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上下)(精)
内容
试读章节

梅兰芳时代与时代中的梅兰芳

——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漫笔

靳飞

(一)从初出茅庐的黄裳谈起

1936年秋,天津南开中学邀请已经完成两次访日及访美、访苏公演而得驰誉国际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到校演讲。南开的主持者是著名的教育家张伯苓和张彭春兄弟。张彭春又是戏剧家,曾经担任梅兰芳访问美苏时的艺术指导,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所以,梅兰芳势必是要给南开这个面子的。

演讲当日,正当张伯苓校长亲自陪同梅兰芳走上讲台之际,讲台的幕布后面,突然闪出一个在那里埋伏了许久的少年,冒冒失失撞上前要求梅兰芳签名。梅兰芳原本也没有耍大牌的习惯,他接过少年递来的本子,用清脆的京白客气地问:“您是让我竖写呢,还是横着写?”

这一天,南开中学不知有多少师生会羡慕这个名叫容鼎昌的少年。这些师生里,可能会有黄宗江、周汝昌,他们与容鼎昌是同窗;可能还会有何其芳、张中行、毕奂午与巴金的二哥李尧林,他们都是南开中学同一时期的青年教师。这些后来很出名的人物,多成了梅兰芳的忠实观众,有的还成为梅派艺术的研究家,但与梅兰芳渊源最深的,仍然要说是容鼎昌——他改以黄裳为笔名行世,是现当代名头颇响的剧评家、散文家和藏书家。

距梅兰芳南开演讲约有十年,不到三十岁的黄裳初出茅庐,担任《文汇报》的编辑,同时以剧评家的面目写作“旧戏新谈”专栏,他再次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在梅兰芳的视野里闪了出来。黄裳于1947年1月在其专栏里发表了他的名篇《饯梅兰芳》。这次闪出来的黄裳,却没有了十年前的谦恭,而是以敢于不留情面地批评梅兰芳等名角儿,得以名噪一时。舒展《梅兰芳的“粉丝”》文就说黄裳:

他的专栏《旧戏新谈》,各大名伶,一一点评,戏里戏外,一天一篇,雅俗共赏,嬉笑怒骂,借古讽今。尤其在知识界,一报到手,先睹为快。1948年由开明集结五十多篇出版,在当时国立剧专的同学们中,黄裳之大名不胫而走。

黄裳在出版《旧戏新谈》之前,还出版过散文集《锦帆集》,但影响不大。可以说,黄裳之成名系由这册《旧戏新谈》,而《旧戏新谈》的点睛之笔,正是这篇《饯梅兰芳》。

黄裳在文章中毫不客气地说道:

我想到梅浣华五十余年的舞衫歌扇的生涯,垂老还在舞台上作戏娱人。然而他的嗓音的确大大不如从前了,全失了低回婉转的控制自由,时时有竭蹶的处所。

他更甚一步地咄咄逼人说:

时至今日,梅恐怕又将有留须的必要了,为了那些外来的殷勤,还有一个理由,嗓子的确不行了,为了保持过去的光荣,梅有理由从此绝迹歌坛。

坦诚地讲,黄裳所说的未尝不是事实,只是文字上过于夸张渲染而已。众所周知,梅兰芳在抗战期间蓄须明志,辍演多年;他生于清光绪二十年甲午九月二十四日,即1894年10月22日,到抗战胜利时,已年逾半百之龄的梅兰芳于1945年10月10日重新登台,恢复演出。这时的梅兰芳,理所当然是难与先前相比照的。

P1-3

作者简介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生于北京一个京剧世家。八岁学戏,十岁登台,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在音乐、唱腔、台词、舞蹈、舞美、服饰、化妆乃至理论教学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和实践积累,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抗战中蓄须明志,表现了艺术家崇高的民族气节。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等。
后记

梅兰芳先生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第二集出版发行以后,继续写的稿,有一部分曾经在《戏剧报》连载,包括《奇双会》《天女散花》《童女斩蛇》等章节。此后,有一部分在《文汇报》(香港版)连载,内容是“与佘叔岩合作时期”的一章。以上是已经在报刊上发表过的部分。在接续着与余叔岩合作以后的还有:一九一九年梅先生赴日本演出——第一次在国外演中国戏曲的一章,梅兰芳、杨小楼合组“崇林社”的一章,“承华社”时期的一章,这三章尚未发表过。

一九六一年梅先生逝世,国务院让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安排了十项纪念活动,成立梅兰芳纪念活动委员会,由齐燕铭同志、马彦祥同志领导工作。从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二年,进行了:(一)电视讲座,(二)广播讲座,(三)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四)发行纪念邮票,(五)举办纪念展览,(六)举办纪念演出,(七)出版《梅兰芳文集》和《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再版《舞台生活四十年》一、二集和《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梅兰芳舞台艺术》上下集,(八)梅兰芳传记电影,(九)梅兰芳唱片集等工作。其中惟有《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因为只是誊清的工作,所以在一九六一到一九六二的一年里暂且搁置起来。到一九六三年誊正完毕,梅夫人要看看最后两章,于是前面的稿就在书柜里和其他书籍一起摆着。这部分稿不幸于一九六六年动乱中遗失了,只有梅夫人所看的最后两章还保存完整。粉碎“四人帮”以后,梅夫人拿出来交给了我们。关于已连载过的部分,我们从旧报刊上又重新收集起来,合在一处,除赴日本演出一章遗失,是无法补偿的以外,总算凑齐了,这就是现在和读者见面的《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

梅夫人福芝芳同志,本是一位著名的青衣演员,和她同台演出过的现在还有旅居美国的李桂芬女士,当年福、李二位常常合演《桑园会》《武家坡》《二进宫》《教子》等戏。自己演的剧目,则有《祭江》《祭塔》《孝义节》《彩楼配》等。福芝芳同志自结婚以后,放弃了自己演戏,几十年来专一做着照应梅先生,从演戏到日常生活一切巨细不遗的后勤工作。梅先生一生艺术事业浸透着有福芝芳同志的心血在内,是观众所看不见的,正当《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将付排的时刻,福芝芳同志于一九八〇年一月二十九日逝世了。如果本书最后两章不是由于她要看而收起,那将会和遗失的一章遭同样命运。

许姬传朱家浯

一九八〇年二月二十日

目录

第一集

 第一章 远东饭店的谈话

 第二章 梅家旧事

一 会见了秦家姑母

二 祖母的回忆

三 关于四喜班

四 “焚券”与“赎当”

 第三章 幼年学艺的过程

一 开蒙老师吴菱仙

二 开始了舞台生活

三 杨三绝艺

四 跷工

五 武工

六 从路三宝学“醉酒”

七 看戏

 第四章 回忆四十年前的剧场

一 广和楼旧景

二 幼年的伙伴

三 骡车

四 跑马与赛车

五 “行戏”

 第五章 一个历史最悠久的科班

一 富连成的前身——喜连成

二 富连成

三 叶春善的办学精神

 第六章 养鸽

 第七章 重演《金山寺》《断桥》

 第八章 最早的青衣新腔

一 《玉堂春》

二 孙春山,胡喜禄,陈宝云

 第九章 多方面的学习

一 请教过的几位师友

二 二本《虹霓关》

三 《汾河湾》

四 《樊江关》

五 《儿女英雄传》

 第十章 一个重要的关键

一 第一次到了上海

二 杨家堂会

三 第一天的打泡戏

四 《穆柯寨》

五 《枪挑穆天王》

六 关于上海戏馆的种种

七 《宇宙锋》

八 《游园惊梦》

九 离沪之前

 第十一章 回北京搭班的经过

一 鞭子巷三条

二 搭班“翊文社”

三 赶场

四 与谭鑫培合演《四郎探母》

五 “翊文社”的老伙伴

第二集

 第一章 时装新戏的初试

一 《孽海波澜》

二 戒坛寺

 第二章 第二次到上海

一 《女起解》

二 《五花洞》

三 《贵妃醉酒》

四 结束了上海的演出

五 改搭双庆社

 第三章 十八个月中的工作概况

一 我怎样排新戏

二 《牢狱鸳鸯》

三 时装新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

四 古装戏的尝试——《嫦娥奔月》

五 初演红楼戏——《黛玉葬花》

六 另一位排红楼戏的

七 回忆南通

八 台上的“错儿”

九 牵牛花

十 《千金一笑》

十一 昆曲和弋腔的梗概

十二 《思凡》

十三 《春香闹学》

十四 《佳期》《拷红》

十五 《风筝误》

 第四章 第三次到上海

一 从上海到杭州

二 演员病不得

 第五章 桐馨社

一 杨小楼的师承

二 《木兰从军》

三 《春秋配》

 第六章 新武汉

一 第五次到汉口

二 楚剧

三 汉剧

四 后台的两件事情

五 《抗金兵》

六 离汉之前

七 老艺人的爱国热情

 第七章 春合社

第三集

 第一章 《奇双会》

一 第三次入“双庆社”

二 《哭监》

三 《写状》

四 《三拉》

 第二章 从绘画谈到《天女散花》

一 学画

二 绘画和舞台艺术

三 《天女散花》

四 吉祥园初演《天女散花》

五 武戏文唱,文戏武唱

六 在上海重演《天女散花》

 第三章 《童女斩蛇》

一 为破除迷信编演新戏

二 新戏比旧戏更受欢迎

三 《童女斩蛇》的场次

四 最后一出时装新戏

五 与陈彦衡谈创造新腔

 第四章 我和余叔岩合作时期

一 余叔岩的家世

二 我和谭、余的交往

三 善于学习,人皆可师

四 继承谭派的雄心大志

五 与余叔岩初排《梅龙镇》

六 再排演《打渔杀家》

 第五章 与杨小楼合作时期

一 合组“崇林杜”

二 合演《回荆州》

三 《金山寺》的双剑

四 荒诞的《六五花洞》

五 合作中演出最多的《长坂坡》

六 《长坂坡》中的高妙手法

七 我最爱演的一场戏——《掩井?

 第六章 《霸王别姬》的编演

一 第一次演出时的情况

二 霸王的垓下之歌

三 虞姬的舞剑

四 我心目中的杨小楼

 第七章 “承华社”时期

一 “承华社”当时使用的一个新型剧场

二 从“承华社”初期的堂会戏谈到各种戏台

三 “承华社”在真光剧场排演《西施》

四 “承华社”在开明剧场

后记

附录一 东游记

附录二 梅兰芳生平年表简编

附录三 梅兰芳传记资料知见录

序言

艺术是个奇异之物,有些人与事,可谓“空前绝后”,比如李白的诗,司马迁的文,王羲之的“快雪时晴”真迹,还有梅兰芳的戏。

梅兰芳是个天才,身上有仙气,其表演乍看“无特征”,却成为中国舞台艺术之范本。光凭天分成不了大气候,看看这本“四十年”,你就全明白了。他有篇文章叫“演员要善于辨别精、粗、美、恶”,这一句太厉害了,击中许多好扮相、好嗓子的艺人逐渐变差乃至变坏的致命处。

梅兰芳离世愈久远,感觉愈深刻。在戏曲更多地被作为一种元素或添加剂而广泛使用的今天,他更是不可企及!所以我说:浮云太近,心事太远。梅兰芳或热情或宁静,他距离这个世界都是遥远的。

2016.7

内容推荐

梅兰芳所著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上下)(精)》共分三集,以谈话的形式,将梅家旧事、学艺经过及登台演出、创作等情况娓娓道来,读来有与之围炉夜话、对坐闲谈之感。时间上来说,前两集集中在梅兰芳早年学艺、崭露头角,及1913~1917年间艺术创造实践的历程,对创作时装戏《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等的尝试有较详细的记载;第三集则记述了他从1917~1923年间演出《奇双会》,编演《天女散花》《童女斩蛇》《霸王别姬》等戏的情况,以及同余叔岩合作时期、杨小楼合作时期、承华社时期的艺术活动。本书还述及梅兰芳对唱腔和表演的创造、伴奏乐器的增加和舞台装置的改革,以及观摩前辈或同辈名演员表演的心得等。

编辑推荐

梅兰芳所著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上下)(精)》一书,书前有著名作家章诒和撰写小序,并邀请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著名旅日学者靳飞先生撰写导读,揭示《舞台生活四十年》成书前后秘闻旧事,讲述冯耿光、吴震修、齐如山等“梅党”领袖的复杂关系,并从历史变革和京剧艺术两个角度分析了《舞台生活四十年》的文化价值。

本书还收入了梅兰芳1956年访日演出的随笔《东游记》,并编写了梅兰芳“生平简易年表”和“传记资料知见录”,作为附录。另,配有高清精修照片60余副,作为插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上下)(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梅兰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3323413
开本 16开
页数 76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767
出版时间 2017-01
首版时间 2017-01
印刷时间 201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1376
CIP核字 2016244206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5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1
5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1: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