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归何处(一名城市规划师的笔记)
内容
内容推荐
亚里士多德说:“ 人们来到城市 , 是为了生活 ; 人们居住在城市 , 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如今,我们因为各种理由相聚于城市。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作者用近百个国内外城市的经历、132张照片和30万字的记录,来回应我们所处的这个城市时代。
这本书是一份真挚的记录。作者在从事多年城市规划工作后, 记录下当今汹涌澎湃的城市化的侧影,以及城市变迁中寻常生活的诗意。
这本书是一座跨界交流的桥梁。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城市规划师向社会解读城市建设的密码,交流对城市生活的期许。
这本书是一封献给城市的情书。城市是千万人命运的集合,作者希望通过共情和理解,给予城市中人们的灵魂些许安慰。
作者简介
李昊,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专栏作家,摄影和旅行爱好者;热爱写作,沉迷于阅读城市,游走各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找寻城市的诗意。撰写了大量城市研究、城市文化与城市旅行类文章,为《中国国家地理》《新周刊》《世界遗产地理》、凤凰网、中华网、新华网、澎湃新闻、文汇等多家媒体撰写专栏或供稿。曾获穷游网微锦囊大赛奖项,并被《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西班牙大使馆、爱尔兰旅游局等推介。
目录
序 致敬,每一个爱着这座城的人 何艳玲
前言 十年一觉城市梦
第一部分 聊聊城市好不好
理想城市的十个要素
城市旅行的打开方式
带一本书去读城
那些足球,那些城市
悖论哈迪德:用凝固的音乐表达无根的漂泊
郊区的梦想
我们都是城市的闯入者
战火中的城市
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叙事
谍影城城:从雅典卫城到智慧城市
和谐动物城——冬季到春城来看鸥
民谣里的城市
如果鹿晗来做城市规划会怎么样?
时间难倒回,空间易破碎
科技与人:谈谈城市的未来
第二部分 城市规划师的自我修养
一个城市规划师的自我修养
城市规划师的自我修养(第二部)
如何向他人解释城市规划行业?
城市规划师情话
带你去看花花世界
我的写作之路
当我们在谈智慧城市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到底谁是潘金莲?
第三部分 乡愁与城愁
城中村:另类的都市遗产
新城城市化:一次夜间漫步
综合体城市主义:作为异托邦的魅惑与疏离
高铁时代
园区中国
我们心中既有一个纽约,也有一个小镇
拆除小区的墙很容易,难的是拆除我们的心墙
用一本书留住北平
自行车上的北京故事
张家口:念你如风
红河:万水千山
雄安:北直隶的雄心
阿克苏:白水之城
顺德:小城故事
沈阳铁西区——共和国老工业基地兴衰录
郑东新区:异域乌托邦
重庆大厦——低端全球化中心
天下大同
第四部分 那些城市那些人
巴塞罗那:艺术的足球与魔幻的城市
马德里:西班牙的“皇城根”
斯德哥尔摩:“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波尔图:杜罗河畔的一个下午
酒吧里的都柏林
都柏林码头区:一个文艺城市的兴衰
毕包记事:那座城池
毕包记事:沙发冲浪
蒙特利尔:单语城市
最德味:柏林春秋
沈阳:时代的蒙太奇
杭州:吴山越山
开封一夜
大理:达利之梦
后记
序言
致敬,每一个爱着这座城的人
春天三月的某天,我收到了李吴的邮件,他提及我在
2015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的演讲《大国之城,大城之伤
》,并邀请我为他的新书作序。我看到这封邮件,莫名感
动:当你在真诚表达的时候,总有人和你共鸣。
当我手不释卷地看完全书之后,我的感动更添喜悦。
因为相比多数读者,我如此幸运地更早看到了这些文字。
它们笔触细腻,如春晨微风;细节丰富,如夏夜繁星;感
情饱满,如秋天盛果;心性纯挚,如冬日诗歌。我慢慢品
读着它们,虽未谋面,却如老友在前,面向而叙。我曾在
一次访谈提及,规划师是我最喜爱的一个职业群体,因为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城市与国家之间、在街头与庙堂之间
、在思想与技术之间,自由穿梭而往往不自知也不自傲,
并因此而呈现出属于这个群体的独有的真挚与坚韧!这本
书,无疑是对我的这一喜爱之由的最好诠释。
如李昊在一开始所言,“这是一本寄托了城市规划从
业者对城市情感的书籍”。全书既深刻地呈现了对城市文
明的理解,又清晰地诠释了城市规划的职业准则;既深刻
地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历程,又生动地呈现了对中外不同城
市的亲身体验。从视角来看,除了城市规划和地理学,还
涉及社会、地理、诗歌、电影、绘画、文化等众多领域,
内容广博又始终围绕“城市”这一主线。全书如蒙太奇般
,细致地分解、精心地组织、自由地搭配,形式多样而立
意清晰,从不同维度层层传递着作者的文字底蕴和专业积
淀。尤其在本书对电影、诗歌、绘画与城市意象有关的诠
释中,我一方面感叹他兴趣的广泛,这里一定驻留着一个
非常“有趣的灵魂”;另一方面也深深敬佩,要对自己的
工作多么热爱,才能毫无痕迹地在生活的每一处,都能找
到穿透生活的职业想象力?又或者如他自己所言,“城市
不是我研究的客体,而是我体验生活的方式”。对职业之
爱,对城市之喜,仿若本能。
一方面,作为一名读者,本书最吸引我之处是身临其
境的“在场感”。李吴提到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柯
布西耶提出光辉城市,都有其区域历史文化渊源。而一旦
身临这些依据不同城市理念而建的现场。就会让“一个个
关于城市的深奥的理论,顿时变得鲜活起来”。他提到在
捷克的布拉格,沙发客主人带着去城市墓地采蘑菇。他感
叹着墓地的公园属性,甚至可以成为情侣约会的浪漫场所
,这又是多么特别而少有的体验!与此同时,李昊还以自
己的亲身游历给了我们很多有用而有爱的tips,比如如何
在昆明观鹭,如何在全球不同城市找到城市规划馆和建筑
馆,如何发现一部好看的旅行中的电影,等等,贴心而细
致。
自然而然地,在本书描述的每一个细节,我都能体会
,领会,如同我也在布拉格、都柏林、阿克苏老城街头的
角落,行走过、徘徊过、感叹过!而他对大理这座城市的
生动描述,甚至让我暂时搁置了这篇序言的写作,“识时
务地”临时去搜索了一下大理房价。我突然想到未来某天
退休,或者就可以找一个这样“有远方的城市”去安居!
而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城市研究者,本书最触动我之
处在于李昊对一些重大城市问题乃至哲学命题的真切关照
。在全书的不同章节,都包含着他多年职业生涯中的诸多
洞察,这包括:时间对城市图层的刻画、城市群体与空间
的阶层化、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增长机器、信息与技术对
时空的压缩及其对城市治理的影响,以及信息作为生产资
料分配的分化和断裂,等等。在这些思辨的讨论中,他表
达的许多观点,都让我心有戚戚焉。比如:“理解城市,
必须要理解这些历史渊源下的制度安排,以及年代的差异
与剧变”“不同年代的建筑类型,构成了地貌的多个图层
,地质年代被时空压缩,变成了社会文化的断代史…‘信
息技术如果只为少数人所用,只能称为信息之城,而不是
智慧城市…‘城市研究者们需要关注日新月异的流行文化
,以及深入了解新生代人群:不仅要研究简·雅各布斯,
还要研究wuli鹿晗和吴亦凡”。坦白说,虽然我并不知鹿
晗和吴亦凡,但在李昊的解析中,特别他提及上海街头的
一个邮筒被众多粉丝排队触摸,这确实让我有冲动去让我
的学生们去研究城市中的鹿、吴们以及他们对城市的塑造

我真的很喜欢阅读这些文字,因为它们都源自心的深
处!
我们所熟悉的城市,每天都有新的事件,新的细节,
新的时空维度……如若不是深爱,就很容易错过!李昊说
:“未来城市规划,将来可能是两个极端的共存:一方面
城市极度依赖大数据为基础的定量分析;另一方面城市,
又能真正地融合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我想,这是他长
期坚持城市规划这一职业和职业写作的基本立场和深层动
机。而这一立场,同样契合我在年会演讲中提到的,“一
个真正强大的国家,公民生命体验能够影响国家制度设计
;一个真正繁荣的城市,市民生命体验能够影响城市制度
设计”。在浩瀚的时空中,每个人的坚持或许微弱,但如
果没有这些点滴的坚持,人类又将如何被物化的时空所控
制呢?
感谢李吴的邀请
导语
本书以一名城市规划师的视角,描画出城市的面貌,有国内的、国外的,有旧城亦有新城;有大城市,有小乡镇,也有城乡接合部。作者融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职业背景,娓娓道来城市的历史人文、规划设计以及城市中的百态人生。
这是一本有意义、有用和有趣的城市文化大众读本。你可以在躺在家里的沙发上随手翻看,或者是旅途中用它打发时间。这里没什么深奥的专业知识,对城市感兴趣的人士,都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思考。本书可以成为一场认识城市的漫游,你也可以通过它开启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原来城市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城市规划并非高高在上,反而就在你我身边。
后记
在完成所有书稿后,我长出了一口气。写书不是一件
轻松的事情,用去了我很多原本就有限的业余时间。这本
书里的文章,一部分是近年来,我发表在各个媒体上的文
章,我对它们进行了修改并仔细校对。另一部分是为了本
书特意写的文章。可能所有的文章风格并不完全统一,但
请放心,所有的文字都一样的真诚。然后我意识到,这只
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文章本身可以供读者阅读,对作者来
说更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写书的意义。
我一直记得中学时的某一天,在午休时躺在床上听广
播。张雨生《我的未来不是梦》蓦然进入耳朵,直击心底
。印象最深的一句歌词是:“我从来没有忘记我,对自己
的承诺。”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时常问自己:这么多年过
去了,当年对自己的承诺,还记得吗?如今都实现了吗?
再往前,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摆弄着地球仪
,熟练地记下那些不知名小国的首都的名字。或许从那时
候开始,我潜意识里就感觉到世界的空间是如此广阔,而
那些有着各种名字的城市,则是我们穿梭于无限时空的入
口。
对地理的喜爱,是我日后对城市规划产生兴趣的萌芽
。曾经对城市只是懵懂的好奇,工作后不断深化对其的认
识。前几天来新疆出差,在飞机上一路看着窗外的戈壁滩
、雪山、草原、林地,后来飞机缓缓落在道路像蛛网一样
的城市之中。一路的景观变幻,让我不由得感慨人类文明
的伟大。我们在这座曾丛林密布的星球上,以城市的形式
。建设了千万人的巨形家园。
城市让我们感动,更寄托着我们的灵魂。所以写作本
书的原始动机,也只是希望用一种方式,能够表达并记录
这种对于城市的情感。但真正落笔之后,又有一些不安:
富有情感的文字,会不会偏离城市本身?我不知道真诚的
语言,会与真实的世界有多少偏差。我想起毛姆说的那段
话,“我早就发现在我最严肃的时候,人们却总要发笑…
…这一定是因为真诚的感情本身有着某种荒唐可笑的地方
,不过我也想不出为什么会如此,莫非因为人本来只是一
个无足轻重的星球上的短暂居民,因此对于永恒的心灵而
言,一个人一生的痛苦和奋斗只不过是个笑话而已。”
随着书写的不断深入,我渐渐地找到了理解城市的主
线,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城市观:对城市生活的热爱,
对于城市中每一个人的尊重,对自发的、充满生机的市井
生活的感动。这种认知让我能够通过文字,使自己与内心
、与周遭的世界达成和解。生活是一场即兴的演出,我们
每个人都是演员。在城市这座舞台上,每天都上演着精彩
纷呈的剧情。就在刚才,我从饭馆的窗外看到环卫工人在
清理马路,骑电动车的男男女女们带着从周末集市采购的
商品回家,路边的孩子们在嬉笑打闹,店里面的老板给几
个老乡讲述自己背井离乡来经商的辛酸。每个人的故事都
那么的鲜活,城市记录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欢喜与忧伤。
罗兰·巴特说:“有些词语不是用来说的,是用来住
的,就像是住在一座城市。”城市最终成为城市,不是靠
图纸画出来的,也非仅靠砖头建造出来的,而是由一个个
鲜活的人生造就的。读城即读人。人是城市的原始尺度。
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其实都像在迷宫里一样,在困惑
中不断地找寻自我。随着物质建设的不断完善,城市中注
定会有更多内心的东西浮出水面。所以这里的文字,所表
达的是一种尽量不带情绪和判断的观察。《新世相》说过
一句话:“别着急改变潮水,先看看月亮。”我希望这本
书就是这样的一缕月光。
曾经在某个自我介绍中,我称自己为“建造梦想中城
市的人”。梦想的城市或许永远无法到达,但文字能记录
下我们在寻梦过程中的点滴思绪。我始终相信那些美好的
东西,比如快乐、自由、宽容与感动。这些都是持久的,
它们能够跨越不同背景,直抵我们共同的内心深处。雨果
说,“文字的历史终会打败石头的历史。”通过书写城市
,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探寻人与城市的关系。以文字为工
具,可以在城市时代寻找自我灵魂的安放之地。只有这样
,才能抵御岁月的侵蚀、世事的难料,才能消解恐惧与焦
虑,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明朗。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帮助过我的人们。献给在这片土
地上,那些风雨跋涉的人。
2018年于北京
精彩页
理想城市的十个要素
作为城市规划师,经常会被人问道:你说哪个城市最好?
每次听到这个问题,都觉得无法回答。虽然我们对城市有各种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满天飞。但说到底,哪个城市最好,还真是个主观喜好的问题。就像评价美女一样,哪怕她是黄金三围加天使脸蛋,但组合在一起你未必有感觉。所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表达的都是“自己最喜欢”的城市,而非“理论上最好的城市”。因此我们只能得到非常个性化的答案。就像王小波的《红拂夜奔》里所说:“大隋朝的人说,洛阳城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城市;唐朝的人又说,长安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城市;宋朝的人说,汴梁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城市。”
所以遇到这个问题时,我脑子首先蹦出来的就是《钟鼓楼》那首歌的歌词:“这个问题怎么那么的难,到处全都是正确答案。”
不过,作为职业规划师和业余背包客,这些年下来,也走过几百个各种各样的城市。看得多了,多少也总结出自己的一些固定偏好。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如这样发问:理想的城市应该具备哪些要素?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如果能符合以下十点,就算是“最好的城市”了。
1.气候宜人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旅行,是从阴雨绵绵的英伦三岛,直接飞到阳光灿烂的巴塞罗那,仿佛经历了不同世界的变换。如果可以选择,温暖、湿润,晴空万里的城市,一定是我的首选。一位在世界各地教书的教授说,意大利南部和美国加州,是他认为居住最舒服的两个地方。这两个地方都是地中海气候,夏天阳光灿烂,虽然高温,但比较干燥,相比于湿热,更能让人接受;冬天则温暖湿润,气候宜人。相比之下,北欧、加拿大有不少城市也挺不错,但是考虑这些地方长达半年的冬天,就让人望而却步。澳洲沿海的一些城市也很宜居,比如悉尼。一个朋友选择移民那里的原因就是:冬天不用暖气,夏天不用空调。
2.亲近自然
“人,诗意地栖居”,这句常听到的话,来自诗人荷尔德林。他还有另一句诗:“如果人群使你却步,不妨请教大自然。”作为人工建成环境,能够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城市无疑具有很高的宜居度。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冬日到春城昆明参加会议。会议在海埂会议中心举办,过了马路便是海埂大坝。上了大坝,便与游人共同进入了《琅琊榜》的场景中:无数的海鸥在滇池上空飞翔,滇池上有着若干帆船,远处的西山则雾气弥漫,夕阳中的景象俨然一幅山水画卷,让人过目难忘。在一个像花园一样的城市中漫步,市民的幸福感绝对不低。
3.老城区
老城区是城市最大的魅力所在。这里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散发着迷人的文化气息,而且往往功能混合、尺度宜人。老城区特别有生活气息,菜市场、路边小店、露天集市,无不透露着浓浓的市井风情。对于外来人和本地人来说,都很适合随意逛逛。相比之下,没有老城区的城市,总是给人这样的感觉:尽管满眼都是高楼大厦,但总好像少了点烟火气。有些新城甚至看上去像经济开发区,到处都是缺乏人气的方盒子,让人一进去就感觉自己好像进了富士康的厂子。
4.林荫道
我对林荫道有着特殊的喜爱,在一个城市的林荫道上漫步,总让人感觉到旧时光的美好。如果说好的城市是个美人,那么林荫道就是这个美人的丝带,让城市柔美起来。以前人们谈恋爱,最常规的活动是“轧马路”,那必定是在有着树荫的道路上溜达。
林荫道曾经是我国不少城市的骄傲。如今的迷妹只知道郑州出了六块腹肌的宁泽涛,却不知这座城市当年被称为“绿城”,几乎所有的主干道两侧都是高大的法国梧桐。可后来,随着机动车道的拓宽,林荫道都成了过去的回忆。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南京,“砍树市长”为修地铁,让这座城市失去了林荫道这张迷人的名片。还有很多城市就不提了,说多了都是泪。
印象最深的林荫道,是曾被誉为“欧洲最美林荫道”的巴塞罗那兰布拉大街。宽阔的步行道位于路中间,两侧是单向机动车道和临街步行道。中央的步行道两侧是连续种植的悬铃木,烈日炎炎的夏日也让行人清凉舒适。道路两侧的建筑风格统一,立面精美典雅,美轮美奂。特别是这些楼上还经常悬挂着巴塞罗那球队的巨幅海报,让我这个巴萨球迷难以忘怀。
P2-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归何处(一名城市规划师的笔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2228546
开本 32开
页数 34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65
出版时间 2019-11-01
首版时间 2019-11-01
印刷时间 201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498
CIP核字 2018240309
中图分类号 TU984
丛书名
印张 1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6
18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