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精)/博雅人文
内容
内容推荐
互联网文化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又一次可能具有巨大积极意义的文化转型。人们如何在对信息进行有效处理的同时保有对自由价值的选择,成为我们今天认识互联网的两个关键问题。
本书以此为关注点,通过“阅读·知识·学问”“真实·自由·认知平等”上下两篇内容,探索由于互联网的兴起展现出来的现象和行为所涉及的人文问题,强调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必须以人为本,对互联网的未来展望必须包含关于自由人类的普遍价值,拒绝把人作为工具,拒绝非人化。为此,需要用启蒙的人文教育来提升人们的读写和知识能力,重申人文教育的自由意识和自主性理念。
作者简介
徐贲,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著作包括Situational Tensions of Critic-Intellectuals(1992)、Disenchanted Democracy(1999)、《走向后现代和后殖民》 (1996)、《文化批评往何处去》(1998,2011)、《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2005)、《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2008)、《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2009)、《在傻子和英雄之间:群众社会的两张面孔》(2010)、《什么是好的公共生活》(2011)、《统治与教育:从国民到公民》(2012)、《怀疑的时代需要怎样的信仰》(2013)、《政治是每个人的副业》(2013)、《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2014)、《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2014)、《颓废与沉默:透视犬儒文化》(2015)、《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2015)、《经典之外的阅读》(2018)。
目录
前言
导论 互联网时代的知愚识智
一 读写与知识
二 互联网时代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三 互联网时代的愚蠢与智慧
上篇 阅读·知识·学问
第1章 与时俱进的书籍和读写
一 书籍的“去优雅”和“去神圣”
二 现代世界的读写
三 互联网时代的微贱写作
第2章 学习阅读由浅入深
一 纸上阅读与屏幕阅读
二 深度阅读离不开书籍
三 阅读的五个进阶
四 深浅有别的阅读
第3章 亦药亦毒的阅读
一 口语文化和书写文化
二 网络公共厕所和阴沟里的卢梭
三 网络时代的阅读“毒害”
第4章 共同联网和个人知识
一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
二 知识能“下载”吗
三 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学习
第5章 数码时代的大学知识
一 书籍印刷和大学知识体制
二 数码时代的网上知识产品
三 数码时代的大学危机
四 知识的新旧交替和交融
第6章 网络上的知识与说理
一 区分网上的知识来源
二 网络知识不是书籍知识的数码化
三 网上百科的非原创性知识
四 网络上有争议的知识
第7章 “学问”因何贬值
一 什么是“学问”
二 互联网的“功利阅读”
三 互联网的“信息太多”
四 学问因何而有价值
第8章 从鹅毛笔到键盘鼠标的学问技艺
一 古代的学问技艺
二 学问技艺的演化
三 笔记与记忆
四 记忆与写作
第9章 从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
一 知识信息处理与百科全书
二 百科全书可疑的“立场中立”
三 启蒙和不自由的百科全书
四 互联网时代的维基百科
下篇 真实·自由·认知平等
第10章 真实为何依然重要
一 真实是怎样的“自明之理”
二 作为道德伦理和政治价值观的真实
三 互联网时代更需要真实
第11章 知情公民和公民陪审
一 互联网上的信息和知识
二 知识信息与理解力
三 网络“知情公民”的认知缺陷
四 公民不及格
五 网络时代的美国陪审团
第12章 读写教育与人的启蒙
一 互联网阅读使大脑浅薄弱智吗
二 网络阅读争论的五个方面
三 从读写教育到人文启蒙教育
第13章 情绪联网时代的犬儒主义
一 互联网时代的犬儒主义
二 犬儒主义的“情感智力”
三 犬儒主义的“自欺”和道德缺失
第14章 数码技术改变了交谈和情感智力吗?
一 私人交谈的公共生态环境
二 面对面交谈
三 同理心和同情
四 机器时代的情感智力教育
第15章 历史文化转型时期的隐喻
一 隐喻是一种怎样的语言认知
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花园”和“花朵”
三 启蒙运动想象的“黑暗”和“光亮”
四 “机器”时代的隐喻
五 人与机器:谁是谁的隐喻
第16章 隐喻之惑:“人造人”还是“人造奴”?
一 数码时代的机器人和机器奴
二 恶托邦的兽人与兽民
三 “人造人”会毁灭人类吗
四 保护机器人与保护人类
第17章 数码时代的交谈技艺和末日焦虑
一 谁害怕智能机器人毁灭人类
二 与智能机器人“畅谈人生
三 后奇点时代的物种、政治和对抗
第18章 机器智能测试告诉我们什么?
一 通俗科幻作品中的图灵测试
二 图灵测试的两种模式
三 测试机器还是测试人
第19章 互联网的真实、自由和认知平等
一 新型社会传媒与虚假信息
二 共同认知规则的公共价值
三 互联网时代的批判性思维
四 互联网的认知平等原则
导语
本书是深圳读书月年度致敬作者、《新京报》年度好书作者徐贲的新作,互联网时代需要用启蒙人文教育来提升人们的读写和知识能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本书主要讨论的是与互联网有关的读写和知识问题,用作者在前言中的话说,“人文的互联网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考,它拒绝沉溺于互联网或计算机的技术世界,而是把技术和机器当作历史和现实世界的一部分。互联网对每位个体使用者都有重要的当下政治、社会和文化意义。如果没有人或者不是为了人,技术和媒介都不具有独立的存在意义,而且从一开始就不会诞生到人的世界上来。我对互联网抱有浓厚的兴趣,是因为它给我本人从事多年的人文阅读和写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在此讨论与互联网有关的读写和知识问题,是因为希望互联网能给他人也同样带来便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文的互联网(数码时代的读写与知识)(精)/博雅人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1302392
开本 32开
页数 45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70
出版时间 2019-07-01
首版时间 2019-07-01
印刷时间 2019-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670
CIP核字 2019008316
中图分类号 G40-012
丛书名
印张 14.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