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国兵眼中的战争(从二战朝战到越战)
内容
编辑推荐

什么是炮灰,什么是士兵,二者的分界在郑凯梅的笔下得到了感性的呈现。士兵没有选择参与何种战争的权种,但他们却有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尊严。无论是参加了二战和朝鲜战争的高龄老人,还是不得已面对朝鲜核武器问题的年轻人,或是在与美国人斡旋的商海英豪,都会在这些美国普通一兵的故事里拾得几粒珍珠。

内容推荐

在《美国兵的故事》一书里,郑凯梅女士向读者展现了11个美国兵的故事,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故事。

这11名美国兵,日后有的成了知名作家、文学教授、白宫记者、公司经理、私人侦探,以及园艺师、工程师。这增加了他们的人生经历的厚重感、沧桑感,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美国老兵眼中真实的美国社会。

目录

中国兵眼里的美国兵(代序)

自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伟大的一代人”

 1.一个水兵的水上水下——吉米·格拉斯比

 2.太平洋上空的机枪手——鲍勃·怀特

 3.白宫记者与塞班岛的安妮——史蒂文·麦克唐密克,希欧·麦克唐密克

 4.一个一枪未发的侦察兵——罗兰德·詹金斯

朝鲜战争:“最寒冷的冬天”

 5.清川江上的坦克排长——查理·黑沃德

 6.战场上的宪兵——瓦特·詹金斯

 7.战俘营内外——肯尼思·伊顿

 8.难以平息的战火——罗伯特·路易斯

越南战争:“迷雾重重的战争”

 9.用炸药的伐木工人——约瑟·哈德曼

 10.一个海军陆战队员的忏悔——戈登·弗莱彻一豪厄尔

 11.热带雨林的最佳飞行员——罗伯特·梅森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吉米就是我们在避暑胜地天鹅岛上的一个近邻。每年夏天,大家都要互相请客,谈谈岛上的新闻,婚丧嫁娶、流言飞语等等。吉米谈吐诙谐,笑话连篇,内容不太高雅,但往往令人捧腹不已。吉米就是用水手们讲笑话的特殊方式,把潜水艇里枯燥的海底生活讲得有声有色,把残酷的战争讲得铿锵有力。年复一年,故事积累起来,就成了一卷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水兵生活的多彩画卷。

“我上了八年的夜校”…“咱们此生有幸相会了”…“一直追到她的裤子掉了下来”

要想了解二战中的美国兵,就得了解战前美国人的生活,也就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生活。我们得从吉米战前的生活说起。吉米的父母是18世纪末从苏格兰移民到美国的,家里很穷。吉米14岁时,父亲因糖尿病去世了。为了维持生计,吉米想退学去工作。但是母亲坚决反对,她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在附近一家百货商店工作。

吉米高中毕业以后,在一家机械制造公司做长途销售,专卖摩擦机、滚磨机,在各个城市跑来跑去。不能上正规大学,吉米不甘心,幸好公司愿意替他交一半的学费,他就去上夜校。在波士顿大学上了三年,在费城的庙宇大学上了三年,又在波士顿的塔夫斯大学学了两年。就这样,8年之内,每天早上7点起床,一直到晚上11点才归家,一边工作,一边学习。1940年,在美国参战之前,他几乎完成了大学的工程学士学位。

吉米对母亲很孝顺。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常常想念家乡苏格兰。只要吉米攒了点钱,就一定送母亲回家乡,看望兄弟姐妹。

1941年9月,珍珠港事件之前,吉米的母亲坐船从苏格兰回来,在途中,这条船被德军炸沉。吉米从费城的报纸上得知这个消息,脑袋“嗡”的一声,呆了。

吉米立即想到是加入加拿大海军,给母亲报仇。当时美国还没有对德宣战,但作为英联邦成员国的加拿大已经与英国并肩对德作战了。当然大家都反对吉米这个“远水不解近渴”的主意。吉米跑到纽约去,找到了另外一条船的船长。这条船曾在海里救过不少沉船的旅客。船长说:“海上到处漂着尸体。”

这话像一道死亡通知书,在吉米的脑中反反复复地转着——他不敢相信。最后,拨通了苏格兰那边的电话,吉米的一个表兄说,吉米的母亲得救了。吉米这才一颗心落了地。

原来,船沉之后,吉米的母亲侥幸上了一条橡皮救生艇,但艇上人太多,最后也沉了。她就穿着救生衣在海上漂了11个小时。沉没的这条船载了很多石油,石油溢出,漂在海上。吉米的母亲浸在石油中,变成了一个“沥青人”。终于,一艘英国的驱逐舰来了。一位水兵跳入水中,拿绳子围着她的身子和胳膊捆好,最后把她拽上船。

几个月之后,吉米的母亲又坐另外一条船回到了美国。从此,她无论去哪里,再也不坐船,而且不脱衣服,总怕出事,穿着衣服随时应变。后来她再去苏格兰就是坐飞机了。但在上飞机的梯子之前,她又犹豫了,吉米不得不使劲在后边推:“走吧,上去吧!”

她说:“如果这飞机掉下来怎么办呢?”

吉米开玩笑说:“那我就说,咱们此生有幸相会哕。”

母亲瞪着眼睛看着自己调皮又聪明的儿子。

1941年12月7日,日本飞机偷袭珍珠港,美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损失惨重。次日,美国对日、德、意宣战。

为了反击德军,美国把所有的工业转向了军工。男人出征,女人上工厂。这是美国女人参加工作的第一个突破点。建国二百多年,美国人继承欧洲妇女的传统,女人的作用是生孩子,操持家务,伺候丈夫,从来如此。

战争打破了一切传统。女人走出家门,走向工厂,开始造飞机,造潜水舰,造武器,造弹药,造汽车,造航空母舰。大街上看不到青壮男人,只见到穿着油腻工作服,把头发盘来起来的女工们。

1942年,吉米在一家石油提炼公司的办公室遇到了一位聪颖可人的秘书,一个大家闺秀——尧希。当他第一眼看到她修长均匀的身材,就对自己说:“这是我的女人!”于是一场销售战展开了,这回吉米推销的不是机器,而是推销自己。他一次次地请尧希出去吃饭,用吉米60年后的话说:“我追她一直追到她的裤子掉了下来。”

1942年10月8日,俩人结成伉俪。也就在这时,美国开始全国强制性征兵。吉米想与其被征了兵,分配去当步兵,倒不如自己自愿报名,到他向往的海军去。

这样吉米穿上了白晃晃的海军服,不成想被分配到扫雷艇上,名为港口扫雷艇82号(YMS-82)。

此时,吉米差三个月就可以拿到大学的工程学士学位了,可是学校不给他。由于吉米有文化,又有柴油机的知识,海军给他的头衔是二等机器操纵兵。吉米上船干了不久,船长就觉得把他委屈了。船长想把他连升两级升到海军少尉,因为大学毕业生本来就能很快提升到少尉的。

“只拽得一把烧烂的皮肤”…“一车又大又红的西红柿”…“船长不知从什么地方闻到一丝酒昧”

吉米的扫雷艇停在纽约州斯得藤岛的港口待发,谁也不知道哪天出发,尧希倒是第一个知道的。那天早上,尧希的公司接到命令给这几艘扫雷舰上装蒸馏器,尧希觉得这是个信号,告诉了吉米。吉米对船长说,“我们快该出发了,这两天我们的船会装蒸馏器。”船长问:“什么是蒸馏器?”吉米答:“蒸馏器是把海水化为淡水的机器。”

果然不出所所料,装完蒸馏器的第二天,扫雷艇就出发了。先到非洲的卡萨布兰卡,参加与德军争夺非洲的战斗,然后到意大利的西西里的各港口。争夺西西里的战斗非常激烈,西西里每一个港口的地势都极其险要,德军居高临下,美军死伤惨重。

吉米说:“水雷大部分都放在不到100英尺深的浅水里,那时,大部分船只都超载,都过了吃水线,这就很容易碰上水雷。”提起吃水线,我的脑子里浮现出吉米家的澡盆——里面画着一条吃水线。

扫雷舰工作十分危险。德军在每一个港口的航道上布满了水雷。每到一个港口,扫雷艇一马当先。三艘扫雷艇组成一个锥字形,给后边的海军开路。每艘扫雷艇有两只很长的手臂,伸向两边的海底。如果发现了水雷,手臂上的炸药就切断水雷的锚。水雷就浮上来,士兵们从扫雷艇上用机枪扫射来引爆。锥形队前面的第一只扫雷艇最危险,如果水雷布在手臂伸不到的地方,那么扫雷艇碰上就会被炸沉。

这一路上有多少扫雷艇被炸沉,吉米也记不清了。总之,他算幸运的,他那条舰艇从非洲海岸,到西西里,一直到意大利南部的最大港口那不勒斯港,共扫了十枚水雷,每个都是有几吨重,直径1.5米,充满了炸药。

第一艘艇被炸了,第二艘扫雷艇在后边马上上去救人。有一次,吉米赶上去。大火熊熊,一个水手已被烧伤,卡在轮机舱里。吉米拉着他的胳膊往上拽,只拽得一把烧烂的皮肤。水手又掉进机舱里,再也救不上来了。“我眼睁睁地看着他困在里边,被烧死,可是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吉米摊着双手,无可奈何地说。P3-5

序言

华盛顿的樱花名不虚传,一行行淡粉色把我带回童年,令人流连忘返。2002年春,我在这里信步漫游,黑沉沉的越南战争纪念碑压碎了淡粉的轻柔,似乎还不肯罢休,又轻易把我引入了逼真的雕像群中。“鬼子兵”持枪搜索,他们拉开距离,小心翼翼,脚下的地雷随时会爆炸。他们身披重氅,在漫天大雪中随时准备与敌人交火。环顾四壁,黑色大理石上不仅有关国兵的线雕,还有中国人民志愿军头带风雪帽的印象。《英雄儿女》瞬间重现眼前,犹闻王成的呼叫,迫击炮的怒吼……我仿佛身陷重围,被美国“朝鲜战争纪念碑”挤压得呼吸急促,迫不及待地寻找出口。

此时,在影壁的另一侧,一串数字吸引了我的视线。它们刻在流动的水池边:美军阵亡人数,英军阵亡人数,法国的,土耳其的,以及所有联合国军方面在朝鲜战争的阵亡人数。阳光反射清澈的池水,衬托着这些数字。池水一遍遍徒劳地冲刷着这一串串带血的数字。池水流动着,循环着。历史是流动的,历史也曾经循环过,重演过。

随后两天,我住在一位当年的“鬼子兵”家里,按辈分,他是我先生唐的表哥。1950年的冬日,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第五天,他,刚刚从西点军校毕业的查理·黑沃特少尉,从仁川踏上了朝鲜的土地,目的地是鸭绿江。几天后,中国人在清川江给了美军一个“印第安式的夹击”,给了他第一次战斗的洗礼。他形容那是“屎盆子从天上扣了下来。我们损失了三分之一。”作为职业军人,他说,清川江一战是他行伍30年中最难忘的一战,他的身上至今还有中国人的地雷留给他的伤疤。

查理胸襟坦荡,记忆惊人,态度严谨。历史把我放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一个念头渐渐萌生,我有无法推卸的责任,把他们心中的战斗和战争记录下来,以这一代老兵的口吻,把我们当年的敌人的故事,讲给我的同胞们听,写给千万在硝烟炮火中滚打过来的士兵们看。

四个月后,我和唐又飞回到弗吉尼亚州的牧场。这里满眼翠绿,清爽宜人。早餐后,坐在查理的饭桌边,主人摊开朝鲜地图,我架好摄像机,唐拿出笔记本和笔。查理把我们带回到五十年代初发生在那个半岛的厮杀,一个被美国人“遗忘的战争”。

在查理的地下室里,我看到了这样一张相片。这是停火的第二天早上,一个美兵在阵地上拍的照片:一位中国战士向美国战士挥手告别。他,很年轻,圆圆的脸盘,高高的额头、黑黝黝的脸膛闪着光,他的肩上背着枪。他的脚下,是被炸烂的焦土、碎岩、铁丝网、钢钎;他的头顶,是白云飘飘的蓝天。他的手臂自信地扬着,向相持多年的敌人告别。他是挺胸昂首的中国人,他在向世界挥手,向战争告别。他和按下快门的他,是互相瞄准的敌人,他们在坑道里熬过来了,在炮火中活下来了,他们同时钻出了黑暗,呼吸着没有硝烟的空气,重见没有飞机的蓝天。敌我见面了,久违了,王八蛋。他向他瞄准,不是机枪,不是火炮,不是燃烧弹;他飞快地调焦,摄下了历史的记录。告别了,鬼子……

在一堆陈旧的美军杂志里,在一沓沓美军照片中,我无意中翻到了这历史性的瞬间。我的心一阵颤抖,昏暗的灯光下,他们脱颖而出。他在向我挥手,向我呼唤。“我的父辈们:我在你们的敌人这里,看到了你们的伟岸,你们的气概。”我接过了他递给我的笔。

由此,我拙钝的笔便不由自主地跟随着我和唐,追寻周围的美国老兵们飞跑。从唐的哥哥,邻居,朋友,到朋友的朋友,到唐的其他表哥;从二战,朝战,到越战;从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到空军,到俘虏营;从工人,商人,教授,到作家。从美国的东海岸,南海岸,到西海岸;从美国国家档案局,图书馆,互联网,到朋友的朋友,以致查询到日本。我的笔,我的摄像机,一步步地从记录回忆,整理回忆,走近了报告文学,展现的是美国普通士兵所代表的美国人在战争环境下的性格、人性、家庭和爱情。

无论是参加了二战和朝鲜战争的高龄老人,还是不得已面对朝鲜核武器问题的年轻人,或是在与美国人斡旋的商海英豪,都会在这些美国普通一兵的故事里拾得几粒珍珠。我渴望中关之间能够长久地“化干戈为玉帛”。但愿此书能尽它的些微之力吧。

过去的六年里,这本书是我和唐教学研究之余的生活中心。作为一个美国文学教授、诗人和海明威学者,唐给我写作的勇气和资源,这本书是我们两人的携手之作。一本这样的书问世,远非一人之努力。我得益于美籍作家萧晓达和美籍画家、前新华社记者李倩的点拨指教,受惠于堂弟及北航图书馆员郑菁的资料查询和打字。二十年客居他乡,已提笔忘字。所幸有张恨水、姜戎、张玮和张抗抗在身边不时提示,教会了我写中国文字。

二零零七年夏初,于鹿野镇

后记

屈指数来,踏上美国的国土已二十载有余。来时,兜里揣着鼓鼓囊囊的40美元,忐忑不安地坐在研究生的课堂上。管理计算机系统八年,混迹于程序和软件之间,有幸目睹人与人斗角逐利、尔虞我诈一面,不免心力交瘁。直至返回校园执教,与IBM合作,独挡电子商务教学一面,无繁杂的人事纠纷,儿子亦渐上正轨,才有余暇重览诗歌和文学。先是诗人老公唐纳德敦促,每周六上午两人躲到一家咖啡馆,搞两小时的李白。抱着一堆释解,抓耳挠腮。光阴荏苒,不觉翻译了李白诗歌六十首,有些竟得到美国诗歌界泰斗的赞赏。看看已过不惑之年,记忆要淡去,抓紧用英文写下了当年的北大荒生涯,让美国人了解中国那一代人的激情和惶然。然而年迈的查理在我生活的出现,使我不得不放下未抛光的回忆录,背起了录像机。

我们敲开一家又一家老兵的门,有时归来两手空空:对于一些高龄老人来说,往事已如烟;有时满载而归:他们年轻的战斗生涯是他们生命最闪光的一点。从二战,朝战,到越战;我常常为找到一张地图,查一个地名,一个准确的中文译名,一个史实,一个日期,大费周折。朝鲜战争的地名尤其困难。先到美国国家档案局去查,想买美军的当年的地图,交涉多次,两年后才说事关机密,不卖。所幸查理慷慨,寄给我一张他保存的地图。而美军用的是20世纪40年代日本人绘的地图,与中国志愿军用的风马牛不相及,只好用战斗的日期来对地点,或量着尺寸以距离确定。如若有误,望历史学家指正。越南战争就更难了,有时连老兵自己都不知道他们驻地的地名。一晃这几张地图已在小客厅里挂了四五年,上面圈圈点点。我只有吉米击沉的那些日本船只和“东京玫瑰”的英文名字,多亏李倩写信到日本,是她的日本朋友查到了中文译名。日本人显然也知道这些名字与那一段不光荣的历史相关,但他们没有回避,他们是友好的。从毛瑟枪,M16到AK-47,我学会了不少军事术语、军衔和各式武器的名称。无奈一个只摸过气枪的“外门女”,难免出错,望诸兵诸将莫见笑。有时看得一本好书,手痒痒地翻译起来,忘乎所以,最终不得不删去。购买的书籍和影像,把书房床头地上填得满满的。我们录的录像带、录音带积攒起来有六十多盒,挤满了两个抽屉。因为我中文打字很慢,第一稿都用手写,一句一句地从录像上译下来。旋即寄回北京让堂弟郑菁打誊,电子邮来,我再细细加工。有时,老兵的英语含糊不清,夹有很多俚语。唐就先用英文打下来,我再译成中文。不觉间,案头上竞有两摞两尺高的手稿了。手稿近60万字,成书时剩下不到40万。篇幅有限,巴顿将军手下的尖刀兵罗宾·歌德夏克的故事和查理在西点军校和越南的故事只好割爱了。美国的东海岸上上下下地飞了几次不清楚了,为了那个朝鲜战俘的故事,我们掷千金横跨美国大陆专访,只为历史不再重演。坦诚让我们打开了老兵们的心扉,真实使我们与他们建立了友谊。

记忆是零散的,跳跃的,有时是不准确的、模糊的。把记忆用战争的时间顺序理出来,拼起来,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把回忆与历史对起来,加进背景,使没有战争知识的人也能摸到头脑。起初拿到素材,不知从何下手,以为要写战争史了,除了各种回忆录和史书以外,把美陆军官方出版的一套朝鲜战争史都买来了。稍稍一看就明白了,我没有实力。而战斗的小历史却正如罗宾·歌德夏克所说:“一场战斗的最终焦点是每一个战士,每一个人。他深知,每个战士的战争经历是一个私下探索的过程,最终是一个双重探索的过程:生命和死亡,灵魂与肉体,社会与个人,大地与他自己。”甲兵和乙兵同在一个战壕,他们的战斗故事会截然不同,因为每一个人还有一场他与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的搏斗。这就是甚至在最残酷的环境中都无处不在的人性,也是我的主题。美国兵与中国兵一样,都是唇边刚刚长出茸茸胡子的毛头小伙子,他们一样怕死,一样渴望生命和爱情,一样有光荣和责任感。不记得是谁说的了,在战地医院里,年轻的战士们在剧痛中,在牺牲前,喊得最多的是他们的母亲。北朝鲜的母亲们穿越“三八线”为美国战俘转递家书,为敌人的儿子报平安。今天,在我的课堂里,往往有一多半的学生的祖父曾参加过二次大战,三分之一的学生的父亲去过越南。2006年秋,当我问学生这个问题时,三个来自德国的研究生中有两个举起手来。当年两军对阵时,有谁会想到他们的孙子会同窗共读?当年查理用坦克炮轰志愿军,今天他的孙女在北京学中文。如果我们多一些了解人类共有的东西,人类的自相残杀是不是会少一点?

汤姆斯·欧布赖恩在他的《他们肩负的东西》一书中说:“……战争是前半生的事了,回忆起来就像今天一样。有时,回忆往往变成故事;而故事是永久的。这是为什么故事会存在的原因。故事把过去与将来连接在一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当你记不清你是怎样从过去的你变成现在的你的时候,故事会帮助你。”把回忆写成故事,这是怎样跨越自己的挑战。我常常看着、写着,眼圈儿红了。我怎样去感动他人?感动那些与这些记忆毫不相干的中国年轻人?先把生了锈的中文捡起来,把艰涩的英文式句子打磨通顺,然后再编故事。怎样叙事,张恨水说:“一是渲染,二是穿插,三是剪裁。”这个再创造的过程中有惊喜,有无奈,有孤独,也有茫然。

鹿野镇的红叶和积雪去了又来,天鹅岛的潮水日涨日退守定律,六个春秋去了。秋风又瑟瑟,橡树果、山核桃劈劈啪啪落地有声,要迎接新生了。虽有诸多不如意之处,也只好掩卷搁笔了。

郑凯梅

二零零七年初秋,于鹿野镇

书评(媒体评论)

在这些平静悠缓的往事叙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小故事说大历史的平实和质朴。血腥的战争卸下了呆板厚重的敌我面具,历史的见证透过零零碎碎、错杂缤纷的回忆,留给我们的是一种别类的战争絮语,是胜者,和败者都必须承担的苦难和人性代价。

——知名学者 徐贵

“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场战争中能被人记住的总是那些叱咤风云的将军,那些流血牺牲或幸存下来的普通士兵,他们的经历、想法、命运几乎没有人留意。这本书就把目光投射到了那些普通的美国老兵身上,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正是中国读者所关心的。

——知名作家 傅国涌

什么是炮灰,什么是士兵,二者的分界在郑凯梅的笔下得到了感性的呈现。士兵没有选择参与何种战争的权种,但他们却有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尊严。

——美国德拉华州立大学历史教授 程映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国兵眼中的战争(从二战朝战到越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郑凯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82510
开本 16开
页数 3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55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7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