议说将婴儿双脚扳正后用绷带缠紧,再放进特制的木盒里进行矫正即可痊愈。果然,一个月后,这个婴儿的脚板基本恢复正常,虽然仍不像正常孩子双脚那样平整,但不会影响他今后的正常行走。对于这样的结果,梁启超已经很满足了。
不料,这个生就残疾的婴儿竟体弱多病,吃药打针简直成了他小时候的家常便饭,这不由得让家人都很担心,害怕他像前—个男婴那样难以成活。也许是天佑梁家,据说有一天母亲李惠仙在梦中见到一个婴儿向她啼哭不止,于是第二天请来一位圆梦先生进行解梦,圆梦先生说那是先前天折男儿要求梁家承认他的长子地位。对于这样的解梦结果,崇尚科学的梁启超竟然没有怀疑,于是一贯被世人认为是梁启超长子的梁思成,从此被弟妹们改称为二哥了。说来也怪,从那以后多病多灾的梁思成,开始茁壮成长起来。
出生在日本东京的梁思成,对东京并没有什么特别记忆,他的记忆从迁居到横滨时才开始。不仅横滨,就连整个日本这个岛屿国家,向来就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地区。那时,父亲梁启超担任《新民丛报》主编,梁家就安置在报社的二楼。后来,梁思成回忆亲历横滨遭受地震时,曾这样说:“日本地震很多,记忆中,居住的房子可怕地摇晃就有好多次。缠足的母亲上下楼梯很困难,每次地震总是女佣人把我背下楼。有一天晚上,邻居家着火,通红的火焰烤灼了天空,映红了窗子的玻璃,一瞬间抱起熟睡的我跑下楼梯的,还是女佣人。”对于女佣人在地震中抱他匆忙跑下楼的脚步声,梁思成在六十年后仍记忆犹新。
当然,与地震、火灾那恐惧记忆所不同的,还有像母亲或姐姐一样亲切和爱护他的幼稚园女老师。对于这样的美好记忆,老年梁思成同样念念不忘。公元1964年,他在《追忆中的H本》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上的是华侨经营的大同学校附属幼稚园,虽是华侨经营,老师却都是日本的女教师。她们就像母亲或姐姐一样亲切,对我们循循善诱,关爱备至。当淘气摔倒把膝盖蹭破时,老师就过来一边哄着不要哭,一边为我涂药包扎。伤IZl疼痛不能行走时,老师就抱着把我送回家。”
在横滨的日子里,幼年梁思成除了对日本女佣和女教师记忆美好深刻之外,还经常跟着姐姐思顺到有着长长石台阶的小山上去玩耍。从那不高的小山匕.粱思成和姐姐远远地就能眺望到美丽的富士山,那种美妙景致是他们只在图画和照片中见过的,以至于这种偶尔从远处眺望的美丽,竟一直印在梁思成心中达数十年之久也不曾模糊或淡忘。
离开横滨搬迁到神户郊外的须磨,是因为除了梁启超几个子女的相继出生外,还有亲戚家的几个孩子也都寄住在梁家,《新民丛报》二楼那几问房屋早已不堪其居。而仅仅依靠办报所得微薄且不稳定的薪水,也只能勉强维持梁家最基本的简朴生活,有时甚至连最简单的饭食也不能保证,更别说有什么经济能力来改善拥挤的居住状况了。而这时,一位向来倾心梁启超改良政治主张、非凡学识和人格魅力的华侨,主动提出将自己在神户郊外须磨的一栋别墅借给梁家居住。
这座名为“怡和山庄”的别墅,也难怪成年后的梁思成兄弟姐妹几人对它一直情有独钟,那实在是一处绝佳的民居所在。坐落在山脚下的怡和山庄,拥有朝向大海的一处宽敞庭院,背后连接着一片茂密松林,坐在别墅窗前就能看到汹涌海浪远远地追逐而来,那院落前排空的海啸声和着别墅后面的阵阵松涛,时时演奏着一曲曲美妙的交响乐,实在让人浮想联翩,心旷神怡。面对如此优美静雅的海滨景致,满怀艺术情趣的梁启超便形象地将这栋别墅更名为“双涛园”。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