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穿越阿尼玛卿(精)
内容
作者简介
李城,甘肃省临潭县人,毕业于兰州师专中文系。从事过教师、记者、编辑等职业,现任甘南藏族自治州文联副主席,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黄河文化研究会理事。出版散文集《屋檐上的甘南》《行走在天堂边缘》以及中篇小说集《叩响秘境之门》,长篇小说《最后的伏藏》《麻娘娘》等,散文作品收入各种文集,多篇作品被列为全国或内地省市高考现代文阅读评析范文,部分作品被译为藏文。获得首届、第五届黄河文学奖和甘南藏族自治州60年文艺成就奖。
目录
第一章 首曲牧歌
第二章 源头之水
第三章 青藏时空
第四章 众生家园
第五章 秘境履痕
第六章 大地之殇
附录 我珍藏的一些词语
精彩页
第一章 首曲牧歌
走过那片草地,山花铺成迎接的地毯。
在黄河首曲,那条滔滔大河回旋的第一弯,牧人的呼哨划破黎明。提着奶桶的女人衬衫上奶渍斑驳,紧绷着身体。而她们的孩子,那些红脸蛋卷头发的孩子,依然酣睡于帐篷一角,柔软的羊皮袄是他们的襁褓。船形土灶里火苗欢腾,奶茶噗噗溢出,灶台上飘落雪白的灰烬。
炊烟摇曳而上。那些帐篷,白底上绣着蓝色云纹的帐篷,还有黑牛毛编织的厅堂般的帐篷,将一条条炊烟的白练抛向碧空。露水消失的时候,揉碎的奶酪晾晒于草地,一方方洁白如雪,乳香飘散。花瓣在阳光下次第绽开,那些赛钦花,那些金露梅、银露梅,那些山丹和毛茛,那些铺陈天际的细碎繁花,可真是灿烂啊,如同吉祥天女编织的锦绣。
走过那片高地,靴子上粘满金色粉尘。传说中的草原,牧歌里的草原,我曾不止一次地驻足感叹:有一种高度,总也难以企及;有一种辽阔,永远无法丈量……
蹚过一百零八条河
有班车可以抵达梅朵合塘附近的欧拉秀玛乡。大清早,我从玛曲县首曲旅馆跑出来,第一个坐上了那辆班车。车主是一位穿着僧裙的年轻阿克(僧人),坐在售票员的位置上,正在摆弄一台手提式录音机——车上原先装有播放机的地方,只剩下一个方形的空洞。阿克抬头看了我一眼,点了点头。他的目光专注而沉静,似乎还有点超然的意味,我想那是他诵读过许多经文,也长时间凝神观想的结果。
天阴着,飘洒着蒙蒙细雨。尽管是夏季,伴随雨丝的依然是凉风。
咔哒咔哒的按键声之后,录音机响了起来,播放出熟悉的藏族轻音乐《雪域之光》。虽然没有伴唱,但我是记着那歌词的:天上的星星啊,天上的星星啊,照耀着天边的雪山……
在这片草地上,天边的雪山下,就是梅朵合塘。去一趟梅朵合塘的打算,藏在我心里已经多年了。藏语把花叫作梅朵合,把滩叫作塘。而藏语中的滩,面积往往比想象的要宽广得多,如桑科滩,晒银滩,乔科滩,等等,实际上指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整片草原上全是热烈奔放的花朵,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壮观与美丽?
曾经有搞摄影的朋友从玛曲回来说:你见过蓝色的海洋吧?玛曲也有,不过它是金色的——那是梅朵合塘金莲花的海洋。
高原一隅竟有如此景象,怎能不让人神往呢。
从玛曲县城一路向西,越过一百零八条黄河的支流,到了与青海毗邻的一片草原,就是梅朵合塘。到了那里,我想我会静静地躺在花海中,看白云拂过雪山草地,看日月星辰在空中运行,让纯粹的花香穿过我的肺,渗透我全身的血脉。
悠悠音乐声中,乘客陆续上车了。
就在我看着车窗外出神的时候,一双大手猛地抓住我的前胸,几乎将我拎了起来。那是一位身穿斜纹布藏袍的中年莽汉,身材高大,两腮上满是痤疮留下的瘢痕。他的身后站着两个半大孩子,也愣愣地看着我。也许这莽汉向我说了些什么,我却没有在意。虽然我的同事和周围的人大多是藏族,但平时总习惯用汉语交流,这使我的藏语会话能力始终停留在初级水平。我只知道一些日常用语,比如说你好为“巧戴帽”,抽烟为“刀舔”,喝酒为“枪吞”,不抽烟也不喝酒者,被我们戏称“刀枪不入”。我听不懂更多的藏语,自然就不会去留意别人在说些什么,因此就莫名其妙被这个莽汉揪了起来。我看了看周围,车内已经被乘客和他们携带的物品占满了,我似乎明白了这应该是怎么回事:他可能就座位问题向我提出过什么要求。
我也伸出了我的手,扯住他的前胸。他差不多比我高出20厘米,但我不会放弃我的座位,我是第一个上车的。我们要去的那片草地,曾经是以男人的勇猛强悍而闻名的欧拉部落,有赞语说:枪里头的博拉,人里头的欧拉。可是,勇猛强悍也不是蛮不讲理。我知道他们平时是怎么做的:如果你受到了某种侮辱,比如一句不敬的话,或者是一个轻蔑的眼神,你就有权当场采取措施,迫使对方完全收回他的不恭。
就在我等待事情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年轻的阿克向莽汉“嗨”了一声。莽汉回头看了阿克一眼,伸了伸他的舌头,脸上随即露出笑容,松开了我。他还拍了拍我的脊背,意思是他在开玩笑。阿克安排两个孩子坐到司机旁边的引擎盖上.莽汉就和我并排坐了下来。
车内男男女女都穿着宽大臃肿的袍子,空间变得非常有限。何况牧区的女人们不愿忍受那样狭小的座椅,她们只是把所带的东西堆放在座位上,自己则站在通道里,塌着腰趴在椅背上,保持着背水时的优美姿势。
车依然没有开动的意思。从人们的对话中,我粗略听得出来,有些乘客还在旅馆里睡觉;为了使他们不耽误今天的行程,需要打发人去叫醒他们。(P1-5)
导语
游走在甘、青、川三省的边缘,以生动的笔触,记录边地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甘南边地的辽阔和苍凉、深厚和丰饶,让人们看到人类蹒跚走来的漫长历程。
和谐纯净的自然,瑰丽多姿的文化,各族人民千百年沿袭的融洽相处的传统……
这里是人们向往的净土,但——
即使是“净土”,也一样面临着生存的考验。
序言
非虚构写作:叙述世界的可能性
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
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这个荣耀,是瑞典文学院对非
虚构作家的高度肯定,也给“民间写作”以最大的鼓励。
阿列克谢耶维奇站在民间立场,写在“国家利益”驱动下
的诸多个人命运。她采录的是受历史大事件影响的底层“
小人物”的声音,倾听他们的“说法”,体验底层社会难
以平复的生命苦难。由此,在中国兴起不久的“非虚构写
作”,被重新认知。
何谓“非虚构写作”?广义上说,以现实元素为背景
、真实反映现实的写作,即非虚构写作。它首先被西方文
学界重视,且完全是独立的、忠实内心的、不服膺外来因
素的写作,是不受干预和遮蔽的民间写作。
非虚构写作,不是写实散文,也不是游记,而是民间
叙事文本,是反映现实的“见证文学”;不是集体的写作
行为,而是作家个体的写作行为;不是冷眼旁观,而是参
与其中。体验和验证,是社会的实证主义(个体的经验主
义)驱动下的一种写作,也可以是对社会大环境下底层的
人文生态、农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田野调查。本质上说,
非虚构写作是拓展了“向下”的写作。它让“民间的”视
野宽阔且有纵深度。
非虚构写作,关涉人文地理和社会科学的认识论和方
法论。也由此带来了写作的难度:一是准确无误的信源。
作家所需的,是一张精细的地图和一块精准的罗盘,进行
缜密独到的研究。操作态度必须一丝不苟。二是不能添枝
加叶。它的真实性在于呈现事件本身,否决主观臆断,否
决编造与虚构。像小说般编排故事、像戏剧那样设置悬念
,都要不得。在资讯快速传播的世界文化大环境里,写作
者要有谦逊的文化品格和巧妙的文本策略。三是囊括所有
。与文本内容关联的历史、自然、人文及细微生活呈现,
都可以为文本写作服务。
这三个难度,考验作家的水准,检验作家的耐性,挑
战作家的能力。不能有离奇,不能有编造,不能像PS图片
那样,随意增添什么去掉什么,让原有的色彩失真,让原
有的图像变形、模糊。杜绝设置个人意志主导的荒诞,但
不能拒绝现实或历史存在的荒诞。当然亦不能否认特定的
地理情境下出现的一些非同寻常的现象。好在非虚构文学
不以情节取胜,它要的是真实记录。非虚构与虚构的区别
,在于具体的操作。小说家以假设和真实掺杂,揭示人类
的处境和命运的问题;非虚构作家是用事实告知人们“问
题”的存在,通过写实,让我们认知、对证,消除疑虑。
非虚构写作是“还原”世界的“观察笔记”。
为达到效果,作家需要取消片面性的主体认知。花些
时间,迈出步子,深入实地,不厌其烦地去挖掘原始事件
,或是陈年旧事,或是历史典藏,或是正在进行时的社会
和个体事件,把故事的碎片,拼接成一块完整有序的图谱
,厘清规则或不规则的脉络。复活记忆,复原意识,让心
灵方向和智性写实找到一个理想的出口,引人入胜,将读
者带进一种奇异的、令人难以抵达的神秘地带。
普林斯顿大学新闻学教授、美国著名非虚构作家约翰
·麦克菲(JohnMcPhee)认为:非虚构作家是通过真实的
人物和真实的地点与读者沟通。如果那些人物有所发言,
你就写下他们说了什么,而不是作者决定让他们说什么。
你不能进入他们的头脑代替他们思考,你不能采访死人。
对于不能做的事情,你可以列下一张长长的清单。而那些
在这份“清单”上偷工减料的作家,则是仗着那些严格执
行这份清单的作家的信誉,在“搭便车”。
非虚构作家是行走作家,但行走作家不一定是非虚构
作家。非虚构作家以亲历的写作,比闭门造车、虚构编撰
的作家更应该受到尊重。或许,契诃夫的《萨哈林旅行记
》是较早的非虚构作品。而爱默生、梭罗、约翰·巴勒斯
、巴斯顿等自然主义作家,亦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他们以
自然为师,以时代为镜,以真实笔录记载自然天地大境,
提纯思想要义。文本呈现的是自然乡土对人类情感的培育
、人类自觉的心灵在天地间弥漫的道德感。它与利奥波德
“生态道德观”和约翰·缪尔“自然中心论”之理念相符
合。
主体审美视域,离不开外部世界的浸染。作为非虚构
写作者,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所顾忌和惶惧。比如
:社会恶性发展对人类精神和情感的破坏;世界观的偏离
对人类伦理道德的冲击;大环境下的经济竞争带来的非常
规手段的博弈;大众化民生本态与小众化生存状态之差异
等。在田野的探研和调查过程中,民生环境、人文历史,
都将活脱于文本。自由的素材,忠实的经验,直抵时代的
痛处。以独特的语境,“敞开”许多被历史和现实“遮蔽
”的东西。
作家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关怀者、监督人,是社
会变革的体验家。但有时候,作家的行为体验,会带来道
德困窘。面对休养生息的民生,是否影响了其本态的生活
?叙事与析理,全景式的呈现,又会不会陷入迷惘?心境
的外在延伸,又必然要展示它的客观性——格雷安·葛林
式的抵达之境,列维一斯特劳斯式的抵达之思,约翰·贝
伦特的抵达
内容推荐
阿尼玛卿,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也是传说中格萨尔王魂归的神山。沿黄河逆流而上,阿尼玛卿就伫立在黄河源头。
在去往阿尼玛卿的旅途上,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甘、青、川交汇地带的村寨牧场的风物人情,记录了神山庇护下的边地人民和谐安详的生活,融入了对藏族同胞世界观、价值观的深入观察与思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穿越阿尼玛卿(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822260
开本 32开
页数 21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9-11-01
首版时间 2019-11-01
印刷时间 201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292
CIP核字 2019225318
中图分类号 I253.4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191
135
21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2:2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