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猕猴桃传奇(精)/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
内容
内容推荐
一颗果子能改变人生。
一个物种能改变世界。
猕猴桃的原产地本来在中国,却一度出现了中国人种植猕猴桃“侵犯”外国知识产权的尴尬局面。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我国终于赢回了尊严,并取得了猕猴桃科研和产业化的强国地位,深刻影响了世界猕猴桃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猕猴桃市场的多样化和消费的多元化。
创新报国,攻坚克难,科学家的辛劳与汗水,信仰与情怀,以及精神与灵魂,在书中交叠呈现。
作者简介
李青松,报告文学作家,辽宁彰武人,研究生学历。现任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党委书记。1987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曾任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副主任。从事新闻记者工作多年,担任过首都某报文艺部主任、理论与副刊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景观村落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家生态作家委员会副主任、鲁迅文学奖评委。
自初中时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出版专著多部。主要代表作品有《遥远的虎啸》、《告别伐木时代》、《一种精神》、《茶油时代》、《大兴安岭时间》等。曾获新中国六十年全国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孙犁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
目录
一、初恋的感觉
二、根在哪里
三、新西兰的奇异果
四、猕猴桃的价值
五、中国:找回丢失的自己
六、谁是中国猕猴桃之父
七、黄宏文对董卿如是说
八、猕猴桃战略
九、知己知彼
十、绿黄红:孰优孰劣
十一、金桃梦,不是梦
十二、种中国的果,何以侵外国的权
十三、“金艳”和“金梅”
十四、话说中华猕猴桃
十五、雾渡河上的彩虹
十六、武汉植物园纪事
十七、金玉:带皮吃的猕猴桃
十八、草,并非多余的东西
十九、基因无价
二十、舍得之道
二十一、蒲江:藤架下的身影
二十二、十八洞的山歌美
二十三、精准扶贫的当家果
二十四、放眼世界,放眼未来
二十五、产业链链什么
二十六、祝酒歌
丛书出版后记
序言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时间,在历
史的长河中如白驹过隙,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却是浓墨
重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苦难深重的旧
中国站起来,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富起来,在百年未遇的
变局中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
巨大成就。
成立于1949年11月1日的中国科学院,始终与祖国同行
、与科学共进——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
下,几代科学院人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始终以“创新科
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为己任,为我国经济发展、社
会进步、国家安全等诸多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党、
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和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70年峥
嵘岁月,中国科学院产出了一大批创新报国的科研成果,
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报国的先进代表和典型事迹,几代中国
科学院人共同谱写了创新报国的华彩乐章。
“创新报国”是中国科学院的优良传统。无论是1965
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抑或1988年北京正负
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还是2017年构建天地一体化广
域量子通信网络,中国科学院人创新报国矢志不渝。以北
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例,邓小平在参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
机国家实验室时指出:“任何时候,中国都必须发展自己
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高科技的
发展和成就,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
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奠定
了我国在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是继“两弹一
星”之后,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党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战
略全局的核心位置,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
民族进步之魂”。中国科学院发扬创新报国的优良传统,
不辱使命,再立新功,从“中国天眼”、散裂中子源等重
大科技基础设施,到“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器、“墨子”
号量子实验卫星、“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等系列
科学实验卫星,再到铁基高温超导、多光子纠缠、中微子
振荡新模式、水稻分子育种、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基础前
沿重大创新成果,都充分体现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
担当和实力水平。
“创新报国”是中国科学院人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无论是扎根边疆、献身植物科学研究的蔡希陶先生,坚持
实地调研、重视一手资料的地理学家周立三院士,还是时
代楷模“天眼”巨匠南仁东先生、药理学家王逸平先生,
他们都用毕生的科学实践诠释了求实、创新、奉献、爱国
的科学精神。以南仁东先生为例,为了给“天眼”选址,
他跋山涉水,在贵州的深山里奔波了12年;身为项目首席
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他淡泊名利,长期默默无闻工作在一
线。我们要珍惜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他们在科
研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专业精神,营造良好的创
新文化氛围,推动创新文化建设,增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
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创新报国”是中国科学院科学文化的核心理念。科
学文化是影响创造性科研活动最深刻的因素,是科学家创
造力最持久的内在源泉。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要求科学家
具有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严谨认真、锲而不
舍的治学态度,无私忘我、甘于奉献的崇高人格,不辱使
命、至诚报国的伟大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
废待兴、百业待举。竺可桢、吴有训等一批饱经战火洗礼
的爱国科学家毅然选择留在新中国;赵忠尧、钱学森、郭
永怀等一批优秀科学家纷纷放弃海外优厚的生活条件,克
服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在当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以
高度的爱国热忱投身于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积极参与新组
建的中国科学院的建设,研制“两弹一星”,制定“十二
年科技规划”等,使新中国许多空白领域得到填补,新兴
学科得到发展。中国科学院70年的奋斗历程,始终依靠的
就是这种文化和精神,我们必须珍视和弘扬。
“创新报国”对新时期我国科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
义。科学文化本质上是一套行为准则、社会规范和价值体
系,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方
面。一方面,“创新报国”已经内化为我国科学文化的一
部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不但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
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也是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在具体的创新活动实践中,不断深
化和丰富了科学文化的内涵。他们所取得的面向世界科技
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创新成
果,帮助我们进一步坚定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科学
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年前,出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的共同责任,
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前瞻性地
部署了“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项目,目的是
聚焦“创新报国”的主题,回顾我国70年重大创新成就,
展现杰出科技工作者群体风貌,倡导科学精神、奉献精神
和创新精神,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主义。
五年时光,倏忽而
导语
本书旨在宣传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就,弘扬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倡导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提升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及科学文化审美水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力、自豪感,引领社会风尚,激励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砥砺奋进逐梦新时代。
本书以报告文学形式全方位向世人讲述中国猕猴桃领域的发展历程,展示其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歌颂我国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
后记
1978年前后,在方毅同志的支持下,《哥德巴赫猜想
》《小木屋》《胡杨泪》等一批反映科学家和科技创新的
报告文学作品相继问世,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些被
人们认为反映了“科学的春天”到来的激越文字,已经或
依然在影响着很多人的人生选择。
2013年5月,中国科学院启动了新一轮机关管理体制改
革,成立了科学传播局。在传播局的战略规划中,明确提
出创作一批反映科技创新、歌颂科技工作者的高质量文化
产品,争取可以传世。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同志
、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现任名誉主席)郭日方同志、中
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同志的倡议下,这一想法
明确为创作出版一套反映新中国科技成就的报告文学作品
。由此,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三方达成联合创作一套大型报告文学作品的高度合作共识
。2015年1月,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
协会主要领导联合会签工作方案,正式将其定名为“‘创
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
知易行难。经选题遴选、作家推荐、研究所对接,到
2015年11月13日,“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项
目举行第一批选题签约仪式,6项选题正式开始创作。其后
,项目进入稳步有序的推进阶段,先后组织了4批选题的编
创工作。
这是一个跨部门、大联合、大协作的项目,从工作设
想到一字一句落墨定稿,数百人为之操劳奔走,为之辛苦
不眠,为之拈断髭须。在选题、作家遴选阶段,中国科学
院12个分院近60家院属单位提交了选题方向建议,多家研
究所主动联系项目办公室,希望承担选题创作支撑任务;
白春礼、侯建国、钱小芊、白庚胜、谭铁牛、王春法、袁
亚湘、杨国桢、万立骏、陈润生、周忠和、林惠民、顾逸
东、王扬宗、彭学明等20余位院士、专家直接参与统筹指
导、选题遴选工作,为从根源上保障丛书水准出谋划策;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给予项目高度支持,细
心考虑多方因素,源源不断地推荐最合适的优秀作家,提
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调研创作阶段,30余位作家舟车劳顿,不辞辛劳深
入科研一线调研采访,深挖一人一事。以“青藏高原科学
考察项目”“东亚飞蝗灾害综合治理”“顺丁橡胶工业生
产新技术”“灾后心理援助十周年纪实”“从人工全合成
牛胰岛素研究到人工全合成核糖核酸研究”“从‘黄淮海
战役’到‘渤海粮仓’”“包头、攀枝花、金川综合开发
项目”“中国植物分类学发展与植物志书编纂”“中国科
大‘少年班’”“李佩先生相关事迹”为代表的选题,因
涉及年代较为久远,跨越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时光,部分
重大工程参与单位遍布全国,部分中国科学院外单位甚至
已经取消或重组,探访困难。纪红建、陈应松、薛媛媛、
秦岭、铁流、李鸣生、杨献平、彭程、李燕燕、冯秋子等
作家,在选题依托单位的支持下,以科研成果为中心,不
囿于门户,尽最大可能遍访相关单位和亲历者,尊重历史
、尊重科学的初心始终如一。以“从‘望洋兴叹’到‘走
向深海大洋”一‘从无缆水下机器人研究到‘蛟龙’号载
人深潜器”“猕猴桃属植物资源保护、种质创新及新品种
产业化”“我国两栖动物资源‘国情报告’”“中国泥石
流研究”“文章写在大地上——植物学家蔡希陶”“中国
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冻土与沙漠地区工程建设支
持西部发展”“唤醒盐湖‘沉睡’锂资源”“澄江生物群
和寒武纪大爆发”为代表的选题,采访、调研的客观条件
较为恶劣。许晨、徐剑、李青松、裘山山、葛水平、李朝
全、毛眉、李春雷、马步升、董立勃等作家,出远海、访
林间、探深山、翻石冈、巡雨林、穿沙漠、过盐湖,亲历
一线采风,与科研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以自己的亲身见
闻,撰写出最生动的文章。而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
二期改造工程”“核聚变领跑记:中国的‘人造太阳”一
‘从黄土到季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大
气灰霾的追因与控制”“高福院士和他的病毒免疫学团队
”“强激光技术”“‘中国天眼’及南仁东先生事迹”为
代表的选题,涉及大量晦涩难懂的基础科学研究及其前沿
进展。叶梅、武歆、冯捷、周建新、哲夫、张子影、蒋巍
、王宏甲等作家克服极大困难,“跨界”学习自己所不熟
悉的科学知识,甚至成了相关领域的“半个专家”。与此
同时,中国科学院下属30余家科研院所逾百位分管领导和
工作人员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为作家创作提供支撑保障
。如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岳晓,曾十余
次陪同作家前往一线采访,包括环境艰苦恶劣的青海格尔
木站和北麓河站(海拔4800米)、宁夏中卫沙坡头站、新
疆天山冰川站和阿勒泰站等。
在审读定稿阶段,科学界、文学界近1500_专家参与
审读工作,为高质量作品的诞生提供有力保障。“冯康先
生及其家族对中国科学技术的贡献”选题作家宁肯在书稿
初稿创作完成后。秉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充分尊重各方建
议,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调整,所付出的精力与调研创作
时不
精彩页
一、初恋的感觉
浙西塘源口,有一样东西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获得美誉。那样东西猕猴爱吃,人更爱吃。据说,峰会上的人吃到了这样东西,个个脸上都露出了可爱的笑容。闻知,虽然有些意外和惊喜,但塘源口人很淡定,就像树下的土蜂桶,沉静稳健,从容不迫。
那样东西不用我说,大家应该都猜到了——猕猴桃。
头一回吃猕猴桃,有一种初恋的感觉。初恋的感觉是什么感觉?别问我,问我我也不会说。你初恋时是什么感觉,就是什么感觉。剥开那层薄薄的皮,即露出了翡翠色的肉,黑黑的籽儿向内聚集,密密实实,纹路清晰,紧紧地抱成一团,那团里或是黄色的心,或是绿色的心,或是红色的心,不管什么颜色的心都不要紧。或许,猕猴桃的一切秘密都藏在心里了。轻轻咬一口,微酸甜润的味道,沁入心脾,继而通体清爽。
我在猕猴桃藤架下直起身来,禁不住叫了一声:“此地猕猴桃甚好耶!”
塘源口,浙西江山市一个偏远的乡,人口不多,才一万多人,没有什么工厂企业,有的只是绿水青山。然而,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哪!近年,塘源口因盛产猕猴桃而闻名遐迩。
早年问,塘源口满山满岭都是野生猕猴桃。土地革命时,粟裕曾带领红军队伍打塘源口洪福村经过,村民就把家里屋檐下挂着的腊肉和采来的野生猕猴桃,装在竹篮里送给红军,犒劳这些帽子上戴着闪闪红星闹革命的人。
塘源口的山水实在美极了。用徐霞客的话形容此地,可谓“隆石拿云,飞霞削翠”。深山里,常见猕猴攀岩,黑麂越涧,野猪蹭树,白鹭翻飞。据当地朋友祝君介绍,20世纪60年代,塘源口山林中还曾有老虎出没,老虎咬畜伤人事件时有发生。有村民曾捕获过小老虎,重达60斤。看来,塘源口历史上有虎是证据确凿了——因为,我在祝君提供的一本旧县志中,也惊奇地发现此地有虎的记载。县志云:“明万历九年(1581),虎乱。东近括昌界多虎,内一虎有鬣,状如马,啮人甚众。知县易仿之募人捕获,剖腹,有指甲盈升。”好家伙,腹中剖出的人指甲,装了满满一升。升是旧时一种量器。真够吓人的。是不是扯远了?老虎跟猕猴桃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我还真说不清楚。不过,老虎是生态链的顶级动物。一般来说,在浙西山区有老虎出没的山林,就会有野猪、黑麂、水鹿、猕猴等食草、食野果的野生动物栖息活动。不然,老虎怎么存活呢?
老虎是猕猴的天敌。猕猴要想生存,必须能够获取足够的食物,并且要有足够的智慧和本领逃生,才能免入虎口。而猕猴桃,是猕猴最爱的食物。从生态学角度来说,遍布猕猴桃的山林里,猕猴种群一定兴旺。想想看,猕猴在啃食猕猴桃的过程中,在搬运猕猴桃给小猴吃的过程中,在怀抱猕猴桃逃避老虎追猎的过程中,或许无意间也播撒了猕猴桃的种子。
塘源口民间也把猕猴桃叫作“羊桃”“藤梨”。其实,早在唐朝之前,古人对猕猴桃就有所认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猕猴桃的描绘已很具体,他写道:“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野生猕猴桃的相貌有些粗鄙,毛茸茸,样子怪怪的,像是顽劣的猕猴的脑袋。
我在塘源口的乡间走动时,在村头,在溪口,在田边,常常看到有野生猕猴桃不受约束地生长,藤蔓肆意蔓延,野性十足。我好奇地弯下腰翻动藤蔓,未见果子。怎么光长藤蔓呀?祝君笑着说,也许是让下山的猕猴偷吃了。他说,这几年,常有村民发现猕猴出没的踪影,猕猴下山偷食猕猴桃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本来嘛,野生猕猴桃就是属于猕猴的嘛!也算不得偷食呢!祝君说,小时候野生猕猴桃到处都是,采下来就啃,不过,又硬又酸,实在不好吃。后来,妈妈就把刚刚采回来的猕猴桃埋在稻谷里。捂上四五天之后,猕猴桃软了,开始飘出一股芳香。剥皮之后,咬一口,酸甜可口,味道奇绝呀!祝君吧唧吧唧嘴巴,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当然,今天塘源口的猕猴桃都是人工种植的猕猴桃了。若干年来,专家们已经培育出品质独特、口感甚好的品种,红心的有“红阳”“东红”,黄心的有“金艳”“金桃”,绿心的有“徐香”“翠香”等品种。
塘源口人遵循“生态农作法”,不上化肥,不施农药,不用膨大剂。猕猴桃园里养柴鸡,间种山稻。鸡吃虫,山稻保湿保墒,防止水土流失。鸡粪和山稻稻草沤成肥后还田,增加了土壤肥力,猕猴桃就像吃了补药一样疯长。猕猴桃藤下的草,也任其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树、藤、草、虫自然就建立起一种稳定的生态关系。
1904年,新西兰人从中国引进了猕猴桃,还改了个名字叫奇异果。新西兰人喜欢这种有趣的水果,在适宜的土地上大量种植,精耕细作,产出的果子也确实好,除了自己吃以外,还大量出口,当然也出口到中国,赚了不少中国人的钱。于是,渐渐地,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以为猕猴桃原产地在新西兰。错了,错了。——猕猴桃的原产地在中国呀!中国的哪里呢?——当然,我不能一一列举出来,但是,有一个地方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浙西江山,江山的塘源口就是猕猴桃的原产地之一。
P1-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猕猴桃传奇(精)/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青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693569
开本 16开
页数 15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6
出版时间 2019-11-01
首版时间 2019-11-01
印刷时间 201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416
CIP核字 2019162144
中图分类号 I253.7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6
156
16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