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如同拾一片落叶(访谈对话卷上下顾城海外遗集)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为“访谈对话卷”,主要为顾城在海外公开场合,除哲学、诗论以外的其他对话、访谈录音整理文稿,是了解顾城在海外六年生活、工作、心理等情况的重要资料。

作者简介

顾城,中国当代诗人。1956年生于北京,曾辍学放猪,做过木工。20世纪70年代开始自学写诗,并成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于欧、美、新西兰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作。德国汉学家顾彬称顾城是中国当代“最好的诗人”。

目录

第一辑1987 年6-12 月

经欧洲到香港

个人的奇异性弥漫人间—答丹麦记者问 / 006

“最初只有爱情”—《文化新闻》等采访 / 015

生命是一树鲜花—与何致瀚问答 / 022

香港电台问答—张先生“天乐卷”节目访谈 / 028

金色的鸟落在我面前—同伊凡、高尔登、闵福德问答(一) / 033

那么“死”也该有克有死—同伊凡、高尔登、闵福德问答(二) / 041

第二辑1992 年4-5 月

柏林

安宁的核心—同苏联中西方比较文学学者M 的对话 / 052

人性与未知—与友人谈 / 064

那是光明升起来的时刻—同友人的两段谈话 / 074

它的注视之下—与友人谈 / 086

《浮士德》?《红楼梦》?女儿性—与高利克先生的对话 / 093

此时此刻的诚实和从容—与烨谈理想、妄想及其他 / 102

生命充满启示—与友人谈 / 113

艺术之初—与友人谈 / 130

第三辑1992 年5 月

纽约- 旧金山- 柏林

也是创造的旅程—与友人谈 / 144

在中间有一段生活—朗诵答问之后 / 154

生命创造诗歌—聚会片断 / 162

看见鸟飞你也飞了—餐间与英语友人谈 / 171

神灵贯穿其间—餐间与友人谈 / 176

生命本质中的戒律—与烨谈(五篇) / 185

每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安妮夫妇AB 来访 / 227

“习惯了这个形式”—餐间与友人A、S 谈 / 250

生生之境—同德国自由大学车先生谈 / 258

第四辑1992 年6 月(一)

伦敦

是水还是光?—讨论会后与友人谈 / 304

唯一能给我启示的是我的梦—同西蒙谈《颂歌世界》《海篮》及其他 / 310

真读一首诗的时候—与友人谈 / 330

神明留下的痕迹—从《我不能想得太多》谈起 / 338

第五辑1992 年6 月(二)

阿姆斯特丹- 鹿特丹- 柏林

“创造已经成功的东西”—同德国汉学友人餐间谈 / 006

真理没有“好”“坏”—与汉学友人谈 / 010

这书忒宝贵了—与友人谈 / 025

为了有一天到树上去歌唱—诗歌节开幕式前散谈 / 031

麦地在阳光下一片平坦—与友人谈 / 039

最端正的杯子,是桔子—与汉乐意餐间谈 / 049

写诗就是一个赤子之心—与友人L、S 谈美英荷之行 / 069

那个声音他们能懂—友人来访 / 077

第六辑1992 年7 月— 10 月

柏林

诗人只面对上帝—同劳拉谈 / 084

理想、实现与人性—与友人Z、C 等散谈 / 089

实境? 虚境? 幻境—同留学生朋友聚会 / 096

因为土地才有天空—加拿大《太阳报》采访 / 108

只要诚实,就能到达—与K 林中散步谈美、英、荷之行 / 122

说出来,就说出来了—与汉学友人K 谈 / 129

灵魂 艺术 环境—德国新闻署采访 / 141

光使万物枯萎,又使万物生长—关于前卫(现代观念)艺术展 / 157

与起点合一的终点—关于前卫(现代观念)艺术同J 谈 / 171

关于现代主义 —前卫艺术展筹备期间与友人谈 / 186

解释概念我不擅长—与汉学友人谈 / 199

第七辑1992 年11 月-1993 年1 月

柏林- 波恩- 巴黎- 柏林

它诞生另一个世界—与译者谈组诗《城》《鬼进城》 / 208

筑一个小城—栗子采访 / 238

因为气质不同—与友人谈 / 243

与光同往者永驻—德国之声亚语部访谈( 一) / 269

“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德国之声亚语部访谈(二) / 305

你是前所未有的,又是久已存在的—采访谈话 / 322

来自命运感中的认识—与汉学友人谈 / 361

与穗子谈/ 383

无目的的“我” / 390

“排着队,突然我就走出去了”—与友人谈 / 398

如同拾一片落叶—与车先生谈 / 409

编后小记/417

导语

《顾城海外遗集》包括诗歌卷、散文卷、小说卷、访谈对话卷、讲演答问卷、哲学卷6种9册,是海内外收集极齐备、极完整的顾城作品集,还原顾城海外6年的生活面貌、写作处境、思想状态和艺术风貌,第一次呈现顾城对东方哲学与艺术,对生命与人生的深透体悟。

精彩页

个人的奇异性弥漫人间——答丹麦记者问

请你谈谈关于西方人和东方人、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区别?

这像个很大的题目,大学也设有专门学科。以我不专业的感受,它们的区别在于,东方讲天,西方讲人。中国哲学是一元的万物浑然一体的哲学,三千年不变;而西方哲学则强调灵魂与肉体、精神与现实的冲突,是二元的演进的哲学。

中国是个过于明白的民族,从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起,他们就意识到了宇宙和他们没有情意上的联系,人不过是宇宙中的偶然现象,无限渺小,知与不知并无异样,结论早就有了,剩下的事只是处理人间的这一小段生活而已,是相互厮杀还是保持平定,有人操心将小人间安稳地保持延续下去,有人则独善其身或依从个性,当然也有人胡作非为,强中更有强中手。他们从不期待这个世界以外的事情。

西方有宗教,将人安排在一个故事中间,有大胡子的宙斯、上帝,有比所有妈妈都慈爱的圣母,大家都像好孩子、坏孩子一样地吵架、打杀、相爱,但始终被上天关注着,最后还有末日审判。尽管也有希腊人、现代人立足在这个故事外边,惊奇或者庄重地触摸万物,他们也许也看到了宇宙,但他们那种认真的期望和绝望,却是西方特有的。

我们欧洲有现代派文学,那么有人说中国现在也在产生现代派文学。在欧洲现代派文学的出现可以说是突然没有什么上帝了,大家都很痛苦,企图在艺术上找到新的出路。中国有没有像西方这样?……

无论是“上帝死了”这样一个基督教文化的崩溃,还是中国伦理学本身腐朽窒息导致的厌倦,都反映在了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上。不同是,外国现代派不管他怎么反对或者嘲笑神学,但他还是有一个神学在,不管说“上帝死了”还是“上帝从不存在”,他始终在说这个事,那种没有上帝之后的难受感摆脱不去;有的人转向东方,想在那一宁静、客观的带有宇宙意识的精神下求得帮助。但是他们的这个缺憾是他们对彼岸的期盼造成的,他们像孩子需要父母一样,需要一个对他们的行为既高高在上又有情有意的真切关注,需要一个对结果的保证,而中国却是此岸即彼岸,那么对于他们的期盼是不是打击更多就难说了。

当然中国新近接受了很多西方学说,产生了对传统意识的冲击,甚至产生出了希望。可是这种希望的产生,不是基于一个像是孩子失去了父母这样的深刻的缺憾感,这样一个痛苦,而是基于一种对两千多年来的封建气息伦理规范的厌倦;它是出于这个厌倦,好像并不是在寻找什么,而仅仅是一个情不自禁,它要对巨大的沉闷发出呼喊。

这是我的感觉。它们不太一样。

P6-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如同拾一片落叶(访谈对话卷上下顾城海外遗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顾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01802
开本 16开
页数 7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60
出版时间 2019-06-01
首版时间 2019-06-01
印刷时间 201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1364
CIP核字 2011191783
中图分类号 I06-53
丛书名
印张 5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4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2:00:35